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前代作家方面,李白对南齐诗人谢?的态度是很突出的,在诗篇中屡屡致其景仰之情。例如: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我吟谢?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
李白在诗篇中所表现的对前代诗人的敬意,其次数之多和程度之浓,可说没有第二人堪与谢?相比拟了。无怪清代王士?在《论诗绝句三十五首》中说:“白?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于此,我们不免要产生两点疑问。其一,李白在《古风》其一中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对建安以后的文学否定很厉害,而在其他不少场合又对谢?表示突出的敬意,这种现象不是互相矛盾吗?其二,即在建安以后的诗人中,李白接受影响的也不止谢?,如谢灵运、鲍照都给他颇大的影响,为什么李白在诗篇中只对谢?表现出突出的景仰心情呢?底下试就这两个问题略述浅见。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想应该从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形势和李白本人的性格来理解。李白继陈子昂之后,大力反对南朝以来以迄唐初的浮艳诗风,追求汉魏风骨,他把这种扭转诗风的重任放在自己肩上,《古风》其一正是提倡诗歌复古(实际是革新)的宣言和檄文,对建安以后诗歌创作的总的不健康的倾向,当然要尽情斥责,才显得复古运动的必要性。在这种场合,话自然会说得激昂慷慨,以至过了点儿头。至于对南朝少数具体作家的长处,自不妨进行具体分析,吸取其优点。孟?《本事诗?高逸》篇有一段关于李白文学主张的记载:
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子昂)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这里也鲜明地表现了李白力图扭转诗风的愿望,但话也说得不免过头。李白集中律诗少是事实(七律很少,五律已不算很少),但他认为七言诗不及五言诗古雅,五言诗又不及四言诗古雅,最好回复到《诗》三百篇的形式,这种主张不能不说是很片面的。事实上,李白写四言诗很少,他写得最好的是气势奔放、语言流畅的七言歌行。可见对这段话,我们不应机械地理解,而应当抓住它的主要精神――以复古来进行革新。
一个作家或批评家在提倡一种事物、反对另一种事物时候,语意和语气容易有所偏重一边,所谓有激而然,这种情况在其他人身上也是有的。例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大力提倡讽喻诗,反对梁陈间“嘲风雪、弄花草”的篇什,有一段话说:
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诗句)、“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鲍照诗句)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这也是流于偏激之论。当然,作为一种倾向讲,南朝诗歌的内容不很健康充实;山水写景诗的社会意义不及讽喻诗大:这都是事实。但不应该由此把一切优美的山水写景诗的思想、艺术价值都给否定了。事实上,白居易自己的创作也并不是如此,他写了不少优美的风景诗,《钱塘湖春行》就是大家常常念到的一首。我们只有从白居易《与元九书》的主要精神来体会,才可以理解他这种理论与创作似乎互相矛盾的现象。
在这个问题上,李白的性格和讲话作风也值得我们结合考虑。李白是一个才气横溢、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诗人,喜欢讲豪言壮语,往往容易夸张过度。他自己在诗中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上李邕》)他作品中讲话夸张过度、甚至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不算太少的;这不是他故意说谎欺骗,而是出于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碰到这种情况,我们绝不能把某一段话孤立起来,对诗人形成片面的理解,而应当结合其他方面仔细考察。举一个例说明。他的《古风》其一末尾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表明自己将以著作垂名不朽,追踪孔子。《江上吟》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宣述了文学创作的不朽意义。但《将进酒》却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又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圣贤事业和孔子都有不屑一顾之意。原来《将进酒》主题在强调痛饮,《庐山谣》主题在表现游山求仙之乐,两诗夸张了饮酒、求仙的方面,同时就贬低了儒家人世有为的方面。这类诗句,我们就不应该孤立地机械地去解释。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两句话,我想也应该如此。
再谈第二个问题。
我们考察李白的诗作,发现建安以后的诗人如阮籍、左思、谢灵运、鲍照都给李白以颇大影响,有的不在谢?之下,为什么李白诗中对谢?突出地表示景仰呢?大概李白诗中直接提到过去诗人的名姓及其佳句的,都是山水写景诗一类。他在游览登临时,或目击前人古迹(如宣州谢?楼),或背诵古人佳句(如谢?的“澄江静如练”),很自然地就形诸吟咏。至于其他题材的诗篇,就很少这种情况。他的诗中提到二谢(谢灵运、谢?)的地方最多,就是这个缘故。
李白的《古风》有59首,内容现实性较强。其中一部分托游仙以咏怀,假史事以鞭挞当前的黑暗现实,深受阮籍《咏怀诗》、左思《咏史诗》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都在主题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句的熔铸等方面表现出来,一般都不直接提到阮、左的名姓和原句。李白受鲍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的不少气势奔放、语言流畅的七言歌行是在鲍照乐府歌行《拟行路难》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此点前人早已认识到。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有“俊逸鲍参军”之句,又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中说:“近来海内为长句(指七言歌行),汝(指薛华)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李白的这部分七言歌行是李白全部创作中的一个突出部分;可以说,鲍照对李白的影响决不在谢?之下。但李白接受鲍照的影响,也都表现在诗歌主题题材的选择、结构安排、语句熔铸等方面,难得直接提出鲍照的名字而加以赞美。李白诗中提到鲍照名字的次数较少,曾云:“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子昂)出。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赠僧行融》)比鲍照为凤与麟,估价是极高的。
我以为,李白在诗篇中屡屡对谢?表示出高度的景仰之情,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谢?的诗写得好,特别是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新,语言精练,给李白以很大的启发。但另一方面,由于李白本人也喜欢游山玩水,他所常到的金陵、宣城两地,又跟谢?的活动和诗作关系密切(谢?曾为宣城太守),因此李白诗中就更多地提到谢?。其他诗人如阮籍、左思、鲍照在以上这方面跟李白的联系少,因此就很少在诗中直提他们的名字。这只能说明李白尊敬谢?、受他的影响颇大,不能因此证明李白尊敬谢?并受其影响超过其他作家,至少可以说不超过鲍照。李白在《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要考虑到这句话是在宣州谢?楼说的,并不能说明李白对建安以后的作家首先推崇的只是谢?。
以上算是把这两个问题说过了。最后不禁还有一点感想。我们的古典文学理论批评遗产是很丰富的,但其中的不少部分,其表现形式常常是零碎片段、不成系统的,作者常常没有想到要把自己的文学主张全面地周到地表达出来,只是因境触绪而发,由于具体条件不同,意见常有偏至之处。特别是像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一时兴致所到,喜发豪言壮语,情况就更为复杂了。我们现在对这类比较零碎而不成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进行分析和估价,应该非常细致和谨慎,否则就容易犯“断章取义”,偏而不全的毛病。
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