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哲人曾这样写道:“心灵若是堆满垃圾,心胸容易狭隘;心灵若是一尘不染,心胸则无限宽广。幽默的语言就来自纯洁、真诚和宽容海涵般的心灵,是生命之歌中最曼妙迷人的旋律,是人生智慧之原上绽放的最美丽的花朵,是人们能够从你那里享受到的心灵里的一片艳阳天。”如果把这样的赞美之辞,送给我国的书画大师启功,应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启功成名之后,便经常有人模仿他的笔墨在市面上出售。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走在大街上,路过一个专营名人字画的铺子,有人对启功说不妨到里面看看有没有你的作品,启功好奇就和大家一起走进了铺子,果然发现好几幅“启功”的字,字模仿的也真够到家,连他的朋友都难以辨认,就问到:“启老,这是你写的吗?”启功微微一笑赞道:“比我写的好,比我写的好!”众人一听,全都大笑起来。谁知说话之间,又有一人来铺里问:“我有启功的真迹,有要的吗?”启功说:“拿来我看看。”那人把字幅递给他。这时,随启功一起来的人问卖字幅的人:“你认识启功吗?”那人很自信说:“认识,是我的老师。”问者转问启功:“启老,你有这个学生吗?”作伪者一听,知道撞到枪口上了,刹那间陷于尴尬恐慌无地自容之境,哀求道:“实在是因为生活困难才出此下策,还望老先生高抬贵手。”
启功宽厚的笑道:“既然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不能模仿我的笔迹写反动标语啊!”那人低着头说:“不敢!不敢!”说罢,一溜烟地跑走了。同来的人说:“启老,你怎么让他走了?”启功幽默地说:“不让他走,还准备送人家上公安局啊?人家用我的名字,是看得起我,再者,他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当年的文征明、唐寅等人,听说有人仿造他们的书画,不但不加辩驳,甚至还在赝品上题字,使穷朋友多卖几个钱。人家古人都那么大度,我何必那么小家子气呢?”启老的襟怀比之古人,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般地说,在社交场合,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无疑应当老老实实承认,认认真真改正。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果也照此办理又会使自己陷入极为难堪的境地或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时,则不妨考虑一下,能否来个将错就错,出奇制胜,从而摆脱窘境。生活中就不乏其例,而且有趣的是,这种“文过饰非”非但不被视为“恶德”,反倒还是善于审时度势,权宜机变的才华显现。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雅席。席间,有几个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下,盛情难却,就满口应允,吩咐笔墨侍候。只见他潇洒地走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了个“虚”字,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那几个日本浪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发现了纰漏,“手墨”亲手书写的文字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耳边低语:“您写的‘墨’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张一瞧,不由得一楞,怎么把“墨”写成“黑”啦?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煞风景?他眉梢一动,计上心来,故意训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边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要的东西,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座喝彩,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悟出味来,越想越没趣,只好悻悻退场了。
原本难免大出洋相的一个笔误,竟然成了民族气节和斗争艺术的折光反映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不就仰仗着将错就错的巧妙运用吗?那么,怎样将错就错,才能出奇制胜呢?大多数情况下,将错就错特别讲究随机应变,自无固定程式可言,但其心智运作的基本轨迹还是依稀可辨的。
认定确有必要,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千万别为后悔徒然耗费时间,而要迅速权衡一下利害得失,只有在当场承认错误的负面效应实为自己难以承受,而拒绝认错又不至于把事情弄得更糟时,才可考虑选用将错就错一策。否则,还是承认、改正为好,因为坦诚往往会换来谅解,甚至敬意。此例中的张作霖关于“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煞风景”的暗忖,就是快速权衡之后所做的判断。情况是明摆着的:日本浪人是故意刁难,等看笑话,如果承认错误,便正中了居心不良者的下怀,这等于丢自己的脸面,灭国人的威风,长他人志气的后果当然令人无法接受。于是,将错就错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某著名诗人应邀到某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举办学术讲座。诗人讲到自己的诗作时,准备朗诵一段,可诗稿却放在一个学员的课桌上,诗人便走下讲台去拿。由于是阶梯式教室,诗人上台阶时,一不留神一个趔趄倒在第二级台阶上,学员们顿时哄堂大笑。诗人稳住身子,转向学员,指着台阶说:“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亦如此。”这一哲理性的话语顿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诗人笑了笑,接着说,“一次不成功不要紧,再努力!”说着,装着用力的样子走上讲台,继续他的讲座。
1972年,尼克松访华,登长城的时候,他因为腿疾只上了三步石级,就站着不动了。于是有记者问他:“总统先生,您为什么不登上最高峰?”尼克松轻松地说:“昨天我与毛泽东的会见已经是最高峰了。”尼克松的高明也在于他善于转换,巧妙地避开私事谈国务,虽然答非所问,却能趣在言中。
杨澜在主持一次知识问答类节目时,问道:“阿拉伯某小国的公园里,常常有武士模样的人摇着铃铛走东串西,这是干什么的?”参赛者的回答各种各样,结果都是错的。最后杨澜告诉大家谜底:“这是卖茶水的人。”此时杨澜见参赛者情绪有些低落,赶快补上一句:“看来这地方的水真是太宝贵了,卖茶水的人也穿戴得这么漂亮,把我们都迷惑了。”
这句话看来很平常,可一声“我们”,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化解了参赛者由于回答错误可能带来的尴尬;一个自圆其说的道理,消除了参赛者心中的不快,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冷场。
在沟通中,要想善于使用幽默的技巧,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智慧。对于一个才疏学浅、举止轻浮、孤陋寡闻的人来说,是很难生出幽默感来的。具体来说,产生幽默的条件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社会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高尚优雅的风度和镇定自信、乐观轻松的情绪;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人们都知道,任何调味料都不可滥用,就好比用盐,用的合适可以使菜味鲜美;用的太多,便会难以下咽;用的太少,食之无味。我们在使用幽默技巧时也切忌滥用,用多了照样会伤害别人,其效果便会适得其反。
使用幽默,一方面要看准对象,另一方面还要抓住时机。发挥幽默也需要“素材”,比如场合、情境等,这些就像我们所说的“机遇”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随机应变。千万不要为幽默而幽默,那会显得生硬、不合时宜、不伦不类,不但不能成为我们沟通的重要方式,反而还可能成为增加我们沟通的不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