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二十年犹如白驹过隙。那些往事、那些旧日的情怀,只要是在脑袋里稍稍打一个转,就会如同鸽哨般破空而来,悄悄定格于心灵深处。
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女,如梦的年华,如云的心事。在我少年人的心中,一切都是那么亮丽且缥缈、美丽而温情,我们喜欢世上的一切。无奈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十分贫乏,物质生活更谈不上富裕。家里有辆自行车、有台收音机已算“富裕”阶层了。这话今天的人听来,犹如天方夜谭。
当时,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可谓是非常奢侈的事,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打起了收音机的主意。“听”电影成了我们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娱乐活动。当时,好多电台都开办电影录音剪辑这档节目,每每在收音机里听到有电影录音剪辑,我们便奔走相告,邀来小伙伴聚在一块“听”电影,还要不时地议论议论剧情的发展、变化之类。在那个小小的收音机中,我听了许许多多中外电影故事:《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打击侵略者》《保密局的枪声》《奇袭》《王子复仇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卖花姑娘》等等。当听到江姐、李侠英勇就义时,我就止不住地流下泪来,有时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手心还会冒出汗。听了那么多的电影,也丰富了我少年人的情感,在当时贫瘠的精神生活时代,“听”电影无疑是一道“精神大餐”。同时还知道了许许多多电影演员、配音演员的姓名,如孙道临、王小棠、王心刚、丁建华、乔榛、童自荣等等,他们犹如自家的一个未曾谋面的亲戚般亲切。那份对收音机的喜爱,近乎痴迷。于是八十年代初我刚上大学,爸爸郑重其事地送了一件在当时还算“昂贵”的礼物给我——花了二十五元钱,买了一台外壳是果绿和白色相间的上海牌收音机。二十五元钱,八十年代初可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半月的工资啊!当时爸爸这样对妈妈说:“孩子那么喜欢听电影,就送给孩子一个她最喜欢的礼物吧。”于是这台上海牌收音机一直伴我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
收音机并没有像爸爸想的那样,在我的生活中占据原来那么重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经意间,我的志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不再满足“听”电影,而是要看看江姐(于兰扮演)、李侠(孙道临扮演)、金环银环(王小棠扮演)究竟长什么样子。学校每周至少放一场电影,我这个影迷是场场必到,照单全收。不管是中外电影,还是戏剧片子,一场也不放过,大有要把过去十几年的损失夺回来之势。到了周末,就和同学成群结队地到校外看个通宵。当时还直感叹,为什么现在电影这么多,怎么看也看不完!我那些神交已久、未曾谋面的“亲戚们”全都出来和我会面了,我和他们之间全没有一点陌生感。
时光如水,沧海桑田。改革开放使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状况、情感意识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巨大变化。我的生活也不例外。好像只是一夜间,新东西突然多起来,还没来得及仔细审视,现代娱乐生活的巨大冲击波就对过去来了个不知不觉的更替。电影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先是电视文艺异军突起,接着卡拉OK、溜冰、迪斯科,如今更是氧吧、网吧……花样繁多,美不胜收。
单从视听这类功能上看,八十年代中后期,组合音响先是带给我一份惊喜,特别是听那种胶木唱片,如泣如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听了使人如醉如痴,音乐效果是收音机无论如何不能取代的。只有微小的电流声,感觉极棒。进入九十年代,VCD又以排山倒海之势,走进千家万户。我家是较早有这种设备的人家之一。想看电影,买两张VCD片子就解决了问题。辅之大屏幕彩电,兼具丽音效果,坐在家中,就可享受家庭影院的美妙。去年,我们又买了电脑。用光碟在电脑上看电影,清晰度高,画面逼真,可以看到演员皮肤的皱纹,眼角眉梢的颤动,真是美妙无比的享受!
看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从“听”电影到看光碟的变换,还真是一个标志呢!
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