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从明年能正式开始移民,徐光启奏道:“陛下,这移民开发,现在就须开始准备了,否则将会耽误明年的春耕。臣建议秋收农忙过后,就开始移民工作。”
“嗯,好。就按爱卿的意思去做就是了。这……,秋收后要先做什么?”崇祯还未细看这份超长的上疏,连忙再次翻看着。
徐光启见崇祯未看到这部分,就直接解释道:“臣会首先在北方各地鼓动宣传,征集愿迁移各户的壮丁先行,在第二年春耕前,先开垦部分耕地,且建筑一定数量的民房,以便于第二年家属的迁居。”
“这个爱卿去做就是了,朕只管拨付银两就是。户部筹措银两不易,朕虽会拨内帑以补不足,但这移民过程中,如何杜绝下面官员的贪污,不知爱卿有何办法?”现在大明朝廷的财政左支右拙,入不敷出,他的内帑也不是聚宝盆,要多少有多少。这点银子拨出去,崇祯倒不心疼,但如让官吏贪污腐败了,可就实在是心中难受了。
“臣必以身作则,严查每一关节,凡发现贪污者,必严惩不怠。”徐光启起身,郑重答道。
“这个,爱卿的为官清廉,朕是清楚的,朕是担心那些官吏们,曲解朕的旨意,坑害百姓。即使爱卿能事后查处,可是危害已经造成;如果事态严重,岂不是逼迫着百姓们造反。这点,是朕最为担心之处。”崇祯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个,臣……”,徐光启知道“官吏的执行”是整个移民的关键,而这中间也正是腐败的最好机会。移民的事务是杂乱的,许多物品的采购、发放都很难一一查证,中间截流冒领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爱卿不必为难,朕倒是有个办法,爱卿可以考虑一下。”崇祯一笑,开解徐光启道。
崇祯想起,后世国外在选举时,除拿身份证件领取选票外,投票后更在每人的大拇指背处,涂抹一横道颜色鲜艳的药水,此药水无毒附作用,只是在一周内难以洗去,表明已经投票完毕,难以再次混水摸鱼。
对于民众在迁移过程中,如何发放粮食、物资等,崇祯觉着完全可以参照此种方法:每发一样东西,就在手背的固定位置刷上一道儿;下次再领,就换另一处涂抹。只要这种药水一天之内擦不掉就行,而且手背上的多处痕迹,也使得途中官吏支使他人冒领,将成为不可能。
再有,崇祯会令“新户部”做“户引”制度的改革,改变原来黄册制度。明朝的黄册,到了后期已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崇祯曾令户部上报过最近几十年的人口数量,没想到竟然在和平年代,几十年间都是六千万的人口;更令崇祯不可思议的是,有几年连续着,全国人口没有变化,死一人即生一人,生一人则有一人死去。崇祯再查,原来明朝开国时期,就已经是五千多万的人口了,两百多年,只增加几百万人,这谁信啊!这真是糊弄鬼呢,户部都是干什么吃的,骗人也不知换个聪明的方法。户口黄册的这个数据,让崇祯坚定了,户籍制度必须改革的信念,这个黄册对制定政策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反而会给人以误导。
有了户引和抹药水的技术限制,想冒领就很难了,但克扣、以次充好,还是避免不了。如果将移民组织起来,临时成立移民团,每百人自行推举一人管理,由被推举之人组成监督委员会,可监管一切与他们有关之策,凡未按朝廷旨意办事者,皆可按军法处置。如是吏员自行克扣,则按军律斩首示众;如是官员之举,则首先就地免职,再进行公审按律处置。
徐光启对户引是什么,还不太清楚,想来应与路引差不太多;这个抹药水的方法,他很是感兴趣,真不知皇帝是怎么想出来的;但这个组织民团,更自行推举,这个方法似乎不太妥当吧,就不怕民众造反起来更方便么?徐光启又想了想,皇帝能考虑到这种程度,应该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既然皇帝都不担心,我就更不用操这个心了。
“陛下真是英明啊!臣定当遵旨照办。”徐光启很是高兴,有了这些办法,虽不能完全杜绝贪污腐败,至少也增加了腐败的难度。
“还有一件事,朕要请教爱卿指点一下!”崇祯微笑着说道,态度很是谦恭。
“不敢当,臣万不敢当。陛下请讲,臣如能略知一二,望能得陛下指教。”徐光启虽自认知识渊博,但也不敢当皇帝如此请教。
“爱卿不必客气,卿著有《农政全书》,农政方面的东西,朕有所请教是应当的。嗯,这个……朕知道水稻需移栽插秧,但在春耕时需要大量的人力,但四川移民地广人少,每户想必在百亩以上,户内人口如多些,两百亩以上也是很正常的。插秧时,畜力是用不上,而耕作百亩以上的土地,人力又极为不足。”
崇祯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朕有些想不明白的是,水稻为何需要插秧,而不是直接播种下去,这样岂不既快捷又省人工。”
徐光启见皇帝关心农事,虽是不太了解民情,但能用心至此,也是让他感到欣慰,遂说道:“陛下,水稻种植需先育秧,待秧苗长成后,再于田间插秧,经千百年来的验证,此种方式亩产更高一些。水稻直接播种,田间杂草丛生,除草不易,且抗涝能力差、易倒伏,所以多数地区已弃用直播方式。”
崇祯在穿越前,看过一篇博客文章,说得是种田致富的故事。就是如何采用先进的直播水稻技术,经过努力,获得了超过普通插秧稻田的收成。后世发达国家多采用直播水稻,利于机械、减少人力,节省大量灌溉用水,采用科学的施肥育苗技术,产量会略高于插秧水稻。
“嗯,这个……,克服不了这些困难么?”崇祯心中略有不甘,毕竟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希望这时就能开始试验。
“陛下,臣曾多年试种水稻,直播田里杂草多,根本除不过来;秋收时万一涝灾,将损失惨重;还有大风大雨时,直播稻也易倒伏。而移栽插秧,虽多耗人工,但产量稳定可靠,非直播种稻可比。”徐光启详细地给崇祯解释了一遍,直播种稻的技术过于原始,熟知农业技术的汉人,已很少采用这种方式。
崇祯听完这番解释后,才明白过来,直播虽省工省水,但这不是明朝时期最缺乏的因素。根本因素在于,没有后世的除草剂、农药、化肥,没有这些配套的工业支持,就很难实现这些了。
四川多数地区可不缺水,在没有后世的化工行业的支撑下,并不太适用这种技术。北方虽缺水干旱,但又没有培育出合适的早熟、耐旱、抗倒伏品种,田间管理又困难异常,自也难于推广;何况这时的北方,多种小麦很少种水稻的,也就是徐光启前几年在天津小站试种过水稻。
而从徐光启的讲述中,崇祯明白了,这时迫切的不是什么直播稻,而是如何在北方大面积种植水稻,或者是推广种植土豆、玉米之类的作物。
崇祯看到徐光启的奏疏,知道这些高产农作物,这时已经传入中国,但推广范围有限;崇祯成立农部,就是因为就想利用国家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推广到北方干旱少雨,以及山地不宜种其它作物的地区。
明朝时期的农业,北方多只种植一季小麦,再就只种些菜了,其它粮食就不再种植了。这就使得粮食总产量远较后世低产,这也就是为何徐光启要推广水稻的原因了;小麦收割之后正合适种水稻,只是时人多认为水稻只适合在南方种植,北方是不适宜的。
“爱卿不必受朕干扰,该怎样就怎样做。”崇祯有些汗颜,自己的道听途说,不见得就适合现在啊。皇帝话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万一是趋炎附势之徒,为附和自己,岂不是令自己好心办坏事儿么!
崇祯虽然未能建议正确,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还是鼓励徐光启派人,培育适合在北方种植的水稻,甚至更北方也无不可。
后世有名的天津小站稻,就是由徐光启培育的,又经几百年的选育,才成就了一代名米。在后世,更加著名的就是东北大米了,颗粒饱满、粘糯香甜,正是东北的沃土、较长的生长期、光照强等,米质远强于其它品种,更是闻名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