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精神
从独立战争至今,美国一步步崛起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所谓“天佑美利坚”,上天仿佛特别地眷顾这个没有古老渊源的民族。是什么将这群没有血脉相连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同心协力,创造了一个奇迹?是自由,是对自由的热爱,是对这片自由之土的热爱。没有自由,毋宁死。“这(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任何人,不论肤色,都知道这一点,这是自由的国度,自由的摇篮。”——教育家、政治家拉尔夫·约翰逊·本奇早在1776年以前,人们就把美国看作是一块神授土地,是肩负有特殊使命的一块特殊之地。来自不列颠和旧大陆的移民们,对新世界充满了希望。在这里他们首次真正体会自由,摆脱了从前遭受的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依赖,以一种欧洲不可能具有的姿态信奉上帝。美国历史著作之父大卫·拉姆齐(David Ramsay)坚持认为:新的民族定义并不由通常的民族特征基础构成的——一系列的边疆、由来已久的政体、共同的“民族”或种族——而是一种“为人类谋幸福”的特殊使命。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原本分属各种不同的文化、种族和信仰,他们经过长时期的共存,融为一体,并以自己身为美国人而自豪。美利坚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自由思想。“除了英属北美以外的人类都沦落于淫逸与专制之中。在亚洲和非洲,自由的真正思想是处于蒙昧状态之中的。甚至在欧洲,威廉宣称,自由所不可或缺之火焰也正在被扑灭。这里并且只有在这里,才是自由人的国度。”——萨缪尔·威廉(Samuel Williams)
在《热爱我们祖国的演讲》(1775)独立战争是美利坚精神的第一次爆发。18世纪中叶,殖民地的扩张,使英属北美自觉受到了剥削和迫害,萌生了独立的念头。但是异于政治的血缘关系,让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更合理的途径,和平解决问题,于是各州代表齐聚费城,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然而英王依然保持着高姿态,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于是1775年,战火在麻省点燃,在5月份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独立宣言》。自由被列为全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之一。“五月花号”刚刚登陆时,先民们铿锵有力地宣誓声犹在耳边,这份新的契约再一次并且更加牢固地将美利坚民族凝聚在一起,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1781年,美军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783年,美英双方签订巴黎条约,独立战争结束。美国赢得独立。美国第一次作为独立的角色登上世界舞台,作为共和国而不是殖民地,更不是他国的附庸。美国人民热烈地欢庆来之不易的自由。但是当时形势也并非那样地美妙,许多人压根不相信这些七拼八凑的乌合之众能够“自治”,拼盘再好看,也不能当主菜吧。一双双有色眼镜都等着看美国人的笑话。
1787年,美国人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推举华盛顿为总统,采取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制订了三权分立的政体,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中央的权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19世纪初期,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美国人开始了西进运动,开拓者们无畏、坚定地向西部推进,寻求更好的生活。在这过程中,美国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在抢占别人的土地,而是去拿上帝为他们预留的一块空地。数以千计的美国人越过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动。有些移居到美国的边界,有的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五月花号载来的火种,终于以燎原之势把新大陆都点亮了,不负众望。美国人终于还是自己和自己掐起来了,这就是南北战争。引起内战的原因,是南北方的经济形态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当然导火索还是奴隶制问题,南方的种植园,少了奴隶是万万不能的,北部主要是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中心,无须依赖奴隶,经济上的冲突导致政治、军事、思想上的对立。1861年,为时四年的美国内战爆发,北方大获全胜,《乱世佳人》中平静祥和的庄园风光和南方文明被摧毁得荡然无存。结果美国恢复统一,并废除了奴隶制度,开始经济起飞。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人对国内自由的理解也经过了重新塑造,一切种族优秀论和不平等论者都被视为纳粹的同党。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是美利坚精神的核心部分,也是美国最有力的文化融合剂。美国所确立的思想不仅仅是对四大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表达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思想的贡献,有益于对付战时的敌人,而且也是一种决心:这些思想应该扩及所有的人,不论种族、宗教、血统。《美国宪法》宣布,其宗旨是谋自由之福祉。在战争期间,一种美利坚精神,自由、平等、伦理和信仰上的博爱,开始作为民族团结的基础而出现。这是美国人引以为豪、与生俱来的权利,正是这种自由奋斗、兼容并包的氛围造就了盛极的繁华。但是,当一个人从远远的向往,到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美国,感觉最深刻、最直接的并不是她的惊人发达的经济,而是对自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所谓自由与民主,不是为所欲为。
固然,美国人性格不拘小节,比起法国人的奔放差一些,但和讲究风度的英国绅士以及一板一眼的德国人相比,绝对是自由分子,言必称人权自由。美国社会的每一个细节里隐隐渗透出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潜规则,在这里,自由是社会公德约束的产物,而不是以自己的意志去侵害别人的生活和权利。既然人生来平等,无论是总统还是乞丐,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自由,任何人没有权力将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这一点美国人拎得很清楚,决不会就此较真、耍无赖,社会公德和对他人的尊重是自由的前提。在美国,你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必须得到相关行业的认可,获得相应的执照。医生要有行医执照,电工要有电工执照,哪怕你想钓鱼休闲,也必须拥有钓鱼执照。加利福尼亚和俄亥俄州甚至规定,如果要使用老鼠夹灭鼠,必须拥有经授权的捕鼠执照,否则属非法行为。在美国非政府组织与行业协会类的组织是非常发达的。在美国你会是各种组织的人,这不仅仅是政府和法律的规定,而是全社会的价值契约。
违反契约有可能会被吊销执照,这是对可能造成更严重后果的防患于未然,一次不负责任的违规,可能导致对他人权益甚至生命安全的侵害。这样看来,美国似乎又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国家,事事都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但是美国人并不这么认为,法律是全社会的道德契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因为法律的详尽和公正,才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美国人对这一点是颇为自豪的。但是他们并不信任美国政府,更愿意依靠他们自己,来解决社会的问题。“美国民众对政府权力戒心重重,如果是政府推动搞类似阅兵式的鼓舞民族士气的活动,那美国老百姓马上会觉得政府没安好心。”——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博士美国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多不胜数,号召力和影响力颇大。包括国庆时游行、焰火在内的庆典,绝大部分都是由民间团体组织的,主要是由民间集资、私人企业资助的。马里兰州的一个民间组织还出面让空军把战斗机拿出来展示一下。外国学者常常对美国人这种热衷于拉帮结伙的行为感到惊异。
但正是这些自愿者和社团协会使得美国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他们提倡和发展美利坚精神。这种传播不是通过刻板的教育,而是美国人自愿选择去接受的,美国人对自己的自由民主充满自信,因此他们乐于贡献个人的力量,或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团体,回馈社会。正是更多的自愿与互动,使得美国充满生命力和诱惑力。
●自由女神的火炬
新巨人不像希腊巨人那一脸铁青和一身古老的荣耀,不像它那左右逢源的征服者的双腿东征西讨;这里,在海浪洗刷、夕阳浸染的门口,将站起一个伟大的女性,把不灭的火炬举得高高。她手里的火焰,燃烧着你希望的闪电,不管铁窗多深、多冷,她伟大的名字,被放逐的孩子的母亲,不管你在天涯、海角。她那灯塔一样的手臂哟,把炽热的呼唤送给世界各地;她那温和的目光,正把两城环抱中这以蓝天为桥的港湾笼罩。“留着吧,你这年事已高的王国呀,留着你历史装点的浮华!”她激活无声的嘴唇高喊。“送给我吧,凡是你自己不想要。把你那些疲乏的、贫困的、渴望自由呼吸的拥挤的生灵,还有那些可怜的、潦倒的,不管你的海岸有多么富饶。统统给我吧,无家可归的、饱经风霜的,统统给我,我为他们高举灯盏,守候金门,达旦通宵!”这是美国女诗人爱玛·拉扎勒斯(Emma Lazarus)所作的一首意大利式的十四行诗。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哈得孙河(Hudson River)的自由岛上,矗立着庄严美丽的女神。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盗窃天火,自由女神点亮灯塔为移民们指明道路。从19世纪开始,她手持火炬,日夜守望着这座灯火辉煌的大都会,迎接千百万追随自由和幸福而来的移民们。她用母亲般温和的目光俯瞰周围,保护所有被旧世界所抛弃的人们。在众多热爱自由和民主的人们看来,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象征了整个美国,美国的精神,就在建国一百多年后,美国对全世界而言也已经是一个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新巨人!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自由女神也是舶来品。她是在法国建造,于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英文叫做“Liberty Ferry”,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纪念性建筑。她从诞生之日起就寄托着对自由的向往。1776年,北美正进行了一场真正革命的独立战争,得到崇尚自由的法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1865年,拿破仑三世即位,正值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有一位名叫埃杜阿德·迪·拉布莱的学者、著名自由主义者受到大西洋彼岸的鼓舞,组织发起了法美协会,希望结束君主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法兰西共和国。他们酝酿赠送一件象征着自由与和平的特殊礼物,自由意指祝贺美国脱离英联邦,和平是指结束了南北的对立和战争,向大洋彼岸的伟大共和国致敬。
自由女神像
在拉布莱的鼓励下,才华横溢的年轻雕塑家奥古斯梯·巴陶第(Auguste Bartholdi)开始设计此项工程。巴陶第与罗丹同时代,以创作巨型雕塑见长,创作风格秉承着古典学院派作风。他以极大的热忱开展雕塑工作,为了这个作品,巴陶第整整花费了21年的心血。他用了4年的时间进行构思,实际上,在巴陶第心目中,自由女神的形象很早就存在了。1851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的一天,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防御工事。忽然暮色沉沉中,一个年轻姑娘高举熊熊燃烧的火炬,高喊“前进”的口号,无畏地越过障碍物,向敌人冲去。不幸的是,在无情的枪林弹雨中,姑娘中弹倒在血泊中。巴陶第亲眼目睹这一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位勇敢的姑娘就成为他心中毕生难忘的自由象征。同时,他的自由女神像还受到了诸多艺术家的影响,如法国画家德拉格罗伊克斯的《自由指引人们》,雕塑家吕德的浮雕《马赛曲》里在革命战士头顶飞翔的胜利女神,美国国会大厦屋顶上的自由神铜像以及爱琴海海滨35米高的太阳神铜像。有趣的是,此后不久,巴陶第在一次婚礼上邂逅了一位名叫让娜的姑娘,让娜的美丽优雅照亮了他的双眼。他认为她为“照亮世界”自由女神做模特是最为合适的,让娜欣然同意了这一要求。这样巴陶第不但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雕塑,还抱得美人归,后来这位“照亮世界”的美丽女子成为了巴陶第的妻子。就这样,巴陶第以妻子为女神像的形体模特,女神的脸则参照了巴陶第的母亲,面庞平和,神态严峻。女神像的庞大体积带来了棘手的技术问题。好在巴陶第有一位优秀的工程师朋友,就是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者古斯塔沃·埃菲尔(Gustave Eiffel)。
他们共同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1874年女神像正式开工,前后历时十年,直到1884年这座伟大的青铜雕塑才完成。建造费用来自法英两国人民的募捐,其中包括美国12万名小学生。但是,当法国人充满热忱地赠出这一珍品时,美国人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为了宣传自己的精心之作,巴陶第在参加费城举行的庆祝独立100周年博览会时,展出了自由女神执火炬的手,仅食指就有2.5米长,1米宽,指甲则有75厘米厚,火炬的边沿上可以站12个人。这座硕大无朋的雕塑品引起了轰动,由几天前的鲜为人知迅速变得身价百倍。美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人人都渴望一睹女神风采。不久,美国国会一致通过,众望所归地批准了总统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请求,同时确定了安放女神像的地点。1884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赠送给美国。8月5日开始为神像建造底座,基座由花岗石混凝土制成,下面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处的混凝土巨柱,弗特伍德古堡原是一座军用炮台,呈八角星状。1885年6月,塑像乘坐拖轮“伊泽尔号”从法国里昂来到了纽约,为了方便运输,整个塑像被分割成210块。次年年初,75名工人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将30只铆钉和约100块零件,组合一处。10月28日,纽约港轮船汽笛齐鸣,礼花四起,在21响礼炮声中,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亲自参加揭幕典礼并发表了讲话,正式将自由女神像介绍给了美国人民。神像周围人潮涌动,人们仰望着自由女神像第一次露出她庄严的面容,心潮澎湃,赞叹不已。
整座铜像高46米,底座高45米,骨架为120吨钢铁,80吨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铜板锤琢成型并铆接起来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女神身着罗马古代战袍,双唇紧闭,目光温和而坚毅,体态丰盈优美,身体微微前倾,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气宇轩昂,优雅端庄,英气逼人。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七道光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擎的火炬长达12米,左手紧抱《独立宣言》,上书“1776.7.4”字样,即《宣言》发表的日期。长袍曳地,脚上残留着被挣断的镣铐,象征推翻暴政统治,获得自由。1916年,威尔逊总统为女神像安装了昼夜不灭的照明系统并主持了竣工仪式。1942年美国政府做出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国家级文物,198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巴陶第因此当选为纽约市荣誉市民和法国荣誉勋团指挥级团员。为了让自由女神巍然屹立,美国也花费了不少血本。自由女神的100周年庆典时,美国不但斥巨资修复铜像并重新揭幕,更奉献出一场规模空前的焰火表演。两者相加,耗资近亿美元。现在,自由女神像已经是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象征,象征着他们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也是令世界为之瞩目的自由象征,流离失所者心目中的曙光。尤其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国内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有识之士奔走宣传,美国承担起各国难民避难收容所的使命。美利坚精神被弘扬光大,那就是接纳移民、保护移民,指引他们走向幸福生活。Lazarus的诗也在被广泛传诵,最终与美利坚精神一道,被雕刻在铜板上,名垂青史。
●自由的背后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西方有学者惊呼,美国已经是一个新帝国。美国人无疑并不喜欢“帝国”这个词,他们坚信美国的自由民主是适用于全世界的。但其实称之为帝国也并无不可,美国有压倒性优势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年度国民生产总值是排在它之后的三个国家日本、德国、英国的总和。仅纽约一个都市地区的生产总值就是整个俄罗斯的1.7倍,波士顿的生产总值超过整个瑞典,一个芝加哥的生产总值就超过中国台湾地区。美国的军事实力也一骑绝尘,9·11过后的一系列反恐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论说它是挟私报复也好,新十字军东征也好,美国总是能以令人叹为观止的方式结束战争,无愧世界头号军事大国的称号。美国年度军费开支高达4000亿美元,比排在之后的15个国家(包括英、法、德、俄、中国、印度、日本等)的总和还多。美国又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帝国,不以武力取胜,不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奴役当地人。而且美国人不愿意这样做。美国文化似乎有“以德服人”的传统,通过传播本国民主自由的价值,来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美式帝国”。美国人确信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从一开始就沉迷于他们在国内外所享有的声誉。这种优越感盛行于革命年代,人人都热衷于维护美国自由范本的美好形象。乔治·华盛顿为镇压威士忌起义作辩护,部分是因为“它将导致给别人留下不良的印象”。半个世纪之后,亚伯拉罕·林肯坚决废除奴隶制,部分原因也是他认为,奴隶制会弱化美国使命,将使国家受到国外“自由制度敌人”的指责:自由制度具有虚伪性。“二战”时期,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曾说过,人类四大自由体现了盟国与其敌人之间决定性的差别,他希望这种自由在将来会遍及世界各地。自由背后是严格的法律。美国是高度法制化的国家。美国的法律林林总总,多如牛毛,国有国法,州有州法,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条文与时俱进是家常便饭,州的法律多半因地制宜,甚至让人啼笑皆非。如阿拉巴马州规定不允许光着脚开车,如果你在铁轨上撒盐甚至可能被处以死刑,亚利桑那州规定驴不可以睡在浴缸里,砍倒仙人掌可能会被判入狱25年;在科罗拉多州周日不允许卖汽车,佛罗里达州明文规定如果大象被系在了某个停车点,那么同样需要收费;在佐治亚州如果你将长颈鹿拴在电话亭或街灯上是违法的;在夏威夷是不允许将硬币放在耳朵上的;美国加州安大略市禁止公鸡在不该鸣叫的时候乱鸣叫,否则主人将吃官司或被罚款;美国的肯塔基州规定,任何一个女人都不能穿着游泳衣出现在本州的公路上,除非她身边有至少两个警察护送,或者她手中拿着一根棍棒,人们每年必须至少洗一次澡。在美国,按法律办事是一种习惯,有问题,别打别掐,法庭见。去美国旅游,导游会一再提醒,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和法规。在美国的公共场合,极少看到抽烟的人,在路上也看不到任何超速或超载——电影中的情节让人们误以为美国人开起车来都喜欢玩命地横冲直撞,其实并不是这样。美国不信法不责众这一套,法律条例执行得一丝不苟,这背后是对人生命和权益的关怀。除了法律,还有信誉,美国人很怕坏了自己的信誉,这比钱重要得多。美国人有一个社会保险号,就好像中国的身份证号码,是唯一的,也是公民得到福利待遇的凭据。他们轻易不赖账。
不违规还有一个原因,如果在公共品德和信用方面有了不良记录,任何跟他打交道的人都会查出这个记录,那么保险公司有权要求你交付高于正常水平的保险金,也别想以正常价格租到一套不错的房子。这种精密的报应机制在西方社会已经普遍盛行,奖励公德,惩罚缺德者。美国人这样自信于他们的自由,并乐于将这种自由辐射世界。因为美利坚民族并非一个因血缘关系组成的民族。自由是他们身上唯一的烙印,既让他们引以为豪,就像贵族以自己的血统为傲,又让他们患得患失,一旦失去,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但是也正因为没有血缘的限制,这种价值观就变得不那么狭隘,只要热爱自由,自由女神为你照亮自由之路。这听上去就让人热血沸腾,就像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死前用尽全力、响彻云霄的呐喊:“自由!”美国毫不客气地担当起了推动自由发展的重任,不仅仅是作为榜样,更多的是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姿态无休止地介入其他民族事务,特殊的历史赋予了美利坚民族独特的使命感——“我们是全人类自由的灯塔”。“凭借一些神圣的计划……一些特殊的人们——那些特别热爱自由的人们,被迫选择到北美大陆去定居。”——美国前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国的文化是最有力的武器,通过书籍、电影、流行音乐,将美国民主自由的价值辐射到全世界。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都多多少少受美国价值观的影响。美国的名校不胜枚举,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哥伦比亚等,成为全球所有向往自由、渴望知识者的梦想国,每年吸引几十万精英学子涌入,“相见在美国”是很多中国大学生的美好期冀。美国大使馆前长长的签证队伍,像一串意味深长的省略号。韩国学生白天参加反美游行,晚上则挑灯夜读准备托福考试,到美国留学。连一向喜欢和美国唱反调的法国总统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留学。当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将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时,所谓全球化,某种程度上似乎就是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扩展到全世界以及全球文化的美国化。“全球化就是我们”。在美国国内媒介的怂恿下,美国官方对美利坚的自由精神和历史使命有了更深刻的新定义:为全人类而推动它!经历百年风霜的洗礼,自由女神依然美丽、平和、宠辱不惊,见证了美利坚这个新巨人的崛起。美利坚自由精神的代代传承,一个世纪前,前呼后拥的移民船抵达自由岛旁的埃利斯岛,操着四方口音的德国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犹太人,未知的忐忑与重生的兴奋交织在一起,人声鼎沸。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仰望自由女神庄严的面庞,踏上这片土地,这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时至今日,自由的追随者们,仍然前赴后继地为到达这片梦想中的圣地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