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闲来无事,便去了一趟省博物馆,近期正好有一个主题为“佛光里的神秘西藏”展览,展出的是藏传佛教文物。展览精选西藏地区的130余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40多件,以佛教造像为主,造型精美,参展物虽不多,却件件是精品。按照展品的不同特征,此次展览分为“圣地梵韵”、“和同一家”、“雪域风情”三个大块,主要有塑像、佛塔、经书、首饰和唐卡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水平和精神信仰。
我印象中的西藏只是一片未开花的净土,粗茶淡饭,素衣粗布,念经诵佛,这应该就是西藏人生活的全部了。可令人费解的是,藏人那一双因干惯了重活而红肿肥厚的手,却能制造出一尊尊精细无比的佛像和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唐卡。
游览中,几乎所有文物的装饰都多到令人叹为观止。一幅唐卡,远看上去五彩缤纷,看不见什么端倪,只有贴近看才能发现它的妙处。我几乎快把鼻子压在玻璃上,才勉强看清佛身上的颗颗念珠和首饰,即使是只有半个小指甲那么大的野鸭,它扑水的动作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那时的画匠究竟是用什么来描绘这些细节的呢?我猜,若非几根细线粗线的笔是不可能的。
某些金塑像也是如此。几尊千手佛的雕像是我所见过的最精美的工艺品了。从造型、工艺细致程度到颜色,无一不让人折服。我仔细地观察过了手指、脚趾和关节接缝处,因为马虎的工匠通常会在不起眼的细节上偷懒,草草了事。但无论我怎么找,一处瑕疵也没有,手指根根清晰可见,衣角袖口也没有多余的材料,光滑圆润。透过一尊佛像,我感受到工匠心无杂念,一心向佛的无我的境界与强大的精神力。
而当导游向我解释佛像的来历以及每一个动作的含义时,佛那一贯以来“保平安”的形象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对生命、命运、苦难、幸福的思考和诠释,一个具象化的实物。它的华丽与繁杂所带来的价值跟它改变人的世界与价值观的作用相比,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众多艺术品中,最能打动我的要算“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鎏金铜像”了。观音铜像为11面5层像,主尊观音面容慈祥,裸上身,有颈饰,立于莲台上,主臂双手合十,其余6主臂结不同的手印,持宝珠、弓、箭等各种法器。其他990只略小的手臂排列于身后左右两侧,如佛身发出多重圆形的光。十一张脸整齐地以“三三三二”形式呈塔状堆起。有的蓝发红唇,杏眼柳眉,神情安详;有的则是赤色的,表情严肃。“千手”则像射线般从身体两侧展开,层层叠在一起,仿佛在宣扬菩萨的无边法力。单从工艺上看,此像是极品之中的佼佼者,虽然身高不足80厘米,细节却一点不马虎,每只手上的两个手环和关节清晰可见,身上的挂饰,衣服的纹路没有半点偷工减料的迹象,十分逼真。不仅如此,十一面佛是多种情感的综合体:慈悲、智慧、严肃,千手则是力量的代表。所以不论从外表还是意义来说,都能让人望而生畏。
看了如此多的文物,我发现所有工艺品和其所代表的教派都有一个共同的基调,就是佛都是人,而人人都可以成佛。大多数雕像是以“人”的姿态呈现,并非牛鬼蛇神,而佛的精神力量就是普渡、引导众生,并非点石成金、移山填海。宗教和神话多基于人们的幻想,换句话说是人的思想愿望能影响前者。或许在西藏人心中,金钱和权力都是次要的,心灵的安宁与平静、对生命的博爱和宽容才是值得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