朱元璋堪称古代帝王之中对腐败最为痛恨的一个君王,为整治贪官污吏,他先从自己做起,奖廉惩贪,广开言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行动。面对贪官他从不姑息,还创造出极端残酷的刑罚手段来震慑贪官,使得洪武一朝吏治清明之风往后延续了近百年。
严于律己
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之后,仍然时刻提醒自己要勤俭节约。他的一日三餐非常简单,与普通百姓家没什么差别。这种饮食习惯一直持续到他年老身体不好的时候,才稍有些改变。
有一次,浙江金华府的官员向朱元璋上供了一袋香米。他吃起来觉得很好吃,可又怕扰民,仅吃了一顿,剩下的便让下属如数退还,还申斥地方官以后不要再上供这些。可是他吃过这一次之后,始终念念不忘香米饭的味道,于是就让人从金华弄了些香米的种子,又让内臣在皇家园林中开出十几亩水田,自己竟亲手春播秋收起来。
朱元璋对后宫嫔妃和子女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常教育他们说:“珠玉不是宝,节俭才是宝。”要求他们粗茶淡饭,不要过分贪图口舌之欲,衣服没有穿破就不要丢弃,缝制衣服时余下的布料还可拼接成百衲衣,施舍给孤寡老弱,因此他在世的时候,亲属及后宫子女中没有人敢铺张浪费。
奖廉惩贪
大明建国后,腐败之风渐渐兴起,贪官们贪赃枉法,逼迫老百姓造反的事常有发生。于是,朱元璋亲自主持监修《大明律》,并编写《大诰》,对贪官采取了前所未见的严酷惩罚。
朱元璋还把农民痛苦的生活编成了《醒贪简要录》一书,赐给每个为官者,书中记载着大小官员的品级和俸禄折合多少稻谷,又将稻谷的产量折合成田地面积,用以教育官员们知道农民种地的不易,希望这些做官的能够凭着一点良知多体恤百姓,言词切切,可谓是用心良苦。
在惩罚贪官的同时,朱元璋对清官大加恩赏。洪武三年(1370),河南嵩县刘典史入京朝圣,朱元璋见他衣衫破旧,怕他有意在自己面前装样子,就掀起他的朝袍看,只见里面的衣服也是补丁套着补丁。朱元璋大为感动,请他坐到自己身边说话。刘典史一走,朱元璋还是有所怀疑,就叫人去查,了解到此官确实为清官,当即就下令赐他银两布帛并官升一级。
广开言路
朱元璋非常清楚官场上官官相护的黑暗情况,为此他广开言路,鼓励百姓告官。为了让老百姓能够跃过赃官们的阻隔,下言上达,朱元璋在午门外特别设置“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上不能讨回公道,可以上京击鼓鸣冤,向皇帝直接申诉,而朱元璋本人也会亲自调查案情。
朱元璋还给予百姓们特权,只要在地方上发现贪官污吏,百姓们就可以将这个贪官绑到京师治罪。为防有人半路为难,他规定所经各地检查站必须无条件放行,要是有谁敢阻隔上听,均要处以死刑,还要株连九族!
在广开言路方面,朱元璋还废掉了只有朝中大员才可以早朝的规矩,颁布新规:不论官位品级、隶属何地,只要是朝廷的命官,均有参加早朝、上殿言事的资格,如果有隐情,还可以要求单独面圣。
针对那些执法犯法的官员,朱元璋还采用监视的方法,委派检校实施监督大权,一旦发现有贪赃枉法的官员,可以随时随地上奏,哪怕是三更半夜,朱元璋接到有举报贪官的密信,也会马上起床接见。因此,有些贪官在晚上刚刚受贿,第二天天刚亮就被查办了,动作之神速实在令人咋舌。在这样严密的反贪网络之下,就算是远离京师深藏穷山僻壤的郡县官员,也不敢放肆,以免因小失大遭人举报。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始终把反腐倡廉当做头等大事来办。因此,洪武年间官吏清明,老百姓也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