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后,曹魏朝政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而司马氏集团的篡政野心也暴露无遗。为此,曹魏皇室的支持者不断发起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军事活动。其中,以淮南地区发生的三次兵变最为著名,史称“淮南三叛”。但三起反叛均被司马氏镇压,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
王图谋废立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诛杀了曹爽,令朝野畏服,朝中大权自此落入了他及其族人党羽的手中。年幼的曹魏少主曹芳迫于司马氏强大的势力,晋封司马懿为丞相,而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则分别领卫将军和安东将军,朝廷的兵政大权实际上已为司马懿父子牢牢掌握。
司马氏的行径引起了很多支持曹魏皇室的朝臣的警觉和敌视,其中最先发难的是太尉王。王,字彦云,是东汉末年因智除董卓而鼎鼎有名的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李、郭汜杀害后,年少的王逃出命来,投靠了曹操。而后他历经曹丕、曹两代帝王,屡有功勋。曹芳继位后,任命王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防御东吴。高平陵之变后,王被晋升为太尉。
当时,王看到司马懿专权,皇帝曹芳暗弱,于是他与自己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合谋,欲利用手中掌握的淮南重兵,拥立曹魏的楚王曹彪为帝,以此对抗司马懿。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事,并把这一意图告诉了自己的儿子王广,王广却劝父亲说:“凡举大事,应本人情。曹爽及其同党因骄奢失去民心,因此被司马懿杀掉后,百姓并无异议。如今司马懿虽独揽朝政,但未有谋反的具体行动,况且他的政令也深得民愿。司马懿父子都手握重兵,不是那么容易灭亡的。”但王不听。
还没等到王决定起事,令狐愚便先病死了。曹魏嘉平三年(251),东吴再次进犯淮南,王见时机已到,便假装上书请战,想整备大军,借机起事。谁想朝廷却对王的请战要求予以回绝。一计不成的王又派手下将军杨弘联络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然而杨弘却与黄华联名将王谋反的消息报告给司马懿。司马懿连忙率大军乘水道南下讨伐王,毫无准备的王仓促迎战,两军江上对峙。司马懿命人写信给王,信中表示赦免他的罪过,而自己则率大军前压到只距王军队百尺远的位置,以此逼迫王做出决断。谋未成而事已穷迫的王自知大势已去,于是放弃抵抗,乘小舟来见司马懿,自缚认罪。司马懿令人解开王的绑绳,好生安慰,并命人将王护送到京城。王很是意外,以为司马懿真的会赦免他、放他一条生路,于是假意向司马懿索求钉棺材钉子,来试探司马懿的意思。然而司马懿却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人送来了钉子。王见状知道必死无疑,于是在去京城的路上饮药自尽。
王死后,司马懿命人揪查相关涉案人员,并一律夷灭三族。他还让人剖开王、令狐愚的坟冢,暴尸三天,以示惩戒。几个月后,司马懿下令赐死了楚王曹彪,并将所有曹姓的诸侯王招至京城中看管起来,严禁他们与外界接触。
文钦、丘俭起兵
镇压了王谋反之事不久,司马懿病逝。按照他的遗命,朝廷任命他的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接替司马懿统领朝政。相比于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司马师的专政手段更为直接和露骨,对于朝中的异己,司马氏的镇压更为残酷。中书令李丰为人正派,朝野知名,曹芳不满司马师的专横,常将李丰召到身边耳语,旁人不知内容。司马师知道是在议论自己,于是找来李丰质问谈话内容,李丰则不以实告。司马氏见他如此不“配合”,一怒之下抽出佩刀就捅死了李丰,还将与他交往密切的夏侯玄等一干朝臣收押,以谋反罪全部诛灭三族。李丰等人之死,令曹芳气愤难平。而小皇帝的愤怒也引起了司马师的警觉,这让司马师有了废帝另立的打算。曹魏正元元年(254),司马师召集群臣会议,以皇帝荒淫无度、不可以承天命为由,谋废曹芳,群臣无人敢提异议。于是,由司马师做主,立高贵乡公曹髦为曹魏第四代皇帝。曹髦继位时年仅十四岁,完全就是司马氏一族控制朝政的一个傀儡。
司马氏专政到了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这让许多曹魏旧臣既是怒火中烧,又人人自危,担心司马氏“清洗”的动作凌驾到自己头上。时任扬州刺史的文钦是个骁勇绝人的猛将,当年因曹爽的赏识而得到重用。曹爽被杀后,文钦担心会株连自己,内心时常惶恐不已。而有着同样心绪的镇东将军丘俭也因好友李丰、夏侯玄的被杀而心不自安。于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钦和丘俭走到了一起。
就在司马师废黜曹芳的第二年,曹魏正元二年(255)春,丘俭、文钦假造太后旨意,于寿春起兵六万反叛,率军渡淮,进至项县(今河南沈丘),讨伐司马师。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王肃以当年吕蒙击败关羽为例,指出叛军士兵家眷在北,应攻心为上,敌自瓦解。司马师从之,并亲率三路大军总计十万人前往镇压。司马师命荆州刺史王基为先锋,王基认为淮南叛乱当地民众未从,不过是丘俭等人蛊惑所致,而朝廷大军一到,敌必破散。他不待用兵迟疑的司马师发令,果断地率众进据南顿(今河南项城),与丘俭、文钦展开对峙交锋。丘俭、文钦的部队急求一战,魏军却坚守困敌。而此时东吴又派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大军“趁火打劫”,偷袭丘俭等人的后方,丘俭与文钦进不能战,退不能守,将士人心思归,士气大降,降兵无数,结果部队不战自溃。文钦见状连忙逃入江东投靠东吴;丘俭兵败,慌忙中只身逃入水边的草丛之中,被当地的百姓擒住,杀死领赏。
诸葛诞反叛
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钦、丘俭的反叛刚刚平息,就又发生了寿春诸葛诞的反叛。
在镇压文钦、丘俭反叛的过程中,原为镇南将军的诸葛诞立下赫赫战功,被加封为镇东大将军、都督魏国东南军事。然而,诸葛诞原本也与夏侯玄等人友善,夏侯玄的被杀,王、丘俭等人相继反叛被诛,这些都令诸葛诞感到心不能安。于是,拥兵东南的诸葛诞开始四散家财,广招勇士,大赦有罪之人以收众心,家中蓄养了千余名死士。诸葛诞以东吴觊觎为由,请求以十万兵守寿春,意图借此自保。
当时,司马师已因目疾恶化而死,继其掌政的是他的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派长史贾充前往慰劳诸葛诞,实则试探其居心。贾充到了寿春,故意提到司马昭有意禅让称帝的事情,诸葛诞厉声回答:“我们世受魏国恩典,岂可把国家社稷让给别人!如果曹氏有难,我愿为其而死!”贾充回去一一禀报给了司马昭,司马昭知诸葛诞有二心,连忙派人加封诸葛诞为司空,想将他召到京城加以控制。诸葛诞担心入京被司马昭加害,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率领手下近二十万兵士宣布反叛,割据寿春对抗司马昭。同时,他还联络东吴,称臣请求救援。东吴大喜,派降将文钦入城联络,其余众将率三万大军接应诸葛诞。
司马昭连忙调集二十六万大军讨伐寿春,双方参战军队在五十万人上下,战事规模可谓三国之最了。诸葛诞此战犯了战术的错误,手握重兵并没有灵活运用,而是死守寿春,将主动权拱手让人。司马昭命大军将寿春城团团围住,坚壁困敌。守城的诸葛诞及外围的东吴援军屡次突围均告失败,司马昭还令人向寿春城传话以动摇军心。战事持续半年,诸葛诞粮草告急,兼之东吴发生内乱,援兵撤走,诸葛诞只得率众出城拼死突围。然而魏军工事牢固,诸葛诞只得又退回城中。此时,城中守军人心散乱,诸葛诞与文钦发生争执,文钦被杀,这更分裂了城中守军。司马昭见对手疲态已极,命令大军合拢,强攻寿春。诸葛诞再无招架之功,城破出逃被擒,三族尽灭。这场淮南二十万大军的反叛宣告失败。太尉王、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丘俭、征东将军诸葛诞接连起兵反抗司马氏,但最终都兵败人亡。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司马氏篡政的最大阻力也被削平。
名士夏侯玄
淮南三叛中被屡屡提及却没有出现的人物夏侯玄,是魏晋时期一位天下闻名的名士。
夏侯玄,字太初,是魏国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曹魏皇室的族人(曹姓与夏侯姓有血缘关系)。他仪表堂堂,少年时就才学出众,尤其精通玄学,被誉为“四聪”之一,和何晏等人开创魏晋玄学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天下知名的名士。在政治上,他提出“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深得时政之要。
曹爽辅政(夏侯玄与曹爽是姑表兄弟),夏侯玄升中护军,又任征西将军,掌管雍、凉二州军事。曹魏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被司马师以谋反罪杀死,长期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夏侯玄被连坐处死。临刑前,夏侯玄面不改色,举止自若,不失一代名士之风,时年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