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引用的皆为真实事例。出于对当事人隐私的尊重,我对其中人名和细节进行了更改,有时对数个实例进行合并以使其更具典型意义。书中亦包括我本人或家人的经历,但使用的都是化名,某些主要细节也已经过改动。
本书所引用的部分调查是在波士顿地区的三所中学进行的——一所是私立中学,学生家境大多富裕,另一所中学学生家境贫寒,还有一所中学位于波士顿附近的一个城镇,学生肤色不同,家境悬殊。另一部分调查则是在南部两所规模较小的城镇中学进行。在每所学校,我们抽取了至少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大多为初中学生。在波士顿的三所中学以及南部的一所中学里,我们对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目的在于更深刻地理解学生在调查中的表现所具有的意义及造成这些表现的背景,并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观点与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调查采访的主要目的在于获知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疑问及困境;他们如何看待父母为提高他们道德规范所做出的努力;他们认为善良与其他诸如快乐与成绩等愿望之间孰轻孰重,以及他们认为父母对此所持的观点;他们对社会及道德目标与品质方面的种族差异有何看法,以及他们的理想主义的性质与程度。
在波士顿的三所中学里,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五个重点小组的调查。在调查初期,考虑到学生与成人交谈时可能有所保留,因此在其中一所学校,我邀请两名中学生一同进行调查,他们还在一年时间内对其他十几名学生进行了采访。
本书的实例还源自对学生家长的采访以及与他们进行的一些非正式交谈,亦包括对某些家庭非正式的观察资料,这其中涉及美国的许多地方,如芝加哥、华盛顿特区、旧金山和纽约。我还接触了无数教师、体育教练、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以及涉及孩子生活的其他专业人士。多年来我身体力行,在不同场合与人们的不同接触中讨论本书所涉及的种种问题。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我曾进行过一项针对童年脆弱性的研究,本书也从中摘取了一些事例。
因此,我们在本书中收集了大量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地域的孩子及成人对道德规范的观念,但书中的采访与调查仍不足以反映美国家庭的多样性。本书的研究结果意在抛砖引玉,我希望能因此引发对美国家庭道德生活的更多质疑、研究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