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台新咏》卷七有梁简文帝萧纲所作《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诗,颇值得注意:
杂蕊映南庭,庭中光景媚。可怜枝上花,早得春风意。春风复有情,拂幔且开楹。开楹开碧烟,拂幔拂垂莲。偏使红花散,飘?落眼前。眼前多无况,参差郁可望。珠绳翡翠帷,绮幕芙蓉帐。香烟出窗里,落日斜阶上。日影去迟迟,节华咸在兹。桃花红若点,柳叶乱如丝。丝条转暮光,影落暮阴长。春燕双双舞,春心处处扬。酒满心聊足,萱枝愁不忘。
此诗的特点是有不少地方,上句尾部(个别例外)和下句开头处词语重复,互相勾联,读起来铿锵悦耳,加强了音节美。这种修辞手段,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称为顶真格。按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的《谢法曹赠别》,仿谢惠连诗,也有此种特色:
停舻望极浦,弭棹阻风雪。风雪既经时,夜永起怀思……摘芳爱气馥,拾蕊怜色滋。色滋畏沃若,人事亦销铄……灵芝望三秀,孤筠情所托。所托已殷勤,祗足搅怀人……杂?虽可赠,华毕竟无陈。无陈心悄劳,旅人岂游遨?……
这样看来,所谓谢惠连体的特色,当即指运用顶真修辞格而言。
诗篇中运用顶真修辞格,早见于汉乐府《平陵东》和《饮马长城窟行》,原辞如下: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两篇均为汉古辞,属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文选》、《乐府诗集》均作无名氏“古辞”,《玉台新咏》署作者为蔡邕。按此篇民歌风味很浓,即使果为蔡邕作,也是文人刻意模仿民歌的篇章。后来曹植作《赠白马王彪》诗七章,除第一章外,各章末句尾部和下章首句开头,词语也都互相勾联,如第二章末句为“我马玄以黄”,第三章为“玄黄犹能进”。词语的重复勾联,不用在一篇的上下句间而用在章与章间的衔接处,可说是这种修辞格运用的一种发展。以上两种顶真修辞格,在《诗经》中已有萌芽,但不及后代作品运用得更为完整。
可惜谢惠连现存诗篇,运用此种修辞格的已很难得,仅《西陵遇风献康乐》五章中的第三章,还能略见端倪: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昨发浦阳?,今宿浙江湄。
此诗仅第二、三句衔接处,运用了相同词语。谢灵运为了酬答上述谢惠连赠诗,写有《酬从弟惠连》(五章)诗,其诗前后两章衔接处均有两字相同。此诗上下章衔接处运用顶真格,直接模仿曹植《赠送白马王彪》(七章)写法,但也当受谢惠连喜用顶真格的启发。又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四章)诗,其上下两章衔接处也用顶真格。以上两例均说明因谢惠连喜用顶真格,故谢灵运赠诗也用此格。江淹《杂体诗》(30首)中的《谢法曹赠别》一篇是模仿谢惠连的,其中有四处运用顶真格。又此篇中运用了“靡靡”、“戚戚”、“行行”、“去去”四个叠词。谢灵运有《答谢惠连诗》一首,诗存四句,后两句为“别时花灼灼,别后叶蓁蓁”,用了两个叠词。萧纲的《戏作谢惠连体》诗“春燕双双舞,春心处处扬”句中也用了两个叠词。或许运用叠词也是谢惠连体的一个特点。
从上引诗例看,顶真修辞格当是先在民间歌谣中较多出现,以后文人受到民歌启发,跟着学习运用。谢惠连在这方面是一位比较突出的诗人。民间歌谣在语言方面喜欢重复一部分词语,回环复沓,上下呼应,以加强音节的和谐流美。运用顶真修辞格,多用叠词,都可说是这方面的例子。按钟嵘《诗品》评谢惠连诗有云:“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风人指《诗经?国风》作者,这里借指写民歌体诗篇的诗人。可惜这种绮丽风谣没有传下来。但从谢惠连喜欢运用顶真辞格,也可看出他的一部分诗篇与民间歌谣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谢惠连和族兄谢灵运是亲密的作诗同道,互相酬赠启发。谢灵运也写有民歌体诗,《玉台新咏》卷十存有《东阳溪中赠答》二首,风格酷似《子夜》、《读曲》等一类吴声歌曲。
《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中的名篇。《西洲曲》的艺术成就很高,其特点之一便是运用了不少上下勾联的词语,与谢惠连体颇为相似。今录有关诗句如下: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西洲曲》的出现,标志着南朝文人学习民间歌谣(主要是乐府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又加以提高,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在顶真格的运用上亦复如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此诗有曰:“语语相承,段段相绾,应心而出,触绪而歌,并极缠绵,俱成哀怨。”《古诗源》则评曰:“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都相当中肯,也都指出了它运用顶真格的艺术特色。
关于《西洲曲》的产生年代和作者,过去有不同的说法。阐明了谢惠连体,有助于说明《西洲曲》的产生年代。我以为从《西洲曲》通篇情思缠绵、文辞婉约、音节和谐等方面看,它的产生时代,当以在六朝后期的齐梁时代比较合理。《西洲曲》大量使用顶真格,又十分娴熟流美,推想起来,应是受到谢惠连体的影响。可以这样推论:当谢惠连体形成显著特色,在文坛流行之后,文人写作此体者颇多,从而出现在艺术上如此成熟的作品。《西洲曲》的作者,《乐府诗集》作无名氏古辞,《玉台新咏》新本署为江淹(宋本《玉台新咏》不收此诗),《江文通集》亦收之。目下没有过硬的材料可以确证此篇为江淹所作,但江淹生当齐梁之际,其《杂体诗》30首善于模仿各家文体,其艺术水平又相当高,因此说《西洲曲》出于江淹之手,也是有可能的。至于冯惟讷《古诗纪》、王士?《古诗选》以至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把它列入晋诗,恐失之时代太早。《古诗源》署梁武帝作,当别有所本,但也无确证。总之,《西洲曲》的作者,根据现有材料,尚不能论定,其产生时代,则以属齐梁之际较为恰当。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