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脉证六条方八首)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补注〕阴与阳。固相资者也。故曰阳生阴长。又曰****于阴。夫血阴也。汗为血液。
则亦为阴。假如血去多。则汗亦少矣。乃偏易出者何哉。血大虚。则卫外之阳因而不固。必多汗而腠理疏也。疏则邪易入之。血既不足以养脉。乃风入又足以燥其血液。故令病痉。若汗多者亡阳。阳亡必畏寒。寒多遂令郁冒。至若阴气既虚。津液必少。胃中燥结。大便转难。容或有之。然三者总因血虚所至。乃若不明其理而复出汗下。未有不至于危亡者。故圣人先以新产血虚立言。使后世之工。即出于中才以下。亦必从养阴起见也已。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补注〕产妇脉证极虚种种者。其理可得而晰言之也。妇人主血。重在冲脉。冲者。
肝幕也。血去既多。邪中特易。邪入则必逆冷畏寒。由于遏抑。是血气亏于中。阴邪冒于外。卒难解也。而其所以难解者。正以血虚不能作汗。而非汗复不解。故欲解者。必大汗出。而后邪始退。正始越也。此言周身之汗者也。亦有血虚下厥。
而阳气孤而无偶。遂上升而汗亦出。则其汗又头以下不得汗也。总由血虚阴亡。其阳独盛。汗出之后。邪退正和矣。然其津液一伤于血去。复伤于汗多。安得大便不坚乎。假使大便坚而复有呕不能食之证。仍是表邪未去。抑或血室受邪也。小柴胡汤为正治之法矣。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补注〕邪去则不归于府。自能食也。七八日更发热。明系食滞于胃。脾虚不能运之。能不急下以救其津液乎。然大虚者。当小作汤。要在临证斟酌尔。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补注〕产后本虚。则寒易入。今腹中为肝之幕。为脾之统。痛非正虚而邪实耶。此汤原治寒疝。取以治产后。未常不可。即以治虚劳。又谁曰不宜。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上二味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衍义〕仲景凡治腹痛。多用芍药。何也。以其能治气血积聚。宣行腑脏。通则痛止也。阴气之散乱成痛。用此收之也。以其能治血痹之痛也。以其能缓中而止急痛也。本草谓主邪气腹痛。故多用之。盖五气之邪。莫如厥逆。肝木之性急暴。一有不平。则曲直作痛。又肝为藏血之海。瘀积则海不清。而肝木之气塞矣。东方震木。出于纯阴。则振起发生。若出于散乱之阴。则肝本之气旺矣。木强直。更值邪气。则肝木与搏击矣。由此三者而言。芍药所治。皆肝木也。虽曰治之而亦补之。木之味酸。芍药亦酸。故云补也。枳实炒黑。入血破瘀。麦粥补血脉也。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虫(二十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服之。瘀血下如豚肝。
〔衍义〕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逐之。桃仁润燥。缓中破结。 虫下血。用蜜补不足。止痛和药。缓大黄之急。尤为润也。与抵当同类。但少缓尔。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衍义〕太阳为表。膀胱为里。七八日表证入里。故曰无太阳证。恶露已为病气所郁。不能尽去。邪因入里。与恶露相搏击。在膀胱而小腹坚痛。下焦热极。故不大便。烦躁发热。更切其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此邪又攻于胃。胃热则不食。食入则谷气之热更助。两热相并。故谵语。至夜愈。此产后血虚。邪易入血室。
入血室。则夜如见鬼状。言此以明其不在血室。而在膀胱与胃。故用大承气汤。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尔。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衍义〕伤寒病。太阳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又太阳病。八九日不解者。表证仍在。当发其汗。此治伤寒法。凡产后感于风寒诸证。皆不越其规矩。
举此条与上文承气为表里之例耳。东垣治劳役饮食所伤挟外感者。亦名两感。必顾胃气。大全良方。谓新产去血。津液枯竭。如有时气之类。当发其汗。决不可用麻黄。取汗无取过多。活人书妇人诸病。皆用四物。与所见证如阳旦之类。各随所感而消息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
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该是入字)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衍义〕此证太阳上行至头表。阳脉过膈上循于面。二经合病。故如是。竹叶汤亦桂枝汤变化者。仲景凡治二经合病。多加葛根。为阳明解肌药也。防风佐桂主二经之风。竹叶主气上喘。桔梗佐竹叶利之。人参亦治喘。甘草和中。生姜、大枣行谷气。发荣卫。谷气行。荣卫和。则上下交济而汗出解矣。附子恐是后所加。治头项强耳。颈项强。邪在太阳有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温经散寒湿。
以佐葛根。若邪在胸中而呕。加半夏治之。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衍义〕妇人以阴血上为乳汁。必藉谷气精微以成之。然乳房居胃上。阳明经脉之所过。乳汁去多。则阴血乏而胃中益虚。阴乏则火挠而神昏乱。胃虚则呕逆。
用甘草泻心火安中益气。石膏疗烦乱。竹皮主呕逆。桂枝利荣气。通血脉。又宣导诸药。使无捍格之患。柏实。本草主恍惚虚烦。安五脏。益气。烦喘者。为心中虚火动肺。故以柏实两安之。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衍义〕伤寒厥阴证不利重者。白头翁汤。四味尽苦寒以治热。苦以坚肠胃。此产后气血两虚。因加阿胶补气血而止利。甘草缓中通血脉。然下利。血滞也。夫人之血行则利自止。甘草尤为要药。此方岂独治产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