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又叫骈俪文、骈体文,指大量运用对偶句甚至通篇运用对偶句的文章,它与多用奇句的散体文或古文体式不同,骈体文与散体文是中国古代文章的两大类型。先秦各种作品中骈偶句已常有出现,至汉代,散文、辞赋中骈句逐渐增多,东汉不少文章更是大量运用骈句,骈文正式形成。是为骈文的萌芽成长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是骈文的昌盛期。北宋古文运动进一步开展,取得压倒优势,以迄元明,是为骈文中衰期。清代骈文复盛,与古文抗衡,是为骈文复兴期。
骈文除重视大量运用工致的对偶句外,还重视辞藻、用典、声律等语言美。辞藻指运用华美的词语和修辞手段,增加文章诉诸视觉的色彩美。用典指运用古语古事,增加文章的艺术含蕴,同时显示作者丰富的才学。声律指文辞音韵和谐之美,南齐永明年间,沈约等提倡声律论,要求把飞扬的平声字与沉着的上去入声(后代把三者合称为仄声)字间隔运用,以取得文辞声律的变化与和谐。声律论不但适用于诗歌,也适用于辞赋、骈文。南齐孔稚圭《北山移文》中的“还飚入幕、写雾出楹”、“秋桂遗风、春萝罢月”等句,声律是很严整的。刘勰《文心雕龙》下半部中有不少篇章,专门研讨骈文的形式和语言运用,如《声律》、《丽辞》、《事类》三篇,分别论述声律、对偶、用典问题,《练字》、《比兴》、《夸饰》、《隐秀》四篇,分别论述字形美与比喻、夸张、含蓄与警策等修辞手段,均属辞藻范围。刘勰生当骈文昌盛之南朝,他正是以这些篇章来总结骈体诗文的创作经验。
南朝后期,骈文句式进一步趋向整齐,多用四言句、六言句,庾信、徐陵的骈文于此尤为突出。唐代此风更盛,因而有四六文的名称。四六文不但词句工致,声律亦严,可谓是格律严整的律体文。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檄》都是四六文名篇。宋元明时代,古文虽占优势,但骈文(主要是四六文)仍然流行,只是因受古文影响,词句色彩较为清淡,不像汉魏至唐五代时期那样浓丽。
有一种看法认为,骈文竭力追求形式美、语言美,缺乏思想内容。这种认识很片面。诚然,骈文中确有许多应酬性作品,只追求形式美;但许多优秀的骈文并不如此。如陆机的《辨亡论》、干宝的《晋纪总论》,分别论述东吴、西晋两王朝的兴亡问题,政治性很强。上述骆宾王的《讨武?檄》,声讨武则天代唐称帝之罪行,亦是如此。此外,骈文中还有许多抒写作者日常生活及亲朋间友谊等题材、不涉及重大政治社会现象的作品,也自有其真挚动人的思想内容。
骈体文学范围较广,除骈文外,兼指大量运用骈偶句的赋和诗歌。前人曾把汉至唐代的赋区分为古赋、骈赋、律赋三阶段,其发展步骤与形式特点大致与古文、骈文、四六文相当。(律赋也大量运用四言句、六言句。)诗歌方面,从汉代开始,先有古体诗。魏晋以下,曹植、陆机、谢灵运等人的诗,大量运用骈句,体制已入骈体文学范围,但也有不少诗篇虽用骈句而不多,故人们仍笼统称此时期诗为古体诗。至沈约、谢?等自觉运用声律论于诗歌,于是有新体诗之称。至唐代格律更严密,遂在古体诗外另立今体诗(或称律诗、近体诗)一大类。也是经历着由散趋骈、趋律的发展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分著名作家,对于骈体的诗、赋、文三者,往往同时擅长,或兼擅二体。如曹魏的王粲、曹植,西晋的陆机、潘岳,刘宋的颜延之、鲍照,齐梁的江淹、沈约,以至由南入北的庾信等,均是如此。一个作家的二至三体作品中间,思想艺术上常有相通之处。我们研究这类作家,应注意他们诸方面的成就。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