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定义都不尽相同。比较早地给出家族企业定义的是钱德勒。他认为家族企业是:“企业创始人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的企业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密切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配置和高阶人员选拔方面。”从钱德勒给出的定义看,家族企业并不是指由家族成员掌握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而是一种大部分和基本掌握这两种权利的企业组织形式。这个定义虽未将家族企业的全部外延都包括进来,但也表明家族企业并不是那种企业所有权为纯家族制的封闭状态。盖尔西克侧重从所有权的角度来定义家族企业,认为不论企业是以家庭命名还是好几位亲属在企业的高层领导机构里,都不能由此确定某一企业是家族企业;能确定是家族企业的是家庭拥有所有权。
孙治本与盖尔西克不同,提出要以经营权为核心来定义家族企业。他认为: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握一个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所谓直接掌握经营权是指家族企业成员亲自担任企业的主管;该家族或家族联盟可能拥有亦可能未拥有企业过半数的股份。间接掌握则是指企业主管由外来专业经理人员担任,作为企业主要所有者的家族或家族联盟,系透过外来专业经理人员间接掌控企业的经营。
哈佛大学教授ROBERTG。DONNELY给出的定义更为宽泛:家族企业是指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且这种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利益与目标有相互影响的关系。DONNELY教授指出,如果一个企业满足下列七个条件中的一个或数个,即可判定其为家族企业。
1.家族关系为决定继承经营管理权的关系;
2.现任或前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妻子或儿子位居董事;
3.公司与家族的整体价值合而为一;
4.即使家族成员正式参与公司管理,但其行为却反射出公司的信誉;
5.家族成员以超乎财务的理由,认为其有责任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
6.家族成员在公司的职务影响他在家族中的地位;
7.家族成员凭借他与公司的关系,决定个人一生的事业。
DONNELY教授的定义虽然宽泛,但也隐含了家族企业两个核心特质:企业资产家族所有与家族掌握经营控制权,即一个企业可否被判定为“家族企业”,除应确知家族所有以外,还应看该家族对企业的影响力如何。如有一定的控制或家族成员控制高层的管理,即可称作“家族企业”;如仅持有一定的股份,但并不拥有控股权,像美国摩根银行、洛克菲勒公司、杜邦公司等,家族成员仅为股东,超脱于企业经营以外,企业名称仍冠以家族名,但实质却并非家族企业。
潘必胜(1998)也主张要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结合上来定义家族企业,认为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他还根据家族关系渗入企业的程度及其关系类型,把家族企业分为三类:(1)所有权与经营权全为一个家族所掌?握;(2)掌握着不完全的所有权,却仍能掌握主要经营权;(3)掌握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这个定义的外延较宽,不把家族企业看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但第三种类型是否仍是家族企业就含糊不清了。
中国台湾学者叶银华(1999)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提出以临界控制持股比例将个别(公众)公司的股权结构的差异性与家族的控制程度纳入家族控股集团的认定,于是,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认定为家族企业:
1.家族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控股持股比率;
2.家族成员或具有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
3.家族成员或具有三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
这个定义相对比较清晰,它从股权和经营控制权的角度把家族企业看成是一个连续分布的状况,从家族全部拥有两权的企业到家族仅拥有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都看成是家族企业。一旦突破了临界控制权,家族企业就演变成公众公司。
在上一章,笔者认为家族企业是家族资产占主导、家族规则和企业规则的结合体,并倾向于赞同叶银华的观点,把家族企业看成是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保持拥有的一个连续分布的状态,而不是仅仅具体到某一个局部的特征表现。它包括从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可分离地被家族成员紧密持有的形式,到企业上市后,家族成员对企业资产和经营管理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其规模可小至家庭作坊式,也可大到成为一个“企业帝国”,其形态有:①单一业主制;②纯家(庭)族制;③泛家族制(亦即企业中的经理人员除业主家族成员外,其余的经理人员全部都是与企业主有地缘、学缘、业缘关系的乡里乡亲、同学、朋友、战友等“熟人”,还有中国特色的干亲和拜把子兄弟等),本书把这样的企业称之为“泛家族制企业”;④家族控股的股份公司。这是指企业资本中有一小部分为非家族成员所拥有,而且至少有一个以上陌生的外来人员担任部门经理或以上管理职位,也就是说,家族成员已开始与“外人”职业经理分享企业控制权;⑤家(庭)族成员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中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上市公司等几种形态。这些在世界华人企业中都可以发现其存在形式。
这种定义本身也隐含了这样一个见解,即家庭/家族的关系网络是界定家族企业外延的一个重要维度。汉密尔顿(G。G。HAM-ILTON,1991)对此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中国的家族企业通过一系列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扩张或收缩的联系而表现出来,企业的界限经常是模糊的,因为它们不能完全通过财产权、所有权、控制权来定义。相反,企业的界限是由通过社会性的关系使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来定义的。实际上,费孝通(1948)对这一点早就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但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家”这个概念就有很大的伸缩性,“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家里的”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正是中国人“家”的概念的伸缩性,使得华人家族企业融合社会资本的能力以及由此达到的成长空间是其他文明中的家族企业所难以比拟的。它能比西方文明中的家族企业更能组织起大得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这是中国家族企业不同于西方家族企业的特征之一。还应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虽然有这种“化天下为一家”的功能特性,但并不表明中国人对家和家族的边界没有清晰的概念,恰恰相反,中国人对“自家人”和“外人”之间的区别有着极为敏感而又有着高度艺术性的认识和把握。既重视区分“自家人”与“外人”,又极力想模糊、打破这种界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总之,从家庭、家族的关系延伸到全社会这种泛家族关系特征使得有必要将家庭/家族及其延伸的关系网络看成是界定家族企业外延的一个重要维度。
与上述家族企业的定义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家文化规则。凡是家族企业,必定都具有一些家文化的特征,如:企业主家长式的领导风格、重视亲情和谐的氛围、用人亲疏有别的差序格局等。当我们对家族企业从两权完全为家族拥有的纯家族制到泛家族制、家族掌握临界控制权制的分布状态进行考察时,会发现家文化规则在家族企业中也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从用人唯亲到亲情能力并重,再到适当接纳、唯贤是举,再到以人本主义的组织文化为主导。缺少这一个维度,就不能完整地把握家族企业这一复杂的组织体。这一维度是雷丁界定家族企业的侧重点。他认为,家族企业“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产物”,实行家长式领导或者说是一种风格独特的、仁慈的独裁领导;所有者的亲属负责经营管理,并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对立于公正态度的人情至上等。诚然,在非家族企业中,也可能弥漫着家文化的氛围,这是华人调节人际关系、工作运作方式的长期习而不察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大特色;在那些注重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家族企业中,家文化氛围可能逐渐淡薄,公正、公平的职业化管理和人本主义的文化氛围会逐步形成。
从文化规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家族企业,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突出现象:中国人把家文化规则,包括家族伦理观念、家族成员行为角色关系、家族制度的框架、家族的心理认同与接纳等习惯性地泛化扩大到家族以外的人际关系和组织中(杨国枢,1998)。中国社会的家文化之重要,是因为它不只是给家庭或家族提供一套规则,而是把它泛化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家族以外的社群、机构,包括企业或国家都可视为“家”的扩大。因此,泛家族文化规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也是中国家族企业与西方家族企业相区别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说,西方社会至今也有一些巨型企业是家族企业,但这只是从家族所拥有的资本控股的角度而言,而其管理规则、组织行为及其企业文化氛围已基本不具有家族色彩,而是现代经理式科层制组织形态。但华人家族企业即使成长到很大,也很重视用西方化的规范性制度来管理企业,但在人力资本的整合和组织行为上依然是以差序格局为基本特征的。华人企业的组织行为的奥秘深蕴在泛家族化的差序格局的深厚文化根基之中。从这一角度而言,钱德勒所下的西方式家族企业定义是无法解释华人家族企业的。
显然,从上述对家族企业定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华人家族企业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的企业组织,这种多层面的结构使其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与社会资本融合的非常复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