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是刘氏20世纪前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所编的讲义。全书仅七八万字,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却以其充实的内容、精辟的评论而为学术界所珍视,迄今仍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史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征引有关史实和评论资料,用以说明各历史阶段文学的特色和发展变化。如第三课《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部分,摘引了《三国志》王粲、卫觊、潘勖、曹植等传记中有关文人及其创作的叙述,引用了曹丕、曹植、杨修等的文学评论文章,引用了《宋书?谢灵运传论》和《文心雕龙》书中《时序》、《才略》、《体性》、《明诗》等许多篇章中关于该时代文学的评论。这些材料,都是原始的或早期权威性的记载,是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不似后代诗话、赋话等著作多泛泛之论。它们原来散在各处,编著者经过细心钩稽,把它们集中起来,分类归纳,并各加简明按语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使这种材料的排比和分析获得史的性质,而非一般的资料汇编。书中下面论述魏晋文学、宋齐梁陈文学两部分,体例大抵也是如此。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和体会,便会对建安以迄南朝文学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受益不尽。
除分类排比材料并加分析说明外,刘氏对某一历史时期文学变迁的大势,也提出一些概括性的论断。如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部分末尾,分析建安文体与前此汉代文体的不同,分别从书檄、论说、奏疏、诗赋四方面指出其发展变化,分析扼要而颇中肯。又如论宋齐梁陈文学部分后面总论,指陈南朝文学的特色,提出四点:矜言数典,以富博为长;梁代宫体,别为新变;士崇讲论,语悉成章;谐隐之文,斯时益盛。这些分析也确实道出了南朝文学内容形式上的一部分显著特色。这些概括性的评论,鸟瞰全局,具有宏观性质,它们和各小部分的按语相配合,表现了刘氏对中国中古文学的深入理解和文学史家所应具有的通览全局的见识。
统观全书的特点和长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征引材料丰富翔实,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论断,言必有据,议论扼要而复精当,不作空论。(2)注意搜采当时或稍后的第一手记载和评论,把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考察分析,因而使许多文学史现象获得透辟的阐述。(3)不但对许多作家、许多文体多有所评论,对各时期文学的变化创新注意阐述,而且对某一时代文学大势注意归纳概括,重视点面结合、纵横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微观和宏观的统一,符合于文学史著作所应具有的体制。我认为,这些特点和长处,对于我们今天编写新的中国文学史一类书籍,仍然富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清代骈文复兴,除桐城、阳湖等古文派名家外,还出现了不少骈文名家及其理论代表阮元。刘师培属骈文派,他对骈文昌盛的自东汉至南朝文学特别喜爱谙熟,因而能够写出如此功力深厚的《中国中古文学史》。但他继承乡先辈阮元(江苏仪征人)的言论,认为骈体文学是文章正宗,只有骈体才称得上是文学作品,这种主张显然表现了骈文家强调骈文、反对散体文的偏颇。再如古代文章中,存在着大量议论政治社会现象和学术、应付公务等的实用性文章,它们一般不具有或很少具有文学性。如本书论汉魏之际文学时所提及的论说之文、奏疏之文,论魏晋文学时所提及的傅嘏、王弼、何晏等人的哲理文,都很少具有文学性。刘氏对这类实用性文章也作具体论述,说明他对于文学作品特征的认识,还是沿袭着封建时代的传统观念。在充分肯定此书的价值时,不能不指出它存在着若干缺点和局限。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