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给我打来电话,让我过去喝酒。我说最近赶个中篇,没有时间。老胡这才说了实话,说他收藏了一幅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让我过去欣赏。
老胡是我的一个哥儿们,自己开了一家公司,手里有两个臭钱,和大多数款爷一样,有附庸风雅的嗜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他的罐里有几个米我最清楚,家里虽有不少宝贝,但肚里没有多少文化,对鉴宝更是一窍不通。他每次得到一件古董,必先请我去给他讲解一番,辨别一下真伪。
传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打起了官司,要他写信给兴化县知县,以便疏通关系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给堂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这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里的“难得糊涂”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表现,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淡泊名利和是非恩怨,把苦、难、疼、伤深埋在心中。同时,“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于大局,不能斤斤计较。
老胡是个商人,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如果能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难得糊涂”一点岂不更好?于是我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老胡。
当我见到那幅《难得糊涂》时,还是眼前一亮,大吃一惊——确是郑板桥的真迹!这幅字线条清晰,结构力劲,有极佳的视觉效果,优美之处不可言表,百看不厌,心旷神怡。
我说老胡,你知道“难得糊涂”是什么意思?
老胡不自然地捋了下光秃秃的脑门,吭哧半天,说不就是说对人对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
我哑然失笑,说老胡你搞错了,“难得糊涂”是一种资格和智慧,历来有多种解释,但总的来说,就是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
老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说,“难得糊涂”需要超凡脱俗、胸襟坦荡、洒脱不羁、包容万象的气度,可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老胡信誓旦旦地说,我就是要做这样的人。
我问老胡,这幅字好在哪里?
老胡咧嘴一笑,实实在在地说不知道。别人都说好,我就买了下来。
我忍不住侃侃而谈,说“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以行为主,略带些草的流动之势,造型之美。虽然只有四个字,但笔划的长短,轻重的变化,字形的大小,搭配错综,气韵生动,很具美感,没有相当的功底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很难达到如此境界。“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鉴清晰明了……而且装裱工艺精湛,属于绫裱,达到了“薄如纸、软如绵、平如板、光如镜”的地步,显得端庄、典雅、清秀,使郑板桥的字锦上添花,令然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老胡得意忘形,笑得合不拢嘴,说这幅字我花了50万元。
我说按照目前的行情,是够便宜的了……你就为便宜才买的?
老胡点点头,说是啊,这么好,又这么便宜的东西,决不能让他人得到。
我心里一寒,说老胡,你积攒这些古董将来怎么处置?等待增值了再出手,还是要留给子孙后代?
老胡叹口气,说这些好东西不能留在世上……我打算让它们统统做我的陪葬品!
我在心里叹口气,好半天才说,老胡,好好琢磨一下“难得糊涂”吧,难得糊涂一点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