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在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颗璀璨无比的“宝石”——李白。从唐代直至现在,他诗中的仙气始终萦绕在中国山川河流间,让人惊叹。自然,李白的大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白,字太白。因其年少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的青莲,故自号“青莲居士”。相传他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生活体验中获得感动,便开始发愤读书百家,研究学习儒家、道家著作。青年时期,李白开始遍访四川地方要员,也拿着当时流行的“名片”投送京城来四川的官员,曾得到益州长史苏廷页的赏识。直到广汉太守慕名去李白隐居地岷山看望他后,李白这才名声渐开。二十五岁那年,李白走出四川向东南漫游,展开仕途之路的追逐。可能因为李白是商贾之出身,他没有参加过唐王朝的科举考试,而是顺从了当时唐代盛行的风气——自荐以及结交达官贵人,以被荐而谋得一官半职。从而实现“十年寒窗脱青衿,一朝能为帝王师”的理想,成为名垂青史的有用之才。
在那段时期里,李白和唐高宗时候的宰相之孙女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在安陆。其间,李白一直拜见各地官员,希望自己得到推荐,结果均以失望而告终。十年之后,李白离开安陆来到国都长安。他希望不断加大和达官贵人的交往,以补安陆的蹉跎岁月。谁料,仕途之路并没有向他铺来。郁闷中,《蜀道难》、《行路难》等等赋怀于诗歌的名篇以惊风雨,泣鬼神之势成于笔下。
为了心中那份坚定不移的政治抱负,李白也踏上“南山捷径”之路,希望结交上帮皇上炼制灵丹妙药的得宠道士,以此获得被荐的机会。约公元743年,时年已是四十二、三岁的李白在贵人——玉真公主或吴筠道士的推荐下,隐居山林近十年的他被召入京。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很是形象表达了李白当时的心境。来到京城后,李白挂职翰林院内。当时,唐玄宗很是欣赏李白的诗作才华,甚至因李白醉酒后仍写成诗句而亲自赐食给他。
一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把李白受宠又疯狂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自称酒中仙的他竟然把酒不自持,做出让公公高力士帮着脱靴、让皇帝的宠妃杨玉环给他磨砚等等事情来。在李白一年多的奉职期间,他从没有停止过赠诗宴酬的活动。对他来说,作诗只是投石政治生涯的一种方式,他想要的是真正参加国事的探讨,然而唐玄宗仅把他的才能当作调节情趣之用,后来,因为李白之前醉酒时做过不妥之事,最终被皇帝免去在京的奉职。
离开京城的李白愤慨不平,但他仍旧漫游自荐,继续他的求职生涯。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效力永王,希望建功立业。谁知世事难料,永王部下竟以“叛军”全军覆灭,李白因此身陷官司,差点被诛杀。幸亏御史宋若思替他解脱,后随其做了府中协理文案。不久,李白还是放不下官职的追逐,曾以宋若思的名义向朝廷写了自荐信,请求官拜京职。此后,他还两次投诗宰相张镐,希望再次踏上仕官之途。
几十年的光阴就在李白拜官的漫游中流走。当李白时值六十一岁之际,他仍向朝廷请命,投身军幕。不幸的是,李白因病不得不中途回家,后在安徽当涂的“从叔”县令李阳冰家病逝。
李白的一生是追逐官职的一生, 无奈仕途之路可望不可及,终其一生的投刺和执着,政治之志仍旧远离李白。倒是以此为目的的拜官生涯给了李白无穷的写作素材,他把自身的感情尽情寓意在诗作中,正是这种人生经历使得李白的诗句豪放洒脱,清新自然,流畅之意尽显笔端。
从“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中,可看出李白想要的是名垂青史的经国济民之才能,当初写诗作赋只是被他做为奔向官职的一种方式。结果恰恰是诗作之才让李白登上唐诗之浪漫文峰的极巅,为他自己建起一座世间无人可及的丰碑。
二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约公元 744年,44岁的李白和杜甫相遇在河南的洛阳。虽然当时李白已经名声在外且年长杜甫11岁,但同是仕途沦落人的经历,使他俩建下深厚的感情。这段缘分如日月同现,给世人留下无穷无尽的回味。其间,他们又遇到诗人高适。那个时候,高适衣衫褴褛,几乎沦落到路边乞讨的境地。至此,三位诗人时而纵情谈诗赋,时而相互交流各自的人生抱负。一路游历中,李白、杜甫、高适还慕名访寻过世外深山高人,结果那位高人不在。第二年,李白独自行游。
约公元749年,李白到达秋浦(今安徽池州)。由于李白在南山隐居的日子里,已经潜然认同了求仙问道 之术。 在得知 秋浦境内盛产极品铅矿(炼丹的主要原料),故而漫游到此的李白便开始了池州的炼丹生涯。诗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和“三载夜郎归,于兹炼金丹。”是李白切身体会到的炼丹劳动场面以及怀念那段炼丹生活的情感。直到现在,池州境内的大王洞景区里,醉仙石、天书崖、结义树、仙鹤松四奇景观都来自李白炼丹故事。千百年来,它从未停止过对诗仙李白的诉说。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曾三次涉足九华山,并写下“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等赞美九华山美景的诗句。此外,秋浦境内的秋浦河、清溪、万罗山、大楼山都留有他的踪影。其间有名的《秋浦歌十七首》就是那些时候作下的。而秋浦炼丹只是李白行游过程中的一种生活和思想状态,他以秋浦境内的清溪为明镜写下:“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等等渴盼再次被招入京的忧伤孤寂情结。然而李白的满腔热情终究化为《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是李白对自己落魄秋浦的感性定位。可是,尽管他赋诗起落情怀,但他还是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浪漫主义诗风,以诗境清新自然,感情豪迈给后人留下无尽的余味。
诗仙驾鹤西去千年,冥冥之中像是回到正西望的长安城。李白不仅是匆匆而过的秋浦客,他还是滚滚红尘里的蝶客,一生如梦,梦如一生,耐人寻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