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手空拳的革命注定是一个悲壮而反复的过程。有人出人,有钱出钱,胸怀理想的先驱者以他们的热血和倾己所有的奉献,为民族的进步和解放书写着不朽的壮歌。
公元1894年11月,在亚洲东北角的朝鲜半岛,一场决定后来东亚秩序的战争正在进行,这就是后人耳熟能详的甲午中日之战。出乎满清王朝权贵们意料的是,被视为“倭奴”的日本人居然在海陆两路力挫大清王师,一路打进了东北。这给原本就争吵不休的北京官场油锅里又泼进了一瓢水,自然是噼里啪啦安静不了。
而此时,在万里之外、广袤太平洋中央的檀香山(即夏威夷),一个小小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了,首批会员有二十几个人,带头人是一个个子不高,眉眼有神的广东人孙文,号逸仙,而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孙中山。
这是个有反骨的人。他从小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年岁稍长去檀香山上了几年鬼佬的教会学校,就在回国船上对大清国查禁走私的公仆们说三道四,说他们拿了百姓的钱不为百姓办事。回到老家更是经常发表一些骇人听闻的言论,这让村里的长者们很是不安:这个孩子莫非在洋学堂把脑子学坏了?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经常是孤独而痛楚的,当过“少年海归”的他深切感受到了国内外的两重天。自己在乡村里吃白薯长大,没有鞋穿,两个叔叔为生计所迫到美国淘金,后来都死在异乡。那些神气活现的政府官吏,除了敲老百姓竹杠之外就没听说过他们做过什么好事。而檀香山,海中多山的孤岛,却因为洋大人的网开一面成为许多同胞的新乐园。
广东人从19世纪中叶起陆续赴夏威夷谋生。由于美国的糖价因南北战争而飙涨五倍,夏威夷的甘蔗园和榨糖厂一片兴旺,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不断增加,做工之余不少华人便开始种植水稻以及香蕉、芋头、咖啡、烟草等作物,过着安稳的生活。孙中山的大哥孙眉15岁便随亲戚到檀香山做工,如今已成了富足的农场主。
难道自己的祖国天生就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带着满腹的想法,孙中山先后在香港和广州读书行医,对腐朽政府和体制的憎恶与日俱增。从世俗的角度看,行医兼营药房的孙中山过着安逸的小康生活,每年收入高达万余元,但他志并不在此。
1894年夏,孙中山回到老家闭门十余天,写成一封给当朝栋梁、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上书,把自己三十年的人生经验和出洋感悟汇集成一份理想蓝图,要求促进民间工商业发展、改革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做到“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完成后托人找到李鸿章的幕友转交上书。在各位乐于举荐新人的大人们一路引荐下,满怀救国理想的孙中山赶到李鸿章的驻地天津等待召见。
现实打碎了这个只属于年轻人的梦想。李大人要对日本备战,无心他顾,对这个上书的后辈只是随便地打发了。国家危在旦夕,而清政府却热衷于筹备慈禧太后的60大寿。慈禧太后下令动用军费白银100万两,铁路工程经费白银200万两,向各省和京内各衙门摊派强征白银290多万两,专供她个人挥霍。
激愤的孙中山再次登上了开往檀香山的轮船。这次他的目标明确:找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反清复汉。
这时期的檀香山华人在付出辛劳之后,许多人已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在这个“不务正业”的同乡劝说下,很多人也萌发了拯救民众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的愿望。
在兴中会早期的会员126人中,商人就有74人,很多人是孙中山的亲戚朋友。这些人难以忘记故乡政府的腐败与黑暗,对他所描绘的新世界同样有着热忱与期盼。但是他们同样也是稳健和不愿冒险的,造反杀头的事件是大逆不道,而且祖坟和亲戚还在老家,不敢惹祸上身。于是一听到革命造反的情节,很多人就立刻捂住耳朵闪人了。
为了留住人,也为了争取他们的人力财力支持,孙中山对会员们做了不少妥协和让步。他在兴中会的章程上只是将造成危机的原因归之于“庸奴误国”,也就是皇帝英明只怪贪官坏事。在宣传革命之余,孙中山组织会员接受军事训练以便回国起义。
造反是要花钱的,而且可能要花大钱,可兴中会活动经费的筹集极不顺利。章程规定入会的人每人交5美元会费,要办大事的话经费还要另外筹借。孙中山四处募捐,还发起银会集股,每股10美元,宣称成功后收回本利百元,但这一方法效果不大,华侨认股并不积极。到1895年初孙中山回国时为止,筹得的款项仅有1300多美元,其中会费和股份只占一小部分,个别热心革命者的捐款反而占了主要部分,如兴中会干事邓荫南就变卖了自己的农场倾家相助。
大哥孙眉对这个任性的弟弟放着好好的医生不做很是不解。他自己在檀香山奋斗多年,已经拥有了土地6000英亩、雇工1000多人,自然觉得孙中山在不务正业。但孙眉最终还是做了让步:既然他要去胡闹,先由着他吧!孙眉入了兴中会,还把农场的几百头牛以低价出售,帮助弟弟凑齐了第一笔活动经费。
在以后的岁月里,孙眉一次次捐出家产赞助弟弟的事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破产。而当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劝阻了他人拥戴孙眉出任广东都督的做法,认为经营实业才是其所长,便写信给兄长,劝他不要担此大任。
1895年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国内人心愤激,对政府的不满随处可见。孙中山准备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他首先着手组织兴中会香港总会,制定了起义计划:精选3000人,以突袭方式攻占广州,但是很快就因为事机不密失败。10月28日凌晨,兴中会组织的400多人乘船进入广州之时,清兵已在码头守候搜查,起义者只能束手就擒,史称流产的“广州乙未起义”。
19世纪末,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虽遍体鳞伤,但根基还未被撼动,它的统治还在苟延残喘,革命的群众基础非常薄弱。孙中山被迫亡命日本,随后在海外为革命四处奔走呼号,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抚养妻儿,虽然他本有可能过上世人所羡慕的富足生活。
在后来的岁月里,知识分子和洪门帮会成员构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家境优裕的留学生、军人、教员,为了挽救河山毅然舍弃安乐的生活,拿起刀枪,甘当冲锋陷阵的敢死士卒,直至舍弃自己的生命。
武昌起义之前的“十次革命”,大都由革命元勋黄兴主持,他几乎是无役不与。黄兴的父亲留给儿子的是几百亩田产,可他将田产全部卖掉,将白花花的银两换了军火闹革命。黄兴虽非职业军人,却是革命党的军事领袖,在历次战斗中都身先士卒。最轰动的1911年广州“黄花岗之役”中,黄兴右手的两根指头被子弹打断,他未满19岁的长子黄一欧也不惜生命冒险参加。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死后家徒四壁,留给子女的是一些账单和债务,是一句遗言:“为天下苍生哭。”
碧血映黄花,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的人是真正的民族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