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没有明确目的
一切人工系统都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人类社会中的言语交际系统也不例外。目标指的是你希望在听众脑海里留下的内容以及听完讲话后对方会采取的行动。大多数人经常会有意或无意地把讲话的目标和主题搞混了。例如,当回答客户演示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会有类似的回答,“我将要谈论新的营销方案”或“新的招聘方针”等等诸如此类。换句话说,他们讲的是演示的内容而非目标。
交际目的的实现有赖于说话行为的自我控制。人类的言语交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当表达的一方按照预期的目的发出话语信息,或因措辞不当,或对交际对象缺乏了解,引起对方的误解或反感,这时就需要加以控制调节,换言之则是,要使对方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有时交谈的开始阶段是按原定目的进行的,可是说到中途,或因对方及周围情况的反应变化,或因兴之所致,谈走了题,偏离了原定目的,同样需要自觉控制,调节说话行为,以便回到原定话题上来。这是言语交际中贯彻目的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的控制手段。人们在运用话语进行交际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有效手段,来控制自己的说话行为,组织相应的说话形式来表达,以期达到预定的表达目的。
六个主要的讲话目标:
1 告知
2 指导
3 娱乐
4 激励
5 刺激
6 说服
误区二:缺乏有效的准备
在进行重要的谈话之前,要做好一定的前期准备工作。例如,与上级领导谈话,就要尽量将自己所要说话的内容,简练、扼要、明确地向领导汇报。如果有些问题是需要请示的,自己心中应有两个以上的方案,而且能向上级分析各方案的利弊,这样有利于领导做出决断。为此,事先应当周密准备,弄清每个细节,随时可以回答,如果领导同意某一提案,你就应尽快将其整理成文字再呈上,以免日后领导又改了主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说话前要做好有效准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要保证所讲的话具有逻辑性,准确地被听者所接受。逻辑一定要严密,有条理,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把自己说话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说话首先要严格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思维规律是我们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律。即“同一律”、“充足理由律”等,这些规律要求人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时,要保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两可,要有充足的理由,遵循这四条基本规律,是说话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总体表现和要求,必须贯穿于说话的全过程,体现在说话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误区三:信息杂乱
充分的数据并非好口才的最佳支持。任何人都能阅读各式各样的事实和论据,而作为一个讲话者的主要工作则是促使信息显得更有趣,提供你的观点,运用自己的语调和姿势,展现自身的风格。听众所需要的并非纯然的客观,他们同时还渴望听到你的阐释。
误区四:语言没有力度
“事实、情真、可信性”是说服力的三大要素,有人称这种说服力为“充满激情的逻辑推理”,可见说话水平与情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是感情动物,语言所负载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还有感情信息。这种感情信息,内涵十分丰富。其功能不仅要诉诸人的理智,而且更要打动人的情感。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话时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这才能表现出良好的说话水平。如果某一信息传输的言语行为中缺乏影响人情感的因素,那么其言语交际便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如销售活动中的言语交际,顾客一般都有着购物和情感服务的双重心理需要。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增强语言的力度和感染力,那就是说话要有个性化。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你会发现任何一个拥有好口才的人都同样具有突出的个性风格,每一言每一语中都显露出独特的“我”。伟大的政治家都具有自己的说话风格。如鲁迅先生的风格就是分析深刻、外冷内热、富于哲理;郭沫若的风格是热情洋溢、奔放不羁、文采华丽;毛泽东的讲话风格是通俗风趣、论证严谨、民族特点浓厚。
说话的个性首先体现着说话者自己的个性。影响其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职业等。说话风格的个性化还体现在说话中涉及人物的个性,对说话中涉及的人物,不应仅仅只是一种平铺直叙的交待,而应通过细节描写、对话模拟、形态模仿等手法,充分表现人物个性。某些讲话无法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听众对讲话主题和基本内容又挑不出更多的毛病,其失败原因往往就是缺乏鲜明的个性,使语言没有任何力度。可以这样说,缺乏个性,没有感染力,是使语言失去力度的最大原因。
误区五:忽视语调的运用
有声语言的表达是以声达意,以声传情。交谈中,人们在表意的同时,也把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徐疾等直接展现在听者面前。因而,以声音传递情感,往往直接而逼真,可感性很强。因为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
意大利一著名演员在台上用悲切的语调“朗诵”阿拉伯数字,台下听众居然会潸然泪下。这里听众在欣赏时受感染的乃是声音的抑扬顿挫、丰富多彩。著名的具有高超说话水平的口才大师丘吉尔在他的第一篇口才学论文中,曾把“节奏”列为口才之道的四大要素之首。
有声语言的情感性,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色彩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浪形式。综合这两方面,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语调、语气、口吻。
交谈中,交谈者往往可以通过声音的强弱、呼吸的急缓、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甚至调动喉音的仿声等造成各种氛围,或慷慨激昂、或激情振奋,或悲痛深沉,或压抑窒息,从而将以声传情作为提高说话水平的重要手段。
误区六:沉迷于自我意识之中
在社交场合里,你稍一留心,就可以看出许多人当中,分类起来不外乎有三种:爱说话的,爱听人说话的和看来不爱说也不爱听的。第一种爱说话的,你若轻轻用一两句话逗起他,他便会一直说下去。你只要具备忍耐涵养的功夫,不管他说得有无趣味,仍能细细听着,那么他就会表示满意,即或你一句话也不说,也可能引你为知己。第二种爱听不爱说的,这一种人,对谈话很感兴趣,生性虽不大好说话,但却爱听别人说话,人到不得已时,话以少说为佳。
你可以从头到尾包办了说话的义务,但你要牢记,你是说给对方听的,不是说给你自己听的。因此,说话不在于仅图自己痛快,而必须顾全到对方的兴趣,你要为听者想。要探出对方的兴趣,照例用几个回合的对答就应该可以探出来,然后择其感兴趣者谈下去。
别人愿意听你的谈话,大概因为你有某一种值得他听的议论,或因你刚从某地旅行回来,或因你的事业经验值得注意,或因你知道了一些特殊的新闻,或因你对于某一问题具独特的见解,所以他才愿意耐心听你说。当你探出他兴趣的焦点,就可以一直谈下去。
在社交上,有些人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且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风,即使你真是见识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你简直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使他窘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似的。这种习惯使你自绝于一切的朋友和同事,没有人肯提供你一点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
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的没有绝对是非标准的问题当中,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而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有这毛病的却是聪明人居多数,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以为如此可使人敬佩,但一些平凡的事实,是不必费心作更高深的研究,至少我们日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的,既然不是在严肃地讨论问题,又何必在琐屑的事情上执拗呢?
所以你要注意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以太认真。在别人和你谈话时,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便可以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来,对方是绝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最好不要随时摆出像要教导别人的样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