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虽然以东吴获胜、蜀汉落败收场,但从长远战略出发,吴蜀两国都决定迅速复盟,重归于好。随着曹魏、蜀汉两个政权的先后建立,孙权也于公元229年称帝建国。至此,纯粹意义上的“三国”时代才算开启。孙权建吴不久,便遣使出使夷洲(今台湾),而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
吴蜀复盟
夷陵之战,吴胜蜀败,吴蜀结仇。但两国君臣都明白,两国的仇恨大不过两国战略利益的需要——魏强而吴蜀皆弱,吴蜀交恶,只能是两败俱伤。于是,就在夷陵之战结束没多久,孙权就遣使前往永安拜谒刘备,首先提出了停战的请求。刘备虽怒气未消,但也明白大局为重,于是两国从交战的火线上各退一步,暂时相安无事。
刘备死后,诸葛亮积极致力于吴蜀复盟,他派遣尚书邓芝前往东吴拜见孙权,谋求重归于好。邓芝见到孙权,开宗明义地说:“臣今日前来,不单是为蜀汉,也是为东吴。”孙权故意刁难道:“我愿与蜀和好,但恐怕蜀国太弱,不能自保。”邓芝回答:“吴有三江之阻,蜀有重险之固,两国互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但如果吴蜀不和,魏国攻吴,蜀国也可以顺江来攻大王,到时候,江南之地就再不是大王您的了。”孙权听闻有理,于是派遣使节回报蜀汉。自此,吴蜀复盟,信使不绝。
孙权建吴
曹魏、蜀汉先后称帝建国,只剩下江东孙权未称尊号了。
其实早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便已称吴王。由于荆州恩怨,孙权趁关羽包围樊城,撕毁吴蜀盟约,联络曹魏,称臣示好,暂时结成了吴魏同盟。曹魏黄初二年(221),曹丕为坐收吴蜀相争的渔人之利,派太常邢贞出使江东,册封孙权为吴王。邢贞来到东吴,态度傲慢,见到孙权却不下车,引起了东吴众将的愤怒。大将徐盛愤愤地对众人说:“我徐盛等人不能奋身舍命,为国家并许都、洛阳,吞巴蜀之地,却让我们的主公与魏国结盟,这是耻辱啊!”说罢眼泪横流。邢贞见状,对随从们说:“江东将相如此,不会久为我们之下啊。”
孙权对魏称臣,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不心服。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蜀汉政治,力主吴蜀复盟。孙权于是再次与蜀汉结为同盟,而断绝了与魏国的关系。魏明帝太和三年(229),继曹魏与蜀汉之后,孙权在江东称帝建国,国号为吴,史称东吴,改元黄龙。
至此,随着“三国”中最后一国——吴国的建立,纯粹意义上的“三国”时代开启了。
卫温出使夷洲
孙权称帝不久,就做出了一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派遣卫温出使夷洲。夷洲就是现今的宝岛台湾,在此之前,由于海峡阻隔,中国历史上的诸个政权都未将台湾划入版图。孙权建吴的次年(230),由于人口和兵源上的需要,他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余将士,乘船寻访夷洲,想要俘获当地民众以增加人口。当时,这一计划遭到了丞相陆逊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船队远涉不毛之地,劳师动众,弊大于利,孙权不听。
然而,当时的夷洲由于与大陆隔绝,经济文化还极不发达,可谓蛮荒。正如陆逊等人所料,出使的船队在海上连遭风波,又爆发了疾病,加之夷洲本土居民并不多,东吴黄龙三年(231),出海仅一年的船队归来,船上士兵病死十之八九,而带回的夷洲居民只有数千,得不偿失。孙权大怒,处死了无功而返的卫温和诸葛直。
不过,这一次无心插柳之旅,却成为大陆开始经略台湾的第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