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格标准、严格要求的同时,光武帝更注意倡导名节。强化忠君教育,光武帝看到在王莽时期,囿于封建的正统观念,士人们蕴藉义愤,不时有人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认识到人心思汉是自己取得帝业的因素之一;认为忠于一家一姓的观念和行为,是皇权的坚实基础。因此,大力表彰气节,激励风尚,如卓茂,是西汉末年的一个大儒,曾任密县县令,但当王莽居摄后,便称病而退,杜门不出。更始时,刘玄任他为侍中祭酒,以备顾问应对,卓茂认为刘玄平庸无能且政治昏乱,以年老多病为由而退。光武帝即位后,虽然卓茂已年过七十,被人认为是“断断小宰,无它庸能”。但光武帝仍专门派人寻访,并授予太傅之职,封褒德侯。公元28年,卓茂死后,光武帝车驾素服亲自为其送葬。除强化忠君思想外,光武帝亦强调敦厚、质朴、逊让、节俭等道德标准,并沿袭西汉传统,提倡孝道,这一切都强化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社会影响,培养了儒生士大夫阶层重名节讲操守的时尚。
正因为光武帝“理国以得贤为本”的原则,加之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开国初的官员多忠正耿直之臣。
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刘昆,公元29年(建武五年)被举为孝廉,先后被任命为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令和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北)太守,江陵常有火灾发生,弘农境内的崤渑驿道多有虎患。刘昆上任后,为政勤勉,施以仁化,使火灾不再,虎患消除,商旅畅通。有一次,光武帝召见刘昆,问道:“朕听说你在江陵时,有火灾发生,被一阵反方向吹来的风把火吹灭了;在弘农时,因为您的仁化,连老虎都带着虎子渡河而去。你是如何施用德政才出现这些现象的呢?”刘昆答道:“这些大概都是巧合吧。”在场的人都笑刘昆太老实了。光武帝听后感慨地说:“这真是长者的质朴之言啊!”并回过头命史官把这段话记入史册。
陈留人董宣,被司徒侯霸辟除为僚属,后任北海(今山东昌乐)相,刚到任,就碰上当地豪强公孙丹在盖房时听占卜的人说应当死一个人,公孙丹就让他儿子到路上杀了一个行人,放到刚盖的室内,以此消灾。董宣知道后,马上把公孙丹父子抓来杀了。公孙丹的宗族朋党三十多人拿起武器到官府闹事。董宣怕他们与海盗联系,发动叛乱,就让人把他们全部抓了起来杀了。这件事闹大了,廷尉以滥杀无辜而判董宣死刑。在死囚狱中,董宣毫无恐惧,只是日夜读书,临刑前,狱吏依惯例送给他一桌丰盛的断头饭。董宣拒绝说:“我董宣生平没吃过别人一顿饭,何况临死前呢!”遂登囚车而去,那天共处死九人,董宣安排在最后一个处死,待轮到董宣时,一使者带着光武帝的特赦令快马赶到,使董宣免于一死。光武帝的使者询问了董宣杀死那么多人的原因后,免去了董宣的罪责,光武帝还任命他为宣怀县令,后又任洛阳令。
董宣在任洛阳令期间,一次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光天化日之下在洛阳城内仗势杀人,事后藏在湖阳公主家不敢出门,官吏们对此无可奈何。几天后,湖阳公主出门,那家奴以为在湖阳公主身边不会出事,便随同驾车。董宣闻讯后,在洛阳厦门亭挡住公主车马,厉声指责公主管教不严之责,并让人把那名家奴拉下车,亲自就地斩了。湖阳公主哪能忍受如此羞辱,跑进宫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闻之大怒,立即召董宣进宫,准备将其鞭打至死。但见董宣入宫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对光武帝说:“臣请说完一句话再死。”光武帝问:“说什么?”董宣说道:“陛下圣德,中兴汉室,但却纵容家奴枉杀平民,如此下去,臣不知陛下将怎样治理天下?臣不必劳人举鞭,请让臣自杀!”说完一头向楹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马上让左右扶起董宣,放弃了将董宣鞭笞至死的打算,让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认罪。董宣自认无罪,不肯服从,左右用手压着他的头,企图让他把头低下,可董宣双手撑地,死不低头。湖阳公主见状不满地说:“皇上在做平民的时候,也藏过逃亡和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上门,现在是身为天子,难道威力反倒对付不了一个县令吗?”光武帝苦笑着说:“天子和平民是不一样的。”光武帝让人把董宣头包好,并赐他到太官府吃饭。饭后,董宣把碗反扣在桌子上,光武问他这是什么意思,董宣回答说:“臣吃饭不敢有余,如同奉职尽忠不遗余力一样。”光武帝深为其尽责尽忠的精神所感动,称其为“强项令”,也就是硬脖子县令的意思。董宣担任洛阳令五年,对各种不法行为严加打击,被人称之为“卧虎”。74岁那年,董宣死于任上。光武帝专门派使者前往吊唁,只见董宣身覆一布被,妻子儿女相对而泣,家中仅有大麦数斛,破车一乘。光武听说后,伤感地说:“董宣廉洁,死后才真正知道。”
集权也好,选用贤吏也好,要使统治真正地长治久安,必须安民,因为只有安民才能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社会生产。
安民,首先要给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光武帝长于民间,经历过王莽的残暴统治,知道稼穑之艰难,百姓之痛苦,知道百姓务用安静的要求,因此建立东汉后,即“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也就是通过废除王莽的繁苛法令,恢复汉初的简政轻刑,给百姓以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此后,多次下诏,减省各地的监狱,不断地告诫各级官吏尤其是地方官吏要体恤百姓,执法宽松,务用安静。正因如此,在东汉初年,各级地方官吏大都以体恤百姓,务用安静为要务。光武帝建武初年,卫飒为桂阳(今湖南柳县)太守。卫飒到任后,了解到桂阳因地处边远,礼俗落后,卫飒便从抓教育人手,设立学校,端正风俗,不长时间使境内“邦俗从化”。桂阳郡的含洭(今广东英德西北)、浈阳(今广东莫德东)、曲江(今广东韶关东南)原来是越族故地,后属桂阳,所以当地的一些百姓在战乱中逃进深山,滨河傍山而居,也不向官府交纳田租。因地处偏僻,官吏们来往这些地区时,都要征发民船,给百姓增加很大的负担,对此是民怨沸腾。卫飒则组织人凿山开道五百多里,一路设置亭传、邮驿,不仅方便了那里的交通,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百姓逐渐搬到道路两边居住,使当地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也开始向官府交纳田赋。当时人称赞说:“大汉初兴,详览得失,故破矩为圆,斫彫为朴,蠲除苛政,更立疏网,海内欢欣,人怀宽德。”这绝非是空论之词。
安民,就要有效地减轻人民负担,光武帝认为官吏的奢侈,官僚机构设置无度以致冗官无数,是百姓的最大负担。因此,他在位期间,始终提倡节俭,史书记载,光武帝自己是“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宫房无私爱,左右无偏恩”。公元37年(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一国外使者向光武帝献上一匹可日行千里的名马和一柄宝剑,光武帝接受后便下诏把这匹千里马送去驾鼓车,宝剑赐给骑士。在光武帝的率先垂范下,节俭在东汉初年形成风气。在提倡节俭的同时,光武帝对冗官进行了裁汰。西汉平帝时,全国有郡、国一百零三,县、邑、道、侯国一千五百八十七,从而造成冗官无数,虎狼成群。公元30年,光武帝在河北、江淮初平,关中初靖的情况下,下诏归并郡国,省并了郡、国十个,县、邑、道、侯国四百多个。并官省职,直接减少了亿万钱的行政开支。省并郡县后,光武十分注意控制郡县的再度增加。公元45年(光武建武二十一年),随着边境地区的开拓,在边疆地区重新设置郡县就提上了议事日程。马援率领一批官吏在边疆建立了一些堡壁,计划建立一批郡县,并任命了一批徒有其名,没有其民的郡太守、县令。马援是想通过设立郡县招徕居民。光武帝知道后笑着对马援说:“边陲一个人没有却设置了这么多的官,恐怕比《春秋》里的素王孔子还要难当吧?”遂免了这些官员。为了使地方官吏能提高忠于职守、勤勉治民的积极性,减少中卜级官吏贪污扰民的可能性,公元50年(光武建武二十六年),光武帝下诏进行俸禄调整,一千石以上的官员比西汉时降低了,而六百石以下的官员则予以增加。
安民,就要提高百姓的社会地位。西汉中期以来,大量的平民沦为奴婢,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光武帝曾连续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当然,这六次并不是“再次重申”和“三令五申”,而是每一次都针对着不同地区、不同情况,都有一定的范围和前提。同时,光武帝释放奴婢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奴婢问题,也是他称帝后,在统一全国的行动中政治、军事战略的一部分。因此,从地区上说光武帝所释放的奴婢,主要是青、徐、凉、益诸州,这些都是光武帝政敌的统治区;从时间上说,主要是释放那些在王莽当政时期沦为奴婢的人。这些诏令减少了奴婢的数量,阻止了自耕农沦为奴婢的趋势。在宣布释放奴婢的同时,光武帝还在一年之内连续三次下诏,禁止杀、伤和虐待奴婢,使奴婢的身分有所提高,地位有所改善。
安民,就要设法解决土地问题,以使百姓和土地结合在一起,发展社会生产。经过西汉中期以来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急剧集中。但那些占有土地的豪强们,并不如实地向国家申报土地、交纳田赋。因而造成了东汉初年的“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的局面。为准确地掌握全国垦田数目和户口名籍,打击豪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光武帝于公元39年(光武建武十五年)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同时也核定人口。但在度田过程中,官吏们和豪强相互勾结,或抵制清查,或隐瞒不量,而对百姓土地的丈量却是多丈,连墙头地角、房前屋后都不放过。由此使“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光武帝了解到度田不实后,先后诛杀了大司徒、河南尹及郡守十余人,但却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地方上的豪族大姓纷纷起来叛乱,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好不容易才平息了骚乱。光武帝的度田虽然最终没能达到目的,但是通过度田,恢复了统计田亩和案比户口的旧制。
光武帝的集权以统一、进贤以励治,安民以稳定,奠定了东汉继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历史上给予光武帝以很高的评价。南宋诗人陈亮说:“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甚至说光武帝“允冠百王”,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惟光武帝独焉”。人们也把光武帝的统治誉之为“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