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指持家的原则,尤其是家庭的收支关系。根据我们的理解,“节俭”包括三层含义:节制花销,制止浪费,尽量少花钱多做事,以这三种方式调节收支。而中国人不管从哪方面去评断,都是节俭的高手。
去中国旅行,你一定能感觉得到,他们的饮食特别简单。似乎所有中国人全部依赖于品种很少的食物,如稻米、各种豆子、谷子、青菜和鱼。再配上一些别的食物,亿万人主要的食品就齐全了。当然,在逢年过节或碰到什么特别的事情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添加一些肉食品。
西方国家的人们,总是绞尽脑汁地为那些极其贫困的人,提供廉价且富有营养的食品。那么你一定想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正常的年份里,每个成年人每天只花两分钱就完全可以足够生活的食物了。假如碰上灾荒年份,仅依靠不到一分半钱他们也能够过活。
可以想象,中国人做饭菜的水平有多高。尽管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的食物少且不精,甚至是淡而无味,有些影响食欲,但是不可否认,中国人在烹饪饭菜方面绝对一流。温格罗夫·库克先生说,在烹饪方面,中国人仅此于法国人,在英国与美国之上。关于这种排列我不敢肯定,但是毋庸置疑,中国人的烹饪水平高于不少国家。我以前也说过,单从生理学家的观点看来,中国人对主食的选择已经够得上非常高明了。尽管中国人的食物原料很简单,制成品却是花样繁多,他们的烹饪技术简直就是登峰造极,恐怕大多数对中国烹饪技术一无所知的人也会听说过。
还有一个过去我们没发现的却又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中国人做饭菜很少浪费,所有物品及原材料都会充分得到利用。中国的普通家庭,通常都会把每顿饭后的剩余饭菜保留下来,以便下次食用,除了一些完全不值钱的食物才会被扔掉。这一事实可以从中国人的狗和猫的身体状况找到证据,这些家养动物完全靠着人们的剩饭剩菜而艰难地活着,一直挣扎着“死亡边缘”。在新兴的国家中,浪费无处不在。我们估计,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每天浪费的东西也许能让亚洲6000万人过上小康生活。我真心地希望,人们不要浪费那些剩余的东西,好让更多的人胖起来。就像中国人那样,在吃饱之后,把剩余的饭菜都整理出来以备下一次食用,就连杯子里的剩茶也要倒回壶中,那么,下次热一热就可以再喝了。
有这样一个事实不提都不大可能,因为我们时时处处都会看到,中国人对吃的东西不像西方人那样过分讲究,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的腹中之餐,仿佛没有什么不可以吃。
中国北方普遍使用马、牛、骡和驴干活,甚至有些地方还会使用骆驼。令人惊讶的是,所有这些牲口只要一死,不管它是意外死亡,还是老死或病死,他们都会把这些牲口吃掉。一些读者可能会惊叹,这简直匪夷所思啊,怎么能这样节俭呢。但是在中国,牲口死了,把它吃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就算牲口是死于肺炎一类的传染病,人们也照样把它吃掉。当然,他们也知道,这类病畜肉要比死于其他疾病的病畜肉更差,但是只要低价出售,照样有人买,也有人吃。他们也知道,吃了这类病畜肉,很容易产生某种疾病,但是能花低价钱吃到肉,他们甘愿冒险,毕竟这种肉便宜啊。需要申明的是,这种情况确实有,但是不多见。
另外,他们死猫,死狗也敢吃。很多次,我们都曾亲眼看到某些村民故意用毒药把狗毒死,然后煮了吃掉。有一回,有人提议应该问问外国医生,吃了这种肉可能产生什么后果,但是狗已经在锅里煮上了。曾经吃过这种肉而没有患病的人更是不愿意放弃这种美味,一番风卷残云之后,居然真的没事。
在做饭方面,中国人的节俭还有一个事例:为了充分有效地使用燃料,他们在饭锅的制作上也下足了功夫。在中国,燃料因极度缺乏而变得十分宝贵,人们通常使用树叶和庄稼的根茎做燃料,可是这种燃料燃烧地非常快,没几分钟就没了。于是他们为了节省燃料,尽量把锅底做的特别薄,可是这样一来,使用起来就得特别注意了。我们再说说拣柴禾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简直把中国人节俭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致。任何一个小孩,即使他还不会做其他的事,但是他一定要会拣柴禾。秋冬时节,拣柴禾的大军随处可见,他们手持竹耙,甚至连一根干草也不放过。孩子们拿着木棒在树林里挥舞着,打落的秋叶掉了一地,仿佛他们打落的不是秋叶而是成熟的栗子。更好玩的是,秋叶还在往下飘落,一些心急的人,就开始去空中抓了。
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手中的布料,是中国家庭妇女的一大强项。她们的衣服不像西方国家的妇女那样,非常注重款式与装饰。她们一心想的只是要最大限度地省时、省工和省料。外国人眼中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布料,在中国妇女看来总是有它的价值,恐怕连议会中“家庭经济”的女作家也始料未及。这些微小的布料极尽其用,哪怕只是些碎布头,也可以用来粘合成鞋底。纽约和伦敦的慈善家把自己不再穿的衣服送给他人,并希望接受者不要因此成为一个纯粹地需要救济过活的人,而这样做其实不切实际,弊大于利。可是如果把这些东西送给中国人,就算是布料与穿着的风格有差异,你也可以放一百个心,那些物品一定会得到充分的利用的,一丁点儿也不会被浪费,他们会把它与其他的布料拼凑在一起使用的。
中国人喜欢为朋友题词,题完词的纸通常被缝在一块绸布上,而且是用针线缝而不用糨糊粘贴,以便让受赠者日后随意更换绸布上的字,那么,绸布的使用寿命也会更长。
小商贩的买卖也能表现出中国人的节俭,再小的东西也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方说,一个小商贩十分清楚各种火柴盒中的根数,对每一盒火柴的盈利巨细也是了如指掌。
中国人的账簿用过之后,还有利用价值,他们会把这些账簿拿来糊窗子,或者做纸灯笼。
中国人的节俭无孔不入,甚至必需的食品也尽量节俭,而且他们认为,这样节俭是对的,完全理所当然。在《十字架和龙》这本书中,B·C·亨利博士说到了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3个轿夫抬着他走了5小时,23英里路,然后轿夫们又回到广州,去吃别人为他们提供的免费早餐。吃早餐前他们走了46英里的路,其中一半的路程还抬着轿子,而这样做只是为了省5分钱!
还有一次,两个轿夫抬着轿子走了35英里路,然后撑船回去,自早晨6点起就始终没有吃过任何东西,花3分钱能买到两大碗米饭,可是他们也不舍得。后来,船搁浅了,直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他们才返回到广州。也就是说,这些人27小时没吃任何东西,并且负重走了35英里路,其中抬着亨利博士去广州走了15英里,当然,他们还得抬着亨利博士的行李。
西方人对中国人这种节俭的做法,实在不敢苟同。然而,毋庸置疑,这种做法绝对是出于淳朴的天性。中国的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男孩女孩就像是在伊甸园里,居然赤身裸体地四处奔走。对他们而言,或许这样更舒适一些,不过关键目的还在于节俭。中国人使用的独轮车大部分转起来咯吱咯吱作响,其实加几滴油,车子就不会再响了,但是没人愿意这样做,在这些“心平气和”的人们看来,油远比那些咯吱咯吱地声音贵多了。
一位日本人侨居国外,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要热水洗澡,这也是他的特别要求。中国也有澡堂,可是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进去看过。一个外国妇人看见一位中国母亲用笤帚掸去孩子身上的尘土,就好奇地问:“你每天都给你的孩子洗澡吗?”这位中国母亲说:“从他生下来到现在,就从未洗过。”肥皂零售商就是在橱窗上贴上“比污垢更廉价”的字样,也吸引不了一般中国人的眼球。
而中国人可能还会认为外国人是“浪费肥皂的人”,就像意大利人看英国人一样。中国人洗衣服用肥皂当然更是罕见,洗过的衣服,与清洁标准更是相差甚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做只是出于节俭,其实中国人和我们一样,虽然生活条件恶劣,但是一样爱干净,讲卫生,甚至部分人还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节俭,他们会尽量不买现成的工具。完全可以买些“半成品”,因为“半成品”总比成品便宜,然后回家自己加工组装,照样具有成品的功能。因为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于是现成货也慢慢绝迹了。
中国人节俭的事例数不胜数。例如,在普通房子两个房间的隔墙上开一个洞,把一盏破旧的小油灯摆在洞中,以此为两个房间都带来光亮。这样的情形,在中国的那些小作坊里经常出现。不过诸如纺织、制陶、冶炼、工艺制作这一类的小作坊,更多的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某种才能,而不是节俭。实际上,中国人完全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劳作方式,只是没有人愿意去改善它。好像任何工作他们都可以白手起家,他们的产品,无论简单或复杂,一般都具有这个特点。另外,他们的炼铁炉就建在一个小院子里,通常一个小时就能建好,乍一看,就像一个大炉灶,而且这种炼铁炉可以长期使用,不用花一分钱。
对大量谷物贡品的管理,最能说明中国人的节俭,事实上,所谓的管理就是不管理。在中国,每年有大量地谷物贡品被运到北京,这些贡品从天津起运至通州卸货。令“谷物交换商”吃惊的是,装卸、称量和搬运这些堆积如山的稻谷居然靠的是一帮苦力、一些简单的计量谷物的斗和一些苇席,而不是机械。整个过程就是:在地上铺上苇席,然后倒出谷物,称量,装袋,运走,最后收起苇席,只留下原来寂静的泥岸!
为了方便晾烟叶,美国的烟草种植园,有很大一部分开支用在建一个精致宽敞的棚子。然而中国的烟草种植根本没有这一项支出,他们晾烟叶的棚子就是用一些茅草简单搭建的,等烟叶都晾好了,这些茅草就会和其他的茅草一样被当作燃料使用。烟叶摘下之后,结实的叶柄还会被保留下来,再用草绳扎住叶柄,这样烟叶都连在草绳上,然后把它们挂起来,就像把衣服挂在绳子上一样。这样的方法真的很有效,而且非常简便。
假如懂得细心观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都能够再举出一些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事例。但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个典型事例,估计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中国老妇人,步履蹒跚地走着,上前询问你就会知道,她正打算去亲戚家。亲戚家离祖坟很近,这样的话,老妇人死后抬棺材的费用也能节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