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今天晨起后,心情不错,来到这一世,竟有福能临幸皇妃。
只是这个好心情并没保持太长时间,就让这早朝的争吵给打消了。
崇祯原本以为,关于“改革”的争论,还要过上几天,大家那时会准备充分些。
崇祯是回后宫,欢歌笑语、翻云覆雨去了;那几位阁臣,这一晚上却没休息,快马传讯,召集各自心腹臣僚,连夜商议对策,通宵撰拟奏章,坐等第二日的早朝。
早朝之上,四位阁臣,早已胸有成竹,二目微闭,似笑非笑,犹如老僧入定。
受到指使的各部官员、御史、给事中等,纷纷有本启奏。
有弹劾刘鸿训擅权独断的,有上疏变革已时不我待的,有弹劾周道登贪腐、鱼肉乡里的;刚有人上疏为张居正平反,就马上有人提出万历朝已有定论,接着再有人提出熹宗已为张居正复官、发还家产。
早朝吵得一塌糊涂,拖沓延时;崇祯听得头疼不已,本来文言文水平就不行,经史知识还长进不大,大臣们引经据典的说慢些还好;现在,据理力争、快人快语,崇祯就听得乱了。
崇祯是一语未发,大臣们一个个的都有本启奏,也根本用不着他说。看来,今天是谈不成什么事儿了,“散朝,奏章都呈上来,朕看过再说。”
崇祯憋了一肚子闷气,回去吃早饭了。
眼前的珍馐美味,也变得食之无味了。
实行改革,崇祯想到了,会有争执,肯定会很厉害;但没想到来得为如此迅捷、猛烈。
后世有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可这些人能放下争议么?
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是允许不允许私营的问题,而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重新清丈田土、调整税收,那是重大的利益转换;那些深层次矛盾,从来都是难以撼动的。
要不,全力提高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让那些权贵们转移注意力?不行,还是不行,这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社会资源的调整,还是难啊!而且,这还需要时间,历史留给我的时间够么?
真不知,历史上的张居正,如何能在十年时间,就让大明朝旧貌换新颜!
“召日讲何吾驺。”崇祯比较喜欢听这位何爱卿的课。
何吾驺,字龙友,香山(今中山)小榄人,万历三十四年举人,后授庶吉士。崇祯元年,升左春坊,充日讲官。
何吾驺的课,浅显易懂,寓意深刻;不像别的日讲,多生涩难懂,刻板有余。
引经据典,崇祯是不烦的,可是你要把引的经典给解释一下,不要一带而过,那怎能理解呢?
就如同后世的一些人,动不动就是“西方人说了……”,来不来就嘀哩嘟噜的中式英语,当看到你茫然不解之状时,再稍加解释,以满足你的好奇心。当你明白后,中国人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啊,只是更精炼一些。
如何变革,变革的步骤,崇祯并没做好准备,还未有成熟的想法。现在匆促之间,只能希望通过学习能有所成果,以历史为师,尽快地结束争论,找到切实的、系统的变革方式。
在热闹纷繁的早朝中,崇祯则一言不发,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他没有想到,这无心之举,反倒插柳成行。
一连十多日,延请多位日讲官、阁臣、大学士等,讲述历史上的历次变法、本朝律法;崇祯认真地倾听,众人对历次变法成败之因果的探讨分析。
被崇祯请去日讲的大臣们,已不限于以前的日讲官,包含了六部、六科的主要官员,这些人大都精心准备、高谈阔论,尽最大可能地,希望能对皇帝有所影响。
接连的日讲变法,让大臣们对崇祯的变法决心,有了深刻地理解,更以为崇祯帝是含蓄地对群臣表示帝心。
谁都能看出来了,今上是要做一有为之君,如果只是一意阻止变革,那只能落得个丢官罢职,于事无补;如今的朝廷局势,变革也是势在必行;只是变革什么,如何变革,谁来变革,这些可是大有深意,各怀心思不同。
朝争中,阻止变法的声音减弱了。
刘鸿训这几日不断地发送拜贴,或令心腹亲自拜访,极力拉拢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朝中新锐。同时派快马催促钱龙锡尽快到任,要想主导改革,自己一人还是力量单薄了些。
阁臣李标,也是联系数位已经入朝为官的东林人,这里面有真的东林人,也有只是因与东林关系近,而入了魏阉的《东林点将录》,或是入了齐楚浙诸党的《东林党人榜》;同时李标也写了封长信,告知德高望重的韩爌,促其尽早还朝以主持局面。
以杨景晨、周道登为首,同样是到处串联,大肆散布谣言。去年,崇祯帝以迅雷手段除灭魏阉,而己等与魏忠贤之暧mei关系,当今皇上必将难容;此时再不有所行动,到时将无己容身之地。
崇祯皇帝,病愈已近两旬,至今还未指定谁任内阁首辅;就目前局势来看,谁能就任首辅之职,就必将主持“崇祯变法”之局。
刘鸿训紧张筹划,在成功罢斥了“杨李孙阮”几阉党后,又酝酿一个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计划,变法必要有人事方面的准备。刘鸿训力图建立起自己势力的班底,成为崇祯变法的中坚力量。
杨、周二人,也在纠集力量,不能阻止变法,那就对自己不能主导的变法,做那釜底抽薪之计。
此时的大明朝廷,已是波云诡谲、暗潮涌动,除了内阁中互相对立的两派,六部之中也是各有势力范筹。
此时的大明天下,百态纷呈,纷繁复杂:朝廷与地方政府,吏治败坏,贪官污吏横行;北方天灾不断,乡村百姓生活困苦;南方税赋沉重,乡村百姓苦不堪言;各大中城市贸易通四海,市场繁荣,城市平民的生活还是较为安逸的,但是贪官污吏的盘剥,也埋下了重重隐患。
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北方建奴侵扰,南方奢安肆虐;在诸般乱象之下,却也有着新朝常有的气象更新,励精图治:新帝登基不久,即清除了阉党祸乱朝政,更将各地中官、监军撤回,大量被阉党迫害的东林、刚正之臣,正不断地平反复职。
新帝登基以来,锐意进取,早已传遍了大明上下:勤政超过百年来的多任帝王,工作起来不分昼夜,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在乾清宫看奏章,在政情紧急时更是昼夜不息。
现在,朝廷的政治形势已经转向,各地政治为之一清,寒窗苦读、含满腔报国之志的文人士子,仍然对大明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士子之心,常代表民心,得士子之心,即得到民心。
文人士子们,都在积极准备,新帝登基,必有新政实行,来年必有恩科,正是我等大显身手,一展抱负之际。
大明天下,风雨飘摇、充满危机,然而在这深寒灰暗之中,似乎也有那么一丝亮色。
历史上的崇祯,就是在这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未能利用清除阉党之胜势,抓住历史的机遇,一举扭转大明朝的颓势。
却不知,获得新生的崇祯,是否就能利用“崇祯”创造的机遇,把握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真是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