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拥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真本事。
在某公司举办的化妆品展销会上,几位年轻的营销人员用十分专业的术语详细地向消费者介绍了公司产品原料、配方、性能、使用方法,给人以业务精通的印象。他们在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表现出的反应快,对答如流,既彬彬有礼又幽默风趣的谈吐,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消费者问:“你们的产品真的像广告上说的那样好吗?”一位营销人员立即答道:“您试过之后的感觉会比广告上说得还好。”
消费者又问:“如果买回去,用过以后感觉不那么好怎么办?”另一位营销人员笑着说:“那我们也会感谢您曾给予的关注。”
这次展销会获得很大成功,不仅产品销量超过往次,更重要的是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公司召开的总结会上,公司经理特别强调,是营销人员语言训练有素促成了这次展销活动。他要求公司全体人员应该像营销人员那样,在“说话”上下一番功夫。
如果想让顾客购买你所推销的商品,你可以将此种商品的优点、作用以及价格等具体情况向其详细说明。如果顾客看后,不想购买你的商品,而你所卖的商品确实物美价廉时,你是否拥有将顾客再次留住的好口才呢,是否具有让顾客变“不买”为“想买”的能力呢?
征服顾客的八个方法:
1 设置疑问法
顾客看完你的商品后并不想购买。这个时候,你直接向其讲述该商品同其他商店所售商品相比,质量如何如何好,价格如何如何低,顾客是听不进去的。假若有一种法子,能够使顾客抱着一种好奇心停下来,听听你的讲解,则能够使你所售商品卖出。这种法子就是设置疑问法。
一次贸易洽谈会上,卖方对一个正在观看公司产品说明的买方说:“你想买什么?”买方说:“这儿没什么可以买的。”卖方说:“是呀,别人也说过这话。”当买方正为此得意时,卖方微笑着又说:“可是,他们后来都改变了看法。”“噢,为什么?”买方问。于是……卖方开始了正式推销,该公司的产品得以卖出。该事例中,卖方在买方不想买的时候,没有直接向其叙说该产品的情况,而是设置了一个疑问——“别人也说过没有什么可买的,但后来都改变了看法。”——从而引发了买方的好奇心。于是,卖方有了一个良好机会向其推销该产品。
2 对症下药法
顾客在不想买你所售商品时,有时候会说出不想买的原因。这时候你可以针对此原因对症下药。这副“药”一定要一针见血,即通过一句话就说得顾客心里高兴。具体讲,当顾客有自卑心理时,你可以采用赞美法;当顾客闷闷不乐时,你可以采幽默法;当顾客不明事理时,你要将道理说到点子上。
有位农村大娘去商店买布料,售货员小陈迎上去打招呼:“大娘,您买布吗?您看这布多结实,颜色又好。”不料,那位大娘听了并不高兴,反而嘀咕起来:“要这么结实的布有啥用,穿不坏就该进火葬场了。”对大娘这番话,小陈不能随声附和,但不吭声又等于默认了。略一思索,小陈便笑眯眯地说:“大娘,看您说到哪儿去了。您身子骨这么结实,再穿几百件也没问题。”一句话说得大娘心头发热,不但高高兴兴买了布,还直夸小陈心眼好。
这位农村大娘开始不想买的原因是自身存有自卑心理——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售货员小陈用“身子骨这么结实”这句赞美之语,去掉了大娘的自卑心;用“再穿几百件”这句幽默之语,引得大娘心里高兴,并且话说到点子上,简单的只言片语便使得这位大娘心情愉快地购买了布料。
3 背道而驰法
顾客不想购买你的商品,有时候是因为你所售的商品有点瑕疵。对于这种情况,与其遮遮掩掩,还不如大胆指出。销售商品时,你说出对你自己不利的话语,顾客会在意外之余,油然产生一种信任。因此,顾客会变“不买”(因为商品有瑕疵)为“想买”(因为你坦诚)。
王小姐去服装市场购买衣服,她找到了一件款式、颜色都比较称心的套裙,可惜这件套裙上有一处小毛病。文静的王小姐发现后,并没有告诉售货员,而是想到别处看一看。这时候,售货员说话了:“欢迎您来到我们店,可惜这种式样的衣服就一件啦,并且这一件还有点小毛病,我如果长得像您这样标致,我也不买。”王小姐听后心想:这位售货员大姐可真够坦诚,从她这里购买衣服肯定不会上当受骗。她转身又看了看那套裙,觉得虽然有点小毛病,但是并不显眼,算不上什么问题。于是,王小姐心情顺畅地购买了这套衣服。
销售衣服时只向顾客讲解衣服的优点,避免提到衣服的缺点,这本是常理中的事。但该售货员并没有讲一句该套裙如何如何好,也没有去劝王小姐买,而是反其道行之,直率地道出了该套裙的瑕疵。这种违背人们价值推理的做法,使得王小姐打消了不买的疑虑,欣然地购买了服装。
4 热情有加法
顾客在你商店挑选了半天,没有购买一件商品。这时候,你可能会生气。假若你不将不满意的心情表现出来,并且对此时不想购买的顾客更加热情,说不定,为你感动的顾客会回转身来,心甘情愿地买走你所售的商品。
一次,一个旅游团不经意地走进了一家糖果店。他们在参观一番后,并没有购买糖果的打算。临走的时候,服务员将一盘精美的糖果捧到了他们面前,并且柔声慢语:“这是我们店刚进的新品种,清香可口,甜而不腻,请您随便品尝,千万不要客气。”如此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旅游团成员觉得既然免费尝到了甜头,不买点什么,确实有点过意不去,于是每人买了一大包,在服务员“欢迎再来”的送别声中离去。
此事例中,糖果店没有对旅游团的“开始不买”持责怨态度,相反,却是更加热情。这种居家待客式的真诚招待,使顾客不知不觉进入了糖果店营造的一种双方好似亲友的氛围之中。“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既然领了店家的“情”,又岂能空手而归呢?
5 耐心忍性法
一位顾客到商店买衣服,多挑了一会儿,营业员就不耐烦了:“您要买就买,不要挑个没完,谢谢您的合作。”此话又是“您”呀又是“谢”的,似乎够礼貌了,可让人很不中听……因为“不要挑个没完”的说法依然是话里带刺,有一种责怪的意味。如果改成积极的意思……“请问……您想买件什么样的?我来帮您选一件合适的,好吗?”岂不叫人听了顺耳又舒心吗?
6 转换语气法
银行储蓄所的营业员见一位来存钱的储户掏出来一大把硬币,便有点不满意地说:“市场上硬币这么缺,你怎么攒了这么多?这数起来多麻烦……”营业员的意见不能说不对,但这么说话很容易挫伤储户的积极性,应当改为从正面说话:“同志,市场上硬币很缺,请您以后积攒两三块钱就来存上,好吗?我们不怕麻烦……”这样说,对方自然很愿意听从。
说话的语气往往可以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谁都乐意接受春风化雨般的柔声细语,所以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时,切记不要对人家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适得其反。
7 权威说服法
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多用权威来说话,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推销人员在卖人寿保险的时候……喜欢提到权威人士。他们说:“过去有五位总统都买了我们公司的人寿保险。”“你们工厂的经理也买我们的人寿保险。”大家会说:“噢,我们公司的经理那么精明能干,他们都买你们的人寿保险,看来你们的人寿保险是不错,买吧。”推销员没有做太多的工作,人们就买了。这就是利用了权威的心理。很多时候国内请一些国外的人来做报告,其实国内有些方面的技术水平并不一定比国外的差,但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家的权威心理在作祟,也是希望听一听外面人的意见,这也是一种权威心理。有的时候没有这种权威人士给你做宣传,又会怎么样呢?那就多用数字,用统计资料。因为一般人认为数字是不会骗人的,所以你说:这家工厂利用了我们这个机器产量增加百分之二十,那个工厂利用了我们的计算机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然后你把这些数字很系统地给你新的客户看,新客户很容易就接受了……有的时候,统计数字还太小,产品刚刚出现,还没有很多客户的时候怎么办呢?他们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前面的顾客买了他们的产品觉得满意写来的信函,这种作法对新顾客、对一些小的公司也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这就是权威的心理。
8 抬轿子法
生意人有时要面对许多有做主权的客户,当别人称赞她(他)“做事很棒”时,她(他)
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痛快的决定,借以显示她自己是个有“权力”的人。尤其当你面对的是一位主管阶层,而恰好身边又有许多部属在场时,更是如此。
下面这个故事是一位业务的亲身经验:
当我还是个业务新手时,常学着称赞别人,不过有时也会因为言语不当而招致反效果。
因为不懂语言之美,所以,多数的时候称赞都不管用。但有一次,瞎猫撞上死耗子,被我无心的一句“美言”,“她”高兴之余,一毛不杀地买下我做中介的一栋房子。
“她”是某大企业的高级主管。有一天,上班途中,恰好看到我受理的一栋房子,乍看之下颇中意,就顺道上来参观一下。看她的神情,似乎对房子还合意,但询过价后,只留下一张名片就走了。
看过名片,我吓了一跳,这可是家颇具知名度的大公司。这位“小姐”看起来年纪不大……但名片上的头衔可是“副总经理”。直觉告诉我,她不但有足够的消费力而且应该就是这栋房子的主人。
第二天,我就直接打电话过去“行销”,她没有特别表示意愿,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
“价钱太贵了,如果能少算一点再谈。”这个“话中之话”是说:房子满意,价钱不满意。但当时的我还不大“懂事”,只是要求去公司拜访她,当面谈价。
一进入她的办公室,我眼前忽然一亮,哇,多气派、多豪华啊!一张大办公桌,简直和双人床一样大,左边一套精致的沙发,右边还有一张大型的会议桌,有七八位男职员正在“小组讨论”,看来她正在开会。我也没想太多,直觉地以惊叹句说出第一句话:
“哇!您手下有这么多人啊!”
“是呀!这些都是我的公司下属。”
“哇!这七八个人都是主管,那下面还有更多人吧!”
真不得了,男性主管我见得多了,女性主管有这么大排场的,这是第一次看到呢!呆头呆脑的我,还真很羡慕地又脱口而出:
“哇!那您的权力一定很大吧!可以决定人员录取、人事升迁及薪资调整吧……”
“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这还只是一小部分啊!这么多男主管还得听您这位女副总经理的,您一定很能干,做事一定很痛快、干脆,有女中丈夫的架式。”听了这番话,我发现她忽然变得两眼炯炯有神……不知道她是高兴还是生气,我赶快把话题转到房子上:“这房子真的很不错,您要不要带您先生来看过后再决定?”
没想到,她对我的“建议”很不以为然似的,提高了嗓门,很大声地说:“不用等我先生来看了,我决定就行了。”我觉得她好像是讲给旁边的男部属们听的,就故意说:“这个价钱绝对很便宜,若您能做决定,不必问过您先生,我可以立刻帮您去找屋主谈谈价格,否则的话,等到家人看过再说好了。”我这一说奏了效,她拿出支票,当场开了50万元给我当订金。这时,全办公室的男主管都静寂无声,十几双眼睛都一起盯着她看。她很“严肃”地对我说:“好!我买了,就这个价钱,不必再带什么‘人’去看了,我们明天就签约。”
就这样,我还搞不清楚怎么回事生意已经成交了,和屋主开的价一毛不少——130万元。
第二天,她是带着先生来的,整个签约过程中,她不断地否决先生的意见,目的只有一个——“我讲的就算数”。
由此看来,时代愈进步,这种“自我成功感很强的人”就愈多。聪明的人何不找个适当的“切入点”,利用“爱坐轿”的这种人之特性,恩(称赞)威(激将)并施,一定能事半功倍地收效于无形之中,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人们正是通过语言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才保持了和谐的关系。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语言是与客户沟通的媒介,一切营销活动首先是通过语言建立起最初的联系,从而使营销活动不断进展,最终达到营销目的。所以,语言交流是营销活动的开端,这个头开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营销的成败。一般说来,话说得恰到好处,就会把与客户的距离拉近,生意就可能做成。
一位营销人员到一家商场推销产品,接待他的是商场副经理,对方一开口,这位营销人员马上说:“听口音您是北京人。”商场副经理点点头,问道:“您也是北京人?”这位营销人员笑着回答:“不,但我对北京很有感情,一听到北京口音就感到非常亲切。”商场副经理很客气地接待了这位营销人员,生意谈得也很顺利。如果话说得不得体,甚至让人难以接受,刚一接触印象就不好,自然更谈不到洽谈生意了。
作为一名营销人员,由于职业的关系,说话要注意掌握好分寸,说什么话,什么时间说,怎么说,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要有点职业特点。
语言交际是一种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人际交往。所以,心理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最大、最直接,也最关键。营销人员在与客户交谈时,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对方的心理,尽可能地消除由于心理障碍造成的隔阂。这是因为,人们对任何事物的接受,首先表现在心理上接受,因此把话说到人的心里,事情才好办。一位消费者怒气冲冲地拿着一双有质量问题的皮鞋来到商场。正值鞋厂营销人员到商场了解鞋的销售情况,他听完这位消费者的申诉后,马上说了一句:“这样的鞋我买了也会气成你这样。”这句话使那位消费者火气消了一半,由先前坚持退货到后来答应换一双。
交际语言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幽默、风趣上。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善谈者必善幽默。”语言幽默的魅力就在于话虽然不直说,却让人通过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心领神会。
在营销活动中,有时候把话说得委婉一些,诙谐一些,可能比直截了当地说效果更好。一位营销人员在市场上推销灭蚊剂,他滔滔不绝的演讲吸引了很多顾客。突然有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敢保证这种灭蚊剂能把所有的蚊子都杀死吗?”这位营销人员机智地回答:“不敢,在你没打药的地方,蚊子照样活得很好”,这句玩笑话使人们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推销宣传,几大箱子灭蚊剂很快就销售一空。
幽默语言在营销活动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气氛,还为营销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幽默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广告语,用得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由一句笑话联想到某种品牌,是很好的促销方式。
营销人员在语言运用上还应注意简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传递给客户。无论谈生意还是推销产品,都要突出要点,让对方能够听懂记住。如果说话颠三倒四,反反复复,啰哩啰嗦,言之无物,不仅让人抓不住重点,还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引起对方反感。
当然,营销人员的语言交际要注意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说话要文明,不用粗言秽语,要客观真实等等。归结到一点,营销语言一定要有艺术性,必要时不妨“花言巧语”一番,只是要掌握好分寸。
需要推销者注意的是,无论最终顾客是否购买了产品,都要对顾客表示适当的感谢。感谢顾客给予你对他进行产品介绍的时间,感谢顾客对所推销的产品曾给予的关注,更要意识到的是,道谢是最起码的文明礼貌行为和最基本的交际形式。以下是在感谢时应该注意到的几点问题:
1 感谢要发自内心
2 感谢应及时主动
3 感谢应直抒胸臆
4 感谢应轻重适宜
5 感谢要讲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