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自己能够追溯的家世看,他的祖先一直都是耕田种地,以农为业。他的祖籍是金陵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在元朝,老百姓都要被编进各类户籍,承担特定的贡纳和劳役。他的祖父朱初一家被编为淘金户,每年得向朝廷缴纳定额的黄金。可是,句容本地不产金,他祖父必须到外地购买完差。为了躲避难以承受的贡纳,朱初一只得领着全家逃到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县(今属安徽),开荒种地。僻荒的地方没有官府的勒索,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朱初一的家境渐有起色,两个儿子也都娶了媳妇。但土地耕熟了,官府的赋役和官吏的勒索便纷至沓来,朱初一死时,家里又是一贫如洗,两个儿子又走上了父辈离乡背井的老路。
二儿子五四先是迁到五河县为大户种田,后来又迁到虹县(今安徽泗县),50岁时再迁到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此时五四已有三儿二女,媳妇又腆着大肚子,即将临产。公元1328年10月23日(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这个新生命就是40年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璋小名重八,因为在他父亲兄弟俩所生的男孩中,他排行老八。宋元以来的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是没有权利取名字的,只用行辈或出生日期,或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元璋这一名字是参加红巾军后才取的。
因为营养不良,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他的父母迷信,以为只有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便到庙里许了愿,给元璋舍了身。
元璋10岁的时候,五四老汉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又将家搬到了钟离县的西乡。第二年再搬到太平乡的孤庄村,为一个叫刘德的地主做佃户,元璋就为地主放牛。
元璋从小贪玩撒野,有点小聪明,最会出主意闹着玩,同年纪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听他使唤。最常玩的游戏就是装皇帝。别看破衣烂衫,他却会把棕榈叶子撕成细丝,粘在嘴上做胡须,找块破水车板顶在头上算是平天冠,土堆上一坐,让小朋友们一行行,一排排,毕恭毕敬,整整齐齐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
他又最有担当。一天放牛时,肚子饿了,看牛的小伙伴周德兴、汤和、徐达也说肚子饿,元璋出主意,将一头小牛犊杀了,然后大家烤着吃。不一会儿,小牛犊就只剩下一张皮、一包骨头和一根尾巴。这时候,大家意识到无法向田主交待,便互相埋怨。元璋想,主意是自己出的,责任也该承担起来,不能连累别人。拍胸膛说,我一个人认了,大家不要着急。也真亏他想出好主意,把小牛犊皮骨都埋了,拿土把血迹盖起来,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怎么拉也拉不出来。小伙伴齐声说好。当晚元璋挨了田主刘德一顿毒打,被赶回家。虽然吃了苦头,丢了饭碗,却因此深得伙伴们的信任,认为他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大家心甘情愿地把他当作自己的头目。
公元1343年(元顺帝至正三年)的夏天到秋天,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大雨不止,河水冲决了河堤,淹没了农田、房屋,四处汪洋一片,百娃们逃到高阜地带,搭起窝棚,等待着水退。待水退了,耕种的季节也过了,秋天地里颗粒无收。地方官府呢?闹水灾时跑得比谁都快,水退了就向老百姓勒诈钱财,追讨欠交的钱粮,根本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人们没有粮食吃,就吃草根树皮。草根树皮吃光了,就吃观音土。观音土吃进去没办法消化,肚胀得鼓鼓的,不几天,人就死了。有些人不甘心饿死,就吃人肉。不久便又闹起瘟疫来,一个村子一天中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第二年的上半年,元璋家也传染上了瘟病,不到半个月的光景,就死了三口。先是六十四岁的老爹五四,5月18日故去。没过3天,大哥重四也死了。到6月3日,母亲陈二娘又死了。元璋和二哥重六眼看着大人一个个死去,请不起郎中,也抓不起药,只急得相对痛哭。尤其为难的是家里停着几口尸,手头没有一文钱,一毫银,买不起棺木,老放着也不是办法,无论如何得先找块地埋下才是。可是地呢?自己连一块巴掌大的也没有。想来想去,只好哀求田主刘德,看在这些年来做佃户的份,发发善心,谁知反而挨了一顿臭骂。最后还是邻居刘大秀、娄大娘老两口心肠好,上门找元璋弟兄,让他们将父母葬到刘氏的地上。当时也没有衣衾,尸体入殓时盖尸体的东西),也没有棺材,将就着用几件破衣衫包裹了,抬到刘家地上安葬了。35年后,元璋写《皇陵碑》,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掩埋了父母兄长,兄弟俩发愁何以度日。当时灾祸连绵,田地荒芜,人户凋零,元璋兄弟有气力也无处使,挣不来糊口食,而亲戚则非穷即死,竟没有一个能够投靠的地方。寻思来寻思去,兄弟俩只得打算远走他乡,各奔前程。难舍难分的痛哭,惊动了邻舍。隔壁汪大娘提起当年五四公在于觉寺许愿将元璋舍给佛门的事,备办香烛,让元璋到孤庄村西南的于觉寺里,做了一位小行童(和尚仆人)。
可是,寺里的粮食不久就让和尚们吃光了,元璋当行童才50天,12月16日,便被师父打发出门去游方。他虽然不会念经,不会做佛事,没有办法,也只好装着个和尚的样子,一顶破箬帽,一个木鱼,一个瓦钵,背上小包袱,拜别了师父和住持,硬着头皮,离开了家乡。这时元璋才17岁。
说“云游”“游方”是和尚们的话,也叫“化缘”。用社会上的话就是“叫花”,也就是讨口、要饭。元璋听人说往南往西一带年景比较好,就一径往南,先到合肥,折向西,到固始(属河南)、信阳,又往北到汝州(今河南临汝)、陈州(今河南淮阳)、东经鹿邑(属河南)、毫州(今安徽毫县),到颍州(今安徽阜阳),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云游”的情景,他后来回忆说:“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身如蓬逐风,心似滚沸汤的生活过了3年,直到1347年(至正七年)秋天,听说家乡一带不安静,动了思乡的念头,回到了于觉寺。
淮西是弥勒教徒积极活动的地区,元璋在这里活动了3年,生活在社会底层,接受了新的宗教、新的政治教育,加入了秘密组织。而艰苦的生活也锻炼出了他的坚强毅力和体力。在智力和体力方面他都已成长为成熟的行童,回到于觉寺后,开始结交朋友,物色有志气有胆量、敢作敢为的好汉,还不时进濠州城里探访消息,同时也下决心要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一些书,多懂一些道理,准备将来干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