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是一点一点提高的。幸福的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
1.
这些年来,奇禄义也做过一些有些有悖于道德的事情,尽管,那是多年前的旧事,但这些旧事,促使了奇禄义经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并修正自己的行为。
有一句老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谓放下?放下,就是“舍”。不舍,如何成佛?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屈原说过:“苟余心之端直兮,故将愁苦而终穷”,用在奇禄义的行为上,就是贴切的注释,事实上,每个人都希冀自己能有开阔、豁达乃至超脱平静的心境,做一个觉悟者行走天下。
我曾问过奇禄义:“你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吗?”
“我一直都是幸福的人。幸福与财富,其实没有多少关系,再说了,财富与机会也都是随缘而来,再随缘而去。从小到大,我基本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能吃百家饭,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可能了,但在当年许多人与我一样浪迹天涯,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对幸福的理解就是自由。”奇禄义对幸福的回答,如此简洁直白,将自由定义为幸福的精髓。
“你认为幸福,就是自由?”
“对啊。没有自由,怎么会幸福?”
“按照你的说法,你去天那边去看看,首先是因为有了自由。”
“那时,还没有上升到自由这样的认识。事实上,是因为那时的我,首先是一个自由的人。如果,我没有自由,怎么能走的那么远?”
“根据你的说法,你去寻找更大的自由?”
“现在看,是这样的。”
“那么,也就是说你的现在不如当年幸福了?因为你现在几乎没有了自由?”
“单纯从自由的角度看,我现在确实没有以前自由了。以前我是一个人,现在,我有了一大帮人,我们这一大帮人有了社会责任,往大的说为国家贡献一些,往小处说,我们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经济收入的问题,有个人价值实现的问题,有社会稳定的问题,无论这些问题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围绕着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责任来展开的。虽然,我现在忙碌了许多,或者说,我远不如过去有许多个人的自由,但我依然还是一个幸福的人。”
“你还是说你是幸福的人?”
“对。对自由的理解不同。”
“但大多数人,还是把财富当做幸福的主要追求。”
“觉悟,是一点一点提高的,幸福的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奇禄义再次重复了他要阐述的意思。
2.
“幸福的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
按照我的理解,这就是奇禄义对自己半生寻找的总结,透过这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可以打开他单纯而正直的心灵。
佛教徒,是承认灵魂的存在的。
他们相信轮回。
轮回,就是一种信仰。
轮回,就是对自己当下行为的一种苛刻规范。
奇禄义用32年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理想,其实,这个理想并不遥远,就是他的日常生活细节与内容。许许多多人都曾经这样追求过自己的理想,只是由于自己的目标不同,而希冀得到的结果不同而已。
奇禄义,执着地沿着成佛之路一路走下来,实在不易。
实事求是地说,众多人早就会中途放弃,即便坚持到底,也不会兑现自己的诺言,许多人在功成名就后,确实捐献了许多财产,但他们没有像奇禄义这样虔诚。
几年前,曾经有过两个人高调地捐献自己的一切,一个是著名的相声表演家,一个是所谓的“牛奶大王”,但他们后来的行为有悖于自己曾经的承诺,大家也就将他们的承诺当作一缕飘向天空的淡淡的云烟。
大家最为懊悔的就是曾经为他们所谓的信仰与舍得鞠躬致谢,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尊严坚持到底。
我们不应该谴责他们的行为。
或许,他们有自己的苦衷,我们还是应该将目光聚集到奇禄义的言行上,看一看这个历经32年寻找理想的蒙古族青年是如何兑现自己的诺言的。
“我不知道我是谁。”有人,曾经疑惑地向奇禄义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心灵里,都有几座沉甸甸的大山。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自然,无法回避生活中的困惑。”奇禄义如此回答。
“他人眼中的我,还是我吗?”那个人,继续问。
“《金刚经》云:应无所著而生其心。‘舍得’,是一种心境。如果你无法放下一切,你便无法拾起一切。”奇禄义,接着回答。
“舍得。我懂,但我做不到啊!”
“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是古人的话,这里“舍”是前提,“得”是目的。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佛说,舍得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获大、舍妄归真、舍虚由实”。如果你能把自己心中的偏执、挂碍、烦恼、悲伤和迷妄都舍去,你就能得到轻松和快乐,你自然就会得到人生一个新的境界。世间万物,凡有所舍,就能有所得。
舍和得,就如因和果,是相关也是互动的。
佛佗让人“舍得”,就是要让能“舍得”的人修成正果,进入极乐世界。
舍,看起来是给人,其实也是给自己。你对人笑,你才能得到别人也对你“回眸一笑”,你对人好,人家同样也会对你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奇禄义认为:作为一个信仰佛教者,应该相信轮回。
轮回,就是有未来,信之,对己有利,不信,就意味着我们没有未来。
我们依靠希望与信仰而努力奋斗,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未来,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其实,轮回,可以形象比喻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我们讲因果,讲轮回,“缘”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缘”的影响,这就是“因、缘、果”的关系。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很重要,但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所谓修行,就是先把人做好,应该从生活中来修,而不是纸上谈兵。
我们应该站在第三方立场上,观察与感受奇禄义这些言行。
当然,奇禄义在行走时,并没有意识到行走的意义与价值,更没有想过未来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向与内容,但是这一次行走,必然影响了他未来的行为,即使我们忽略他这次行动的价值,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他的整体评价。
“我曾做过一些不妥的事情,其中,也有不光彩的行为。”奇禄义,反复多次对许多人这样懊悔过自己的当年行为。
我认为:奇禄义生活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不可能成为一个旁观者,无论做人做事,都会有一些不符佛理之处,重要的是要修正。
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奇禄义敢于正视自己的行为,并加以改正。
3.
佛教信徒修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下地狱吗?
圣严法师认为:地狱思想,在释迦世尊出生以前的印度就有了,而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也已有了人死之后下黄泉的说法。西方的基督教,也提到关于世界末日之时,不信基督,特别是不被基督宠爱的人,即入炼狱的情形。可见,地狱思想是人类宗教的共同信仰。不过对于地狱的描述和看法,因为地域、时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颇不一致。
由于各民族、各宗教的信念互异,所见地狱的景象也不一样,在某一宗教认为可升天堂的人,在另一宗教竟又是要把他们收到地狱里去。
印度佛经里所说的地狱,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各有十六游增地狱。八寒、八热为根本地狱,十六游增称为近边地狱。尚有处于山间、树下、空中的孤独地狱,另有十八地狱之名。
4.
经常有人对奇禄义这半生阅历颇为好奇,他们透过奇禄义最终走上成佛之路,既仰慕又固执地相信这是一种只有奇禄义才会有的命运。
每当有人问奇禄义:“人为什么有命运?”
奇禄义,总愿意引用星云大师的话作为回答。
星云大师认为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于各种的因素而改变命运。有的人,由于一个人而改变命运;有的人,为了一块钱而生命改观,有的人,由于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为了一句话、一个念头,使人生有截然不同的变化。转变我们人生的这些因素,本身虽然至为细微,但是影响力却非常巨大,好比将一粒小砂石投掷江海中,砂石虽小,却能震动整个江面,泛起阵阵涟漪。一个人或一个念头,会产生种种千差万别的命运。
星云大师说吴三桂,就是为一个人而改变一生。
明朝的吴三桂,由于美丽的姬妾陈圆圆被闯王李自成所掳,冲冠一怒为红颜,愤然引清兵入关,虽然击溃了闯贼,夺回佳人,但是他个人在历史上,却背负了危害国家民族的罪名,不但影响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使中国人再次被汉民族以外的异族所统治。
那么,谁有控制我们命运的权力,星云大师认为:
(1)神权:有的人不论婚丧喜庆,都要求神问卜,向神明请教个吉凶祸福,才敢放心去做。事不分好坏、人不管善恶,只要神明认可就依照着做,唯神明的指示是从,自己没有智能来判断是非,仰赖神明为他做主张。像这种“不问苍生问神明”,把一己人生交托给神明主宰,而自己却甘心做神明的奴隶,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依照佛教的说法,天神也免不了因果轮回,如何有力量操纵我们的命运呢?
(2)政权:政权是一股影响大众命运的巨大力量。翻阅历史,生活于圣王治世的百姓和苟全于庸君掌权的黎民,其差别是不待言的。反观现代,生存在开放、民主、进步的国家社会里,比起那些沦亡于暴虐、极权、顽冥的人间炼狱之中的人们,是何等的幸福。
(3)亲情:亲人的鼓励可以增加孩子的力量,使他走向成功的道路,但是亲情的包袱有时候也会成为孩子求道的障碍。三十年前我去澎湖弘法布教,有一位卸任镇长的侄女,十七、八岁年轻貌美、才华洋溢,登台演说佛法,受到众人的爱戴。大家看到她优秀超群,就鼓励她到台湾就读佛教学院,进一步研究佛学。她说:“不行!父亲说年老的祖母身体违和,需要人照顾。”为了祖母,她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二十年过去了,祖母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安祥地走了,而她也由少女而近不惑之年了。
四十岁人生,还大有可为,有人再劝她赶快把握机会充实自己。她支吾地说:“父母亲交代,伯母年纪大,需要人侍奉。”第二度的蹉跎,十年过去了,她已经五十岁,迈入老年的晚境,当日的英发气韵已经不见,年轻时代的抱负理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她一生的命运,在亲情的指示命令下牺牲了。我们的社会里,有多少的人才,在亲人的温情包围下,无谓地被埋没了。父母爱护子女,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力,去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一手导演,留下无奈的憾事!
(4)欲权:欲望也是控制我们命运的可怕力量,我们常被欲望所牵引,成为欲望的奴隶。看到别人有汽车洋房,升起了贪求的念头,自己明明没有能力购买,于是不择手段,或偷窃、或诈取、或抢劫,不但自己触犯法律,也带给社会不安宁。报纸上层出不穷的抢杀案,大多是受到欲望蛊惑的人间惨剧!
5.
许多人都认为我们自己可以改变命运的。
控制我们命运的最大力量为业力。所谓业,是我们行为的结果,包括口中所说、心里所想、身体所做的种种造作,通称为身口意三业。有一句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业可分为善业、恶业,我们自己造了善业或者恶业,时机成熟了,一定要随着这些业力去受报,业力控制我们的命运是丝毫不爽的。业力虽然能够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控制业力的却在于我们自己,如果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不造恶业,广植善根,我们的命运必定是光明平坦的。
业除了善业、恶业之外,还有许多种类。影响个人的称为别业,影响众人的称为共业。譬如生长在台湾的人有共同出生于此地的共业;同为娑婆的众生,必有相同的共业,但是有的人住亚洲,有的人住美洲,甚至肤色有黄、白、褐、黑等等,那是因为别业的不同而产生的种种差别。除了共业、别业之外,业还可分为定业与不定业,譬如有人出身豪门,有人生长蓬户,投胎张王李赵由不得自己,此乃依据前生业力已定的定业,但是未来的命运不定,则为不定业,未来的命运乃依照今生所造的业力而决定,业力对于我们人生的影响力实在很大。
控制我们命运的业力,如何去受报呢?根据经典的记载,或者随重先报,也就是随着比较重的共业先受报;或者随着习惯而受报;或者随着心中强烈的忆念而受报。在时间上,有的今生做今生受报,有的今生做来生报,有的来生做,过了几生几世再受报。好比果树,有的种了几年才结果,有的种了不久就长满了累累的果实。不管一年、二年乃至数年,想吃到甜美的果实,就要踏实地去播种。同样的,我们希望享受好的果报,就要种植好的业因。
奇禄义认为:
“我们不应该听天由命,应该开创命运。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佛教虽然重视过去的命运,但是更注重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只要我们有信仰,有了信仰,可以改变命运,结缘可以改变命运,持戒可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