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65年
人物:魏元帝VS司马炎
核心提示:到司马炎当上相国,他的祖辈已给他铺平篡位称帝的路子,使得这场帝相之争变得毫无悬念。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司马炎接受魏元帝曹奂的“禅位”,建立了晋王朝。随后,司马炎将曹奂囚禁于邺城,终其郁郁寡欢的一生。
设毒计害亲弟
司马炎虽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但当年司马昭并不属意于他,而是很看重德行崇高的幼子司马攸。但司马攸遭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的谗言陷害。司马昭听信谗言,将司马攸身边的人交给廷尉论罪,司马攸有口难辩,心中抑郁,很快就呕血而死。咸熙二年(265)五月,司马炎被封为晋王太子。八月,司马昭死去,司马炎如愿以偿地继承爵位,当上了魏国的相国、晋王。
曹奂是曹操的孙子,从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就毫无权力可言,朝中大小事情统统由相国司马昭决断,可谓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景元四年(263),司马昭讨伐蜀汉有功,曹奂拜司马昭为相国,并封晋王。至司马昭死,司马炎继承爵位,曹奂也没能在大臣中培养起支撑自己的势力,继续沦为司马炎手中的傀儡。甘露五年(260),权倾一时的司马昭杀死魏帝曹髦,拥立曹操之孙曹璜为帝,曹璜改名曹奂,是为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当上相国晋王,一场篡权谋位的斗争在这对帝相之间正式拉开帷幕。
“受禅”当皇帝
经过司马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到司马炎当上相国,魏国的军政大权已牢牢地掌握在司马炎之手。即使这样,司马炎的野心也难以满足,毕竟只有成了真正的皇帝才能名正言顺地统御天下。于是,司马炎在众谋士的策划下,开始精心准备他的登基大典。曹奂身为皇帝,虽有心维系祖父曹操留下的魏国基业,却也十分清楚自己没有丝毫力量与相国司马炎抗衡,但又不甘心将皇位拱手相让,他时刻都能感受到司马炎将自己取而代之的一天日益迫近。很快,曹奂就在朝廷上听到一些大臣劝谏他早点退位,让位给司马炎,以顺应天意。颇有自知之明的曹奂为保住身家性命,乖乖地下了一道“禅位”诏书:“晋王司马炎,你家世代辅佐我魏国,功德无上。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禅让给你,请你顺承天意,万勿推辞。”司马炎见此诏书,一边装出诚惶诚恐样,就像当年的曹丕多次“推让”;一边又让自己的心腹再三“劝谏”曹奂“禅位”。最终,司马炎见“推辞不掉”,“勉为其难”地在咸熙二年(265)十二月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
曹奂沦为阶下囚
当上皇帝的司马炎没有忘掉被他废黜为陈留王的曹奂,先是逼曹奂迁往金墉城,不久又逼曹奂迁居邺城。除此,司马炎在登上帝位之初,为安定人心,再未针对曹氏家族采取进一步的打击措施。
咸宁六年(280)三月,司马炎征服东吴。至此,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随着国家的安定,司马炎对曹奂的猜忌之心日益加重,曹奂的一言一行被严密监控,形同软禁。永宁二年(302),终日郁郁寡欢的曹奂病死邺城,才得到最后的一点荣光,被晋惠帝司马衷追谥为元帝,这时他的“对手”司马炎已死了12年。
司马炎灭东吴
司马炎当上大晋皇帝,为稳固帝位,对内大肆分封宗室,对外积极准备攻打东吴。此时,东吴已在昏聩暴戾的孙皓统治之下,“上下离心”,许多对孙皓丧失信心的官吏军士投降晋朝。司马炎的臣子羊祜、张华、杜预等人进谏:吴帝孙皓昏庸腐化,东吴已呈腐朽倾颓之态,如此刻出兵征讨,“可不战而胜”。如若错过这样的大好时机,东吴则可能励精图治,到那时再想起灭东吴就为时晚矣。但是,主张征讨东吴的意见很快遭到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能水战,我方难以战胜。司马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站到了主战派这一方,于咸宁五年(279)命杜预、王、贾充等人率大军征讨东吴。至咸宁六年(280)三月,孙皓投降,司马炎前后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就消灭了东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