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乘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執。密顯後真性空寂之理(破相之談。不唯諸部般若。徧在大乘經。前之三教。依次先後。此教隨執即破。無定時節。故龍樹立二種般若。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聞信解。破二乘法執故。不共者。唯菩薩解。密顯佛性故天竺戒賢智光二論師。各立三時教。指此空教。或云在唯識法相之前。或云在後。今意取後)。
此雙舉破大小乘法執。而下文但有破大乘法相之文。曾無小乘者以大乘既破。小豈復存。若別言者。與前不異。故不重說也。破執云者。佛於權教之中。就世俗諦。分別蘊處界等差別之法。欲顯從緣假有。漸漸誘物。令知世出世間。諸法本空。悟無生理。眾生不了。執為定實。故佛說空教。破彼諸法定相之執。名破相教。葢但除其病。非除藥也。言密顯等者。揀非明說。故云密顯。真性空寂之理。即顯性教中所詮。是即妙有之真空。非但空也。二宗空義要須審知(註中約教約時以顯勝也。泛常多云。阿含四有。般若八空。今不但指般若名破相。餘經亦有。如華嚴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法華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涅槃云。乳無酪性。石無金性。眾生佛性。猶如虗空。迦毗羅城空。大涅槃空等。金光明空品之類。但諸經中。有破情處。皆屬破相。良以此宗判教。不局部秩也。智論云。從得道夜。乃至涅槃。常說般若。故云無定時節。是知以空為第二時者。就一類說。非盡理也。龍樹立二種般若。共者為二乘。不共者為菩薩。然聲聞有二。一者愚法聲聞。一向不信大乘故。二者廣慧聲聞分達法空故。大品云。欲得聲聞乘。當學般若波羅密等。肇公云。三乘同觀性空而得道故。菩薩聞空。便知是即有之空。有遮表耳。故不着空見。不同二乘聞空。便厭有為。於嚴土利他。不生欣樂。但欲趣寂也。戒賢智光。約時立教有異。謂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一名戒賢。二名智光。戒賢依深密等經。瑜迦等論。立三時教。以法相大乘為了義。謂佛初時說阿含等有教。第二時說般若等空教。第三時說深密等經。明唯識道理。不空不有。中道之教。智光依妙智等經。妙智。即大般若。或即文殊般若。中觀等論。亦立三時教。以無相大乘為真了義。謂佛初時說有。第二時說不空不有唯識之教。以根猶劣。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第三時方就究竟而說緣生即空。平等一味真空之教。故云各立云云。言或云在唯識前者。戒賢義也。或云在後。智光義也。今約破相。意在顯性。故取智光)。
將欲破之。先詰之曰。所變之境既妄。能變之識豈真。
正破法相教也。前漸破小乘緣生實有之執。故說依他似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猶存假名而接引之。今則實有之執既亡。假名一將何立。故破之耳。先總結彼宗意云。夢所見境。雖非實有。能見夢想。則不是無。故有力能變於境。今用無相宗心境俱空義詰之。意云。心境二法。相待以立。境既不有。心何獨存。
若言一有一無者。(此下却將彼喻破之)則夢想與所見物應異。
由彼前來舉於夢喻。成立境空心有義。彼謂夢境是無。夢想且有。今就彼喻以難之云。若如所立則心境成異。以一有一無故。
異則夢不是物。物不是夢。寤來夢滅。其物應在。
彼云。設如心境異者。有何過耶。故復難云異則心境相乖。何以故。以能夢非所夢故。既夢與物兩不相是。即應夢覺物亦在也。如莊周夢蝶。蝶若非夢。夢亦非蝶。莊周睡覺。蝶應尚在。以周與蝶二物異故。法中可知。此則反彼境空心有。成心空境有也。
又物若非夢。應是真物。
如莊周所夢之蝶。若非夢者。應是真蝶。若是真蝶。還成境有。乖唯識矣。問曰。此與前難何殊耶。答曰。前約有無。此約真假。前過尚輕。容假有故。此過尤重。真即實故。
夢若非物。以何為相。
如夢不是蝶。應離蝶外別有夢相。若別有者。其相若何。彼辭窮矣。
故知夢時。則夢想夢物。似能見所見之殊。據理則同一虗妄。都無所有。諸識亦爾。
圓覺鈔云。所言夢者。但是寤人睡時本有識心。由昧略故。忽然妄現能見之想。及所夢身所見境界等相。即呼此。相而為夢也。於此虗妄一夢之上。似有內心外境之異。內心。即倒想。外境。即夢所見身。及所經由之地等。理實而言。心外無境。境外無心。所見之境。既脫體全空。能見想心。豈獨是有。故曰。同一虗妄。都無所有。又夢所見境。分明似有。豈便有耶。若謂能執之想。寤來雖無。不妨未寤之時而是有者。所見之境。寤來雖無。不妨未寤亦應是有。若爾。即是心境俱有。何言唯識。是知眾生本有性淨真心。由不了故。遂有三細六麤等現。即呼此等云唯識也。於此妄識之上。似有內心外境之殊。其實境是識境。識是境識。佛於權教說唯識理者。良由未顯性淨真心。且含在第八識中。以接劣機。待其根熟。方顯心境俱空。至終教了義。方顯真心本覺也。
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
由此八識託眾緣生。謂親因緣。(識種子是)增上緣。(所依根是)所緣緣。(境界)等無間緣。(謂前念引後念)八識皆具此四緣。別而言之。眠識九緣生等。既託諸緣。即無實自性也。
故中觀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如此等文徧大乘教)。
此引三文。以證破相之義。引中觀偈意。初謂法若實有。則不假因緣。既假因緣。即無自性。故是定也。次謂法既因緣生。故即法即空。不同二乘析法空也。起信論意。謂一切我法。皆依八種妄識所變。有種種相。離識之外。無別我法。此約生滅門中。就世俗諦則有。若就真如門。能變之心。尚不可得。況所變境。心境兩忘。離言絕相矣。經云下。金剛般若文也。因須菩提疑菩薩修離相行。云何感得三十二相等有相之果。故佛呵云。須菩提。汝以三十二相為真佛耶。凡所有相。從緣假有。如幻如化。皆是虗妄。若取相者。非見佛也。下文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恐須菩提見呵有相為妄。却執無相為真雖離有邊。還落斷見。故佛意云。若知諸相從緣本空。即不離幻相。便見真佛。非離相外。別有佛也。今但用初二句。以相虗妄。顯破相義。其下二句。通顯性實教意。故不引之。離一切相二句。意謂凡夫所執一切五塵色相等。皆情計妄有。若離情計。相本寂然。清淨法身。於斯顯矣。皆破相義。
是知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實理。
此結成破相正義也。前法相中。一有一空。非盡理故。
若約此原身。身元是空。空即是本。
結成所本。
今復結此教曰。若心境皆無。知無者誰。
由此教中。但約遮詮。說一切皆空。未顯不空真實之性。故詰云。知無者誰。乃約顯性教義。以難破相教義也。肇公云。若無聖人。誰與道遊亦此意也。
又若都無實法。依何現諸虗妄。
實教中世出世法。皆依不空本覺心現。故起信云。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圓覺云。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等。皆顯真心隨緣成事。不但空寂而已。
且現見世間虗妄之物。未有不依實法而能起者。如無濕性不變之水。何有虗妄假相之波。若無淨相不變之鏡何有種種虗假之影。
引二喻。以明虗必依實也。
又前說夢想夢境。誠如所言。然此虗妄之夢。必因睡眠之人。今既心境皆空。未審依何妄現。
葢心境俱空之義。若對法相境空心有。則深有理若望實教。則缺妙有義。睡眠之人。喻所依實性也。但知夢想與夢境皆空。而不言睡人。則未盡理。
故知此教。但破執情。亦未明顯真靈之性。
結言空宗未了義也。
故法鼓經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說。(有餘者義未了也)大品經云。空是大乘之初門。
引二文以證未了。佛意說空。但為破執。執為究竟。豈盡佛心。然空性二宗。若望法相。則顯大同。若空性相望。則亦成異。大抵空約密意遮詮。性約顯了直說。
上之四教。展轉相望。前淺後深。若且習之。自知未了。名之為淺。若執為了。即名為偏。故就習人云偏淺也。
四教相望。有淺有深。若望顯性。總名曰淺。淺深就教。偏圓約人。執則成偏。法非偏也。清涼大師云。圓機受教。無教不圓。偏機受教。圓亦偏矣。若但顯執性。不融前教。未免亦偏。良以根有漸頓之殊。故教有深淺之異。若也博究圓解。方可會其淵源。如其受一非餘。安得窮乎圓妙。
三直顯真源(習佛了義實教者)。
真源。即此教所明覺性。不妄曰真。有本曰源。對前四教。得名直顯。謂前四教中。亦有真性。但隨機屈曲。未直顯了。此教隨佛自意。究竟而說。非約隨機。方名直顯耳。
五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
覺以了悟為義。謂真如一法。靈明鑑照。性出自古。故曰本覺。即對始覺得名也。異前妄識。故曰真心。言有情皆有者。揀木石無情等故。
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
無始常住。乃名為本。昭昭了了。乃名為覺。
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
性乃現因。佛約當果。謂此真心。是成佛之正因。故曰佛性。泛言性者。通情無情。今言佛性。則揀無情。葢覺以照察為義。局有情故。如來藏者。離倒曰如。出纏名來。藏以隱攝彰名。謂眾生在纏之因。含攝出纏之果。雖有煩惱隱覆。而性常不變也。
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躭著結業。受生死苦。
眾生由迷本覺真心法爾。便執虗妄身心為我。由執我故。起惑造業。受生死苦。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
說一切空者。破妄執也。開示靈覺者。顯真性也。全同諸佛者。聖凡平等。無增減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清涼釋云。非但因同。果亦同也。
故華嚴經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一論大意。此為宗極。所引華嚴。即出現品。清涼大疏。釋此一文。總有三意。一明生等有因。二明因有。果智。三明自他交徹。今初。無一眾生而不具。則知無性者。非眾生數。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即涅槃云除墻壁瓦石。餘皆有佛性。故無佛性。則非眾生。凡是有心。定當作佛。以一切人皆有心故。此是涅槃一性之宗。故云已過五性之見也)二者。眾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果法。故云有如來智慧(明因有果智。揀勝初義但有佛性。所以有者。因果二性。無二體故。若因無果性。果是新生。便有始終。既有始終。非常住故)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先智後(初句揀因果不同。謂前義意如。木有火性鑽方火生。乳有酪性。緣具成酪。今此中意。果尚本有。況於因性。況當有耶。次句揀理智兩別。若唯理為先有者。則第一義空。不名智慧。以理智異故。無漏智性。本自有之。不應理故。大智光明。非本有故。智後生者果無常故。能證所證。成二體故。)是知涅槃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謂談有藏無。(即大乘法師法華疏意。涅槃經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總談皆有。欲獎眾生。實而明之。亦有無者。藏在一切總有之中)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況聞等者。即舉今宗結成難信。勸物信耳)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圓教中。自他因果。無二體故。若不爾者。此說眾生有果。何名說佛智耶。斯則玄又玄矣。非華嚴宗。無有斯理(謂諸凡夫因中果智。即他諸佛已成果智。自身佛性。一身竪說他佛在凡。自他橫辨故更玄也)問曰。涅槃云佛性者。名為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有佛智。那作眾生。答曰。妄想執著。故不證得。豈曰無耶。如壯士迷於額珠。豈謂膚中無寶。故圓覺鈔云。凡夫妄想。二乘執著也。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謂若本無。離倒寧有。今既離倒則現。故知本來不無也。是以涅槃恐不行修。故云。言定有者。則為執著。恐不信有。故云。言定無者。則為妄語。乍可執著。不可妄語。自然智者。自覺聖智也。無礙智者。始本無二。絕二礙也(絕礙有二意。一者。眾生本有佛智是則始覺。不礙本覺。二者。斷障顯了。則無煩惱所知二礙)。
便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經況佛智。
經頌云。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悉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悉明見。破塵出經卷。普饒益眾生。佛智亦如是。遍在眾生心。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現。饒益諸菩薩。大疏云。大經卷者。喻佛智無涯。性德圓滿也。等三千界者。喻智如理故。一塵喻眾生者。略有三義。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塵者。喻無一眾生而不具有佛智故。
次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我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