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拿交际场合的称呼语来说,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就十分明显。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因为,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是,在日本,一般不称妇女为“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再比如,在西方,你
对一位姑娘说:“小姐,你长得很漂亮!”她听了会格外高兴;而在我国,如果跟年轻姑娘也说这句话,而且不是极其诚恳的话,对方说不定会大为恼火。因为对方会从你不真诚的夸赞中,认为是在有意讽刺、挖苦,甚至是伤害了她的自尊。显然,说话不考虑文化背景也是不得体的。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向外国人宣传中国人爱好和平,决定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工作人员专门准备了一份厚达16页的说明书。周总理看后批评道:“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后来周总理建议说:“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一句话果然奏效,赢得了外国朋友的赞赏。
所以,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说出的话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必须得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即见什么人说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