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提到唐代文章,往往以为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是唐代文章的主流,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骈文在唐代仍占优势。唐代初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四杰的文章,沿袭着南北朝末年徐陵、庾信的文体,多为对偶工整、辞藻华美的四六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要句式)。当时也有些人不满华靡文风,但不能摆脱骈体。如著名史家刘知几,严厉抨击前代史书华而不实的文风,但其《史通》本身仍用工整的骈文写作。盛唐时代,唐玄宗注意提倡朴实的学风文风,当时擅长文学的大臣张说、苏□所写的文章,风格趋向朴实雄浑,但仍属骈体。之后唐中后期至五代,骈文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唐代骈文昌盛,有其历史背景。唐代实行科举考试,考试科目中最热门的是进士科。考进士科的,规定要考讲究对偶、声律的律诗、律赋。登科后要做官,还得经吏部考试写作“判文”(政府机构的判决书)的能力,被认可后才授官职。判文也要求用骈体写作。这种考试制度促使广大士人努力学习并掌握骈体诗文的写作技能,以谋求政治出路。白居易文集中的《百道判》,以工整明白的骈体写作的101则判文,当时风行遐迩,被许多士人奉为学习写作判文的范本。除考试制度外,唐代朝廷应用的公文,皇帝发布的制、诏,臣僚上奏的奏章等,也多用骈体。如擅长制诏的张说、苏颜,擅长奏议的陆贽,都是著名的骈文家。上行下效,朝廷的公文文体,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小。
唐代骈文,从体制上看,大致可分严格、宽松两类。严格类讲究对偶工致、声律调谐,格律与律赋、律诗相似,形成了四六文。初唐四杰、李商隐的骈文大抵属于此类。宽松类虽多用对偶,注意音调和谐,但没有严格的格律。张说、陆贽的骈文属于这一类。还有许多散体文,骈偶句运用不多,但多用四字句,句式比较整齐,其通篇体式气格,仍与骈体接近。这种散文体式,沿袭了魏晋南北朝散文的传统,而为后来的古文家所鄙视。
除骈文外,唐代其他文体骈俪化程度也颇突出。唐时律赋流行,其格律之严,自不消说。诗歌虽古体、律体均颇发达,但比较起来,在社会上流行最广,受各阶层人士欢迎的还是律体诗。唐中后期至五代,最为风行的是白居易、元稹的律体诗。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不少篇章也多用骈句,有的甚至大量运用骈句,如《红线传》和裴?《传奇》中的不少篇章。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均是散体,很少用骈句。唐代小说多用骈句,与四六文、律赋、长篇律诗的流行,说明唐代各体文学作品的骈俪化程度较之魏晋南北朝又有所发展。
盛唐中唐时代,出现了萧颖士、李华等古文家,但影响不大。直至韩愈、柳宗元出来,不但古文写得好,而且广事宣传,招收门徒,一时声势颇盛;但为时不长,至晚唐五代又趋衰落。究其原因,一是数百年来人们习惯于整齐和谐的骈文,对句式参差、不重声律的古文看不惯。裴度就批评韩愈、李翱的古文为“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二是当时上述科举考试制度等没有变。三是韩愈古文有崇尚僻涩的一面,其门徒又加发展,使人厌恶。韩愈、柳宗元文在五代读者很少,直至宋初一些古文家对韩、柳文加以搜集、刊刻、宣传,始广为人知。北宋古文家欧阳修、苏轼等为文务求平易流畅,克服了唐代古文的缺点。北宋中期,进士科考试罢诗赋,改用经义、策、论等散体文。这些因素终于使北宋古文运动获得成功,取代了骈文长期占优势的局面。
唐代骈体文学虽然昌盛,但四六文、律赋、长律格律过严,往往堆砌骈句、辞藻、声韵,显得呆板而缺乏艺术生趣,因此佳作很少。后代广大读者所喜爱的,还是其时的古文、古体诗和四句、八句的短篇律诗。历史的考验与选择是严峻的。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