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
凡人之信,唯耳与目;耳目之外,咸致疑焉。儒家说天,自有数义:或浑或盖,乍宣乍安。斗极所周,管维所属,若所亲见,不容不同;若所测量,宁足依据?何故信凡人之臆说,迷大圣之妙旨,而欲必无恒沙世界、微尘数劫也?
——《颜氏家训》
“释义”
一般人只相信自己耳闻目堵的事物,除此这外的一概加以怀疑。儒家对天的看法就有好几种:有的认为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有的认为天盖着地,就像斗笠盖着盘子;有的认为日月众星自然飘浮于虚空之中,有的认为天际与海水相接,地就在海水之中;此外,认为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动,是靠那斗枢作为转动轴。以上种种说法,如果是人们亲眼所见,就不应该如此不同;如果是凭推测度量,那怎么能以此为据呢?我们为什么偏偏相信这凡人的臆测之说,而怀疑佛门学说的精深今义呢?为什么就认定世上绝不可能有佛经中所说的像恒河中的沙粒那么众多的世界,就怀疑世间一粒微小的尘埃也要经历好几个劫的说法呢?
“学家教”
一般来说,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既不可轻信,也不可不信。轻信他人的话,就会让自己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传递错误的消息;如果不相信他人的意见,又会让自己闭塞起来,得不到丰富的信息。在教育孩子面对外界信息和事物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学会分析判断,必要的时候进行调查研究。这样一来,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学会正确判断,掌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1.让孩子说“我会自己想”
许多孩子和父母都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一个老翁卖货归来,他让孙子骑驴,自己步行。路上的人责备孩子不该自己骑驴,让老人步行。他们赶忙交换了位置,可又有人说老翁太狠心。老翁忙把孙子抱到鞍上,俩人一同骑驴。这时又有人说他们太残忍,快把驴压死了。无奈,他俩只好步行,不料又有人取笑他们有驴不骑是傻瓜。老翁长叹一口气,对孙子说:“看来,咱俩只好抬着驴走了。”
这是根据印度的一则寓言改编的动画故事,讽刺缺乏主见的老翁。其实,在生活中,孩子处理身边的事物时也常常举棋不定。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决策,否则就容易成为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难以成就大事。
李小菲是初一的学生,他的化学知识特别好,被选为学校的代表和其他几个同学参加市里的化学竞赛。爸爸和妈妈非常高兴,为她准备了行囊。但是,最近班里有人对李小菲议论纷纷,说她“出风头”、“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块料”,本来就有点内向的她听了这些风言风语,不禁犹豫起来。李小菲早就担心自己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比赛回来成绩不好,那多没面子啊。
害怕的李小菲最终向学校提出退出竞赛。可是,又有人议论她是“胆小鬼”、“根本就不能胜任化学竞赛”。而老师在了解到情况后,也劝她不要有顾虑,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受到鼓舞的李小菲于是又决定参加竞赛。谁知道,又有人说:“她代表咱们学校去竞赛,要是砸了,看她怎么见大家?”
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李小菲最终宣布彻底推出竞赛,不久还病了一场。李小菲不善于在关键时刻“独断”,结果丧失了难得的竞赛机会,而犹豫不绝的个性则扰乱了她的心性,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由此可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有主见的个性。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进行最后决策的时候,孩子更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决定取舍,而不能听从他人的见解;否则,不能形成一个准确的判断,任何事情都无从进展。
“凡谋事贵采众议,而断之在独”,孩子从小不具备行事果断的作风,那么长大后就很难抉择。失去了选择的能力,结果将是碌碌无为,一世无成。
美国总统林肯任职以后,有一次和六个幕僚在一起开会,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案。在征询大家意见的过程中,出现了看法不统一的情况,于是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争论起来。客观地说,每个人的意见听起来都有道理,但是林肯还是认为自己的见解更周全,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终于到了最后决策的关头,林肯坚持按照自己的意见决策。结果,六个幕僚联合起来一致反对。尽管如此,林肯还是不妥协:“虽然你们都表示反对,但是我仍然宣布法案通过了。”林肯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忽视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种独断专行的行为。其实,林肯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周密考量的。
原来,林肯仔细研究了六个人的意见,发现他们都存在着纰漏,而只有自己的方案最合理。此外,林肯认为领导人在作出决策的时候不仅要善于发扬民主的作风,还要在关键时刻坚持正确的意见,哪怕它得到少数人的拥护。就这样,林肯坚持己见,力排众议,在关键时刻作出了真确的选择。
因此,父母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自己思考问题、正确决策的习惯,帮助他们掌握决策的技巧,让孩子学会“我会自己想”。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方面,父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最简单的就是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尽管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但是父母一定要克制自己纠正孩子意见的想法,而应抓住孩子谈话中有趣的、有见解的论点,鼓励他们深入阐述下去,让孩子获得思考的乐趣,增强他们探索的信心,并培养孩子有主见的个性。
一般来说,孩子迈出第一步都是需要勇气和锻炼的。在这里,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信心,才能让孩子善于思考问题,敢于大胆想象。比如,父母要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美国著名的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专家——简·海丽特在《如何更聪明》这本书中认为:“鼓励孩子编故事对孩子不仅是一个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想像与推理能力,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
此外,父母还要给孩子各种“表演”的机会,让孩子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如果生性腼腆,羞于出头露面,那么他们就难以表达个人想法,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业余的表演训练,以及学校组织的演出,或者家庭举行的歌唱晚会,从而增强孩子表达的自信,让他们敢于大胆思考和想象。关于这一点,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家特别提出:“表演对增强人的自信与自在能力的作用。”
2.让孩子明白“成长必须靠自己”
让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就是让孩子掌握自己的世界,让他们明白“成长必须靠自己”。道理很简单,当孩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世界以后,就能以更高的创造力和自我指导能力把学习搞好,更融洽地与人相处,早日成熟和独立。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包括给孩子请家教。通过这种方式,的确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但是,父母应该明确,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根本目的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自我成长进步。如果孩子不能明白这一点,光靠外界力量督促他们学习,即使学习成绩良好,将来到社会上还是难以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的。
比如,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积极主动学习,采取了给孩子打分的做法。这有效避免了机械地检查家庭作业的缺点,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主动积极起来。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适应了这种形式,就会对这种做法感到厌倦。
所以,父母应该明确,孩子最终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进步的。在引导孩子学习、生活的同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我调节。
具体来说,让孩子主动学习,必须让孩子觉得所学东西与自己的生活休戚相关。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就不必把精力投入到具体的知识演练上去了,而是尝试着让孩子从生活中感受所学的知识。为什么一些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学的都是与自己日常生活无关的东西。学习内容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接受,这也是情感的最基本前提。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生活在城市郊区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只要内容有意义,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学会、学好。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孩子,总是在街道角落里卖糖果,用挣来的钱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这位心理学家发现,虽然这些孩子没有正式上过学,但是他们都有自己一套计算法,用来进行复杂的运算。
在上面这个调查研究中,孩子正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生活中学会了生存技能。而这个故事也告诉父母,当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学习,并把知识学好。
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孩子就能获得主动进取的力量。当然,父母在关键时刻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决策,让他们自己掌握个人命运。这是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的更高层次要求。
刘鹏高中毕业那年,在选择上大学,还是上职业技校这件事上发生了冲突。一方面,社会上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加大,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好的职位,难以适应职业化发展的社会趋势;另一方面,刘鹏想掌握一门技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同学们都选择了到高校深造,这让刘鹏举棋不定。
最后,刘鹏向父母求助。爸爸和妈妈没有给孩子最后答案,而是让他选择自己的道路。后来,爸爸对身边的朋友说:“在和刘鹏谈话前我们也考虑了一番,尽管孩子的选择和自己预料的不一样,但我们尽量避免这一点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孩子要学会自己思考问题,选择人生道路。”
刘鹏的父母在塑造培养孩子的独立意志方面是成功的。孩子在为前途做打算的时候,没有去想“父母会不会喜欢”,而是注重如何去设计自己的未来之路,可以清醒地作出选择,去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几年后,刘鹏在职业学校毕业了,顺利进入一家大型汽车维修公司,开始了顺畅的职业发展生涯。果然,刘鹏依靠自己的才华和认真负责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巨大成绩。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伟大的人们立定志向来满足他们自己,而不是满足别人。”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自我意识有一种强烈的需要,所以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成长进步,掌握了个人命运。
“专家建议”
1做一个有见解的人,形成自己的主张。在生活中,我们要确立自己对事物的正确看法,在思想上实现独立,避免人云亦云。
2当我们遭遇到他人的抵触时,必须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而说服对方,检测决策的正确性。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的决策一提出就有反对者,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耐心说明自己的见解,使反对者变成赞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