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权建立后,王莽的改制并没有能够解决或缓解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相反,在王莽苛政、贪吏的刻剥之下,人民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之中,致使“民庶涂炭,百不一在”。与此同时,旱灾和蝗灾连年不断,使饥民数量不断增加,为解决饥民问题,王莽派人教饥民“煮木为酪”,让人吃木头,致使不少地区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请看史书记载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吧:“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也……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史书上对饥民的蔑称——引者注)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赢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谓曰:‘且可归,更持米糒来。’孝求不能得,复往报贼,愿就烹,众异之,遂不害。”
“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人也……王莽末,岁饥兵起,恭兄崇将为盗所烹,恭请代,得与俱免。”
“蔡顺,汝南人,至孝。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
在人祸、天灾之下,“富者不能自保,贫者无以自存”,一场酝酿已久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公元17年(王莽天凤四年),荆州地区的饥民拥戴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为“渠帅”,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发动起义,被称为“绿林军”。不久,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众参加,数月间发展到近八千人。绿林军在王匡的领导下打地主、掠富豪,深得贫苦大众的拥护和爱戴。王莽曾派人前往招抚,但贫苦农民已是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故散辄重聚。为镇压绿林军,公元18年(王莽天凤四年),王莽任命大司马元费兴为荆州牧。费兴临行前,王莽问他将如何处置绿林义军时,费兴主张取消“六筅”,令流民归田里,由政府贷给他们牛、种,宽其租赋,这样义军可不攻自消。不料王莽听后勃然大怒,立即罢掉费兴。公元21年(王莽地皇二年),王莽派军队二万人进攻绿林军,王匡率众先迎击官军于云杜(今湖北京山),杀敌数千人,缴获全部辎重。然后乘胜一举攻克了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安陆(今湖北安陆北)等地,当起义军回到绿林山时,已发展到五万之众,王莽的州郡政权对他们已是无可奈何。公元22年(王莽地皇三年),绿林山爆发了一场流行疾疫,使起义将士死者近半数。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绿林军兵分两路向外地转移:一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入南阳,号“新市兵”;一路由王常、王丹率领,西入南郡,号“下江兵”。这年7月,平林(今湖北随县)人陈牧等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与新市兵联合作战,刘秀和其兄刘纟寅也率宗族、宾客七八千人起兵于舂陵(今湖北枣阳),称“舂陵兵”,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
在绿林军起事的第二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也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聚众起义,并得到青州、徐州广大地区灾民的热烈响应,一年间发展到万余人。樊崇义军以泰山为中心,在淮河、黄河流域和王莽政权及其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斗争中,樊崇义军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组织、纪律。义军没有文书、旌旗、号令的设置,在义军内部,首领被尊称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称“卒史”。相互间称“巨人”。义军以言辞为约束,提出了“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口号。淮、黄流域,是王莽政权的经济中心之一,因此,樊崇义军的迅速发展,使王莽惊恐万状,下令火速给予镇压。有关地区官吏“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黜贼,而妄日饥寒所为,辄捕系,请其罪。”翼平太守田况率领地方军队前往镇压,在姑幕(今山东安丘南)遭到义军痛击,丧失一万余人。樊崇义军的声势,震怒了王莽,公元21年,王莽派太师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率军前来镇压,但义军以机动灵活的战术,不仅使官军东奔西跑毫无收获,连景尚也被义军杀死。义军愈战愈强,旬日之间发展到十余万人。公元22年,王莽在损兵折将后,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廉丹将兵十余万,直向樊崇义军杀气腾腾而来,并迅速攻破了被刚刚响应樊崇义军的索卢恢占领的无盐(今山东东平南)。在屠杀了索卢恢的一万多义军后,王匡又掉头南下,妄图消灭樊崇义军的董宪部。在气焰嚣张的敌人进攻面前,樊崇做了周密的布置。为了避免在战斗中与官兵混淆,樊崇让义军把自己的眉毛染红,从此,樊崇的义军就称作赤眉军。在做好了全部部署后,赤眉军以全部主力在无盐的成昌(今山东东平东南)同王匡军队展开了激战,结果官兵大败,万人被歼,廉丹及其属下二十余名将领被击毙,王丹逃走。无盐之战后,赤眉军还攻莒县,转战东海,挺进楚、沛、汝南、颍川,还人陈留、攻下鲁城、进军濮阳,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活动在黄、准大平原上,势力发展到三十余万人。赤眉军的发展,无疑给驰骋于中原的绿林军以有力的支持。
绿林军在分兵转移后,不久又重新会合,联合其他反莽义军,共图大业。公元22年,新市兵、平林兵和舂陵兵攻破了唐子乡(今湖北枣阳北),杀湖阳(今河南新野东南)尉,攻取了棘阳(今河南南阳市南)。接着舂陵兵北上准备进攻中原重镇——宛(今河南南阳市),途中和王莽军甄阜、梁丘赐相遇,结果兵败,被迫退守棘阳。甄阜、梁丘赐见农民军退守,便留下全部辎重于蓝乡,以十万精兵火速追击,企图把义军一举消灭。公元23年正月,义军夜袭蓝乡,缴获官军全部辎重,舂陵兵与下江兵合击官军,斩杀甄阜与梁丘赐,歼灭官军二万余人。义军乘胜追击,又在淯阳(今河南新野北)大败官军。
公元23年2月,绿林军在连战皆捷的大好形势下,拥立汉宗室刘玄为帝,国号“汉”,建元“更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历史上称为更始政权。
更始政权建立后,义军士气更加高涨。他们兵分两路:以主力进攻宛城,以便西进关中;又派王凤、王常、刘秀北上,于3月间攻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今河南郾城南)。
王莽在得知甄阜、梁丘赐被杀,更始政权建立的消息后,马上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调发州郡四十二万精兵,向绿林军杀来。对王莽的这次发兵,史书上记载说:各州郡精兵,皆“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馀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王寻、王邑首先纵兵包围了昆阳。当时昆阳城中,仅有义军八九千人,双方力量对比非常悬殊。面对来势汹汹且占有压倒优势的敌军,义军决定由王凤、王常留守,刘秀与宗佻、李轶等十三人乘夜色掩护突围出城,调集郾、定陵的义军救援。当刘秀他们调集数千援兵赶到时,王邑自恃兵多,根本不把义军放在眼中,只是自将万余人迎击,并下令其他军队不得随意行动。刘秀利用王邑的轻敌,率领三千敢死队队员,冲进官军中阵,在敌军还没来得及反应之时,杀死王寻。王寻一死,中阵大乱,致使全军都不知所措,守城的义军乘势杀出,中外合势,喊杀声震天动地,官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被杀者不计其数。战斗进行到最激烈之时,天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城西的滍水陡涨,使渡滍水逃命的官军士卒淹死者以万计。昆阳战役是反莽斗争中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它击溃了王莽的主力,奠立了义军军事上的优势。
昆阳大战后,绿林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军北上进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军西进长安,王莽政权的灭亡指日可待。
面对义军的节节胜利,王莽知道自己灭亡的日子不会太长了,于是想方设法企图挽救自己的命运。他先是颁新历,认为更改历法不仅可以“销解群盗”,自己还可以成仙升天。后又建九庙,企图让列祖列宗保佑新朝。他也曾建威斗,取其“威”字,以战胜众兵。王莽建的这个威斗,是仿天上北斗,长二尺五寸,用铜铸成,据史书记载说,王莽铸斗是在8月,正是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之时,可铸斗那天,天却是出奇的冷,甚至参加仪式的百官中有人被活活冻死。威斗铸好后,王莽就让司命官天天背在身上,随侍自己左右。当有人告诉他,当初黄帝与蚩尤战于阪泉之野的时,黄帝就是因为坐车上的华盖而战胜蚩尤并升天成仙时,王莽便下令建造了一把九重华盖。王莽每次出巡,都由华盖车在前面开路,车上有人一边击鼓,一边指挥拉车人高呼“登仙”,当时百官中就有人说:这不像是皇帝出巡,倒像是出丧。……当然这一切都不可能挽救王莽的命运,只不过徒增笑柄而已。
昆阳之战后,王莽政权已是危在旦夕,司空崔发对王莽说:“《易经》上说:‘先号啕而后笑’,也就是说,国家有大灾难,可以用哭的办法压住它。我们可以发动群臣,用恸哭来嗟告上天,让上天来救我们。”于是,王莽亲自率领满朝文武,一齐来到南郊,向上天祷告。王莽边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边向上天诵读自己告天策书。王莽还下令长安城的所有人都要哭,能从早哭到晚的有赏;能哭得特别感人的,且能边哭边诵读他的策书的,可升为郎官。结果是长安南郊一片痛哭声。大哭的结果,有五千多人升为郎官,而农民军也逼近长安。
公元23年9月,绿林军从宣平门攻入长安,在城中人民的响应下,王莽在渐台被商人杜吴杀死,尸体被肢解,连舌头也被人们切成小块吃了,人们痛恨王莽,真可谓是恨之入骨了。
王莽从24岁步入仕途,38岁做大司马,51岁居摄,54岁做皇帝,到68岁被杀,用他发迹和毁灭的历史,表演了西汉末年一幕幕复杂多变、跌宕起伏的丑剧、闹剧。关于王莽,现代一位史学家的一段话颇能发人深思:王莽“曾想用自己炮制的救世方案缓和社会矛盾,使自己成为一个救世的英雄,历史却让他成为一个可笑的小丑,乱世的奸雄,成为一个十足的野心家、阴谋家。很难说王莽不想解决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危机,也不能认为他生来就是一个从头烂到脚的坏蛋,……历史环境和现实社会,特别是政治舞台上的斗争需要,会极大地改变一个人。但最重要的还是王莽所代表的大贵族、大地主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这一阶级属性的种种表征,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也就决定了王莽个人特性的演变不可能超越他阶级的属性。王莽发迹和毁灭的历史,无非证明了:统治阶级想靠自己的力量改朝换代,以期改变旧王朝衰败局面的企图和实践,是不可能成功的。建立在同一社会阶级基础上的不同牌号的统治者,可以用阴谋手段完成政权的替换,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原来腐朽统治的本质。欺骗性‘改制’不可能缓解社会危机,其结果只能加深人民的灾难,激化社会矛盾,最后在严重的社会危机中加倍破坏社会,同时毁灭自己。这就是王莽改制史告诉人们的平凡的真理”。
在西进的绿林军灭掉新政权的同时,北上的绿林军也攻克了洛阳。刘玄迁都洛阳。公元24年(更始二年)2月,刘玄定都长安。定都长安后,刘玄认为自己天下已定,便大封宗室,重用旧贵族。生活也日趋腐化,日夜欢饮。对大臣中有进谏者,则下狱治罪,并杀害了农民将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人,致使更始政权内人心离散,致使一些农民军将领脱离了更始政权。
早在刘玄迁都洛阳时,赤眉军正转战濮阳一带,刘玄便派人招抚赤眉军,樊崇率赤眉军的二十多位将领来到洛阳,但刘玄只是封樊崇等人为侯,既不给国邑领地,也不加以重用。樊崇因此离开刘玄,率领赤眉军兵分两路进攻刘玄,并连败刘玄军队。公元25年(更始三年),樊崇在进攻长安的途中,立汉宗室后裔、15岁的牧童刘盆子为帝,自号建世元年。这年9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降,不久被处死,更始政权亡。绿林军或溃散,或投入赤眉军。
当赤眉军推翻更始政权后,东方的刘秀的势力已是相当强大了,构成了对赤眉军的严重威胁,并最终消灭了赤眉军。
绿林、赤眉起义,历经十年之久,摧毁了王莽的黑暗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农民军在起义中,既高举反莽的旗帜,又拥立汉家宗室,表现了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在起义中,各支义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甚至相互火并,表现了封建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在夺得政权后,政治上无所作为,内部逐渐腐败,表现了封建农民革命的盲目性,这一切都导致了他们的革命最终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决定了他们最终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