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是北方诸多民族的共同家园,萨满教是北方诸多民族的共同信仰
1.
时光,缓慢地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2007年4月28日,大型内蒙古民族音画《草原传奇》在人民大会堂上演,辽阔壮观的舞美画卷,载歌载舞的民族舞蹈,低沉悠扬的马头琴,古老的长调呼麦……当晚的《草原传奇》以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形式拉开了第七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序幕。据悉,这也是本届“相约北京”为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特别献礼。
据媒体报道: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相约北京”组委会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联手,特邀内蒙古民族曲艺团以原创蒙古族大型曲艺音诗《草原传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七届“相约北京”开幕式演出。人民大会堂开幕式演出是“相约北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活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高层人士出席观摩演出的主要演出活动,也是相约北京活动中最受关注的部分。
此次活动同时是自治区六十周年庆典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内容之一,将大大提高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对内蒙古的了解和认识,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本次演出特邀我国知名导演邓林进行改编,结合人民大会堂场地进行量身打造。
据悉,这是在继1964年“乌兰牧骑直属队”演出43年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蒙古族大型艺术演出再次进入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田进,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赴朝等出席了第七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开幕式并观看了演出。开幕式由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主持,北京市副市长孙安民代表第七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组委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田进宣布活动开幕。
《草原传奇》是反映内蒙古民族历史的一部音乐史诗巨作,它以民间口头流传的艺术为主要创作来源,经过几代蒙古族艺术家的搜集、整理后最终完成。整台剧目以蒙古族的起源、生存和发展为线索,通过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草原民族历史文化奇观。古老的祭祀仪式、浩瀚的战场和天苍野茫的辽阔草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两位来自内蒙古的歌王拉苏荣和乌云桑的高亢歌声响彻人民大会堂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作为年轻一代代表的内蒙古民族艺术家“长调皇后”奥登格日勒和“长调博士”娜仁托雅演绎的“长调”更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民族文化体验。身着蒙古族战甲的勇士整齐地跳起具有浓郁草原风格的“跺步舞”时,所有观众都跟着舞台上的节奏兴高采烈地打起节拍,成为当晚演出中最激动人心和最难忘的精彩瞬间。
《草原传奇》向观众描绘了北方游牧民族雄浑古朴的原生态艺术画卷。这些节目除了展示蒙古族特有的民族艺术以外,各种蒙古族原生态乐器和民乐表现形式也都将搬上舞台,还带来许多不为人知的“草原绝技”。“蒙古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马头琴、呼麦、四胡等蒙古族传统艺术也纷纷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这部大型说唱音乐剧也首次聚集蒙古族最优秀的艺术家,完整呈现蒙古族萨满教文化至成吉思汗时代等不同阶段形成的特色艺术门类,包括长调、呼麦、马头琴和好来宝等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
《草原传奇》是蒙古族艺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一次集体拯救。导演德力格尔告诉记者,如大草原被沙化一般,有些蒙古传统文化也处在濒危边缘。因此,在排演该剧时,大家更有一种拯救蒙古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尽量将原汁原味的蒙古文化融入剧中。
呼麦这一蒙古传统唱法,能同时发出高低音,难度非常高,曾在内蒙古地区消失了近百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从蒙古传承过来,导演在剧中安排了大段的呼麦,向世人展现它的独特光彩。
马头琴和蒙古长调都是蒙古族的骄傲。然而,现在有些马头琴演奏却越来越失去本真,越来越像小提琴的孪生姐妹。
蒙古国作曲家额尔敦朝伦听过青年马头琴手朝克演奏后不无感慨地说,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蒙古音乐。进入《草原传奇》剧组后,曾经酗酒闹事的朝克看到了自己的出路所在和努力方向。导演德力格尔评论朝克演奏的《天上的风》时说:“这不是从琴箱里传出来的声音,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声音。”为了传神地表达苍莽的草原韵味,剧组需要一把特殊的低音马头琴,遍寻内蒙古而不获,最后花6万元高价从外国购买回了一把珍品给朝克,朝克也如同爱护自己生命般地爱护着这把马头琴。
2.
内蒙古民族曲艺团的前身是蒙语说书厅和内蒙古民族曲艺馆。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十大献礼项目”之一的“蒙语说书厅”,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变革,曾经是内蒙古标志性建筑的它淹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如今已是“门庭冷落鞍马稀”;好来宝、伊若乐、乌力格尔等瑰宝曲种已濒临失传;民族曲艺团已处在被关门之境。
2004年11月,内蒙古民族曲艺团审时度势,决定采用蒙古族传统的曲艺形式讲述一个蒙古族的历史故事,打造一台节目,挽救一个文化团体。
蒙古国设立的“汗嘎日迪”大奖是国际承认的大奖之一,在世界蒙古族范围内每年只选一人,曾经因扮演成吉思汗在蒙古国荣获“汗嘎日迪”国际大奖的德力格尔凭借自己在蒙古国文艺界和观众中的威望,把蒙古国国家人民作家、功勋作家巴·拉布嘎苏荣请来做编剧。著作等身、誉满天下的巴·拉布嘎苏荣曾多次在国际诗歌节上获奖,他所创作的《蔚蓝色的杭盖山》等100多首歌曲曾被人们广为传唱,其中,他为《草原传奇》创作的主题歌《白海青》(又译《草原雄鹰》)在蒙古国2006年的春节晚会上一举获得金奖;无独有偶,《草原传奇》作曲蒙古国作曲家额尔敦朝伦创作的歌曲《陶醉的世界》,在内蒙古2006年的春节晚会上也荣获金奖。
德力格尔把邻国艺术家们请来,让他们目睹了蒙古族曲艺的发展现状,从艺术大局出发,先把报酬、条件、环境等搁置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然而,如果把创作比喻成一台主机,有了创作人才,就像是有了开发的软件,但没有资金硬件的支持,《草原传奇》依然无法启动。所幸该剧还在襁褓中时,就被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裁张宇所看中,他曾一个月内三次飞临呼和浩特市参与布局谋划,裴登泰、郭凌云等企业家也给予《草原传奇》以必要的支持,再加上2005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乌兰到内蒙古民族曲艺团进行调研时,为曲艺团在困境中努力打拼的精神所感动,做出批示,拨给民族曲艺团30万元,以支持曲艺团的发展。“这笔钱,对于曲艺团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曲艺团领导提起这事时还补充一句,“连《草原传奇》的名字都是自治区领导给起的呢。”
用蒙语说唱的音乐剧《草原传奇》,尽管存在语言障碍,但音乐无疆界。所以,《草原传奇》在音乐的打磨上,吸收了许多曾在蒙古高原上广为流传的宗教文化中的音乐元素,如萨满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基督教等。这一创作的灵感来自作曲家额尔敦朝伦凌晨的梦境。
蒙古高原是北方诸多民族的共同家园,萨满教是北方诸多民族的共同信仰。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进兵欧洲,攻金国伐西夏,都是依靠各民族共同的力量来完成的。因此,在《草原传奇》第二部分的祭祀活动中,就揉进了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三种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从而使主题音乐更加雄浑。
刚·其木格是《草原传奇》剧组从蒙古国请来的舞蹈编导老师,请她来还有一段插曲呢:刚·其木格是现役军人,她是蒙古国全军文艺汇演的总导演,公务繁忙,军队也不给假,前去搬兵的德力格尔不得已动用巴·拉布嘎苏荣的社会关系,刚·其木格才得以来《草原传奇》剧组执导。所以,她很看重这次机会,不允许自己浪费一分钟,也不允许演员浪费一分钟。在短短20天的执导中,她用最准确的舞蹈动作诠释了蒙古族历史,她把演员带进了一种新境界。
《草原传奇》表现的是蒙古族的历史,演员的服装、服饰必须有历史感、厚重感和沧桑感。据德力格尔介绍,1947年,前苏联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蒙古国诺彦乌拉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毯画中就有苍狼、白鹿的图案,从草原到里海就有几百个人石、鹿石,作为一种符号文化见证久远的历史。因此,该剧在服装、服饰设计上尽量通过图案与色彩去表现历史。并且,《草原传奇》所有的骨饰采用的都是真骨,为此,他们从各个饭店拣来了1000多个羊棒骨,然后放到大锅里煮熬、去油、漂白,再制成首饰。有专家评论说,“《草原传奇》的服装、服饰是一场革命”。
歌王哈扎布的嫡传弟子——“长调皇后”奥登格日乐,记载、记录了哈扎布长调达100多首。担任《草原传奇》长调主演后,曾因民族艺术市场低迷而远走他乡的她,看到了希望。在事业上,奥登格日乐非常敬业,虽然自己的天赋很好,但她每次排练特别认真,一丝不苟,自然成为队里的楷模和团里的台柱子。她曾偶然听到团里“揭不开锅”,就主动找到领导,拿出自己全部积蓄,以解燃眉之急。她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团领导,但团里还是不能要她的钱。不仅如此,《草原传奇》租借的排练大厅在呼和浩特北郊赛马场,距离市区很远,冬天又冷,有些演员中午不回家,随便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了事。曲艺团“吉祥三宝”之一的老演员金巴无意中说了一句“要是有张床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奥登格日乐第二天就搬来一张折叠床放在休息室,感动得金巴不知说什么好。
3.
蒙古族曲艺是指在内蒙古地区用蒙古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的艺术形式。据史料记载,远在700年前,就出现了“朝尔齐”(蒙古语说唱艺人),即用马头琴伴奏的说书艺人,后在距今200年前,经过不断传承与演变又有了用四胡伴奏的说书艺人,这种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2005年11月12日,《草原传奇》走进了北京人的视野。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的日子里,《草原传奇》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李从军看后只说了8个字:“火爆京城,心灵震撼”;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从文艺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等不同角度,对该剧作出了相关报道;
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负责人韦芝率团专程到北京观看《草原传奇》后,力邀该剧参加“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
对蒙古族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奥地利驻华使馆文化专员菲嘉贝女士,很早就来到剧场。虽然她不懂蒙语,但从音乐中,她似乎找到了蒙古族文化的魂,演出后,她几次想上台与剧组留影,但没能如愿,后来她请人帮她在《草原传奇》大型海报前拍了一张照片。
我国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在看该剧时还留下了一段小故事。当时,《草原传奇》剧组邀请他作为嘉宾观看演出,并希望他能够发表讲话,但姜昆没有接受剧组送去的招待票,而是自己排队买票观看了演出。在观看的过程中,他深深地被蒙古族传统曲艺的顽强生命力所打动。演出刚结束,他就情不自禁地大步走向舞台,以他特有的幽默方式,和演员握手、交谈,给演员以鼓励。
2006年1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姜昆的署名文章《草原传奇:叫我如何不心醉》,他在文章结尾处写道:“我一直忘不了那天,在谢幕曲《我的蒙古》的高亢曲调中,所有的观众和台上的演员一起高歌的场景,因为唱歌的那些人中也有我”。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杨晶亲率自治区有关厅局的负责同志前往北京观看《草原传奇》,真可谓扶上马再送上一程。
“来自各级领导的关怀,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都将成为《草原传奇》剧组再度创作的动力之源。”导演德力格尔对该剧的未来充满信心。
4.
有媒体评论:《草原传奇》宏大的叙事风格,张扬出的正是我们时代的精神。
《草原传奇》是第一部蒙古族说唱音乐剧。在中国音乐剧舞台上,也是第一部用曲艺为艺术手段的音乐剧。
《草原传奇》不是一个民族的独白,而是你、我、他多民族心灵的合声,历史的共语。
一部《草原传奇》既是民族生存繁衍的传奇,也是一部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艺术并使之获得新生的传奇。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内蒙古的文化建设放在了市场繁荣和经济振兴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了构筑民族文化特色区的大胆构想。在此可喜的政策形势之下,2005年,内蒙古民族曲艺团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内蒙古政联投资集团、内蒙古三联化工集团和内蒙古奥淳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了一台以蒙古曲艺艺术为主要元素的蒙古族说唱音乐剧——《草原传奇》。
内蒙古政联投资集团,就是奇禄义的企业。
2005年7月至8月间《草原传奇》走进草原,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第一次搬上了草原大舞台,使草原人民感受到了本民族曲艺艺术的深厚魅力。随后《草原传奇》又在美丽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大草原进行演出,原本就属于那里的艺术回归到了草原。每一场演出都聚集着慕名而来的牧民,朴实的牧民,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的辽阔与粗犷印记着蒙古民族的豪迈。其中最感人的是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次精彩演出中,从各地赶来6万多个牧民一同观看了演出,其演出场面之大让人感动。这也是对《草原传奇》及蒙古民族曲艺艺术莫大的支持,更凸显出了草原文化在蒙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演出结束后观众们兴致勃勃的争先与演员合影留念,牧民们“欢迎下次来草原!”的企盼声久久回荡在每一位演职人员的耳畔。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这次成功的演出实况。
在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慕大会演出,以空前宏大的场面吸引了草原数万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牧民们被演员们激情澎湃的表演所深深感动。在东乌旗牧区演出时牧民们自发的请演员们住进自家的蒙古包里,以蒙古民族最至高无上的礼节款待了他们。当演员们要离开这块博大草原的时候,牧民们依依不舍的端着自家酿制的奶酒为《草原传奇》剧组送行,有的还流下了惜别的泪水。
2006年10月21日。
《草原传奇》经过两个月的艰苦排练,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在上海闵行体育馆成功亮相。在演出过程中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演员们热情洋溢的演出感染着台下的所有观众,观众看得如醉如痴,以至于演出结束后还久久不愿离场。
《草原传奇》在沪的几场演出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而且媒体报道更是好评如潮,《中国文化报》以“上海劲刮草原风”为标题对《草原传奇》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上海艺术节的精彩演出集中展示了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受宁波大剧院的邀请,《草原传奇》剧于10月26、27日在宁波大剧院成功上演。两场演出都掌声不断,台上台下形成互动,演员与观众产生共鸣,在喝彩声中,顺利结束。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宁波日报以“《草原传奇》甬城传唱人与草原和谐之音”为标题,对《草原传奇》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称《草原传奇》把各种蒙古族原生态乐器和民乐表现形式搬上舞台,还带来许多不为人知的“草原绝技”。宁波的精彩演出使《草原传奇》剧迈出了市场运作重要的一步。
《草原传奇》于2006年11月中旬赴台湾,在台中、新竹、台北等地演出,以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神奇魅力征服了宝岛同胞。
12月上旬在两广和地区巡演。2007年4月,受“相约北京”组委会的邀请,《草原传奇》将在2007年“相约北京”系列活动的开幕式上演出,一部按照市场规律动作的演出剧目获得了初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