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是网罗自汉至五代乐府诗的一部总集,共100卷。编者宋郭茂倩,字德粲,郓州东平(今属山东)人。其祖先原籍山西太原,《乐府诗集》刻本卷首署称“太原郭茂倩编次”,盖从其郡望而言。茂倩祖父名劝,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宋史》卷二九七有传。父源明,官至职方员外郎。茂倩为源明长子,通音律,善篆隶,神宗元丰年间任河南府法曹参军。其他事迹不详。
《乐府诗集》100卷,汇编自汉至五代乐府诗,分为12大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其中郊庙、燕射两类,封建朝廷用于隆重的礼仪场合,为帝皇所重视,故列于各类之首。鼓吹、横吹两类,均为雄壮的军乐,但二者来源、用途、乐器等有所区别,故分为两类。相和、清商二类均为丝竹伴奏的通俗乐曲,但二者体制、流行时期与地域亦有区别,故亦列为两类。舞曲歌时兼舞,琴曲专以琴弦谱奏,性质较特殊,故各为一类。杂曲大多数是文人模仿通俗歌曲的案头之作,杂歌谣是不入乐的民间歌谣,体制与乐府相近,可供参照,故各列一类。近代曲、新乐府均产生于隋唐时代,近代曲配合燕乐演唱,新乐府不入乐,体式与相和、清商、杂曲相近,但自制新题,故各列为一类。凡自汉至五代乐府诗,收罗宏富,分类妥善,后世治乐府诗者,莫能出其范围。
全书体例处理得当。大类中有小类者则分小类编次,如相和歌又分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等10小类。其无小类而歌辞繁富者则按其题材内容相近者以类相从。如杂曲歌辞存诗18卷,数量繁多,即以题材相近编次,便于读者检阅。各曲调歌辞,先列原作与古辞,之后按作者时代先后列各家仿作,可以由此考见各曲调歌辞的渊源演变。编者于乐府诗的体制特色,极为重视,著录歌辞,参照《宋书?乐志》、《南齐书?乐志》、《古今乐录》等书,务存原貌,使读者便于理解乐府诗的体制特色。例如鼓吹曲辞,缪袭《魏鼓吹曲?旧邦篇》、韦昭《吴鼓吹曲?克皖城篇》,《宋书?乐志》把其中各七言句均分为上四下三两句,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乐府诗集》均照录不改,于此可以考见当时七言诗一句在音乐节拍上相当于三言、四言、五言的两句,对读者研究七言诗的形成与发展很有裨益。又如相和歌辞瑟调曲中之大曲,其篇章除分若干解外,往往曲前有艳,曲后有趋,《乐府诗集》亦据《宋书?乐志》照录,可以考见大曲比较繁复的结构。又如南北朝期,南北乐府区分解数情况不同,南方以一章为一解,北方少数民族乐歌则以一句为一解。横吹曲中之梁鼓角横吹曲实为北歌,《乐府诗集》根据《古今乐录》,一一注明其以一句为一解,可考见当时北方乐歌的体制特色。又如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与西曲歌中许多曲调的歌辞,往往中间有和声,末尾有送声,《乐府诗集》据《古今乐录》一一加以注明,这对读者认识吴声、西曲歌辞的体制特色颇为重要,对后来不少歌辞仅属因声制辞、因而内容往往与本事不合的情况,提供了解决疑问的线索。郭茂倩对此种后来乐府拟作因声作辞的情况深有认识,《乐府诗集》卷八七《黄昙子歌》题解曰:“凡歌辞,考之与事不合者,但因其声而作歌尔。”这话为读者理解许多后起的乐府拟作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
《乐府诗集》于各大类小类歌辞,均有序说,于各曲调有题解,对各类歌辞、各曲调之名称、内容、源流等各方面情况,均广泛征引有关材料作出说明,堪称解释详明,考核精审。其所征引的材料,除正史音乐志外,尚有不少乐府专书,其中有的已经失传,赖郭氏此书保存重要片段,弥足珍贵。如南朝陈代释智匠《古今乐录》一书,有12卷,详述各类乐府诗,对正史音乐志所忽视、语焉不详的通俗乐曲相和歌、清商曲、鼓角横吹曲等,介绍具体,其史料价值很高。该书宋以后亡佚,幸赖《乐府诗集》大量征引其文,保存大半,极堪重视。例如相和歌辞在晋宋时代分哪些小类,各小类包含哪些曲调,其兴歇存亡情况,《古今乐录》引录宋张永《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伎录》两书(均佚),作了详明的记载。张永、王僧虔两人以同时代人所记南朝前期相和歌演奏情况,实为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对后人研究相和歌十分重要。《乐府诗集》把相和曲、清商三调(平调、清调、瑟调)等小类均归入相和歌辞大类,即据《古今乐录》所引张、王两氏之书,灼然有据。现代学者梁启超等谓清商三调不属于相和歌,非是。又如清商曲辞中吴声歌曲与西曲歌的不少曲调,常有和声、送声,其体制颇为重要,郭氏书引《古今乐录》一一注明。此点上文已述及。郭茂倩在征引有关材料后,附加按语,见解甚为精当。如《乐府诗集》卷四四吴声歌曲序说,在引录《晋书?乐志》的记载后,加按语曰:“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指出吴声歌曲大抵产生在六朝时代的京城建业(今南京市)一带,意见中肯,符合历史事实。郭氏全书之序说、解题,在翔实材料的基础上作出客观允当的解释与论断,科学性很强,不似明清时代的一些乐府诗选本,对诗题、诗意等往往以意妄测,流于穿凿附会。
综上所述,可见《乐府诗集》收罗宏富,分类妥善;编次体例,精审合理;征引资料,丰富翔实;解说按断,客观允当,实为乐府诗总集中最完备精当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七称为“乐府中第一善本”,良非过誉。当然,由于乐府诗数量繁富,此书卷帙甚多,不免存在若干遗漏、讹误之处。明梅鼎祚《古乐苑》凡例尝摘此书以古诗混入乐府等谬误若干条,说颇中理,但究属枝节之病,无关宏旨,所谓大醇中之小疵也。
此书原来通行之版本为毛氏汲古阁本(局刻本、《四部丛刊》本均据毛本),毛刻本系采用元刻本为底本再据宋本雠正者。50年代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本行世,为读者提供了此书的最早刻本,有利于雠校。1979年中华书局又出版标校本《乐府诗集》。该书以宋本为底本,参校汲古阁本及其他有关图书,有新式标点,有简要校记,颇便读者使用。书后附有《作者姓名篇名索引》,亦便于检阅。
又考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言“郭茂倩《杂体诗》载《百一诗》五篇,皆(应)璩所作”云云,可见茂倩尚编有《杂体诗》一书,今佚。杂体诗体制与乐府相近,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尾部尝条述之,郭氏此编可说是《乐府诗集》的附编或外编。今泯灭不传,殊可惋惜。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