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船政局的建造计划清政府是批准了,但选择建厂造船地址是制订计划的第一件大事。后来,马尾被选为福州船政局的建厂地址。
马尾处在福州东南20公里、罗星塔北15公里的马限山脚下,马江北面,是福州府下闽侯县辖中歧乡的一块依山临水的小平地。闽江由此入海只有40公里,江面宽阔,水流量大,万吨火轮可溯江而上,但从海口五虎门而上,沿途多岛屿滩头,如金牌、壶江、闽安、罗星塔等处,形势险要。中间港汊旁通长乐、福清、连江等县,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当潮水上涨,海口以上岛屿皆浮;潮水退后,洲渚礁沙,萦回毕露,成为沿江和省城的天然屏障。马尾临近的罗星塔居白龙江、乌龙江、闽江汇合处右岸,是宋朝时所修的一座高达30米的石塔,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闽江从海口到省城福州的咽喉。
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经过实地务勘,认为这里“土实水清,深可二十丈,潮上倍之,堪设船槽、铁厂、船厂及安置中外工匠之所”。随后,德克碑到福州,疑虑土质是否游泥所积,左宗棠又令人掘土看验,结果是:“泥多沙少,色清质腻”。
选择马尾设厂造船,同时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
日意格在谈到马尾设厂造船的好处时,更是具体地列举了以下八条:一、福州海口多山,军事上易于设防;二、地方与省府很近,容易使高级官吏对船政发生兴趣,也容易得到他们的赞助;三、附近有海关,经费较易筹措;四、海口水位较深,凡吃水6.69~7.01米的火轮船皆可进口;五、福州附近有铁矿,开发后,工厂所需钢铁可以就近取给;六、台湾产煤,便于炼铁;七、福州生活水平低,工资较贱;八、左宗棠为闽浙总督,便于自己“监督照顾”。
总而言之,从设厂造船所必备的地理、地势、原料、燃料和人力资源,以及它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来看,左宗棠将马尾选为福州船政局的厂址,是十分正确的决策。
制订计划是设厂造船的关键问题,是更为重要的大事。
左宗棠与日意格就设厂、制造、购器、雇匠、驾驶、经费和进程等一系列问题,“由粗而精,由哲而久,尽轮船之长,并通制器之利。”作了多次详细、周密的研究,拟订了《船政事宜》十条这一具体计划。
《船政事宜》十条是福州船政局设厂造船的总纲。它的主要内容是:购买外国机器设备,雇聘外国技术人员,在福州修建铁厂、船槽、船厂、学堂、办公楼、住宅;在铁厂开工后的5年内,用银300余万两,教会中国员匠学会造船和驾船,制造大小轮船16艘。日意格将此归纳为五项:一、兴建工厂与船厂,以修造船舶,并制造船舶所需的各种机器;二、建立学堂,以训练造船制器的工匠,并训练驾驶人员;三、雇用外国匠工造船制器,并教导中国工匠、匠首及艺童;四、修建拉拔式船槽一座,以修理船舶;五、兴建铁厂一座,能将本省所产的铁以及在中国所能获取的废铁,熔炼并制成铁条铁板。
从以上计划来看,这个设在福州马尾,占地三百四十多亩的船政局,是由清政府派船政大臣,下设提调等人进行管理;经费不仅开办费由闽海关拨用,而且随后的常年经费每月五万两也由闽海关按月拨充;所造轮船,都一律照外洋的兵船式样,建成后拨给沿海各地,以加强海防,不是作为商品投入市场。福州船政局是一个规模大、设备较好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军用造船企业,而且是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军用造船企业。
当日意格在其承担的建厂、驾驶、购器、雇匠等任务的计划上签字后,左宗棠又派员随日意格去上海,让法国驻上海领事对日意格承担各事画押具保。
10月初,德克碑到福州,对日意格订立的计划没有异议,乃于10月下旬去上海,与日意格去见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白罗尼,以便取得法国政府的认可。
德克碑原在接受左宗棠让其筹议开设铁厂、船厂、制造轮船并教成中国员匠自行监造、驾驶等事的任务后,即于1865年3月回到法国,当面就此事向法国政府报告。法国政府对德克碑愿报效中国,也十分甚喜悦,并准假让他来中国开厂造船,教导监造、驾驶事务,须教中国员匠技艺精娴,力图报效。并表示将知照驻京公使照料德克碑等人办理。依此看来,左宗棠让日意格、德克碑去上海见法国领事印押担保应无问题。
但是,法国政府一因内部意见未趋一致,二因而临英法争夺,怕担风险,因而,不愿贸然承担印画具保责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白罗尼对日意格等要求法国政府对承担建厂造船“应允照应保全”时,既不公开拒绝,又不应允所求,只说:“此事左宗棠与日、德自然会议定办,想此受托承办之事,如同交易之常情,本国亦不能过问,更无允许保全之条例。”法国驻华公使伯洛内亦认为,白罗尼所说“皆按情理”,法国因“有定制之限,不能照管”。因此,他建议将此事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回京,与他商明之后,再作道理。
1866年10月6日,总理衙门根据设厂造船,“中国既可收自强之效,外族办可免觊觎之心”,写信给左宗棠说,“无论如何为难,总期志在必信,行则必成。”总理衙门没有因伯洛内、贾禄等洋人的说三道四而畏缩,反而增强了设厂造船的决心。信里极力称赞左宗棠:
砥柱中流,留心时事,以自强莫先于海防,以海防莫要于造船,将来举办成功,实足以震慑中外。
法国既有此论,中国尤应极力讲求,不致因外国稍有阻挠,致形松懈,宜熟商办法,妥定常章,并严其考察,课其成功,以期饷不虚糜,功归实用。
1866年10月14日,正当左宗棠为船厂的人事问题反复思虑之时,他突然接到了清政府的谕旨,将他调任陕甘总督,并且催促他赶快赴任。因此,谁接管船政更是关系设厂造船成败的大事。当天,福建官绅各界知他西行,“皇皇如失所恃”。他们认为:“创造轮船一事,关系甚巨,非常之功,非他人任”,而左宗棠设厂造船于时于地于人,非其他大员所能承担此重任。担心左宗棠即刻西行,造成若不是他“则费不能支而事终于废”,如此,“四裔所笑,天下寒心”。因此,前江西巡抚沈葆桢等百余名官绅联名写信,要求左宗棠暂住福州,待外国工匠毕集,创造一有头绪,再移节西征。
另外有一件事令左宗棠感到忧心,必须妥善处理。这就是夫人周诒端和张氏,还有孩子,包括养女小芳,来福州才半年,此次他奉命西行前,先要遣家眷回老家。他既想将他的诤友、老乡、亲信虞绍南留下,又想让虞绍南替他送家眷,左右为难。虞绍南自忖不是干这么大的洋工程的材料,有畏难情绪。左宗棠最为焦虑的事,便是谁能接替他的工作,挑起船政重任呢?
于是,有人向左宗棠举荐沈保桢。左宗棠想起来了,当初沈在江西当过巡抚,不假,是个英才,怎么就没想到呢!他顿时转忧为喜。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福建侯官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虽说也是靠镇压太平军起家,但思想并不保守。他早年跟随曾国藩,而且他对曾国藩也并非一味盲从,并逐渐不满于曾氏,想辞去职务,但多次提出辞呈都没有获准。1864年,他因丁母忧获假回到福建,在家不问政事。
1866年10月31日,左宗棠密奏清廷,特推荐他为总理船政大臣,并享有专折奏事的权力。在奏折中,左宗棠对派沈葆桢总理船政作了十分全面的论述。
为此,左宗棠一方面请求稍留段时间,以待此局之定,另一方面更感选择接办继任人员事关设厂造船的成败。
清政府在调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原拟将福州船政局交由新任闽浙总督吴棠兼管。而左宗棠请派重臣总理船政一折到达北京以后,清廷在11月19日(十月十三日)的谕令中改变了原来的考虑。这个谕令称赞左宗棠:
以轮船势在必行,不以去闽在迩遽行搁置,实属沈毅有为,能见其大。
同意左宗棠“将设局造船事宜办有眉目,再行交卸起程”以及其他建议。在肯定沈葆桢“办事素来认真”后说,“所有船政事务,即着该前抚总司其事,并准专折奏事,先刻木质关防印用,以昭信守”。
左宗棠为了让沈葆桢到任后能顺利工作,在劝说与奏请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的同时,还帮他物色了一批具有洋务专长的人做他的助手,其中有署藩司周开锡、道员胡光墉等。
沈葆桢在左宗棠的劝说与“激将”下,终于以船政为重,同意左宗棠最后提出的意见,接办船政。
沈葆桢最终挑起了经办福州船政局的重担,就是为了继承舅父和岳父的夙愿和遗志。
对于胡光墉,左宗棠不仅说他才长心细,熟谙洋务,为船局断不可少之人,且为洋人所素信。并且向清政府表示:“倘臣所举非人,致有贻误,仍请将臣交部严加议处。”此外,又就自己所知闽浙官绅中有益于船政的人员,向沈葆桢推荐,以供差遣。
1866年12月3日,清政府同意左宗棠与沈葆桢磋商的办法,重申由沈葆桢担任船政大臣外,并指令闽省设厂制造轮船一切应办事宜,均着英桂、左宗棠、吴棠、徐宗干与沈葆桢随时会商办理;沈葆桢在未释服以前,遇有应行陈奏事件,由沈葆桢知会该督抚代为具奏;一待服阕,仍着会同该督抚联衔奏事,以重事权。
左宗棠在忙着竭力奏请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的同时,也没有放松设厂造船计划的进行。
左宗棠在与日意格、德克碑制定设厂造船计划时,还坚持了几个值得称道的原则和精神:
1.造船与驾船并重的全局观念。左宗棠在规划这个企业时,既考虑了造船所需船厂有铸铁、打铁、模子、水缸、轮机5个厂,后增至13个厂,又设立了为造船制造轮机等件的铁厂和供修建船舶的船槽,还有为造船培养人才的船政学堂,使整个造船由制件、造船、维修到学造船,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造船、驾船“所重在学”的长远观点。左宗棠在制订计划时,特别重视掌握技术,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为此,他在设立船厂、铁厂时,专门设立“求是堂艺局”,聘请熟习中外语言文字的洋师,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其目的就是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得转相授受,为永远之利,非如雇、买轮船之徒取济一时可比。并且,在学习掌握造船技术时,还学习掌握驾船技术。它不仅制造了我国近代第一批船舰,而且为近代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近代经济和军事建设人才。
3.在大胆引进技术设备和人员时,坚持以我为主的独立自主原则。左宗棠在拟订设厂造船计划时,十分重视引进外国机器设备,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人员。这种既大胆引进,给予外国技术人员必要的职权,更坚持以我为主的精神,不仅是福州船政局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开放引进必须注意和坚持的重要原则。
1866年12月23日,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福州马尾正式动工兴建。30日,清政府发布上谕,批准了这个计划。1867年1月18日,马尾镇边旌旗招展,简易工棚中叮叮当当的铁锤声宣告了一项伟大工程的开工。同年8月,基建工程大体完工。
1868年8月,船厂落成。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设备较好的近代官办军用造船企业随之拔地而起!这之后,几经扩建,规模不断增大,计有大小建筑80余所,技工生徒2600余人,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之一。这座船厂后来被人们称为“福建船政局”或“马尾船政局”。
1869年6月10日,福建船政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下水。该轮为木质兵轮,排水量1370吨,航速10节。这时的左宗棠正在甘肃与回民起义军作战,听到这个消息,他异常兴奋,立刻写信给沈葆桢以表示祝贺。他说:“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兼收西方科技之长,不用十年,我国的海防形势就可以大为改观,鸦片之患可除,国耻可洗!”
后来,福建船政局在经费、人事等方面遇到了新的困难,清政府中的封建顽固派乘机起哄。
诚然,左宗棠为这一军工企业的诞生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又为这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福建船政局自创立之后,前后存在了33年,共制造“兵轮”32艘,有木质炮艇,也有钢肋木壳舰,还有钢甲舰。福建船政局成为中国近代海军舰船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中国的海防近代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