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故事为什么现在来困扰你?你进入了青春期,知道了所谓性行为,你把幼年的性游戏,和成人的性行为等同起来,用成人的性道德规范,来评判自己幼年的性游戏,认为自己不再是处女,是一个可耻的女孩,产生自惭形秽的消极心态。为此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你怕恋爱,怕婚姻,正是自惭形秽的自卑心态的表现。这是你对自己幼年的性游戏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此其一。其二,你对自己的性欲念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你进入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让你萌生了对异性的向往,大学里同学们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促使你这种向往一天比一天强烈。你不满于“只能和班上的一两个男生讲话”,不满于只谈“学习上的话题”,更不满于“有别的同学在场”的异性交往,都表明了这种与异性交往的渴望。但是,由于幼年的阴影,你对自己的性意识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是不光彩的。这样,你一面渴望与异性交往,一面惧怕与异性交往,于是,心理障碍出现了,形成了异性恐怖症。至于你怕床铺,怕睡眠,怕水龙头的流水,是一种牵连的恐惧反应,可能跟幼年的性游戏情境有关。由于泛化作用,你的恐惧反应越来越弥散,以致你感到整个生活都是可怕的了。
心灵跨越:走出童年的阴影
你怎样告别异性恐怖症呢?关键的是认知调节,走出童年的阴影。
一是正确对待自己目前的心态。每个人都会有困扰自己的心态,谁能够坦然相对,谁就较容易战胜它。你先学会和自己目前的心态共处,不要刻意和恐惧害怕的心态对抗,也不必刻意去忘掉幼年的记忆。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奇怪,你越是想消灭一个念头,它就越顽固不化;你顺其自然了,它反而容易自行化解。
二是正确对待幼年的性游戏。就你的情况看,当年还是一个幼儿,是一个不谙男女之事的娃娃。人在儿童时期会对两性之间的差异,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常常会玩一种性游戏,或相互观看,或相互玩弄,或相互磨擦生殖器。这种性游戏是实实在在的“玩”,是人性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自然的现象,不同于成人的性行为,不存在性道德问题。何况幼年的性游戏,根本不可能损伤到处女膜。就是说,不论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哪个角度论,你都是一个处女,一个纯洁的女孩。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现在的性欲念。对于一个发育成熟的青春女孩来说,能够体验到性欲念,不管这个欲念是怎样的,都是性生理性心理发育正常的表现,没有可耻,更不是堕落。性道德关键是用来评判规范人的性行为的。只要能够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性行为,就是一个有性道德的人。至于心中的性欲念是没有道德评价意义的,可以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地压抑。
这样看目前的心态,看幼年的性游戏,看现在的性欲念,你的心就恢复了安宁和平和,你就会很快地走出童年的阴影。
如果过分取悦你的男友
心路迷障:没有收到爱的回报
又一个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铃声响过,一个的女孩带着哭声,向我倾诉着她的委屈和冤枉。她说,她是个大二女孩,和男友交往快一年了。她说,她对男友爱得无以复加,表现的十分痴情,在许多事上几乎对男友言听计从,为的是取悦男友,让男友喜欢自己。她说,不想男友却越来越对自己不感兴趣,自己没有收到爱的回报,这太不公平了。
详细的沟通之后,我理解了女孩的故事,表示了同情。但是,我不能不坦率地告诉她,这实在只能怪她自己。闻听此言,女孩更是感到委屈和冤枉,问我这到底是为什么?
心理透析:过分取悦别人会失去吸引力
在生活中,常有一些痴情女孩,对男友爱护备至,百依百顺,唯恐失去了男友对自己的欢心。男友的话像圣旨,男友喜欢她穿什么衣服,她就经常穿着,男友不让她剪短发,她自己再喜欢短发型,也会忍痛割爱,对男友的言行举止,亦步亦趋,一旦“心上人”露出不快之色,她就诚惶诚恐,活像一只受惊的小绵羊,不知如何是好。结果却反而不能得到男友的欢心。为什么过分取悦男友,反会让自己蒙受冤屈?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关系上,过分依赖别人和过分取悦别人的人,往往会使自己失去吸引力。这至少有两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逆反心理。女孩的一片痴心都源于一个美好的愿望,即希望自己更加得到男友的钟爱,渴望美满幸福的爱情。但是,恋爱中也存在着逆反心理:越容易得到对方,也就越容易厌倦对方,越容易产生抛弃对方之心;而越难得到对方,就越想克服阻力与困难去夺得对方。就是这样,让对方很容易地得到你的一切,对方反而觉得你没有了吸引力。
二是探求心理。在学习上,自己经过思考研究获得的知识,往往要比别人灌输知识印象深刻得多。在谈恋爱时,也有这种心理。恋爱双方都希望自己从对方身上发现什么,而不是让对方告诉自己什么。恋人之间的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讲,便是对方总觉得你有一种“未知的深度”,总有一些待发现的闪光的东西在你身上。如果你将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使自己的个性全部消失,特点没有了,只剩下对对方的顺从或屈服,你的魅力即吸引力就会逐渐消失了。
心灵跨越:掌握取悦男友的尺度
沟通至此,女孩忽然有了一种领悟:原来是这样啊!那我该怎么办呢?
一般说来,每一个痴情女孩在恋爱时,都要掌握取悦男友的尺度。否则,将事与愿违,导致恋爱失败。要让男友真正喜欢你,要使你的魅力永存,你应该在男友面前表现出自尊、自重、自爱,不要俯首贴耳,百依百顺。
具体说来,女孩和男友交往时,凡事应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日常吃喝、打扮、游玩上,应保持独特的个性,而不要投其所好。要用自己内在的魅力,高雅的气质,庄重的言谈举止,丰富的知识修养,来赢得男朋友真正的爱。如果遇到“大男子主义”比较严重的男友,还不妨针锋相对地摆摆架子,让他也“屈从”一下自己。对于男友的非分要求,更要予以拒绝,绝不可屈意服从。
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
心路迷障: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有什么不同?
最近,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绪在我心里,久久地,让我迷茫,让我困惑。
那是大约两个月前吧,我和男友分手了。我们不是一个系的,一个活动偶然相识,就走到一起。用我的一个死党的话说,你们就是一见钟情,太一见钟情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不知道她说的对不对,反正是他离我远去了。
分手后的日子里,我努力用功课和课外活动填满我的生活。百年校庆临近,很多活动正好可以帮我占据大脑,我自告奋勇地接下了又忙又累的礼仪领队工作。
这一天,我去团委领任务。团委老师对我说,“你去一趟南区。他们下午要选礼仪小姐,你过去看看。南区体育部长南华负责这次校庆接待工作,到那你们两个商量一下具体的方案,我让他在南区团委等你。”我答应着走了出去,心里想着:南区是学校刚刚合并过来的,平时几乎没有在一起搞过活动,他们的人一点也不熟,不知道好不好配合。
我来到南区团委,敲敲门走进去,看见一个男生坐在屋里,“你好,我找南华。”“我就是。”他穿一件藏蓝色运动衫,里面衬一件纯白色T恤,白色消除了藏蓝的压抑感,淡淡的阳光洒在他身上,使整个人看起来金灿灿的。我看着他,忽然心里感到久违了的一丝温暖。
我们合作得很好,很快就商量出了一套接待方案,所有辛苦的事情都是他一人承担。他很热情,随后又陪我去选礼仪小姐,还顺便把我很久都没协调好的开辩论会要用的音响问题搞定了。临走,他要了我的电话号码。
周五,我的手机响了,通话后知道是南华,他说方案有点问题,约我到学校附近的韩国烧烤聊聊。我急忙赶到时,他已经坐在那里了。我们很快就解决了方案中的问题,开始大吃特吃。不知不觉,已经10点了,他坚持要送我回学校。路上,我们似乎突然没有了话题,两个人都默默地走着。
突然,他一把将我抱住,我挣了几下没有挣脱。“我喜欢你,从第一眼看见你就喜欢你,虽然我们刚刚认识,我却觉得我们已经认识很久了。”我听见他在耳边低语。终于我不再挣扎,轻轻地靠在他怀里,只觉得浑身有一种温暖在扩散……
我知道,我终于再次掉进一见钟情的漩涡。我想,也许这次才真正遇到了我的白马王子。但是,我心里还是忘不掉上次的分手,我隐隐地担心会重蹈覆辙,我想及早把关系确定下来。当我把这份感情告诉妈妈的时候,我说我对他是一见钟情,感觉从来没有过的美好。妈妈明确表示了反对的态度:好什么好?一面之交就想定终身,你了解他什么?什么一见钟情?靠不住,恋爱结婚还是得日久生情……
因为有上次的一见钟情的失败,这次面对妈妈的话我不敢再说什么。可是,那么多一见钟情的故事,自古不就让人讴歌吗?为什么到了现在,一见钟情却不能一定终身?妈妈说恋爱结婚还得日久生情,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究竟有什么不同?
心理透析: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多有不同
首先,从情感产生来看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
有人说,爱是不需要理由的。乍听起来,这句话很雷人,很震撼,很真理。其实是很冲动,很感性,很没有道理。人的任何感情都不是无源之水,人的任何情感体验都是有缘由的,都是有理由的。爱,更是如此。
这个缘由,这个理由,就是人的需要。需要与情感有怎样的关系?一句话,情感是由需要决定的,需要是情感产生的源泉。情感体验的好坏,就看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从情感与需要的关系来看男女之情,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不是一样的“情”,它们源于不同的需要,是不同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产生的。日久生情之情,更多是社会性的性情相投,是内在特征的相互吸引,是源于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体验,比如,学识、修养、品性、气质、能力、责任感等,满足了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包括满足了心灵安宁的需要,满足了精神审美的需要,等等;一见钟情,更多的是生理性的异性相吸,是外显特征的相互吸引,是源于和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体验,比如,好看的容貌满足视觉的需要,好听的语言满足听觉的需要,肢体的接触满足触觉的需要,以及由此激发的性生理的觉醒和活跃等。怎能凭这样的一见钟情而托付终身?
其次,从情感分类来看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
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大而言之,在心理学上,情感这个概念又可分为情绪与情感两大类别。情绪和情感这两个概念,又怎样的区别呢?
第一,情绪通常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第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第三,情绪有较多的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较多内隐性和深刻性。
从如上的情感分类情况来看男女之情,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也是不同的“情”,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日久生情之情,准确的说应该叫做“情感”,或者更多“情感”的成分,更多是满足社会需要,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更多内隐性和深刻性;一见钟情之情,准确的说应该叫做“情绪”,或者说更多“情绪”的成分,更多是满足生理需要,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更多外显性和冲动性。凭这就走进婚姻长相厮守,怎能靠得住呢?
再次,从知情关系来看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
人的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是密切联系的。情感过程依赖于认识过程。没有认识就没有感情。人对于自己一点都不了解的事物,是不会有任何情感体验的。心理学上的“认识~评估学说”也告诉我们,对事物的情感体验,是在对事物的认识评价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情感体验也越来越深刻,人们平时说的“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
从如上的知情关系这个角度看男女之情,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也是不一样的“情”,它们虽然都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日久生情之情才是相互对内在人格特点有了较多认识的基础上的“情”,是情感的性质,往往是深刻的,是稳定的;而一见钟情之情,显然是在相互对外在特点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是情绪的性质,往往是浅表的,是短暂的。怎好凭这样的一见钟情而定下终身大事?
最后,从需要层次来看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
一个故事说:一个媒婆为一对年轻男女牵线搭桥。对女方家长介绍说,男方怎样怎样好,唯一的不足就是眼下没啥。“眼下没啥”,在民间的意思是“现在的家境不好,没啥好的家境”,女方家长觉得家境是第二位的,只要小伙子人好,能过日子,什么都会有,也就同意了。对男方家长介绍说,女方怎样怎样好,最突出的是炕上地下一把好手。“炕上地下一把好手”,在民间的意思是“妇女能持家能干活,过日子是好样的,是能手”。这样说来,男方自然高高兴兴答应下来。可是直到结婚那天,双方才发现,男方鼻子塌陷没有正常人挺拔的鼻子,女方一只手残疾只有一只手正常。双方家长找到了媒婆要讨个说法。女方家长说:男方鼻子塌陷的几乎找不到啥了,怎么不跟我们实话实说?媒婆说,怎么不实话实说,我不是一开始就告诉你们,男方就是眼下没啥吗?男方家长说:女方一只手有病,就一只手是好手,怎么不告诉我们?媒婆说,怎么不告诉你们,我不是一开始就告诉你们,女方炕上地下一把好手吗?
为什么有这样的故事?根本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这种制度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甚至当事人的意愿根本不予考虑,最不人道的具体表现就是,婚前男女根本就不能见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才有了人们对一见钟情的讴歌。
心理学上有个“需要层次说”。这个学说认为,总的说人的需要是逐层发展的,一般情况下,人们还是要满足了低一级的需要后,才有可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
从需要层次学说来看,显然一见钟情满足的是低层次的需要,日久生情满足的才是高层次的需要。尽管一见钟情满足的是低层次需要,到底是能够满足了当事人的个人需要,到底是有了当事人的个人意志的作用,到底是比较合乎人道的婚恋方式了。怎能不为一见钟情大唱赞歌?哪里还顾得上是否日久生情?这就好比挨饿的人能吃饱肚子已是万幸,哪里还顾得上是否有优美的音乐?但是,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也会萌生高层次的需要。到了今天,怎么还能满足于吃饱肚子?怎么还能凭一见钟情而定终身?
心灵跨越:不妨一见钟情,但不能一见定终身
总之,一见钟情之情是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础上,而形成的短暂的浅表的情绪,日久生情之情才是在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基础上,而形成的稳定的深刻的情感,一见钟情更多的是一种异性相吸,日久生情才更多的是一种两性相爱。日久生情要比一见钟情更深刻,更持久,更成熟,更可靠,更接近爱情,更适合携手婚姻。
不错,也有从一见钟情开始,而最后定了终身而走进婚姻而白头偕老的。但这里的一见钟情,只是一个开头,一个引子,一个牵线的红娘,后来的感情发展已经属于日久生情,与一见钟情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因此,不妨一见钟情,但不能一见定终身。要定终身的话,还是得增进相互交往,在交往中增进内在特征的相互了解,从而建立能够满足深层次精神需要的持久的深刻的感情。就是说,要从一见钟情到日久生情,从异性相吸到两性相爱,这时候的情和爱才更靠得住,才更好携手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