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心中,而不是在别处
当他步入贡宝东神洞的刹那间,他看到了天国,这是他无数次的影像与记忆集成1.
2009年。
秋季,奇禄义开始了他第三次远行,寻找他的精神梦想。
第一次,8岁,去天那一边去看看,他这一走,就是8年。
16岁时,回到了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
1992年12月,22岁的奇禄义,再次离开家乡,这次他北上呼和浩特。在呼和浩特最初几年里,他睡在地下热力管道、建筑工棚,然后,再召集几个人承揽一些繁重的建筑工程,在房地产快速发展与循环几次低迷的阶段,奇禄义抓住了机会,他成功了。
今天,他再次西去。
他驾驶着一辆黑色的卡迪拉克大吉普车,疾驶在茫茫的草原上,踏上了去青海湖贡宝东神洞的路上。
贡宝东神洞是莲花生大士静修处。
贡宝东神洞位于黑马河乡政府向北10公里处,洞口朝东南,距洞口不远处有个石堆。传说,石堆下镇一妖。
莲花生大士曾在此洞庭湖中静修时,制伏九弟兄魔鬼,压在天峻山、赤秀嘉摩湖滨等九处地方。洞口大,里面小,坡度大,距洞口8米远的地方,黑暗不辨人影,再往前行,有一块白石似乎挡住通道,说是象鼻天怙主神守门。
里边有一洞,由洞沿着台阶向下走去,可到洞厅,洞厅有一间房大小,四周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卧牛形,有盘龙形,不一而足。
上方由彩石形成密宗神坛城图样。洞厅中央有似桌凳的大小石墩,传说是空行母聚会的地方。继续前行,拐弯处有一堆花岗岩石,紫红色,酷似人的心、肝、肺,传说是空行母超度心灵的地方,心、肝、肺便是祭品。再往里行,有水池,池近来落一块巨石,周围水波闪烁,水中可捞黄丹等药物,再往里走,洞分两岔,右洞向上斜坡,洞口可闻风声;左洞平直延伸,有连续的滴水声,人到此处,感觉胸闷头晕,呼吸困难。
传说,不能再向里去,否则会被妖怪吃掉,枉送性命。
因人无法到达洞底,故称“无底洞”。
据说此洞通往西藏南泽当的贡宝山山洞,曾有一头牛钻进洞内未见出来,去西藏的人们在拉萨见过那头牛。
这一路上,他不时地听到一种激昂的旋律,那种旋律,他曾经很熟悉,在他第一次寻找的路上,同样充满激情,充满渴望,充满对未知的世界的向往,而他的每一次眺望,都是为了生活更美好。
奇禄义摇下车窗,追逐着前面墨绿色的越野车,那个熟悉的旋律就从这车中飘出来的,越野车的后玻璃窗上,特意粘贴一个越野的地图,那是中国西部的地图,其中,许多地方他都去过,他曾经很熟悉那些地方,他在这些地方寻找与行走了8年。
他终于听清楚了,这是汪峰的《怒放的生命》
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
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
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
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
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
曾经多少次扑灭了梦想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
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
就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
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2.
他眼角流出了泪水,也许,因为在空旷的西部,在这广阔的无际的大地上,一个接着一个被游人视为美景的风光,被疾驶的汽车甩在车窗外,那八年,他怎么就没有发现瑰丽的风景?他那时正苦苦为了生存而挣扎,又怎么能会看到随处耸立千百年的风景?
疾驶的汽车卷起滚滚灰尘,甩在车后的汪峰的歌声,渐渐听不见了,奇禄义的眼前,浮现出曾经非常熟悉的场景:
黑水城遗址
贺兰山下的敖包
呼和浩特大青山下的喇嘛洞
3.
在这之前,奇禄义在呼和浩特大昭寺里,兼职主持佛事四年……
奇禄义在诵经,他的声音在湛蓝的天空袅袅回荡,一时间,众居士们都感觉到了从未有的清净,随着奇禄义的声音,他们好像看到了菩萨,这些年来的修行终于达到了圆满,其实,这些人与无数信仰者早就把自己与佛融为一体,舍得放下自我,放下爱恨恩怨,得清净,面对人生正确的态度正觉,彻悟生死,直指法身,有觉觉痛,无痛痛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了利他,我愿意改变自己!
“佛学与佛教是有区别的。不是在家供一个菩萨像,点几注檀香,就算皈依了佛门。”奇禄义说。
奇禄义认为:许多人信仰佛教,大多是为了求一个自己的内心安静,而忽略或几乎不懂所有的宗教,其实是一种大文化,解决个人的信仰,并以此调整个人与社会、他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大多能谈许多关于佛教的故事与寓意,大多数人还能积善行德,这都是佛教普及千百年来的影响。
“佛,在心中,而不是在别处……”奇禄义如是说。
按照奇禄义的解释,大家应该注重内心的修炼,每天每一时刻的修炼,而不是注重形式。
4.
弘一法师,削发出家,时年38岁。
奇禄义,也是38岁皈依佛门的。
弘一法师,在国家处于危机时刻,皈依了佛门。
奇禄义与当下众多成功人士皈依佛门之路不同,奇禄义源自内心多年的理想追求,他没有进行任何精心设计或策划,在国家处于最昌盛时期,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后,皈依了佛门。
潘石屹,商业之路走到了顶峰,开始了他的跨越经济与娱乐舞台;不断作“秀”,他也拾起的童年的许多理想,比如拍摄一部电影,拿起笔,他开了一个博客。更让大家惊愕的是他的西部摄影,他的立场与情感,再次与西部联系在一起。
西部,那是潘石屹的家乡,家乡,就是他的血脉与根,但是,他还是将商业作为了自己的事业,他去了台湾,无论是否是他的观点,媒体上,总要不时出现老潘的声音,他现在是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把他的房子贴上了日渐落幕的资产阶级标签,却赚取了更大的利润,他困惑了,困惑后,不断地玩弄一个又一个概念,这些概念,都曾经被他人把玩过,从来没有成功,却在老潘手中变成了“炼金术”。
著名影星陈晓旭,也在偶然间的一次相遇,皈依了佛门。
释永信,将少林功夫发扬到极致,国外的“少林热”,是其商业成功的秘笈,此时,对于这个名满天下寺庙的掌门人来说,赚钱却是一个最大的功夫。
奇禄义与他们三个按照各自的人生道路继续行走,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他们只不过恰好生在同一个时代,他们每个人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外,就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关于释永信的传说,不断出现新的版本。
弘一法师的学问,获得当下的热捧。
道德,是一个法器,标准是由强势话语权者制定。
5.
2009年11月8日——11日。
奇禄义,终于来到了青海湖畔的贡宝东神洞,经过相关部门的准许,奇禄义虔诚地走进了贡宝东神洞。
青海湖畔的贡宝东神洞,是佛教信徒的圣地。据知情者说,奇禄义是近百年来第一位进入贡宝东神洞修行者。以前,莲花生大士曾经在贡宝东神洞里闭关7天,里面有许多护法神像,每个人看见的都不一样。
6.
突然,燃灯佛在眼前闪现,奇禄义觉得很奇怪。
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诸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
燃灯佛,是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为普光。《大智度论》卷九亦云,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成佛后亦名燃灯。
燃灯佛为过去佛中之最著名者,在诸经论中,颇多以此如来为中心而说其前后出现诸佛之事例者。如《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历经十劫,依次出现五十三佛。最后之世自在如来时,有法藏比丘修因行而成道者即为阿弥陀如来(阿弥陀佛)。《大悲经》卷三〈殖善根品〉谓此如来以后,有莲华上佛乃至过去七佛等,总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更说释尊于第三阿僧只劫曾遇七万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为燃灯佛。
奇禄义默默地诵经,那天,他诵的是《无量寿经》,大约片刻后,燃灯佛的影像消失了,还是那个位置,原来是莲花生大士坐在那里。
奇禄义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出窍了,正在走近莲花生大士,好像,莲花生大士早已在那里等待很久了。
莲花生大士,是信奉佛家者家喻户晓的人物,据学者研究资料证实:莲花生大士是宁玛派(俗称红教)创教祖师。
莲花生大士本身是化身,以阿弥陀佛为法身,观世音菩萨为报身,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身口意的三密应化身。由阿弥陀佛放光入西印度达那郭啸湖中莲花上化生,现8岁童子相。莲师(即莲花生大士)的出世,释迦牟尼佛早有授记。由当地国王因渣菩提带回王宫立为王子。后感金刚萨缍现身告曰:“汝乃教主,实非政王”,就逊位修行。先师事阿难尊者,受修释迦牟尼佛预嘱传附之法,尽得显密经轨,究竟法义。后虚心修行,历事诸师,所得法悉皆本尊现前得成就。
莲师当初在印度、尼泊尔等地修行之处,地境得其加持成为修行圣地,至今仍在,例如莲师在印度和尼泊尔边界杨历苏岩洞修法时,三大力魔神作障,令三年无雨,带来瘟疫饥荒,莲师遣使赴印度取回普巴金刚经续,一入地境,该障即除。莲师和曼达惹娃空行母在尼泊尔玛拉提卡岩洞闭关,证得长寿佛不死金刚身虹光成就。
大士为调伏刚强难化众生,现威猛相,一切天魔外道,闻名慑服,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地传法利生,历九百余年,智悲双运,威德普闻,沐莲师法雨证道者无数。其“八大化身”历史,可详见其它传记。莲师在各地,以各种形式引众生入解脱道的大行,以凡夫世智难以尽言。以下略述其入西藏的因缘。
藏王赤松德赞,发弘扬圣法的大愿,迎寂护大师入藏,建立西藏第一寺桑耶寺(义为“任运不变成就住处”),但黑教徒和诸魔作障,阻庙营造。寂护大师建议,只有从印度迎请邬金国大阿奢黎莲花生大士入藏弘法,才能调伏天魔外道诸障。莲师入藏时降妖伏魔,令其皈依佛教,立誓为护法,并建成桑耶寺,将佛法在雪域发扬光大,成为西藏密宗的始祖。
若非莲花生大士的慈悲威德,降伏了外道势力,并将印度显密佛法全盘传入西藏,改变了当时的整个环境,把西藏转变成佛教国家,就没有以后的藏传佛教,所以说:“密法恩源莲花生”。莲师在公元810年入藏,住西藏55年半,其中48年藏王赤松德赞住世(21~69岁),国中政教,如日中天,康藏佛教至今不衰,为世宗仰,实大士的弘扬加持。后与藏土缘尽,前往罗剎国度众。在藏王弟子面前,腾空而去,在众前曰:“我无来去,惟信我者,即现前而为说法,每月初十,我自来探视诸弟子”。因此后世弟子每月藏历十号聚集,修“上师相应法”及“会供”。
莲师预知藏王后代欲毁佛法,并且末法众生德薄障重,为免金刚乘教法破灭衰退,或为世智参杂走样,并为保留加持力,利乐后代有情,故将经续、仪轨等教法埋藏在山间岩中,及弟子心中。其成就大弟子众为利有情,发愿转世为取藏者宏此教法。每岩传法莲师均授记取出的日期、取库藏者、及受此教法者。莲师弟子的转世,化现为取库藏大师,适时当机应授记,取出预藏的教法,利乐众生。
莲师的净土,名为“邬金刹土”,但它却不是古印度的邬金国。只因莲师示现出生于邬金国境内的达那郭夏海中,又被邬金国王因扎菩提迎回宫中,并欲禅位为国王,所以后人总以“邬金上师”来尊称莲师,故而他的净土,便被称为“邬金刹土”。
金刹土和诸佛净土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他方净土,就在我们这个世界——南阎浮提中。
南阎浮提有五大圣地:一是中央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金刚座(菩提迦耶),二是东方文殊师利菩萨的净土五台山,三是南方观世音菩萨的净土南海普陀洛迦山,四是西方莲师的净土邬金刹土,五是北方法胤胜王的净土香巴拉国。其中,第一个是三乘(声闻乘、菩萨乘与金刚乘)所共尊的圣地,次二处是大乘(菩萨乘及金刚乘)之圣地,后二处则是金刚乘之不共圣地。前三处都是世人找得到的地方,有方志、历史可为证明,但后二处则是世人所不能到之处——除非身心都到达相当程度的净化,否则是到达不了的。香巴拉国据说位于西藏的大雪山之中,是新密时轮金刚之圣地,修时轮金刚法的行者即能往生该处。而邬金刹土,则是旧密祖师莲花生大士的净土,亦是宁玛巴弟子祈愿往生之处。
当莲师在西藏教化的因缘圆满时,莲师观察南阎浮提的未来因缘,见西南方有罗刹国,若不加以调伏,将会侵害南阎浮提众生。于是莲师乃前往罗刹国,将罗刹王的神识度化汇归法界,而莲师便进入他的身体,以罗刹王的身份,调伏罗刹众生,广扬密法于其国,并且运用神力,把罗刹国转化为净土,即是邬金净土。而其所调伏的罗刹众,则都成为勇士与空行。
金净土位于菩提迦耶金刚座的西北,在海中有一个岛,名为妙拂洲,这个岛本是食肉罗刹所聚集之处,但却为三世诸佛所加持。为什么呢?因为最初密法流出的因缘,乃为诸佛要降伏大力魔王玛占茹扎,当玛占茹扎伏诛,他的身体裂成八块,分别落到八个地方,被加持成为八处密法最兴盛之处。基于这样殊胜的缘起,固为三世诸佛所加持,成为莲师的净土。这邬金净土,也一直承受金刚亥母的亲自加持。所以所有的空行母,都聚集到这里来。各种密咒的声音,充满了净土各个角落。任何人至此胜地,便能证得菩提。
在邬金净土中,有一座山,名为“铜色吉祥山”(或译作“铜色德山”),这座山的形状如心脏。山的底部,一直深达地底龙王的国界,山的半山腰是空行刹土,而山顶极不可望,有如直抵梵天。这座吉祥山王,和须弥山王一样,是由众宝合何而成:它的东面是水晶,南面是吠琉璃,西面是红宝石,北面是帝青宝。在山中有一座广大的宫殿,就是莲师所住的宫殿。由这四种宝所成,光明清彻,无内外,超越限量,故无大小。其所现乃诸佛境界,非凡夫心量所能思议。这座越量宫不仅周围,上下是诸宝所成,外面还有回廊、护墙、台阶等,也是诸宝所成,而且四面显现四种不同的颜色:东方蓝色,表息灾事业;南方黄色,表增上事业;西方红色,表怀爱事业;北方绿色,表降伏事业。墙缘上悬挂有璎珞网,转角处悬挂有铃铎,四面四门,各有牌楼,都以种宝做种种微妙庄严。在宫殿外的四方空地上,周围环列如意宝树,还有充满甘露的水池,池水自然上涌。在虚空中,到处充满如云的红光——莲花之光。所以这座宫殿,称为“莲花光越量宫”。
《观无量寿佛经》这样描述的:
“在七宝所成的地上有莲花,莲花具有八万四千瓣,每一花瓣上,都有八万四千脉纹,映现如众宝合成的色彩。每一脉纹,都放射出八万四千光明。又在每一花瓣之间,都以无量的摩尼宝珠作为庄严。每一颗摩尼宝珠,都放出千道光明。这些花瓣的光明与摩尼宝珠的光明相互交错,在虚空中,有如宝盖一样,遍覆极乐净土。”
这似乎可以作为“莲花之光”的注解。尤其经中说这光明宝盖,遍覆净土,而莲师也说莲花之光如云般到处弥漫(亦可译为覆盖),所表达都是相同的情景。
这不可思议的净土,殊胜的人间圣地,其加持力也一样不可思议。任何人仅仅忆念之,都能获得殊圣加持,而生起寂灭大乐。
7.
在奇禄义步入了莲花光越量宫那一瞬间,他看见了盛开的清净莲花,莲花上有珍宝所成的八角形的日月垫。莲花日月垫上,即是诸佛总集自然化现之身——莲花生大师。
莲师的身色、表情、手印、所持法器与服装,都随其所示现都具有表法特征;他神采焕发,有如千日之光辉;他的身躯比妙高山更威武伟严;他的两眼好似日月般地凝视;脸带微笑,容颜美妙。莲师的语调美妙而宏亮,有如千龙吟萧响彻云霄,宣说着甚深密咒之法。莲师的心意深密广阔,和虚空界相等;以甚深的大悲化现无量化身,遍满法界,度生事业如天空的闪电一般迅速;对一切众生,总是平等关爱,而利益教化之。
在莲师的周围,四方和四隅,有五部如来所化现的忿怒降魔本尊——即八大法行之本尊。他们都踏在以邪执魔障为垫的莲座上。在莲师的莲花座四面,各有一个四瓣莲花座,分别站立了四部骷髅使者和空行众等,他们都穿戴着尸林行者的庄严(如五骷颅冠、人骨璎、虎皮裙、蛇腰带等),以游戏舞姿站立在四瓣莲花座上。
在莲花光越量宫外的回廊、穿堂、护墙等处,都有持明众(密宗成就者)及空行众,天人及天女等,如云般地遍满各处,以种种内、外、密等诸供品来供养莲师。越量宫的供台上,也布满了如云的供养天女,以遍满世间的六欲供品,兴普贤供养云,来供养如来。
在莲花光宫的四面四门,由四大天王分别守护,率领八部鬼神,遵依莲师的教敕,四处降伏如微尘众的魔障及外道。以上是莲师净土的情形。
在世上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有人诚心的祈请,莲师都会从他的持明空行刹土(密宗本尊之刹土,因为都是持明及空行往生和聚集之处)而降,带著刹土中所有的本尊、空行、勇士、护法等。勇士空行都一面跳舞,一面唱歌,勇士的歌声中充满了“吽”和“呸”的咒音,空行则是以空行语言而唱。
由于莲师不可思议的悲心,无时不愍念南瞻部洲的有情,所以只要有人净信而祈请,莲师便到他的面前加持他,安慰他,为他除一切的魔障、邪道障、中断障等障碍,并赐予成就,直到成佛为止。
8.
在贡宝东神洞里,奇禄义看到了他8岁时那个天边影像;22岁时,暖气管里最香甜的梦境;34岁时,大昭寺的缕缕香火;38岁了,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如果说,以前也曾经憧憬过,那么,今天,就站在这个旋转门口,他可以像其他观光客那样,还是仔细地独自叩门,他推门而入,他觉得这就是他寻找半生的缘分,这是长生天的呼唤与旨意,这是他及众多追求者的使命与责任,他怎么能错失这个机缘?
他知道这次选择,不是偶然的,更不是独自对他的青睐,这是千百年来他这个家族的梦想。
当他步入在贡宝东神洞的刹那间,他第一次看到了天国,这是他无数次的影像与记忆集成:
成吉思汗陵
伊金霍洛旗
他的祖先
那匹白色的骏马
蒙古军团风卷残云疾驶而去
他的血液里蒙古族的激情与性格,都再次爆发,奇禄义寻找32年,他终于找到了家,他完成了转身,找到了自我……
奇禄义发愿要将《大藏经》石刻出来……
奇禄义,又听到了六字真言,这个声音很熟悉,这些年来一直萦绕在他的生命里,尤其在他困惑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前进,其实,他这些年的行走,是没有一个实现规划好的路线图的,但是假如我们把他行走的路线都连接起来,就会发现他正一步一步走向天国。
那时,他还不知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佛,他对佛的理解与认知还停留在看到过的景象……
他隐约感觉到一种神奇的力量,在聚集着,这种神奇的力量,渐渐裂变,形成强大的精神信仰。如果说每一个蒙古族,天生就注定了对长生天的信仰,那么,他的信仰没有受到任何他人的启蒙教育,他行走在路上,这个路通向何方?
在最初的行走过程中,他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事实上,他行走的路线正是成佛的路线,他一直往西行走,尽管,他中途曾经放弃过,但是几年后,他又一次踏上了寻找理想之路,他还是往西走,直到走到了青海湖畔。
三天的闭关,他看到过这些影像,不仅无数次出现在梦境里,而且,他在大自然景象里看到过他们,他与他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在穿越大沙漠的途中,他看到过,在夕阳西下古塔的钟声里,他与他们同在一个星空下,在他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这来自天籁的声音……
72个小时后,奇禄义走出了贡宝东神洞,众多信徒迎了上来,此时,远处,有三只白色苍狼在嚎叫。
这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光亮,好像一个通向天堂的阶梯,奇禄义惊愕了,这些看起来似阶梯的云彩快速变换,奇禄义仔细数了一下,他更加困惑,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再次数了那些台阶,云彩渐渐散去,不过,还是能够分辨出刚才那些台阶的轮廓,正好是九节台阶。
萨满教把长生天作为图腾,又把天分成了九十九重天。
为何是第九个台阶,而不是第十个或者更多?
奇禄义疑惑地自言自语……
9.
也许,刚才云彩的图形,只是一个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仰望这些图形者的内心却是有这样的一个通向天过的台阶,无论是第九个还是第十个,其实,每个台阶都仅仅是一种寓意与象征,一种寓意,再演变为一个传说,我们的精神与灵魂需要这样的传说,尽管入了二十一世纪,但我们依然相信这样的传说,并喜欢将自己偶像逐渐神话。
10.
“听说你将要石刻大藏经?”有信徒,问奇禄义。
“这是我的心愿,也是大家的心愿。”
石刻《大藏经》,需要投入一定资金,奇禄义表示所有资金都由自己捐献,这是他神圣的责任与骄傲。
据说,奇禄义已经发愿将石刻《大藏经》作为众生朝拜的宝物。这石刻的《大藏经》就放在贡宝东神洞前,信徒赞誉奇禄义石刻《大藏经》的行为。
11.
奇禄义,历经32年的寻找,终于在贡宝东神洞实现了他的理想,完成了三次转身,从一个自我的孩子,转身为推崇蒙古民族精神的商人,再从蒙古族意识走出,身心灵三位一体皈依了佛门,在未来的岁月中,将以自己的能力普度众生。
这是三次飞跃,每一次飞跃,都是新的起点,新的舞台,新的成就,新的未来,奇禄义知道,佛门众生也知道,奇禄义为之向往的,正是众生为之向往的,千百万信仰者,沿着这条道路虔诚前行……
12.
奇禄义捐赠104万元石刻《大藏经》,石刻《大藏经》依据清朝时期103卷木刻版本,以青石石刻出完整的《大藏经》,这是2500年来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
大黑天护法,又称护法神,是佛教的护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大黑天护法有75个徒弟。
石刻完毕后的《大藏经》,依据大黑天护法75个徒弟,每一个徒弟为一步,共计长75步,宽6步,大约长50米,宽6米,将放在青海湖贡宝东神洞外。
佛陀为顾虑末世会有诽谤正法、破坏寺塔者,就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听闻佛陀说法后,都誓愿护持正法,这些拥护佛法的众神被称为护法善神。随着佛教的发展,护法神的队伍不断扩大,其来源多途,有的原为善神,但多数护法为凶神、恶神。护法神不仅充当守护佛教的职责,还负责保护众生,具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种济世功德。
大黑天护法是佛教的守护神。是“大自在天”的化身,尊作战神。据说礼祀此神,可增威德,举事必胜。其形象通常分为二类。一类作忿怒形,一般为一面八臂或三面六臂,身青色,前左右手横执剑,中间左手执人头号,右手执牝羊,后或奁手执象皮,张于背后,以骷髅为璎珞。虎牙上出作大忿怒状。足下往往踏一女夜叉。忿怒形多用在作降魔法时;一类为凡人形用在求福德之时。大黑天神具有战斗神、厨房神、冢间神与福德神四种性格。其故如次:一,此神有无量鬼神眷属,且长于隐形飞行之药术,因此能在战争时加护那些向他祈求的众生。二,此神能使食物经常丰足,因此印度寺院与中国江南民间,常有人在厨房祀奉。三,此神也是佛教徒在坟场中祀奉的神祇之一。四,相传此神及其眷属七母女天,能予贫困者以大福德。
13.
“为什么要刻《大藏经》?”我问奇禄义。
“刻《大藏经》的地方,不会有灾难。”奇禄义答。
“为何要石刻?”我再问。
“纵观历史,最重要的引导都是刻在石头上的。”奇禄义对我说。
14.
我抬起头,惊愕的眼神,我直接下了结论:
“那是传说。”
“你认为是传说,我认为是真实的,没有真实,怎会有传说?”
“你见过莲花生大士吗?”
“我不能告诉你事实。”
“那是你的幻觉。”
“不是幻觉。在坚硬的岩石上,有他的脚印、手印。”
“你怎么能确定那就是莲花生大士?”
“我当然知道了,我面对的是他,而不是别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他的,大家看到的影像是不同的。”
“你的意思是说,你天生就注定是一个藏传佛教的信徒?”我语气中略有些激动情绪。
“应该是这样的。”奇禄义说。
“那就是说你描绘过自己的未来?当你行走的时候,你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我又追问一句。
“信仰,是不分贫富贵贱的。”奇禄义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他阐述了他的观点。
15.
确切地说,奇禄义的回答是恰当的,应该说,奇禄义注定会与藏传佛教有缘分的。
卢明辉在《元代以来喇嘛教对蒙古社会巨大的影响时间》一文中指出:
喇嘛教,在西藏社会,既是文化观念上的教义崇敬信仰,又是具有宗教色彩政治统治权力的象征,形成寓政教一体的社会特征。喇嘛教,在西藏发展中曾产生过红帽系、黑帽系、花帽系和黄帽系之间的激烈斗争,进而由于宗教派别势力之争,引向政治权势之争。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曾与西藏的高僧有过接触。其后,凉州王阔端将喇嘛教引入蒙古社会。忽必烈成为元朝开国皇帝后,尊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帝师,建立了蒙古统治者与喇嘛教首领之间的密切关系。
元代,喇嘛教高僧来蒙古地区弘扬、传授佛教哲理和普渡众生的佛法理论,使喇嘛教战胜了蒙古人原始皈依的萨满教等阻力,成为蒙古社会宗教文化的主流而发扬光大。喇嘛教以慈悲济世,普渡众生教义,使蒙古人虔诚地匍伏在神佛面前顶礼膜拜,形成蒙古社会从王公贵族至平民百姓,虔诚崇敬喇嘛教的巨大影响。
再以后,宗喀巴创建格鲁派(黄教)后,漠南蒙古部首领阿拉坦汗与格鲁派以达赖、班禅为首的喇嘛教首领,建立了“施主与祭司”的密切关系。
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建立大量寺院,蒙古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男性出家当喇嘛,在寺庙里聆听高僧宣法、诵经、传艺,学习宗教哲学、天文、地理、绘画、艺术和藏医、藏药等技术知识,并对蒙古文字创造、宗教哲学、医学、艺术等发展,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精通蒙、藏、梵文的高僧,把大藏经、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经典,译成蒙文,在蒙古社会广为传播。因此,喇嘛教成为启迪蒙古人思想,获得文化知识的园地。
自元初,蒙古统治者将喇嘛教引入蒙古社会,它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喇嘛教的教义,来肯定他们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清代统治者,更深知蒙古人对喇嘛教崇信的观念,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喇嘛教,以利用喇嘛教来麻醉人民的思想,巩固其对蒙古各部和边疆民族的统治地位、使其成为维护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16.
1986年5月20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
这是一个以西藏和其他藏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成立伊始,研究中心提出三个研究课题:整理和出版《中华大藏经》,对勘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开展“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和“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课题的研究。学者们一致通过将藏文《大藏经》的对勘工作放在首位。
藏学专家们对科研课题的取舍自然与《大藏经》的历史渊源分不开。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甘珠尔”藏语意为“佛语部译文”,包括显、密经律,是原始经典;“丹珠尔”意为“论述部译文”,即佛陀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包含哲学、逻辑、文学、语言、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建筑等学科。
公元七世纪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中国于阗和内地分别传入藏族地区。据传在吐蕃王松赞干布执政时,首派大臣图弥桑布扎和仁钦桑布等藏族青年携带黄金前往印度等地学习梵文,学成归来后始创藏文,随即用以翻译部分佛教经典。八世纪时,在赤松德赞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得到发展,兴建了桑耶寺,创办译场,分别从汉、梵文中译出佛教典籍4000多部,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基本形成。九世纪,在赤德松赞时期,组织人力先后将山南地区的佛经搜集整理,还统一译语,修订旧译,规定每部经文的数量和篇幅规模,编订成函。当时编写了第一部藏文《大藏经》目录——《旁塘目录》,后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钦普目录》和《丹噶目录》。这就是著名的吐蕃三大目录,因历史原因,前两部已经失传,后一部收录在《丹珠尔》中。十四世纪初,由迥丹等人搜集卫藏、阿里等地的所有佛教经典,在那塘寺进行整理,经修订、补缺编成了第一部完整的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同时还分别写有两个目录,这就是藏族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藏文《大藏经》缮写本。
蔡巴·贡嘎多吉聘请当时最有声望的佛教大师布顿·仁钦珠负责审定,以那塘写本《甘珠尔》为蓝本,其他写本做参校,勘校后,以金银汁书写了一部《甘珠尔》,世称“蔡巴甘珠尔”,成为当时最具权威性的精审本。从此,藏文《大藏经》的传抄在整个藏区悄然兴起。到明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派专使进入西藏,将藏文《甘珠尔》写本带回南京,雕版印行,此后,十七至十八世纪先后刊刻了著名的理塘版、北京版、卓尼版、德格版等。这是刊刻藏文《大藏经》最为兴旺繁荣的时期。
藏文《大藏经》不仅汇集了众多佛教典籍,还汇集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历来就被藏族僧侣、信教群众奉为圣物。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它是一部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藏文大型古籍丛书,是藏学研究极其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料。由于藏文《大藏经》形成期晚于汉文《大藏经》,所以辑录的典籍种类繁多,虽然历代历次修订《大藏经》都是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其内容,吸纳原有版本特色,但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印刷技术局限,在传抄、校订、雕刻过程中,许多版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字、漏字、衍文,甚至章节编排也不尽一致,影响了完整性。由于藏文《大藏经》在藏学、佛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对现存的各种木刻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的对勘校订显得极为重要。日本曾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后影印出版了北京版的德格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十三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
清王朝通过尊奉藏传佛教,与生活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外蒙和东北地区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强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纽带,进而控制了东北到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为入关统一中国创造了重要条件。
本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不可忽视的宗教信仰之一。
17.
事实上,佛教对于西藏来说也是一种“进口产品”,它的输入又与西藏的“明星”松赞干布相关。当时松赞干布为求政权稳定,积极与邻国联姻,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已经与尼泊尔尺尊公主联姻。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各自带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来西藏,修建了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陆续修建寺庙、翻译佛经。
松赞干布去世后,王室权力之争影响了佛教发展,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佛教才又得以兴盛起来。为巩固王室的统治,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请来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士,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剃度了7名贵族子弟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赤松德赞还派近臣迎请受人尊敬的唐朝大乘和尚摩珂衍僧人到西藏讲经,摩珂衍在西藏传教11年,使汉地佛教也在西藏兴盛起来。此后,历任赞普都大力地提倡佛教,兴寺建庙,供养僧人,以僧人参政削弱大臣权势。
十一世纪中以后,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相继涌现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其它的教派由于势力的微薄,已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隐退。
噶当派
达赖法王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义。十三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十五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萨迦派(又称花教):
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创始于1073年,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萨迦派的教主由混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十三世纪中,萨迦派发展成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四祖萨班兖噶坚赞,于1247年率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这种蒙古新文字,流通蒙古全境,促进了蒙古的社会、文化进步。萨迦派教义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刻印藏传佛教经书、历法和医学等千多种典籍,对保护和弘扬佛教起了重要作用。
宁玛派(又称红教):
宁玛派即旧教派。它的名称含有“古”、“旧”两种意思。就古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他们的教法是由莲花生所传,十一世纪形成,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就旧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以传承吐蕃时期所译的密教典籍为主,不同于佛教后弘期的仁钦桑波等人所译的新派密教经典。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某些地方对僧侣的要求不甚严格,可以娶妻生子。如今,红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尼泊尔、不丹、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也有分布。
宁玛派早期是无固定的寺院、僧人组织和系统性的教义。直到十一世纪中期,出现了“三素尔”,他们建寺立典,开展较有规模的活动,才标志着宁玛派的真正形成。和素尔波且同时,一位叫绒却吉桑波的人,翻译和注述了若干密教经典,由他传承下来的“大圆满法”后来成为宁玛派所特有的基本教法。到十四世纪时,此派的著名人物隆钦降巴在不丹建立它尔巴林寺,后又到过尼泊尔,对不丹、尼泊尔当地的佛教有一定影响。宁玛派在康区也建立过一些寺庙,最早的是十二世纪建的甘孜噶陀寺,十七世纪建德格的协庆寺和白玉的白玉寺。
宁玛派最重视“伏藏”(被埋藏的经典称为“伏藏”,专门发掘“伏藏”的称为掘藏师)。由十二世纪中叶起,陆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掘藏师,其中又有南藏、北藏之分。
宁玛派的教义,最突出的东西是“大圆满法”,该法主张“体性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这和内地佛教禅宗主张的“心静则佛”有点相似。
自五世达赖开始,历届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战争、灾荒、瘟疫等,都要请宁玛派僧人作法禳解,宁玛派高僧曾一直作为噶厦政权专门祈祷师,负责占卜问卦。
噶举派(又称白教):
该派于十一世纪发展起来,重视密宗学习,创立者先后有穹布朗觉巴和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他们都曾到印度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学《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传,代代延续故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噶举派本来创始于玛巴译师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们二人都没有修建寺庙,招聚僧人,所以传法事业发展不大,到他们的第三代达布拉吉时,才在达布地区建立冈布寺,招聚门徒,弘传玛、米二人所传噶举教授。
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1040-1123),师承玛巴译师(他修成了最为弦妙莫测的“夺舍秘法”。即是将一种身体的心识迁移到另一个身体上,或者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进入一种由修法者独自选择而决定的转世状态,即如我们所说的借尸还魂)。玛巴译师是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是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他7岁丧父,遭叔父欺凌,受母之言学咒术杀死怨家多人后深悔其罪,故跟玛巴学法。玛巴最初不传法而先用种种苦行折磨和考验他,后圆满传授给以语旨教授。此后他长年在深山闭关苦修,缺衣少食,生活极为艰苦,曾有一年以荨麻为食,肢体长出了绿绿的毛,肤色也像荨麻一样,形同鬼魅。据传练成了空中飞行之术,晚年才开始收徒传法,84岁圆寂于聂拉木。
苯教(又称黑教)
苯教又叫奔波教或者觉囊派。苯教相信万物有灵,相信各种征兆,擅长巫术。他们一般采用占卜的方法来解除人世间的各种灾难。苯波,就是指能通鬼神之路的巫师而始祖辛饶米沃隆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巫师。
因为苯教教徒常穿黑衣戴黑帽,所以又叫黑教。但苯教的基本色调是蓝色,象征海洋,博大无边。苯教的僧人是可以吃肉和结婚的。寺院的住持喇嘛是按照血缘关系来继承的。而他们所念的经文不是六字,而是:哦嘛直莫萨耶来德八字真言。
格鲁派(又称黄教):
弥勒大佛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创建于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
宗喀巴先后在萨迦、噶举、夏鲁和噶当派学经修法,对佛学的显密两教都有高深造诣。宗喀巴生在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腐朽堕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有感于此,宗喀巴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的腐败,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立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的格鲁派。其后又相继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黄教还创建了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
格鲁派有三大特点:第一,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和从事生产劳动;第二,大力兴复寺院,招收僧人,噶当派的寺院全部纳入格鲁派属下;第三,每年定期举行传昭法会,在会上讲经说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后密,规定必修五部经论,创立传昭期间进行辩论和考试,考取格西等学位的制度。
18.
“我一直在猜想,这些年来,生活对你来说一直就是一场战争,但我觉得在这场战争中,好像有一个路标在指引着你。”
“你也这样认为?许多人都说过类似的话。”奇禄义,大笑后问道。
“那就证明我们看到了相同的事实。”
“肯定有一个路标在指引着我,但肯定不是我看到了那个路标。我哪里有那个觉悟或眼光?每到关键的时候,尤其,在我绝望的时候,总是有奇遇,或者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走向了那个路口。实际上,并不是我的选择。比如说,我最后进入了工地,这是我的选择吗?这不是我的选择,钻进了站前广场的地下暖气管道,那也不是我的主动选择。如果,不发生许多事情,我可能还在火车站站前那一带游荡,怎么会有后来的许多事情?即便进了工地,也不是有能力与机遇走到今天,我觉得生命与财富都是别人给的。”
“成长在朋友手中?”
“是。机遇,也是朋友们给的,而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
奇禄义的这番简短的回答,着实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在试图解读他的内心世界,他浪迹天涯履历背后总会有一种信仰,而信仰绝对不会与他人雷同。我知道奇禄义并没有模仿或企图复制他人的行为,无论他的行走,还是皈依了佛门,表明上看,似乎都是一种偶然,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又好像是一种必然。
自然,会有许多人会从奇禄义身上受到启发,我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曾经的理想追求会来一次精心的梳理,或许,会再次踏上寻求理想之路,因为理想是我们人生的动力之一,我们为理想而生,自然愿意为理想而付出一切。
回忆往事,总是让我们感慨时光转瞬即逝的速度,几乎来不及让我们眺望未来,未来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追求并以自己的理想追求而骄傲。
确切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
奇禄义是我们的榜样,我想这将是大家的共识,无论,你是否先行走在路上,或者,你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但我还是在此提醒大家:我们在奇禄义面前,还是一个行者,奇禄义,还是一个刚刚上路的行者,奇禄义还在路上……
19.
奇禄义,他没有读过风靡世界的《在路上》那本书,事实上,他确实在行走。没有谁可以描写出他的每一个细节,即便最杰出的作家,也会发现无法再现那张幼稚的脸上何时写满了沧桑的成熟,没有谁能勾勒出他单薄的身体何时硬朗起来。
他一直在行走,辗转西部。
这是他的祖先曾经的古战场。
奇禄义,眼睛里闪出晶莹的泪花,他扭过头去,那段岁月,刻苦铭心,天边的那个梦想,已呈现出清晰的轮廓,通向天国的最后一个台阶,跨过这个台阶,还有最后的一扇大门,此时,他就站在大门外。
20.
“每一个人都是佛。你也是佛。”
这个声音,在奇禄义耳旁萦绕,他抬起头仰望湛蓝的天空,寻找这个声音……
透过历史的风云岁月,我们知道成吉思汗也曾对妈妈说要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看一看。
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就是天的那一边。
这是轮回,几百年后的轮回,奇禄义回到祖先守望的那个大门,虔诚地双手合十……
21.
我泪水满面……
如果,我不知道这些巧合,我就会忽略这些细节,但我知道了跨越几百年后的巧合,你可以把这当做巧合,而对我来说,我只能摇头回答:我无法回答你。
是啊,我该怎么回答你?
这绝对不是巧合!
这样的梦想,无数人都在儿童时有过这样的愿望,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尝试过。
22.
你可以把奇禄义的这些行为,当做传说,但我告诉你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如果说有必要补充解释,就是我无法翔实地将奇禄义的阅历一一再现出来,不仅我的笔拙,而且,我没有能力再沿着他当年的足迹寻找他的往事,在他的记忆里,许多重大的事情,都已经模糊了。
闪过的白桦树林不见了。
蜿蜒向远处伸去。
爬过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
那个《乌兰巴托的爸爸》的歌声,在回荡着……
奇禄义从最初的儿童幻觉,再到成年后的意识,再到源自内心的信仰,这些年来,他一步步走了过来,逐个台阶跨越。
如果,我们将奇禄义的这些年的往事与翔实地记录下来,就会成为浩繁的长卷,如同历史中的许多章节,最初时,也仅仅是琐事,被后人用金丝串连起来,赋予了神圣的色彩,并流传下来。
我有一种预感,奇禄义的履历,终将会被写进历史中,其中的许许多多细节,必然将被涂抹上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