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帐下有这样一位臣子:他不拼杀在战场,也不善谋划,但他的贡献却比得上任何一位名臣良将。他以自己的巧思和妙想,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名的机械发明家,而他也被誉为“天下名巧”。他的名字叫马钧。
绝世巧思
三国与发明家,两个奇妙的名词撞击在一起,产生了一位时代的伟大巧匠——马钧。
马钧,字德衡,生于扶风(今陕西兴平),是三国时的魏国人。他出身贫寒,不善言谈,但脑筋聪慧,极富观察与思索能力。马钧少年时并未发现自己有别样的才华。后来,他考取了经学博士,但仕途并不顺利。于是,马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钻研机械构造方面。当时,由于战事和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机械的制造和改造显得十分迫切,而这正给了聪明的马钧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旧时的织机为了织出繁复而精美的花纹图案,要将织机上的经线分成几十组,每组经线由一“综”控制(“综”控制着经线的分组与开合,以便梭子来回穿织),每一“综”又由一“蹑”操纵(蹑是踏具)。因此,如果织机有五十“综”,就需要有五十“蹑”,如果有六十“综”,就需要六十“蹑”。可想而知,这样的织机运作起来不仅操作复杂,而且费时费工。马钧针对旧织机“丧功费时”的特点,经过巧妙的设计和改造,将“蹑”数统一降到了十二。这样一来,就大为降低了操作的难度,而且经过马钧改造后的织机较之从前更易于织出炫彩多姿的花纹,变化无穷。马钧的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纺织业的恢复和发展。
除去生产用具,马钧还善于制造兵器。当时由于诸侯混战,对兵械的需求很大,各方势力都组织人员设计新式战具。曹操曾在官渡之战中使用过“发石车”攻击袁绍的堡垒,但这种“发石车”每次只能弹射一枚石块,效率不高。而且,马钧还担心如果敌人在城楼上挂起大块的湿牛皮,就可以完全防住“发石车”的攻击。于是他巧妙地设计了一种大轮,轮上系着数十块大石头,以机械驱动大轮急速旋转,然后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头便连续飞击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马钧还在车轮上用砖石进行试验,结果砖石飞出数百步远,证明了自己的设计可行。
天下名巧
马钧心机巧妙,引起了朝中官员的瞩目。在任给事中之职时,朝中的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便与马钧在朝堂上展开过关于是否存在指南车的争论。指南车自西汉制造出来后,就因年久而失传了。高堂隆和秦朗认为历史上并无指南车这种东西,无非是古书上的杜撰罢了,但马钧却坚持认为指南车的传说可信。双方争执不下,马钧说:“我们在此无谓争论,不如我来试验一下,判别真伪。”于是,他按照古书上的方法,苦心钻研,真的再次复制出了指南车。自此,朝中上下无人不服马钧之巧。
在朝为官期间,马钧还改良了“翻车”,这成为他名垂青史的一大功绩。“翻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史册所载是最早由东汉宦官毕岚发明的,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利用链轮的驱动,将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到需要之处。但毕岚发明的“翻车”主要是供宫廷玩乐之用,且操作较难。到了马钧这里,他将之大为改进,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连儿童都能操作,功效大大提高。经马钧改良过的“翻车”,“其巧百倍于常”,直至20世纪末,中国的很多地区还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