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语商,也就是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人说话颠三倒四或辞不达意是“语商”低下的表现,但还不至于造成大的危害,其另一种表现是总是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出不恰当的话,因而对其个人以及他所做的事造成很坏的影响。“语商”的提高不是片面地学怎样说话,而是要从有意识地提高情商入手。
天天说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话说好。说话要有很好的情商,一个人即使不漂亮,如果很会说话,也会很受欢迎。
很会说话,并不是话多,也并不是露骨的坦率,而是把话说的精干利索,令人回味无穷。这是艺术,这种艺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举个例子,某人问一女子:“你读过《羊的门》吗?”她回答很模糊,说:“最近没读。”实际上她没有读过这本热门的书,但是,听了她的话,谁还愿意揭她的老底呢。又有一次,有人问她:“你读过《奥赛罗》吗?”她说:“我没读过英文版的。”这回答让人听了大生敬意,她这话有几层意思:她读过这部作品,而且她熟悉西方古代文学,文学造诣高。
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社交艺术。在交际中,每人都需要这样的“软着陆”的话题,有人称之为“安全话题”。比如说,可以谈论一下社会科学、时尚亮点、新闻焦点等类似话题。当然你还可以选别人没听过的,历史书上少有记载的人物来谈谈,在选这类“安全话题”时,千万要注意听众的身份。
一家制造公司的老板批评一个部门经理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把事情全弄糟了。”这位部门经理听了老板的批评后非常生气,立即辩解道:“一定是下属误解了我的意图和要求,他们应该对这一后果承担主要责任。如果您对这一结果不大满意,也不应追究到我的头上。”这一回答显然让他的上司难以容忍。他的老板事后说道:“这个部门经理不能虚心接受批评,也不能保持冷静。不管是谁的错,他都应该去努力解决问题,但他的回答中丝毫看不出这一点。”因此这位经理被免除了职务。
显然这些人都是因为自己语商较低,在试图证明自己具有很强的思考、评价和解释能力时,自断前程。他们给自己的上司、下属、合作伙伴和同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说话中表现出自己对成功的自信,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而且你也必须如此。但良好的言辞同自吹自擂有很大区别,关键在于你是否能以恰当的方式和技巧来表现。
当你表露自己的成功时,你所希望表达的信息不过是让他人知道你有多棒。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在传递这种信息时,必须坦率简洁。例如,如果你成功地为公司举办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写了一份报告,得到与会者的好评。你的喜悦与成功感也会溢于言表。这时,你大可不必说:“瞧,我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相反,当上司称赞你时,你倒应显得更加沉稳:“这是公司分配给我的工作,也是我应该完成的。”一个人的“语商”与他情商有很大的关系,情商高的人大半能说会道,或者至少能把话说到点上,说的话能让人感觉舒服。所以“语商”的提高不是片面地学怎样说话,而是要从有意识地提高情商入手。
在相声艺术中有一种表现形式叫做错位,就是让一个特定身份的人在一个特定的场合说话,这个特定的身份和这个特定的场合不相符合,最后造成笑料百出的结果。相声毕竟只是相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我们所处的场合不一致,那么我们的听众报以的恐怕就不是会心一笑,而是嘲笑,甚至是笑不出来的尴尬场面。因此无论我们说什么,都要注意到是否和我们身处的场合相符,如果你是在一个长辈居多的圈子里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毕恭毕敬,多用敬语;如果你是在一个满是上级同事的聚会里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自重自谦,多用谦语;如果你身处一个铁哥们好兄弟的团队里,不用怀疑,充满豪气的粗话反倒是赢得大家对你的喜爱的一条捷径。
说话真正的技巧并不在于把话说好,而在于把话说对,引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就是要“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然而我们每个人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环境也是千变万化的,要详细说明“到什么山上该唱什么歌”可以写一本专著,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的事,因此言语得体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易于操作的技术。但是这里可以告诉各位读者一个通行要术:那就是闭嘴。古语有云“言多必失”,因此在某个场合你不知道该说什么话的时候,最好什么话也不说,聆听是你最好的选择。竖起耳朵倾听是对说话者的一种莫大的尊敬,然后再有节奏的轻轻点头,小声重复说话人的最后一个词,然后再报以一个微笑,那么就会给别人一种你的言行非常得体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