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昭遣兵灭蜀;次年,司马炎篡魏建晋,魏蜀吴三国中只剩下一国。而此时的东吴屡经政变,又受孙皓暴政,早已行将就木。经过数年准备,西晋咸宁五年(279)十一月,司马炎终于下令挥军伐吴。晋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连连告捷,四个月便横扫东吴,统一了全国。
西晋伐吴
东吴自孙权晚年起就一直陷在朝政动乱的局面中,除了孙休当政时的短暂中兴,其余时间都是昏君当道,佞臣横行,忠臣良将被接连枉杀,更兼民怨四起。东吴甘露二年(266),因民劳怨,永安山贼施但率数千民众,挟持孙皓庶弟永安侯孙谦作乱,后被镇压。内忧外患之下,东吴的基业尽毁。
曹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昭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伐蜀,蜀汉灭亡,三国鼎立的格局变为南北对峙,曹魏的力量进一步扩充。司马炎代魏以后,更是踌躇满志,“密有灭吴之计”,蓄势统一全国。
在西晋,对于是否伐吴也形成了两派意见。贾充等保守派认为东吴有天险,又善水战,晋军断难取胜;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孙皓腐化至极,东吴已上下离心,晋出兵定能不战而胜。司马炎坚决主战,先是派羊祜经营重镇荆州,向邻近的东吴将士大施恩惠,瓦解对方军心;继而派益州刺史王秘密制造大船,习练水军,准备顺流之计。
西晋咸宁五年(279),王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军,上疏司马炎说:“孙皓荒淫暴戾,宜尽快征伐,一旦孙皓死后另立贤主,东吴则可能成为强敌。臣造船已长达七年,造好的船只因囤积日久每日都有朽坏。臣年已七十,恐无多日。以上三者俱备,望陛下勿失良机。”司马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十一月,他下令兵分六路,大举伐吴。
三国一统
六路晋军出击,将吴军切分为几个部分,欲各个击破,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西面晋军主要进攻。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出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属今湖北武汉),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巴东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流而下,总计二十余万大军,由太尉贾充为大都督。
沿长江北岸进攻的前五路晋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吴军或四散而逃,或望风而降,次年(280)正月,晋军就占领了江陵、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等重镇,抵达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直逼东吴国都建业。此时,孙皓被突然袭来的晋军打得手足无措,只好急令丞相张悌发兵三万渡江迎敌。结果吴军大败,张悌等将领及七千余名士兵被杀。东面晋军大获全胜,暂停进攻,等待西面晋军的会合。
王、唐彬率军沿长江向东,所遇吴军也是全无斗志,很快攻克丹城(今湖北秭归)。在巫峡附近,晋军遭遇吴军设置的“铁锁横江”,无数个锋利异常、长十几丈的铁锥暗立江中,在江面狭窄的地方又有粗重的铁链封锁。吴军以为凭此足以阻挡晋军,竟没有派一兵一卒驻守。王用早已预备好的数十个大竹筏载水性好的士兵先行,用竹筏将铁锥拔除;又用猛火把铁链烧断,终于消除了吴军的障碍。此后,晋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西陵、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今湖北松滋),兵临建业。
西晋太康元年(280)三月,各路晋军汇集建业城下。孙皓急忙纠集水军万人抵抗,但吴军纷纷投降。孙皓又征兵两万,但这些士兵都在出战前的夜晚逃亡。这时,吴国已无兵,孙皓想出最后一计,即遣使分别向王、司马、王浑等献降,企图离间各路。但王不予理会,直接挥军八万鼓噪而行,夺取建业。孙皓走投无路,受缚出降。至此,历经52年的东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分裂百年的三国时期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