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的时候,苏步青有时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躲在一边读书。一本残破的《三国演义》,他翻来覆去地读。他读书很专心,有时坐在草地上读,有时躺着读。在放牛回家或从家中出来的路上,他就坐在牛背上读。到后来,他不仅能够讲解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且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苏步青把书读明白了,书中的人物就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童年的苏步青和其他精力旺盛的孩子一样,不仅喜欢张飞的形象,更喜欢张飞的性格。好动的放牛娃们,常常折一根竹子或一根树枝当长枪,学着张飞打仗的样子,互相用竹棍刺杀起来。有时他们在草地上对刺,有时骑在牛背上对刺。在地上比划,大不了被树枝划破皮肤,但是,在牛背上比划,孩子们那哇啦哇啦的声音,让吃草的老牛不舒服。它们不高兴了,就走一走或跑一跑。牛一跑,坐在牛背上的孩子就会摔下来。
有一次,苏步青和小伙伴们又在牛背上玩起了“张飞战马超”游戏。孩子们骑着牛来来往往地追逐着,先是在山坡上跑,后来,跑进了竹林。孩子们忘情地玩耍,什么也不顾了。苏步青骑的牛一个纵身跳跃,把他从牛背上颠了下来。苏步青背朝下,面朝天,跌落在两根砍伐过的尖尖的竹茬之间。倒在地上的苏步青,看到那张牙舞爪、尖端朝天的竹茬,浑身肌肉都抽紧了。好险呀!如果这竹茬扎在背上,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他被吓哭了。当天晚上他还做了噩梦。
被人瞧不起的穷学生
苏步青整日和小朋友们在牛背上玩闹,引起了父母的不安。他们既担心儿子不知深浅地打闹会造成意外受伤,更担心长此下去,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农民。怎么办?对子寄予厚望的父亲决定节衣缩食,让儿子继续读书。此时,苏步青已经到了念高小的年龄。高等小学只有县城才有。父母计算了一下,虽然财产不多,收入很低,但是,暂时还没有到揭不开锅的程度。他们横下一条心,把儿子送进县高等小学上学。当父母把这个决定告诉苏步青时,他很高兴。
县城离苏步青家住的村庄有50多公里,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山路崎岖,来往一趟需要很长时间,因此,他不得不住校。在离家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再三叮嘱,要苏步青一个人在外,好生照顾自己,要吃饱饭,还要守规矩,不要惹事,以免被人欺负。母亲说这些话时,还流下了眼泪。直到苏步青说,他记住了母亲的话,母亲才获得了一些安慰。
为了当天赶到县城,苏步青父子天不亮就起程了。父亲挑了一担米,作为第一学期的学费。
苏步青的行李,也放在了父亲的担子上。苏步青自己则提了一个包袱,里面装了他的衣服和学习用品。晨雾中,父子俩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着。父亲知道,送儿子上学,家里不仅少了一个劳动力,而且,增加了一大笔开销。这对于一户穷苦人家来说,是很困难的。可是,不送儿子上学,儿子就会像父亲、祖父一样,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走了几十公里山路,父亲累得满头大汗,儿子也气喘吁吁了。这时,苏步青说他有点饿了。
父亲就停下来。他们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苏步青掏出食物,那是几只煮熟的鸡蛋。他剥掉蛋皮,大口地吃起来。他边吃,边向父亲看去。此时父亲也在吃东西,吃的是野菜团子。当看到父亲在吃野菜团子时,苏步青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来县城上高小的学生,多数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像苏步青这样贫穷的人家,很少有人到这里上学。所以,来到县城高等小学,苏步青就进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群体。个子矮小、衣服破旧、头发蓬乱、脸色黑黄的苏步青,在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中间,显得特别扎眼。他一进教室,就成了富家弟子嘲笑的对象。据苏步青自己回忆,他来到县城高等小学后,上完第一堂课,在课间休息时,就遭到了同学的羞辱。一个同学问他叫什么名字。苏步青向他介绍说:
“我叫苏步青,苏是草字头的苏,步是脚步的步,青是青天的青。”那个学生有些小聪明,立刻就说:“平步青云的意思,一个穷光蛋,还想上青天?作梦吧!”别的孩子也跟着起哄。
听到别人的嘲笑,苏步青怒火冲天。他真想狠狠教训对方。可是,正准备动手时,他突然想起了母亲的叮嘱,一个人在外,举目无亲,能忍则忍。想到这里,苏步青忍下了屈辱。
在上课时间,那些家里有钱的孩子,迫于老师的管束,还不敢太放肆。到了晚上,老师回家了,宿舍里是学生们的天下。这时,他们就开始无所顾忌地打闹了。南方的夏天,蚊子很多。每个住校的学生都有一顶蚊帐。富人的孩子用的都是洁白干净的蚊帐;而苏步青用的却是破旧发黑的蚊帐,上面还补了几十个补钉。宿舍里除了苏步青之外,全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他们嫌苏步青的蚊帐破旧,给宿舍里添乱,说他不配住在这里,要求苏步青搬离宿舍。苏步青据理力争,说这是学校让他住的。可是,他们与管楼的先生串通起来,把苏步青从宿舍里赶了出去。
被赶出来的苏步青,在二楼的楼梯口搭起一个临时床铺,挂上那顶破蚊帐,在这里睡下。在屈辱和孤独中,苏步青含着眼泪睡着了。他还是第一次遭受如此大的屈辱,也是第一次独自一人在外过夜。睡到半夜,他在梦中觉得自己好像突然从山坡上滚了下来。醒来他才发现,自己不是在床上睡觉,而是在一楼的楼梯口躺着。原来刚才他是从楼梯上滚了下来。苏步青又爬上楼,重新回到了小床上。
面对屈辱、孤独和伤痛,苏步青回忆起幸福温暖的家。他想起和哥哥、姐姐一起摘枇杷,和小朋友们一起放牛,坐在父亲身边阅读算命书,全家人围在一起喝红薯粥。那些都是他幸福快乐的时光。想到这里,他就更觉得屈辱。此时,他产生了放弃上学、回家放牛的念头。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乡童的友谊、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时的欢乐,都与学校孤单、屈辱的环境形成鲜明对照。
突然,他想起了父亲的嘱咐。父亲一直对苏步青寄予很高的期望。在几个子女中,为苏步青上学,家里投入最多。想一想父母的期望,苏步青下决心战胜屈辱,坚持读书。
苏步青强忍着屈辱留下来继续上学,然而,孤独、苦闷和老师浓重的闽南话,都给他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障碍。他一听老师讲课就发困,一见那些趾高气扬的富家弟子就来气。回到宿舍,他看到那个势利眼的管理员,更是懊恼万分。在这种环境里,他一分钟也不愿意呆。怎么办?为了减轻环境的压力和课堂上的烦恼,他就到大街上看热闹。
县城里的热闹和新奇,对于苏步青减轻精神压力、解除心理痛苦产生了作用。在看热闹中,他忘却了富家子弟对他的欺辱,忘记了课堂上老师那令人厌恶的面孔。
三期“背榜生”
苏步青为了减轻心中的烦恼,到大街上寻找乐趣,却忽视了学习。他经常旷课,迟到,不完成作业。为此,他受到教师的惩罚——罚站。
可是,罚站并不能帮助苏步青改掉往大街上跑的坏习惯。他站了几次后,不再觉得不好意思,而是坦然地站在那里,想听课就听一听,不想听课了,就想大街上的热闹事。惩罚结束后,他继续往街上跑,仍然痴迷地观看集市上的热闹场景,倾听市场上嘈杂声,而对于学习则是应付了事。当老师见惩罚还不能帮助苏步青集中心思学习时,就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即当众宣布,不准苏步青出学校大门。
学校限制了苏步青的行动自由,却没有激发起他的学习兴趣。下课之后他就在校院里游荡,寻找新鲜事物。有一天,他来到学校烧开水的老虎灶前,看见一口大锅里烧着满满一锅水,快要开的水缓缓冒出蒸汽。苏步青突然想到家里煮鸡蛋时,是把鸡蛋放在水中。他突发奇想:“要是把鸡蛋放在水中一定很好玩。”于是,他找来一只鸡蛋,在鸡蛋壳上打了一个小孔,然后乘烧水的师傅不注意,把它丢进锅里。只见锅里冒出一片乳白色的蛋花,蛋清外溢后的空蛋壳则随着翻滚的水上下翻腾。看到这些,苏步青高兴地笑了起来。笑声惊动了烧水的师傅。当看到满锅的水都被弄脏后,他就愤怒地对苏步青说:“你干了什么?把我的水全给弄浑了。”这时,苏步青才知道自己闯了祸。他本能地扭身拔腿就跑。然而,已经来不及了,烧水师傅追上了苏步青。他先是一把将苏步青推倒在地,然后又把苏步青提起来,责问道:“你为什么搞浑我的开水?”苏步青小声说:“是想看一看鸡蛋放到开水里是什么样子。
”烧水师傅把这个淘气的孩子揍了几下,就把他放了。
贪玩,旷课,不做作业,不好好听老师讲课,也不认真思考问题,只想着如何寻找新鲜和刺激,这样的学生不管多么聪明,也不会获得好成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苏步青得了最后一名。当时学校为了激发好学上进的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刺激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就把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出来。张榜公布成绩时,按照考分高低顺序排列。成绩最好的人,当然放在头一名,考试成绩最差的学生,放在了最后一名。当地人称最后一名学生把整个成绩单都背起来了,因此倒数第一名被称作“背榜生”。来县城上学的第一个学期,苏步青就当上了“背榜生”。这当然不是光彩事。本来就被人瞧不起的苏步青,当了背榜生后,更觉得没面子。学校放假了。当苏步青把自己的成绩带回家后,对儿子充满希望的父亲拿着成绩单直叹气。
当了背榜生的苏步青,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状态。他想好好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可是,老师讲解的内容、课本上写的东西,都没有大街上的新鲜事有吸引力。每天上课时,他听着老师的讲解,耳朵里就传来大街上小贩的叫卖声,脑子里浮现的是猴子向人要食物的动作。这种心不在焉的状态,当然不可能把知识学懂。再说,与上街看热闹相比,学习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差使。所以,苏步青在背榜生的压力和父亲叹息声的刺激下产生出的一点欲望,很快就消失了。他继续贪玩,到处寻找热闹和刺激。只是不再搞恶作剧了,因为,烧水师傅的拳头使他记忆犹新。他怕受皮肉之苦。
第二个学期快要结束了。临近考试时,苏步青才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期末考试成绩公布了,苏步青又成了背榜生。放假了。苏步青怀揣着这份自我感觉很不光彩的成绩单,怏怏不悦地回家了。
第三个学期刚开始,苏步青曾升起一点学习欲望,想努力把成绩提高一些。可是,这种热情并没持续多久,他又回到了贪玩、厌学的状态。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如同前两次一样,苏步青又一次把成绩榜“背”起来了。
学校就要放假了,老师让苏步青通知他父亲来学校一趟。老人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跑了几十公里的路,战战兢兢地来见老师。苏步青的老师对这位贫苦的农民说:“你儿子不喜欢学习,也不聪明。看来读书不适合于他。你家境并不好,一个学期两担米的学费,对于你这样的家庭不算小数目。孩子不愿意学,花这个钱干什么?把孩子领回去教点农活儿,让他长大后老老实实地种田吧。”听完老师的话,苏步青的父亲叹着气,挑着行李带儿子回家了。
偶遇恩师发奋学习
父亲仍然对儿子充满希望。他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听话的,也是愿意学好的。所以,这个贫穷的父亲,并不想让儿子当农民。他在为苏步青寻找新的学习机会。
苏步青从县城高等小学回家不久,家乡附近的镇上办起一所小学。父亲听说后,立即把苏步青转入这所学校读书。这里离家只有7.5公里路,便于父亲了解儿子的情况。
这所学校的老师讲的不是苏步青听不懂的闽南话,上课用的是本地方言。这使苏步青听起课来觉得轻松有趣。上国文课时,苏步青听得很认真。他喜欢古文,也有这方面的基础。因此,苏步青在新的学校里,国文课学得不错,特别是作文,更是他喜欢的科目。然而,此时的苏步青,还没有改变贪玩、好动、坐不住、喜欢四处乱逛的习性。所以,尽管他国文课学得很好,可是,老师对他印象却很差。有一次,苏步青交了一篇作文,文章写得很好,使用了一些古代散文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老师对苏步青有偏见,认为苏步青这种吊儿浪荡的孩子,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就武断地认为是抄来的。这个有偏见的先生,不仅给苏步青的作文批了一个“毛”(差的意思)字,还对苏步青说:“抄来的文章再好,也只能骗自己……”苏步青听了这话,气得连国文课都不想上了。他一度对国文课非常反感。老师上国文课时,他故意把头扭到一边,连听都不想听。
不久,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他的地理课讲得非常出色。每当上地理课时,他就在黑板上挂出一张世界地图,给学生们讲述世界的大洲、大洋、名山、大川、各国的地理位置等等。他把地理课讲得生动有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特别是苏步青,听地理课入了迷。他记忆力极好,老师讲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地理课,也就喜欢上了讲地理课的老师。上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讲,下课后还愿意跟地理老师聊一聊天。
地理老师看到苏步青聪明,记忆力好,就很关心他。有一次,他发现苏步青在上国文课时故意逃课,就把他找来,想问个究竟。苏步青说:“国文课老师瞧不起我。本来是我自己写的作文,老师却说是抄来的。为此,我再也不想上国文课了。”地理老师听后,生气地说:“别人看不起你,你就不好好读书啦?别人到什么时候才看得起你呢?”苏步青觉得很委屈。地理老师耐心地说:“你家中并不富裕。父亲从家里挑米为你交学费。你年年考最后一名。这样下去,怎么对得起省吃俭用的父母?别人瞧不起你,根本原因是你学习成绩不好。而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由于你不聪明,而是你自己不好好学习。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写作业,怎么能有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