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捐款真可谓是大手笔,世界首富,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计划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赠给名下的慈善基金,而不留给自己的子女一分一毫。盖茨希望自己对全世界有正面的贡献,他计划将全部财产捐赠出去用于资助全球的教育和医疗项目。
盖茨表示,将全部财产捐赠给慈善基金会是他与妻子共同的决定。他说:“我们决定不将财产留给子女,而是希望以最能产生正面影响的方式回馈社会。”
身家500亿美元的“股神”巴菲特,至今共捐出83亿美元,虽然金额没有盖茨多,但已足以令他超过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和芯片商英特尔创办人穆尔,成为仅次于盖茨的全球第2大慈善家。
盖茨与巴菲特曾提出“裸捐”行动,呼吁美国所有亿万富豪捐出大部分身家,有不少富豪相应。比尔盖茨的捐款其实告诉我们最大的事实是,没有人能够拥有任何财产,我们都不过是人类财富的暂时托管人。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最终还是要归还给整个人类。拥有再多的财富,每天也不过是一张床,三顿饭而已,这种境界对于拼命为后代积聚财富的中国富豪来讲,高出很多。
比尔盖茨捐出全部家产,美国人此却没有什么过多的反应,他们认为比尔盖茨只不过干了一件他愿意干的事而已,每个人都有资格去干任何他想干的事。
美国富豪的捐款,并不是孤立的事件。来到美国以后,我发现,比尔盖茨的观念,在美国有其广泛深厚的土壤,在美国,捐款的观念深入人心,不但富裕阶层经常捐款,就连普通百姓也把捐款看着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到美国时间不长,我就遇见很多次这样的活动。
记得我刚到美国,曾和几个朋友合住在一个独门独户的小楼房里,这里的环境不错,带个被子住进来,就可以生活了,所有的厨房设施一应俱全,生活很方便,但我的心里却很不踏实。说句实话,我不喜欢美国的别墅,美国的很多别墅,外表看起来很美,但对于习惯国内严密防范住宅的居民来讲,住起来非常的不适用。首先是安全性不好,这种独立小别墅,几乎没有任何的防盗装置,对于一个习惯住在国内安装着防盗门楼房的居民来讲,住在一个没有防盗设施的玻璃门的房子里,根本没有安全感,虽然周围的邻居都比我富裕,但我在短时间内还接受不了这样的房子。我知道,美国是允许私人佩戴枪支的国家,我猜想,周围的邻居或许都有枪,所以可以踏实的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但我没有枪,所以想换一个和国内类似的住房。
通过朋友的帮助,终于找到了一个不错的住所。这是一座外表看起来很漂亮的公寓楼房,内部的装修非常好,这个房子和国内的单元房类似,楼底下有一个大防盗门,只有楼上的居民才能够打开防盗门,进入这个楼房,然后,再走进自己所居住的单元房间。走廊里铺着厚厚的地毯,有人专门的打扫卫生,不但有洗衣房,还有健身房,虽然房租贵一些,但是环境不错,周围的邻居也很友好。
记得住进去的第一个晚上,房东告诉我,周末的时候,这个楼上的所有居民有一个聚会,每家都自带食物,大家凑在一起吃饭,吃晚饭后,是慈善的捐款晚会,大家一起为捐款,把钱送到最需要他的人们手里。这是他们这里居民的一个传统活动。因为大家平时工作非常忙,彼此之间很难见面,所以通过这个方式,认识一个邻居,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社交场合。
我问房东一般一人要捐多少钱,他说随便个人,但是一般参加这个聚会的都要捐钱,因为在美国,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刚到美国后第一次接触捐款。
于是,我接受邀请,带着钱,愉快的去参加这个重要的聚会,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捐钱,虽然自己手头还紧张,但也入乡随俗吧,因为周围的人都在捐款,有些人捐的数目还不少。
在美国生活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美国的捐款可谓无孔不入,带着孩子去教堂,教堂的工作人员给孩子们讲个故事,也要捐款。
教堂的牧师看见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会问孩子,我讲的故事好听吗?孩子当然会点头。接下来工作人员会说,要是好听,请您多鼓励和支持吧。孩子们都知道,这是号召大家捐款,一般孩子会拿出几美金捐出来。
然后大人们便一起唱歌,唱完歌曲,又是老一套,捐款,至于捐钱多少不限制,哪怕是一美金也没有关系,当然一般捐的数目都不算少,很少有人不捐款。
在美国,有人的地方就有教堂,每个城市,包括最小的村镇都有教堂,大部分美国人在周末有去教堂的习惯,因为教堂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交的场所,所以教堂的捐赠是为数不小的一大笔资金。
所以,我每次去教堂之前,都准备好了要捐的零钱,虽然捐款的数目不多,但也算是尽力了。
在商店里买东西,付完帐后,售货员会问你:“你好,现在日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作为友好国家,我们是否要为他们去做点什么事?”
意思很清楚,你是否拿钱,去为日本人捐款。虽然这是自愿的,但是店员开口了,顾客一般多少会捐一些钱的,当然要是你不捐也无所谓。
孩子上学,回家后经常主动要求做家务,并不是孩子变的爱劳动了,而是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回家后帮助父母做家务。孩子从父母那里挣到美金,然后把自己劳动所得到的钱,带到学校里,捐献给非洲,或者是某个地方,因为那里的人们需要钱,学校里这样的活动比较多。看来美国的捐款观念从娃娃开始培养,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用自己劳动换来的钱去捐款。
我住的单元房子的健身房里,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这里的书很多,有各种各样的书籍,他们都是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临走的时候,把自己的一些书捐献出来最后变成的图书馆。
在洗衣房里,可以经常看见很多崭新的圣经放在洗衣机上,你可以随便拿走,因为这些书都是信徒们为了宣传教义而自己掏钱买的书,他们希望看了这些书的人,最终可以成为虔诚的教徒。
记得有一个朋友买了一辆车,那个车经常的走不动,总是有故障,要是彻底的把车修理一下的话,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钱,所花费钱的数目,甚至超过了她所买车的钱,她干脆就把车放起来不开,最后她干脆就把车找个地方捐献出去了。“我不捐献不行,这个车要是不捐,连个扔掉去处理的地方都找不到,乱扔垃圾会有麻烦出现,所以把车捐出去,是最好的办法,最少不用花钱请人。”看来,在美国,无论什么样的东西,捐出去都会有接受的地方。
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有机会到大学工作。大学校园非常美,环境很好,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校园里的大部分楼房,都是用人的名字来命名的。美国的同事告诉我,这些楼房都是用捐款人的名字命名的。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工作后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于是便拿出钱来捐赠给母校,捐款人捐钱所盖的楼房,就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美国很多大学都有用捐款者的名字命名的楼房,美国大学的捐款也很普遍。因为校友捐赠是美国大学的一种文化,强大的校友网络,是美国大学的一大特色。在美国,学生毕业后,学校会经常给你各种联系,邮件,电话,登门造访,当然其中很大的目的就是让校友捐款,美国的捐款人会以各种正当的理由让校友捐,虽然不强迫,但是至少说的校友不好意思不捐。
比如说有时候学校叫本科生给校友打电话,讲起学校的情况和生活,讲起图书馆,勾起校友的感情来,他们面对后辈,一般或多或少都要表示一下。美国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办学经费靠募捐而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是从募捐开始起步自己的办学之路。在美国,大学校友的捐赠率极高,平均达12%,每9个毕业生就会有一个来捐赠,普林斯顿大学的捐赠率高达43%。
在1974年,全美的宗教个人捐款占总经费的50%,而教育经费中的个人捐款占12%至13%。美国人捐款这么多,与他们的捐款文化也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亿美元,占美国GDP的9%。有研究表明,美国的社会捐款中,70%以上来自于成千上万普通公众每月几美元、几十美元或几百美元的小额捐款,普通民众的小额捐赠和志愿参与推动了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美国人这么愿意捐助慈善或公益事业呢?当然有一部分也与他们国家的法律有关系,在美国,与税收相关的捐赠制度可以归纳为一疏二堵。一疏,是企业和个人捐助慈善和公益事业可以获得免税的待遇;二堵,是用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对资产转移进行限制。美国的税法通过社会公益捐赠给富人提供了一个合法避税的机会。如果富人把大量遗产作社会公益捐赠,可为后人省下一大笔遗产税,这也是美国富人热衷慈善与社会公益捐赠的原因之一。
美国是世界上遗产税最严格的国家,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遗产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最低税率为18%,最高可达50%。很多人由于拿不起如此巨额的税款,所以就干脆把财产捐赠给社会了。所以美国的捐款,不但与美国的捐款文化有关,也与其国家的法律政策有关。美国的捐款,确实成了一种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