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与食是我们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然而,吃与喝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也不再是吃喝好就可以了,而是要考虑如何吃喝才有利于健康。尽管我们的饮食观念已有所突破,但依然有许多错误的饮食观念左右着我们,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只有纠正了错误的习惯,才能算得上饮食科学,也才能拥有真正的健康。
鱼翅是高级营养品
身边误区:
鱼翅与燕窝,一直都被人认为是高级营养品的代名词。国内鱼翅消费不断升温,鱼翅营养价值也被随意渲染,夸大了它的实有价值。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专家分析:
鱼翅是鲨鱼连接鱼鳍两条针形骨之间的结缔组织,主要成分是归属于纤维蛋白的胶原蛋白。从营养角度讲,胶原蛋白是最差的一种蛋白质,其氨基酸的构成不好,与人体的需要也不相符,远不如白蛋白和球蛋白。与其吃鱼翅中的一点胶原蛋白,还不如喝牛奶吸收白蛋白、吃猪瘦肉吸收球蛋白有营养。
而鱼翅只所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高级营养品”,主要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我们今天享受的鱼翅,口感确实不错,但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调弄出来的。古代生产力落后,到海洋捕鲨割翅很困难,鱼翅与熊掌便成了珍稀。而今天,人们仍将鱼翅奉为珍品,就是一种认知和心理上的误区了。
专家支招:
不要过于迷信鱼翅、燕窝等营养品的营养价值,要想获得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最好的方法是饮食均衡,搭配合理。
专家解难:
问:是不是含有多种氨基酸的食品都是高级营养品?
答:其实,氨基酸本身并无神秘之处,只是蛋白质的组成单元而已。食品中含有蛋白质,自然也含有氨基酸。健康的人既然具有吸收蛋白质的能力,肯定也完全可以从普通食物中吸取氨基酸,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认为含氨基酸的食品就是高级营养品。
新鲜肉比冻肉好
身边误区:
人们总认为鲜肉比冻肉要好,鲜肉吃起来的味道也比冻肉新鲜。其实,鲜肉并不比冻肉好。
专家分析:
冻肉是肉的后熟期降温冷冻的,不仅肉内各种营养物质没有被破坏,在冷冻条件下,还可杀灭死肉中的许多病菌和寄生虫,所以冻肉比新鲜肉更卫生。冻肉在10~15℃时会慢慢解冻,解冻后完全可以恢复到鲜肉后熟期的味道。
不过,鲜鱼不宜冷冻。因为鲜鱼冷冻后会产生一种胺,这种胺会与胃中的含氮物质结合,形成有毒物质,导致胃癌。如果买回来的鱼吃不完,可以煮熟后再冷藏,吃时加热到80℃,就不会产生胺了。
专家支招:
不要单纯地认为鲜肉一定比冻肉好,对于肉食品的营养价值要区别对待。
专家解难:
问:瘦肉中是不是不含脂肪?
答:一般来说,瘦猪肉中脂肪的含量为25%~30%,比其他肉类都高;兔肉中脂肪含量最低,仅为0.5%~2%;牛肉中脂肪含量一般为10%以下,即使是里脊部位也布满细密的脂肪点。所以说,瘦肉里同样含有脂肪。
吃鱼就图个新鲜
身边误区:
在许多饭庄、酒楼里都养着各种鱼,顾客点好后再宰杀,然后立即烹饪。虽说这能让顾客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但却不是吃鱼的最佳时机。
专家分析:
鱼死后,身体内组织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僵硬、自溶、腐败等阶段。在鱼死后的1~3小时开始僵硬,12~15小时发展到高峰,24小时后僵硬开始缓解。在这之前和处在僵硬期时,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还未分解产生氨基酸,吃起来肉质较硬,味道也不好。僵硬期后,鱼体开始软化,进入自溶阶段,鱼体内的蛋白酶促使蛋白质逐步分解为人体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此时的鱼肉吃起来松软且有弹性,味道鲜美,营养也很丰富。随着自溶分解的不断加深,鱼体中的一些细菌会逐渐生长繁殖,产生有害物质,鱼体便开始进入腐败阶段,这时就不能再食用了,否则会损害人体健康。
专家支招:
吃鱼不能仅图新鲜,还要看口味和营养,所以最好不要将鱼宰杀后马上烹饪,应在宰杀24小时后再烹饪最合理。
专家解难:
问:能不能生食海鲜?
答:海鲜内含有很多寄生物,不经高温消毒就吃极易传染疾病。且除了其中的寄生物易传染疾病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不经烹饪,人吃后也不易消化吸收。在各种鲜活的海鲜体内还潜藏着多种致病细菌和寄生虫,一些贝类等海鲜产品中还含有有害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等。所以食用海鲜最好烧熟煮透。
肉炖得越烂越好
身边误区:
无论吃什么肉,人们都认为肉炖煮得越烂越好。于是,高压锅便产生了,用它来炖排骨等,十几分钟的时间骨头都会变得软绵绵的。然而有研究人员最近证实,肉炖得过烂并不利于人体健康。
专家分析:
研究者最近证实,在200~300℃的温度下,肉类中的氨基酸、肌酸肝、糖及无害化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芳族胺基。这些由食物衍生的芳族胺基含有12种化合物,经过饲喂白鼠试验正式,其中9种具有致癌作用。
有一项调查表明,工业污染对人体致癌影响占50%,饮食影响占35%。所以研究人员告诫我们:在芳族胺基没有完全搞清前,最好不要吃过度烧煮的肉。
专家支招:
烧煮肉类最好使用微波炉,然后倒掉有许多化合物的肉汤,这样就能避免芳族胺基对人体的危害了。
专家解难:
问:吃涮肉时,肉片是不是越鲜越好?
答:并非如此。一般来说,羊肉片在沸腾的锅中应烫1分钟左右,待肉的颜色由鲜红色变为灰白色时才能吃,千万不要将羊肉在沸水中轻轻一涮就吃。
盐吃得越少越好
身边误区:
我们知道,摄入盐过多会导致疾病,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不能吃得太咸,饮食要尽量清淡。但是,这并不是说盐吃得越少越好。长期过度限制盐(钠)的摄入量,也会导致疾病。
专家分析:
人体内的钠离子是血浆中主要阳离子之一,是左右血浆渗透压的重要因素,因此血钠的增高与降低都会影响血浆的渗透压。如果长期限制钠盐的摄入,或经常服用利尿剂,都可能会导致血钠降低,血浆渗透压减低,使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促使水分进入细胞,从而产生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轻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包括嗜睡、乏力、神志恍惚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昏迷。
专家支招:
科学的摄盐量为每日6克左右,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大量出汗、腹泻、呕吐时,还应该适当补充钠盐。
专家解难:
问:过量吃盐有哪些危害?
答:长期摄盐过多,肯定会感到口渴,因而就要多喝水;而大量饮水必然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长此下去,还会造成心、肾疾患。据国内外一些调查资料记载,摄入食盐的多少与血压高低有密切关系。
香肠经常吃点没关系
身边误区:
香肠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经常吃的食品,许多上班族甚至将其作为早餐食用,认为多吃一点无大碍。然而,经常吃香肠也会致病。
专家分析:
香肠在加工过程中,为保鲜和延长存放时间,都要加入一定比例的防腐剂——亚硝酸钠。亚硝酸钠进入人体后,会与胺结合,形成一种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胺,危害人体健康。
专家支招:
香肠虽然好吃,但不宜过多食用。为减少香肠内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吃香肠时最好搭配吃些豆芽、青椒、菠菜、黄瓜等,或在吃香肠后及时吃点橘子、鲜枣、西红柿等水果。这些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阻断亚硝酸钠与胺的结合,避免强致癌物的形成,从而保证人体健康。
专家解难:
问:咸鱼能经常吃吗?
答:咸鱼是由生鱼用海盐腌制而成的。海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但还含有少量的硝酸钠和亚硝酸钠。在腌制过程中时,这些亚硝酸钠极易与生鱼体中的胺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使鱼体内产生大量的二甲基亚硝酸盐。人体摄入这类物质,就会被代谢转化为二甲基亚硝酸胺。二甲基亚硝酸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过多食用极易罹患鼻咽癌。
常吃鸡蛋会导致胆固醇增高
身边误区:
吃鸡蛋会导致胆固醇增高,这似乎已成了常识,许多老年人因此不敢吃鸡蛋,尤其是蛋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专家分析:
蛋黄中含有卵磷脂,卵磷脂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趽颗粒变得细腻,从而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蛋黄中的卵磷脂经消化后会释放胆碱,胆碱进入血液后能合成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能提高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此外,鸡蛋中的氨基酸模式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氨基酸模式也非常接近,其中蛋白质分值达100%,极易被人体吸收。而且不论是蛋黄还是蛋清,人体利用率都能达到95%,且维生素含量高于瘦肉。
专家支招:
老年人还是应适当吃一些鸡蛋,只要保证一天的总摄入量不超过2个即可。关键是吃鸡蛋时,多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降血脂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大蒜、蘑菇、海带、海藻、豆类和杂粮等。另外,多参加体育锻炼,多活动,有害胆固醇就不易积累了。
专家解难:
问:鸡蛋能生吃吗?
答:生的鸡蛋清内含有一种抗生物素的蛋白质,人吃入后,抗生物素蛋白质就会与体内的生物素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使生物素难以被肠壁吸收,导致机体发生生物素缺乏病,引起毛发脱落或局部发炎等营养缺乏性疾病。而且,鸡蛋的内部也含有细菌,生吃鸡蛋易感染病菌,导致疾病。所以鸡蛋还是煮熟后吃比较健康。
用冷水冷却煮熟的鸡蛋
身边误区: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煮出来的鸡蛋放入冷水中冷却,认为这样剥壳容易。其实,这样做并不科学。
专家分析:
鸡蛋煮熟后,壳上覆盖的膜被破坏,蛋壳和壳内膜上分布着许多小孔。如果用冷水浸泡,水中的细菌、病菌、病原微生物就会渗透到蛋内,引起鸡蛋变质,人吃后会致病。
专家支招:
正确的做法是,将煮熟的鸡蛋用干净的布擦干,自然冷却后再剥壳;或在煮蛋时,在水中放点盐,煮熟后的蛋壳也很好剥落。而且,没有经过冷水浸泡的蛋也便于保存。
专家解难:
问:红壳鸡蛋是不是比白壳鸡蛋有营养?
答:并非如此。蛋壳的颜色主要由一种叫做卵蛋啉的物质决定的,这种物质与营养的多少并没有关系,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关键在于饲料的营养结构与鸡的摄食状况,与蛋壳的颜色并无关系。
多吃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身边误区:
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如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也就是说,绿色食品是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由此很多人认为,多吃绿色食品肯定比吃其他食品对健康更有益。其实并非如此。俄罗斯莫斯科营养研究所最近表示,“绿色食品有益健康”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如果只吃绿色食品,人体健康将受到伤害。
专家分析:
人类在长久的生活中,已经接受并习惯了日常饮食中所含有的硝酸盐量,人体甚至在基因水平上还发生了适应性变化。硝酸盐就如同维生素和矿物质一样,已成为人体“必需”的物质。但是绿色食品只含少量硝酸盐或不含硝酸盐,人体吃后根本无法保证需要,所以多吃绿色食品反而会破坏人体内的营养平衡。
专家支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应只吃绿色食品,还应吃一些大众化的食品。一句话,吃东西不要盲目赶时髦。
专家解难:
问:经常吃苦味食品对健康有好处吗?
答:中医认为,苦味食品能去火安神,解毒清心。患有糖尿病、癌症的患者经常食苦瓜,对病情有辅助治疗作用。莴苣也属于苦味食品,具有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解热毒、利小便、减肥等功效。经常吃,能维持心脏节律,促进排尿,调节神经传导等。
食用海带要搓洗干净
身边误区:
在吃海带时,需要先将海带浸泡一下,然后搓洗。总觉得是海产品,又放置了很长时间,不干净,多搓洗几次才干净。还有人会将海带表面的白霜搓掉。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专家分析:
海带的含碘量很高,而碘溶于水,浸泡24小时后,碘的含量就只剩10%了。海带表面的白霜叫做甘露醇,具有利尿、消肿等作用。过度搓洗,将甘露醇洗掉,海带的营养成分就降低了。
专家支招:
食用海带前,正确的做法是用少量清水轻轻洗去表面的泥沙,再用蒸锅蒸20分钟,然后再烹制,就能保持其中更多的营养成分了。
专家解难:
问:虾米能不能直接食用?
答:虾米或虾皮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染上一些致癌物,如果直接食用或煮汤,这些物质就会危害健康。在食用虾米时,可将虾米煮几分钟后再换水煮汤,或在汤中加1~2片维生素C,就能阻断致癌物在体内合成。
吃天然补品对健康更有利
身边误区:
购买补品进补的人越来越多,而许多人更是认为,吃天然补品更有利于健康。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专家分析:
很多维生素补品、矿物质补品及中草药补品虽然都被标明为“纯天然补品”,但它们中各营养物质的含量却不一定符合标准,因此也就不能保证是安全的或有效的。尽管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E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好处,但这种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确切的证据。而且,各种所谓的天然补品在各种商店或超市的食品柜就能买到,实际上,将这些补品当作食品和当作药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标着“天然”旗号的厂家和商家是不会在这些产品上标明这些补品的副作用的。
专家支招:
不要过分迷信天然补品的效用,如果有意尝试“天然营养补品”,在购买或服用前一定要遵医嘱。
专家解难:
问:用老母鸡滋补身体是不是很有营养?
答:并不是这样的。老母鸡的体内含有过多的鸡油,肌肉弹力纤维也已减少,结缔组织老化,肉质粗韧,久煮难烂,吃后也不易被肠胃吸收。而饲养一年的新鸡,无论煮、炖都行,而且容易煮烂,肉质鲜嫩,更能滋补身体。
服用蜂胶能补身体
身边误区:
各类蜂产品一直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很多人都有长期服用蜂胶的习惯,觉得能滋补身体。其实,蜂胶是一种典型的天然抗生素,健康人是不宜长期服用的。
专家分析:
蜂胶是工蜂从植物幼芽或树干破伤部位采集树脂后,混入其上颚腺分泌物和蜂蜡等合成的胶状固体,是蜂房的建筑材料及蜜蜂的日常防护材料,组成成分很复杂。研究发现,蜂胶具有抗菌、抗霉变和抗病毒等功效,能杀灭多种细菌及病毒,如葡萄球菌、链球菌、链霉菌、大肠杆菌及疱疹、流行性感冒病毒等。据国内外医学报告指出,蜂胶及提取物确实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尤其是在降低血压、防治胃溃疡、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辅助疗效。
不过,蜂胶的这些特性也表明,它实际上属于一种作用明显的天然抗生素。如果健康人长期服用,与长期服药没什么区别。
专家支招:
蜂胶产品应严格控制剂量,对症下药,不是人人都能服用的滋补品。而且,由于蜂胶成分较复杂,受加工工艺限制,其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可能难以根除,如果常年食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专家解难:
问:孕妇能不能喝蜂王浆进补?
答:蜂王浆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多种维生素、激素、油脂等。蜂王浆和蜂蜜蜜液体称为蜂乳,蜂乳若再掺入人参等滋补品,就制成了人参蜂王浆口服液。这类口服液被认为是滋补性饮料。但孕妇不宜饮用,因为蜂王浆中的激素会刺激子宫,引起宫缩,干扰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使胎儿过大,不利于分娩而难产;还可能会使胎儿体内激素增加,产后假性早熟。
生蜂蜜新鲜健康
身边误区:
有些人认为,生鲜蜂蜜是蜜蜂新酿制的蜂蜜,既新鲜,又营养丰富,所以吃起来应该既健康又美味。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生蜂蜜和鲜蜂蜜都不能直接食用。
专家分析:
蜜蜂在酿制蜂蜜过程中,尤其是在花源短缺时,常会采集一些有毒的花粉,这些花粉在酿成蜂蜜后,里边难免会含有一些有毒成分。人若吃了这样的蜂蜜,就可能引起中毒。而且,生蜂蜜在收获、运输、保管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外界细菌的污染。
专家支招:
在购买蜂蜜时,要先了解该蜜的产地与采收季节,以免误食中毒。如果买的是生蜂蜜,要先熬开成熟蜜,不要直接吃生蜂蜜。尤其是老人和婴幼儿,胃肠功能较弱,肝脏解毒能力差,更不能吃生蜂蜜。
专家解难:
问:饮用蜂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蜂蜜营养丰富,能补脾养气,滋阴润肺。每天一杯蜂蜜水,可润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但也要注意,蜂蜜最好用60度C以下温开水冲服,否则其中的营养成分会遭到破坏;蜂蜜尽量不与其他性凉的食品一同食用,同时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食用。蜂蜜具有安神和改善睡眠的作用,神经衰弱患者睡觉前喝一杯蜂蜜水,可促进睡眠。
不含防腐剂的食品就是健康的
身边误区:
现在许多食品包装上都印有“不含防腐剂”的标志,消费者对此也很认同,认为这样的食品才是健康、安全的。其实,食品防腐剂只要符合标准、不过量,对人本身并无害处。“不含防腐剂”只是引人误解的广告宣传。
专家分析:
许多食物都不可能当天生产当天吃,都需要有一个保质期。但要达到这个保质期,就需要添加适量的、并通过国家许可的食品添加剂,保证食物在一定时间内不变质。目前国内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都是化学物质,通常以动植物为原料提取,可抑制加工食品、水果及蔬菜等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或杀灭这些微生物,防治食物变质。目前使用较多的防腐剂是山梨酸和苯甲酸钠。
专家支招:
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标准使用防腐剂,是对食品安全的一种保障。而且,防腐剂大多都能被人体消化,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消费者不必过分顾虑。如果不添加这些物质,食品就会变质腐败。“不含防腐剂”决不是健康食品的代名词。当然,防腐剂毕竟属于化学物质,使用不当会危害健康,所以购买食品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商场购买,只要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中存有防腐剂并不可怕。
专家解难:
问:天然食品是不是就等于健康食品?
答:天然食品虽然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常指生长在自然界中、未经加工或仅经少量加工的食品。这些食物仅靠有机肥料,不施化学肥,也不会添加各种防腐剂、乳化剂、人工色素等添加剂,所以有人认为天然食品是健康食品。其实天然食品并不完全意味着是健康食品,有些天然食品中也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生物活性物质。这是一种与机体相互作用后,能引起各种生物效应的物质。这些物质可是人体自身产生,也可是从外界进入人体。许多天然食品都含有这些物质,有的对人体有利,有的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切好的水果可以直接买回来吃
身边误区:
在外边的许多水果摊上,都会售一些切好的水果。有些人认为买这样的水果很方便,所以就买回来吃。其实这很不利于健康。
专家分析:
水果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而维生素C极易在空气中氧化。那些预先去皮或切开的新鲜水果中,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可能已被破坏,人吃后难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而且,切好的水果也容易受污染物、化学物品、动物排泄或沙门氏菌等细菌的污染。且放置时间越长,受污染程度越严重,吃这样的水果很容易导致疾病。
专家支招:
购买水果时应尽量买未切开的水果。如果一定要买预先包装的切开水果,也应注意看包装是否完整、是否摆放在冷藏位置、是否过期等。
专家解难:
问:水果是鲜吃好还是榨汁后喝果汁好?
答:新鲜水果与现榨的果汁中,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分、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几乎没有差别,但人体所必需的膳食纤维在榨汁过程中却会损失。膳食纤维能通便防癌、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餐后血糖等。一旦水果榨成了汁,膳食纤维的功效就难以发挥。而且,有人会将水果榨汁后再加热喝,这还会使其中的维生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水果还是鲜吃比较好。
饭后马上吃水果能帮助消化
身边误区: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饭后吃点水果能促进消化,还能清洁口腔。但事实上,饭后马上吃水果不仅不利于消化,反而还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专家分析:
胃对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也是不同的,糖类食物排空需1~2小时,蛋白质食物需2~3小时,脂肪需4~5小时,混合性食物总排空时间为4~6小时。水果中含较多的单糖,本来1~2小时即可通过胃进入肠腔。但若饭后马上,水果就会被阻挡在食物团块之后,迟迟不能从胃内排空。而且,水果很容易发酵变坏,若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就会产酸产气,引起腹胀等症状,久之就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专家支招:
一般来说,饭后不要马上吃水果,最好先让食物在胃内消化1~2个小时,然后再吃水果,这样不仅能防止水果在胃内发酵,导致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还能帮助消化。
专家解难:
问:水果是不是吃得越多对对健康越有益?
答:水果中富含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多数水果还含有各种有机酸。适当吃水果能补充营养,促进消化,但吃得过多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为大多数水果中所含的糖都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一类的单糖与双糖,可以不需消化或稍加消化就直接被血液吸收。如果吃得过多,就易造成血糖浓度急剧上升,刺激胰岛大量分泌胰岛素,又会使血糖浓度又较快下降。血糖这样波动肯定会让人情绪不稳、头昏疲劳、精神不集中。而且,多吃水果还会腐蚀牙齿。
冰冻西瓜能解暑
身边误区:
有些人喜欢将西瓜放入冰箱里冰镇一段时间,然后再拿出来吃,认为吃这样的西瓜会解暑。然而实际上,这样吃西瓜对健康非常不利。
专家分析:
西瓜只可冷藏,不可冷冻,即使冷藏时的温度也不宜过低,不能让西瓜冻成冰再吃。如果西瓜结了冰,冷气就会被瓜瓤吸收。人吃了这种西瓜,口腔首先会受到刺激,舌味觉神经和牙周神经都因冷刺激而出现麻痹,难以品出西瓜的甜味不说,还可能伤及脾胃,引起咽喉炎。
专家支招:
西瓜最好现买现吃。如果买回来时较温热,可以先将冰箱温度调高一些再冷藏,冷藏时间在2小时之内最佳。
专家解难:
问:西瓜吃多有害吗?
答:适当吃西瓜,能助消化、止干渴、去暑疾,利尿通便,促进代谢。但一次吃地过多,就会将大量的水分吃入胃里,冲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且西瓜性寒凉,吃多了还会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吃零食是坏习惯
身边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吃零食是个不好习惯,对健康不利。然而事实上,吃零食本无妨害,关键在于适时适量。
专家分析:
爱吃零食的人与年龄和生理需要有关。孩子爱吃零食,因为孩子的胃容量较小,摄入的食物量小,而活动量又较大,需要在正餐之间补充食品;老年人吃零食也因进正餐量减少需要补充;而青少年爱吃零食,是因为正餐摄入的食物量难以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不得不及时补充。
现代医学科研证实:吃零食的学生比不吃零食的学生记忆率要高出15%~20%。工作的人紧张地工作一阵子后,适当吃点食物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可见,吃零食就等于随时给人体健康“加油”,并非不健康的习惯。
专家支招:
吃零食虽然无害,但一定要适量,不能代替主食。而且吃零食还要适时,不要在饭前吃,以免影响正餐,也不能在睡前吃,当然更不能一天到晚零食不断。吃零食的时间可选择在两餐之间,尤其是补充一些糖类、糕点及饮料等,只能少吃。零食种类以多品种为佳,除水果外,其他硬壳类食物如花生、核桃仁及水产品、肉类食品也可适当选择。
专家解难:
问:夜间吃东西是不是容易导致肥胖?
答:这也要视情况而定,夜里很晚才进食一般不会导致脂肪增多,除非当天摄入的热量超过平时热量的摄入量。而且,夜里进食是否会导致肥胖也要看吃的是什么食物,如果经常吃冰激凌、炸薯条等,可能就容易导致肥胖。
吃巧克力会发胖
身边误区:
吃巧克力发胖的观点几乎人人都在坚持,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专家分析:
肥胖与遗传基因缺陷有关,也与进食过多或活动量不足有关,95%以上的肥胖都是由于吃得过多或缺乏运动引起的。想要享受美味又不想长胖,当然就要多锻炼身体。一般来说,运动前15分钟适当补充巧克力,有助于运动中的能量供给及运动后身体的恢复。
研究发现,巧克力中的多酚除了本身含有抗氧化剂成分外,还能延长体内其他抗氧化剂如维生素的作用时间,而且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专家支招:
适当吃点巧克力不仅不会长胖,还对健康有不少好处。
专家解难:
问:巧克力与牛奶混合食用是不是更营养?
答:牛奶中富含钙和蛋白质,而巧克力中含大量草酸,如果两者混合食用,牛奶中的钙就会和巧克力中的草酸结合成草酸钙,不被人体吸收,破坏了牛奶的成分。若长期这样食用,还可能会导致头发干枯、腹胀、腹痛,甚至引起缺钙。所以,还是不要将巧克力与牛奶混合食用较好。
刚出炉的面包新鲜营养
身边误区:
有些爱吃面包的人总认为,刚出炉的面包新鲜,口味也好,所以此时吃最爽口。其实,认为刚出炉的面包新鲜营养是一种误解。
专家分析:
刚刚出炉的面包还在发酵,而任何正在发酵的东西都不可吃,否则会伤害身体,导致胃病,至少要放上2个小时才能吃。刚出炉的面包闻起来虽然很香,但那实际是奶油的香味,其本身的风味要等完全冷却后才能品尝出来。
专家支招:
选面包,还是不要选刚刚出炉。当面包的中心温度降至40℃以下冷却后,酵母作用才会停止,此时面包中的二氧化碳已排出,便可放心食用了。如果一定要吃到热腾腾的面包,可将买回来的冷面包放入烤箱稍微烤一下,因为这时的酵母已不了作用了。
专家解难:
问:发酵合成的食物是不是对健康有益?
答:所谓发酵,是指利用霉菌生产有用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其原理是利用各种霉菌本身所具有的生理生化特性,在人工控制下,让霉菌通过新陈代谢活动将不同食物进行分解合成,从而产生人体需要的各种代谢产物。所以馒头等发酵食品营养都比较丰富,味道也很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有益人体健康。
早餐只吃鸡蛋就够了
身边误区:
有些人早餐只吃鸡蛋,认为鸡蛋营养丰富,足够满足身体所需了。然而这样做却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专家分析:
一两个鸡蛋所提供的热量根本不能满足身体需要。专家研究发现,早餐应提供全天身体所需热量的25%~30%,而2个鸡蛋所提供的热量仅占应摄入量的18%~22%;而且,早晨起床后,身体需要补充水分,如果只吃鸡蛋而不补充水分,就会使身体更加缺水,随之而来的就是尿液浓度增高,不利于废物及有毒物质排出。久而久之,肯定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专家支招:
早餐应该选择热稀饭、热燕麦片、热羊乳、热豆腐花、热豆浆、芝麻糊及热粥粥等,然后再搭配一些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点心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所需。
专家解难:
问:早餐宜吃冷食还是热食?
答:早餐应吃热食,这样才能保“胃气”。早晨起床后,夜间阴气未除,地面温度尚未回升,人体的肌肉、神经及血管等都呈现收缩状态。如果此时吃冷食,必会使体内各个系统更加挛缩,血流更加不畅。可能刚开始吃时不觉得不舒服,但日子一久就会发现身体无论如何也难以吸收食物的精华,或出现大便稀溏、皮肤差、常感冒等现象。这其实就是伤了胃气,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
午餐多吃点才能健康
身边误区:
我们都提倡“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但是一些人每顿午饭都吃得过饱,就可能适得其反了。
专家分析:
午饭吃得过饱,就会使大脑部的血液和氧大部分转移到消化道去帮助消化食物,大脑供血不足,人就容易感到疲劳,昏昏欲睡。尤其是吃脂肪过多,脂肪转化为能量所需的时间又较长;如果吃精制品食物较多,还会使胰岛素忽而激增、血糖含量忽而剧降。这些状况都会使人较长时间感到头痛、头昏、疲劳欲睡,不仅有损健康,对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专家支招:
尽管午餐应该吃饱,但也不宜吃得过饱,食物应尽量多样化,种类齐全。如果误了午餐时间,条件允许时,应及时找地方用餐,不要等与晚餐一起吃。建议随身备些零食,如面包、点心、饼干、巧克力等,在误餐时食用。
专家解难:
问:蹲着吃饭会影响消化吗?
答:蹲着吃饭,腹部肯定会受到挤压,使胃肠不能正常蠕动,还会使胃肠中的气体不能上下畅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蹲时间长了,腹部和下肢也会受到压迫,使全身血液循环不畅,下肢发麻,血液回流受到阻碍。人在吃饭时,胃蠕动量增加,需要大量血液进入肠胃帮助消化;而血液供应受阻,肯定会影响胃的消化能力,对健康不利。
晚餐就应晚吃
身边误区:
大多数上班族都是早餐匆忙,午餐对付,晚餐丰盛,而且吃得很晚。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专家分析:
晚餐并不一定要晚吃,相反,还要早吃。人的排钙是在进餐后的4~5个小时。晚餐早些吃,排钙高峰就会发生在入睡之前,残余的钙通过输尿管、膀胱、尿道及时排出体外,使钙不易在尿路中沉积下来。如果晚餐过晚,使身体的排钙高峰出现在入睡之后,钙就不能及时被排出体外,容易沉积在尿路成为晶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结石。
专家支招:
一般来说,晚餐的时间应安排在晚上6点左右,尽量不要超过8点。8点之后不要再吃任何东西,但可以适当喝水。另外,晚餐后4个小时内不要就寝,这样可保持晚上吃的食物能得到充分消化。
专家解难:
问:睡前服用进补食品是不是效果更好?
答:一些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经常会在晚上睡觉前服用一些补血、补气的滋补品,认为这样吸收好。其实,人到中老年,血液黏稠会增加,加上睡眠也会使心率减慢,新陈代谢降低。如果睡前再服用含糖量较高的滋补品,会使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增高,导致局部血液动力异常,容易引发脑梗塞等意外事件。所以,晚上睡前并非进补的最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