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私营家族企业发展已有20年以上的历史了,按理可以对其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融资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做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遗憾的是,我们很难找到20世纪80年代较为详细的有关私营企业的统计资料,即使有些调查报告,其主题大都集中在有关意识形态问题上,比如私营企业中的“雇佣关系”和“剥削现象”、私营企业主是否会形成新的资产阶级等。私营企业家族化问题也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1988年初,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对百家农村私营企业的调查报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中有私营企业创办时资金来源问题的一个统计资料:
这项课题调研的抽样样本虽然极为有限,但反映出私营企业在创办时似乎受到正式金融制度较好的支撑,这与“制度歧视说”不相吻合。其实不然,这份调研报告还给出了另一份统计数字:
这百家私营企业从银行和信用社获得的贷款虽然达41%,但多数是通过亲情熟识关系网得到的,并且往往是以人情加上正式组织出面,担保的力度很大。这说明私营企业通过正式的金融制度融资的难度很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牵头并联合中央和地方部分政策研究人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理论工作者所组成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已对中国私营企业和企业主持续调查10年之久,有关调研报告发表在几本《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和《中国私营经济年鉴》中。虽然课题报告说到,几次调查都注意了持续性和可比性,因此已经可以对私营企业的发展做出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分析和研究了。但从已发表的报告看,有些调查事项及其数据并没有保持持续性和可比性。这对私营家族企业发展变化进行追踪性研究带来不便。
现将该课题组几次调研报告的数据综合起来,列出以下表格:
可以看出私营企业融合社会金融资本的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企业主个人资本始终是企业资金构成的主体,内源型融资是其主渠道;
(2)“其他私人投资”从开业时的24.9%下降到1996年的13.1%,1999年又回到20.4%,这表明私人之间的合伙投资的结合度一直没有提高。虽然统计资料没有明确说“其他私人”是否是亲情熟识的人,但根据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不是亲情熟识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而合伙投资是难以想像的;
(3)其他几项投资来源在所列的时间段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小,而且也可以认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亲熟关系为基础。
可以大致说明亲情熟识关系网即亲熟型融资渠道在私营企业融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作用,但其能力在递减,内源式融资能力一直很强。但这张表看不出正式金融机构对私营家族企业融资的影响。下面再结合其他调研资料进行分析。
1988年百家私营企业的调查显示,有37%的企业创办时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但到了90年代私营企业的自有资金大大增加:
可做以下几点分析:
(1)如果将继承家业和劳动经营积累这两项合起来,则私营企业创业时自有资金所占的比重特别高,这表明内源型融资能力比20世纪80年代大大增强;
(2)亲友借贷和私人借贷的比重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样表明亲熟型融资能力也比较强,而且亲友借贷和私人借贷远高于合伙集资,这表明其企业主宁肯用借贷的方式来融资,而不愿用合股的方式来融资,因为合股的方式要向他人披露企业的机密信息,并要与他人分享企业所有权以及经营决策权。这可能会遇到“集权情结”的抵抗。笔者的个案访谈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3)银行贷款的比重提高得很少,表示正式的金融制度对私营企业的创业的支撑力很弱,信用社贷款的比重虽然增加近一倍,但信用社本身的资本有限,难以提供大额度的贷款;
(4)反映了进入90年代,私营家族企业的内源式融资能力有显著增强。但统计资料毕竟不是同一来源,可比性不够。仅从1992~1994年两年的情况看,时段太短,需要用时段较长的数据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根据2000年的《中国私营经济年鉴》所调查的1999年的情况,私营企业向银行贷款感到困难和很困难的占63.3%,在向银行借款遇到困难时,有32.1%的被调查企业向民间借贷,利率平均为8.16%。在一些地区,如温州和潮汕地区,民间借贷有相当的规模,而向银行借贷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示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显示,目前中国私有企业主要靠自有资金生存和发展,而急需的外源性融资只是杯水车薪。尽管私有经济已跃居第二,但到1999年底,它们仅获得银行贷款总额的1%,沪深证券交易所非国有企业仅占上市公司的1%。这次调查是国际金融公司(IFC)进行的,据其对北京、成都、顺德、温州等地私有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80%的私有企业因为缺少融资途径,已严重束缚了它们的发展。下面是一份有关中国6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查,由国际权威机构做出的,比较真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
笔者的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与上述报告数据基本吻合:
上述各种途径的调研报告表明:对本章所提出的第一个命题:“私营家族企业通过内源型融资和亲熟型融资的能力在递减,而制度型的融资能力在递增”进行初步论证的结果表明:私营家族企业内源型融资能力大大增强;亲熟型融资仍保持一定的能力,但相对于内源型融资有递减趋势;而制度型融资的能力未能提高。笔者的本意是想探讨经过20年的改革,市场经济制度的各种基础构件应是逐步建立健全,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应该在逐步完善,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