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特点
1.身体发育状况
正常新生宝宝出生体重在2500克以上,一般在3000克左右。身长达到或超过45厘米,到第一个月末身长可增6厘米,达到56厘米左右。皮下脂肪丰满,皮肤红润,胎毛较少,头发呈丝样,头颅骨质硬,四肢活动活跃,哭声响亮。新生宝宝出生后有觅食、吸吮、伸舌、吞咽及拥抱等反射,给新生宝宝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出生后3~7天的新生宝宝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新生宝宝各个器官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善,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疾病能力弱,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此时喂养或护理不当容易患病。
(1)睡眠
刚出生的宝宝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睡眠状态,每天有18~22小时在睡眠,只有短时间清醒。正常的新生宝宝吃饱奶水之后会很快进入睡眠状态,待睡醒后接着吸吮乳汁,然后再睡。而且,年龄越小,睡眠时间就越长。
(2)体温
新生宝宝体温不稳定,易受环境气温影响。出生后可因环境温度低而体温明显下降,可降至34~35℃,12小时后会回升到36℃。
(3)呼吸
正常新生宝宝出生后立即开始呼吸,特点是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频率较快。正常新生宝宝每分钟呼吸35~45次。可以通过看宝宝腹部运动来数呼吸次数。
由于新生宝宝呼吸中枢还不够健全,所以会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有呼吸深浅交替或快慢不均的现象,入睡后更明显,这都是正常的。
新生宝宝的睡眠时间很长,新手妈妈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呼吸动作可及时知道宝宝是否生病。例如,正常的呼吸嘴唇是并拢的(除了鼻塞以外),如果宝宝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则是呼吸加快的表现;正常呼吸时肋间或肋骨下面的尖突处是平的,如果出现凹陷,则是不正常的表现;新生宝宝的呼吸以腹式为主,如果胸部也跟着大起大伏,或胸腹部在呼吸时呈“跷跷板”样的此起彼伏,也是不正常的;呼吸时有成人声音,仿佛被人打伤的叹息,这是生病的表现。如果新生宝宝在呼吸时、尤其在睡眠时有上述现象,家长要迅速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以使宝宝得到及时诊治。
(4)小便。
新生宝宝大多在生后第一天排尿,少数第二天才开始。第一天的尿量很少,有10~30毫升。随着哺乳摄入水分,宝宝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
(5)大便
新生宝宝一般在出生12小时后开始排胎便,胎便呈黑绿色黏稠状,3~4天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转成金黄色或浅黄色。喂牛奶的宝宝每天大便1~2次,喂母奶的宝宝大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若宝宝出生后24小时尚未排胎便,应立即请医生检查,以排除消化道畸形。
(6)胎脂
正常新生宝宝的皮肤柔嫩,皮肤呈玫瑰红色。刚出生时全身有一层滑腻的东西,我们叫它“胎脂”,这是保护宝宝皮肤的“外衣”,具有保护皮肤,防止感染等作用。它使宝宝在母亲体内时免受羊水的浸泡。出生后数小时,这件外衣会自然脱落或被洗掉。宝宝的皮肤可能会呈现出皱巴巴的样子,那是因为皮下脂肪还未形成。随着喂养充足,宝宝的皮下脂肪逐渐堆积,皮肤就会丰满了。
(7)粟粒疹
新生儿生后几天,有的宝宝皮肤会干涩起皮,出现白色的小斑点,我们叫“粟粒疹”,这是常见的现象,过一段时间会自行消失。
(8)儿斑
新生儿骶骨部、臀部常见蓝绿色素斑,称为“儿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退。
(9)汗腺
新生儿即使很热,也不会出汗,因为他们的汗腺还不发达。
(10)生殖器
男孩的阴囊消肿,睾丸下降,浮肿会自然消退,足月女孩大阴唇遮盖小阴唇。
(11)脐带
胎儿出生后,脐带在离肚脐1~2厘米处被结扎并剪断,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处理后盖上消毒纱布,其残端逐渐干燥。脐带一般在生后4~7天脱落。正常新生宝宝脐带脱落后,脐窝稍显湿润或有少许分泌物,用酒精或盐水清洁后,一周内便可干燥。
(12)囟门
出生时宝宝的头一般不是完美的圆圆的形状。新生儿的头颅由多块软的扁骨组成,可在压力下变形,易于通过母亲的产道。正是由于这种柔韧性,使宝宝出生时的头看起来尖尖的,或呈椭圆形,或奇形怪状。用手轻轻地摸一下,骨头接缝的地方往往重叠在一起。但头颅顶部有一块软软的、似乎没有骨头的地方,这是我们常说的囟门。在这个地方,您可以看到宝宝血管的搏动。
(13)生理性黄疸
新生宝宝生后2~3天开始出现皮肤和巩膜发黄,正常新生宝宝黄疸一般在生后7~10天内自然消退,早产儿可持续2~3周。如果新生儿精神,吃奶、体温均正常,大便不发白,小便不黄染尿布,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
发生生理性黄疸的原因是由于新生宝宝体内的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寿命短、破坏较多,产生的胆红素多;同时,新生宝宝肝脏功能不健全,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比较低,致使胆红素在血液内淤积,出现皮肤黄染。
2.生理发育状况
(1)神经反射
①觅食反射
如果用手指轻触新生宝宝的面颊,他会把头转向你的手指并把口张开。
②吸吮反射
只要在新生宝宝的口内放点东西,如成人的小指,他就会吸吮,并且吸吮的动作极其强烈,甚至在大人的手指或乳头等刺激已经移开后,吸吮动作仍会继续段时间。
③抓握反射
用手指或笔杆等物体按压新生宝宝的掌心,他会用手指紧握笔杆,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某一部位悬挂起来。
④巴宾斯基反射
用手指在新生宝宝脚跟部轻轻划向足掌外侧,新生宝宝的脚会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张开的现象。
⑤步行反射
双手扶在新生宝宝双臂腋窝,使他处于直立状态,并让他的双脚接触坚实的表面(如桌面),新生宝宝会移动他的双腿,做出走路或迈步的动作。
⑥爬行反射
当新生宝宝俯卧时会表现出“爬行反射”。
⑦防御反射
新生宝宝在出生后头几天能对温度刺激或痛刺激产生泛化反应,即刺激处,全身出现反应。当眼睛受到强光刺激时,即引起眨眼动作;舌根被搅动便引起呕吐动作,异物进入鼻腔会引起打喷嚏等。这些行为在心理学上统称为无条件防御反射。
⑧拥抱反射
在新生宝宝仰卧位时,轻轻拉起他的双手,使他的身体慢慢抬高。当肩部略微离开床面时突然松手,他会出现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内收,并向胸前屈曲,出现类似于拥抱的动作。
⑨交叉伸腿反射
大人一只手按住新生宝宝的一侧膝关节,另一只手划一下该侧的足底。这时,可见到新生儿的对侧下肢上缩伸直,然后内收,触及受刺激的下肢或与之交叉。
(2)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等。
新生宝宝能区别出牛奶的温度,温度太高太低他都会做出不愉快的反应,而对冷刺激要比热刺激反应明显,所以需要适当保暖。此时他的触觉具有高度敏感性,尤其是在眼、前额、口周围、手掌、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会做出眨眼、张口、缩回手足等动作。当你轻轻触摸他的小手时,他会紧紧地握住你的手。
新生宝宝的痛觉已经存在,但相对于触觉、温度觉来说就不太敏感,尤其在躯干、腋下等部位。如在打针时发现宝宝不哭,这表明宝宝对痛常反应迟钝。
如用热水袋或电热器皿给新生宝宝保暖。一定要注意安全,切忌靠近宝宝的皮肤一尽管宝宝能感觉到温度的高低,但他的痛觉比较迟钝,又无能力用反抗来保护自己,所以一不小心易造成烫伤。
(3)味觉和嗅觉
新生宝宝的味觉已经发育良好,尝到酸、甜、苦、辣、成的味道时能以皱眉、伸舌或挣扎等表情来表示欢迎、厌恶、拒绝。新生宝宝对母乳的香味比较敏感,哺乳时闻到奶香味就会寻找妈妈的乳头,甚至还能区分出自己的妈妈与其他妈妈的不同气味。
(4)视觉
宝宝刚出生时,对光线就会有反应,眼球无目的地运动。但视力只有成人的1/30,视野只有45度左右,而且只能追视水平方向和眼前18~38厘米的人或物。
(5)听觉
新生宝宝出生时就具有听觉,出生后前几天耳鼓腔内充满着黏性液体,妨碍了声音的传导。出生3~7天的宝宝听觉灵敏度也在逐渐提高,听到声音时能安静一下,停止啼哭,对较大声音能引起像是“吓了一跳”似的拥抱反射。
3.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宝宝一般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体重下降,3~4天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在出生后第7~10天体重应恢复到出生时的重量。
这是由于出生后最初几天里新生宝宝睡得多、哺喂少,再加上大小便的排泄以及呼吸、皮肤出汗,会丢失较多的水分,便出现了体重下降。在正常情况下,体重下降程度不会超过出生体重的9%。如果发现新生宝宝体重下降的范围超出10%,或恢复过慢,父母需要仔细找找原因,考虑有无病态或喂养不当。
(2)“马牙”
在新生宝宝的牙龈上,有时会看到一些淡黄色凸起的米粒大小的颗粒,乍看起来像是长出的牙齿,但实际上它并不是牙齿,仅是牙齿的奠基者。这种现象俗称“板牙”或“马牙”,医学上叫上皮珠或黏液珠。“马牙”的出现不是异常现象,一般没有不适感,经2周左右可自行吸收或脱落,也不必治疗。
(3)“螳螂嘴”
在每个新生宝宝口腔内,两侧颊部常有稍隆起的丰厚而又坚实的脂肪垫,民间俗称“螳螂嘴”。新生宝宝的“螳螂嘴”是正常现象,不需治疗,它将随着宝宝饮食(乳汁、粥、软饭等)改变而逐渐消失。
(4)鼻尖上的“小丘疹”
新生宝宝的鼻尖及鼻翼上会出现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结节,略高于皮肤表面,这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潴留所引起的。一般在出生1周后自动消退,不需要任何处理。
(5)先锋头:
胎儿在娩出过程中随着阵阵宫缩,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使颅骨发生顺应性变形而被挤长。同时,头皮也由于挤压而发生先露部头皮水肿,用手指压上去呈可凹陷性鼓包,临床称“产瘤”。一般在宝宝出生后一两天自然消退。对新生儿健康无影响,不需要处理。
(6)头颅血肿
部分新生儿的一侧头或双侧头顶有一个鼓包,大小从枣子到苹果大小不等,摸上去有波动感,宝宝不痛。这是在娩出过程中,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所致。淤血一般在40天左右钙化,形成硬壳,3~4个月才能逐渐被吸收。存在期间,妈妈要注头部清洁,勿用手揉搓,更不能用空针穿刺抽血,以免引起细菌感染,形成脓肿。
(7)乳房肿胀
正常新生儿无论男女,在出生后1周左右会出现双侧乳腺肿胀,大的如半个核桃,小的如蚕豆,有的还会泌乳汁样的淡黄色液体,这种现象出生后2~3天出现,一般1~2周逐渐消退,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挤压宝宝肿大的乳房,这样做会使乳头受伤,细菌侵入,引起乳腺炎,严重者有可能引起病菌在全身的扩散,甚至出现败血症,危及新生宝宝的生命。
(8)“假月经”和“白带”
有些新生女婴,出生后一周内可出现大阴唇轻度肿胀,或阴道流血,流血量很少,一般可见少量的血性分泌物,有时还有白色分泌物自阴道口流出。常常持续1~2天,个别可长达3~5天。这种现象是特殊生理现象之一,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使新生儿的阴道上皮增生,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宫内膜增生。胎儿娩出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阴道就会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一般发生在宝宝出生后3~7天,持续1周左右。并非病态,人们称为“新生宝宝假月经”,家长不必惊惶失措,也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
(9)睾丸未降
正常男孩出生后,在阴囊左右两侧,都可摸到像花生米大小的睾丸。约有3%的男婴生后1~2个月时睾丸才下降至阴囊。如果男婴出生3个月后,阴囊内仍未摸到两个睾丸时,则应疑为隐睾症。
父母对患有隐睾的宝宝,不能掉以轻心。绝大多数的隐睾在1岁以内睾丸可自然下降到阴囊内,若到1岁时睾丸仍未下降,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便于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时间。
(10)分叉的舌头
宝宝的小舌头伸出来时,舌尖看起来像是从中间分了又一样。大约在周岁之前这种现象就会消失,舌尖会向前生长。
(11)弯曲的手脚
宝宝从一出生到满月,总是四肢屈曲,双上肢屈曲呈“W”状,双下肢屈曲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2个月后就会舒展开来。看见宝宝的平足也不必慌张,4~6岁左右就会发育完全的。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现刚出生的宝宝足弓像成人一样呈现很大的弓形,也许存在神经和肌肉发育上的问题。
(12)蜕皮的皮肤
在宝宝刚出生的几天,手心和脚底部都会蜕皮,这种现象一般2~3天后就会消失,头部也会有蜕皮现象。不必刻意想法去除这种蜕皮现象,要顺其自然。
(13)软软的耳朵
刚出生时的宝宝耳朵很软,有时甚至可以软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一般几周后就会逐渐变硬。
(14)突出的肚脐
刚出生宝宝,在靠近肚脐处有个小小的凸起,一般在1年之内会消失。脐带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就会脱落。
营养师的话
1.母乳喂养:
俗话说:“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的确,对于初生宝宝来说,母乳是最理想的食物。女性长有两个乳房,首先就是为了哺育后代做准备,所有健康的妈妈都能为自己的宝宝提供足够的乳汁,不要单纯为了保持体型,或是担心乳房吸吮时疼痛而放弃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的好处:
①母乳是天然最佳营养品。母乳含有能够提高宝宝免疫力的抗体,因此,母乳喂养的宝宝不容易生病,很少出现肠胃紊乱或者过敏症等问题,糖尿病等慢性小儿疾病的发生率也比较低。母乳含有大量牛磺酸,对宝宝脑发育具有特殊作用。
②母乳温度、吸乳速度合适、宝宝最乐于接受。
③初乳便于泻胎粪,促使黄疸迅速消退。
④母乳有利于避免宝宝日后发生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白血病。
⑤健康妈妈的母乳是清洁无菌的,直接喂养宝宝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
⑥母乳喂养方便,廉价,什么时候想吃都可以,不用担心奶变质。
⑦母乳喂养还是安抚宝宝的好方法,有时宝宝哭闹并不是饥饿,但喂奶是安抚他的好办法,因为他需要吸吮妈妈乳房时的那份安全感。
⑧哺乳妈妈较少发生乳腺癌和卵巢肿瘤。
⑨母乳喂养会刺激妈妈释放激素,有助于加强宫缩排清恶露,同时,乳汁的分泌会消耗妊娠期间积蓄的脂肪,有利于产后体形的恢复。
⑩宝宝的吸吮能充分唤起妈妈的母爱,体会到一种为人妈妈不可言喻的快乐。
(2)正确的哺乳方法与步骤
用肥皂洗净双手,用湿热毛巾擦洗乳头乳晕,同时双手柔和地按摩乳房3~5分钟,促进乳汁分泌;保持舒适体位。一般采用坐位,若产后几天妈妈身体特别虚弱,可暂用侧卧位,但要特别注意防止睡着后压在宝宝脸上或身上发生窒息事故;然后抱起宝宝,坐在较矮的靠背椅上,让宝宝与你胸贴胸、腹贴腹,嘴与乳头成同一水平位;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呈“C”形,托起乳房;若乳汁过急,可用剪刀式手法托起乳房。用乳头从宝宝的上唇掠向下唇引起觅食反射,当宝宝嘴张大、舌向下的一瞬间,快速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宝宝口腔。
用温柔爱抚的目光看着宝宝的眼睛。先吃空一侧乳房,再换另一侧,下次哺乳相反,轮流进行。哺乳结束时,让宝宝自己张口,乳头自然从口中脱出。喂奶后要抱直宝宝轻拍其背,让宝宝打个“嗝”,以防溢乳;若宝宝入睡应取右侧卧位,以防吐奶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喂奶完毕,挤出少量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让其自然干燥,保护乳头皮肤。
每次喂奶后一定要挤出或吸出剩余乳汁。哺乳期间,妈妈要戴合适型号的纯棉胸罩,以支托乳房和改善乳房血液循环。
新生儿经常发生溢奶的情况,这是由于下食管、胃底肌发育差,胃容量较小,呈水平位,容易出现溢奶。要防止溢奶,应于喂奶后将宝宝竖直抱起,轻轻拍背部,使宝宝打个嗝,把吃奶吸进胃里的空气排出来,防止溢奶。假如溢奶不严重,则不必紧张,随着胃容量地逐渐增大,在出生后3-4个月进会自行停止。
(3)喂奶的时间与次数
目前主张产后立即喂奶,正常足月新生儿断脐后就可让妈妈喂奶,这样可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宝宝吸吮乳头还可刺激母体分泌乳汁,为母乳喂养开了个好头。另外,早喂奶能使母亲减少产后出血。
每当宝宝饿了、渴了或妈妈感到乳房胀时,就应喂奶。生后2~7天每1~3小时一次,也可更多些,间隔不要超过3小时。当宝宝睡眠时间较长或妈妈奶胀时,可用一块海绵或毛巾蘸上凉水轻擦他的额头,把他唤醒喂奶。妈妈下奶后,通常每24小时喂奶8~12次,夜间不应停止哺乳。
宝宝出生后的4-8天最需频繁哺乳以促使母乳量迅速增多。具体时间应灵活掌握,以宝宝吃饱为宜。一般有效吸吮一侧乳房,最初4分钟可获80%乳量,10分钟几乎达100%。
(4)如何判断母乳是否充足
妈妈们常会怀疑自己的乳汁是否足够,宝宝又是否真正吃饱了。
当出现以下情况,即为母乳不足:
①喂奶时听不到宝宝的吞咽声,并且宝宝不好好吸吮乳头,常常会突然放开乳头大哭不止。
②妈妈感觉不到乳房胀满,也很少见乳汁如泉涌般往外喷。
③哺乳后,宝宝常哭闹不入睡,或睡不踏实,不一会儿又出现觅食反射。
④宝宝大、小便次数减少、量少。
⑤宝宝体重增长缓慢或停滞。
以下情况可视为母乳充足:
①喂奶时伴随着宝宝的吸吮动作,妈妈可听见咕噜咕噜的吞咽声。
②哺乳前妈妈感觉到乳房胀,哺乳时有下乳感,哺乳后乳房变柔软。
③两次哺乳之间,宝宝感到满足,表情快乐,眼睛很亮,反应灵敏,入睡时安静、踏实。
④宝宝每天更换尿布6次以上,大便每天2~4次,呈金黄色糊状。
⑤宝宝的体重平均每周增加150克左右,满月时可增加600克以上。
(5)催乳验方:
①猪蹄2只,炒川芎、当归、木通、王不留行各9克。将猪蹄洗净,加水煮烂捞出,再在汤中加入上述药物,煎好去渣服用。
②王不留行、穿山甲各6克,猪蹄2只,炖汤食用。
③通草2克、猪蹄4只或蹄膀一只。加水充分煎煮,食肉喝汤。
(6)手工挤奶方法:
准备多个经煮沸消毒的能加盖的透明塑料储奶杯,彻底用肥皂水清洗双手,用温开水轻擦乳房。湿热敷双侧乳房3~5分钟。并怀着愉快的心情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乳房。身体前倾用手托起乳房。大拇指和食指相应放在乳晕上下方,用两指内侧向胸臂方向有节奏地挤压乳头后方的乳晕,并在乳晕周围反复转动手指位置,这样才能挤空每根乳腺管内的乳汁。
(7)母奶贮存方法:
按挤奶的正确方法直接挤奶于杯内,每杯贮存宝宝一次奶量。每杯奶挤够后要立即加盖,浸入冷水中1~2分钟,然后贮放在4℃的冰箱里冷藏,在24小时内使用。喂奶前应隔水加热,温度适宜即可喂宝宝。
(8)妈妈患病期间喂养
如果用母乳喂养宝宝,妈妈哪怕是生病住院了,也应该坚持母乳喂养。除非妈妈患有不宜哺乳的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肾疾病、糖尿病等。患有乳腺炎的妈妈,可将挤出的奶煮沸消毒后再喂给宝宝。妈妈患病用药时要告诉医生自己是乳母,请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免药物对宝宝产生影响。若宝宝患病,无力吸乳,可用小匙哺喂贮存的母乳,有助于宝宝缩短病程、恢复健康。
若妈妈或宝宝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不得不暂时中断哺乳时,也一定要及时用手工或吸奶器排空乳房,并将每天挤出的乳汁按需分次喂给宝宝(满月前每天至少7次),以保证宝宝营养和妈妈乳汁分泌。一旦妈妈或宝宝病情减轻,应立刻恢复母乳喂养。
妈妈患了相当消耗体力的病,如因妊娠中毒严重而引起的肾功能障碍,或心脏障碍以及结核病等,这些情况一般不能用母乳喂养宝宝。而麻药中毒、酒精中毒、精神病患者,以及性病治疗期间,则更不能用母乳喂养宝宝。
以下情况都不能采用母乳喂养:
①患有艾滋病、肝炎、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妈妈或正在服药的妈妈均不宜实施母乳喂养。因为疾病或药物成分会随乳汁传递给宝宝。
②患精神病的妈妈也不适合母乳喂养。
③有心力衰竭及重症心脏病的妈妈也不适合喂乳,因为喂乳有可能会加重妈妈的负担。
④做过乳房手术的妈妈不便实施母乳喂养。
⑤吸烟、喝酒或喝咖啡超量的妈妈不宜哺乳。
⑥宝宝患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疾病时,不能进食母乳。
⑦激素类药物、部分抗生素、锂盐、阿司匹林、嗅隐亭、抗癫痫药、抗甲状腺药等对宝宝均有一定的影响,妈妈应避免服用。妈妈不得已服用时,应暂停哺乳。
2.人工喂养
由于各种原因在客观上限制了母乳喂养,而只好采用其他乳品和代乳品喂哺宝宝。鲜奶和配方乳喂养是比较好的选择,特别是母乳化的配方乳。
我们提倡母乳喂养,但对于那些不得不进行人工喂养的妈妈来说,也不必内疚。只要选择优质的食物,科学的调制,并持一颗真挚的母爱之心,你的宝宝在人工喂养下也能健康成长。
(1)鲜牛奶的调制方法:
①稀释:新生儿2周内按2:1,即2份鲜牛奶加1份温开水;3周内按3:1,4周内按4:1稀释,满月后可不稀释。若奶质较稀,宝宝吃奶后不久便有饥饿表现,可矢量少加水或不加水,以大便正常、无奶瓣为准。
②加糖:100毫升稀释好的鲜牛奶加5~8克糖,约半汤匙。
③煮沸:最好的方法是把牛奶加温至61.1℃~62.8℃之间半个小时,或加温至71.7℃时15~30分钟,这样可以把细菌杀死。将奶瓶放在冷水中冷却,然后放冰箱中保存。喂时将奶瓶置热水杯中加热即可。
(2)奶粉的配制方法:
以奶粉配制奶时,可按容量配制,取1份奶粉加4份水,即1平匙奶粉加4匙水;也可按重量配制,即1克奶粉加7克水,这样配制出的奶相当于纯牛奶。出生7天以后,可每隔3小时喂奶1次,每日8次,大体时间安排在上午6时、9时、12;下午3时、6时、9时;夜间12时,后半夜3时。
当然,宝宝的食量不尽相同,喂养的奶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家长应该在学习喂养的过程中,摸索出宝宝吃奶的规律,保证宝宝的哺喂不饥不饱,让宝宝健康成长。
(3)人工喂养方法:
将宝宝抱在怀里,一手把奶甁托高,以使奶汁充满奶嘴,这样可以防止宝宝吸入空气。有些母亲喂奶时,担心奶汁过多会呛着宝宝,往往将奶汁充填一半奶嘴,这样反而使宝宝吸入大量空气,容易造成溢奶和腹泻。当宝宝头部能支撑得住时,就可以让宝宝坐在膝盖上喝奶。以后可逐渐让宝宝自己手握奶瓶喝奶,这样有利于宝宝的发育。
(4)奶瓶的选购
妈妈的乳房是宝宝的第一营养源和亲密“伙伴”,奶瓶对宝宝来说就好像是“第三个乳房”。在1岁以前,宝宝每天都要和它亲密接触。奶瓶必然成了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备日用品,很多妈妈在宝宝还未出生前就开始准备起来了。但面对市面上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的奶瓶,很多妈妈会觉得无所适从。
选购奶瓶时应选择瓶身透明度好,没有太多的图案和色彩,没有异味,硬度高,耐清洗消毒的奶瓶。
察看奶嘴的基部,宝宝在吸吮的时候,嘴唇会抵住奶嘴的基部;奶嘴孔的大小,以将奶瓶倒立时奶汁一滴一滴连续滴出为宜。总之,挑选奶瓶时要注意以下的要点:
①观察奶瓶瓶身的透明度。无论是玻璃还是PC材质的奶瓶,优质的奶瓶的透明度都很好,可以看清瓶内的奶或水,瓶上的刻度十分清晰、标准,最好选择没有太多的图案和色彩。
②奶瓶的硬度。优质的奶瓶硬度高,手捏也不容易变形。质地过软的奶瓶,在高温消毒或加入开水时会发生变形,还可能会出现有毒物质渗出。
③闻奶瓶的气味。劣质的奶瓶,有的是用废弃工业塑料加工的奶瓶有刺鼻的异味,打开后闻起来会有一股异味,而合格的优质奶瓶是没有任何味的。
④还要看奶瓶的商标是否印刷清晰、奶瓶的质检标志和出厂合格证是否齐全等。选择正规厂商生产的口碑好的产品更安全。
(5)奶瓶的清洗:
为了宝宝的健康,你需要在每次宝宝吃奶后将奶瓶进行清洗和消毒,以消灭残留在奶瓶里的细菌。先将奶瓶冲净,然后分别洗一下奶嘴和瓶身,翻转过来,看看吸孔有没有堵塞。再用清水冲洗一遍,然后用以下方式中的一种给奶瓶和奶嘴消毒。
①煮沸:将奶瓶和其他喂奶的工具放入一口长柄深锅,加水盖过其高度,然后煮沸10分钟。
②蒸汽消毒机:这是一种电动设备,只需要加入水就可产生足够的蒸汽来为奶瓶消毒,大约需要10分钟。
③微波消毒装置:这是一种特别设计的,可放入微波炉的蒸汽装置。消毒大约需要5分钟。使用前请确定奶瓶和其他工具可以用微波消毒。
注意事项:
①不要用太久。单纯使用奶瓶喂养宝宝的时间不要超过1岁,而且从6月龄以后,就应让宝宝习惯于用调羹喂饭,教宝宝用水杯喝水。
②和宝宝交流。妈妈在用奶瓶喂宝宝的时候,除了要观察宝宝吃奶的情况,还应该轻声地和宝宝进行交流,“你饿了吗?我们来吃奶吧”,“你吃得真好”。但是不要用玩具逗弄宝宝,要让宝宝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
③每次喂20分钟左右。宝宝每次的进食量会有所波动,偶尔剩下一些奶也不要紧,不要强迫宝宝全部吃完,也不要让宝宝含着奶嘴玩耍。一般情况下,每次喂20分钟左右,看到宝宝吮吸速度明显放慢,就可以不再喂了。
④宝宝自己拿。大约从两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学习使用自己的小手来触摸和感知物体,妈妈用奶瓶给宝宝喂奶时,可以让他手扶奶瓶;喝完奶以后,可以让他捏一捏奶嘴,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尝试自己握持奶瓶。
(6)奶嘴的挑选与使用
奶嘴是奶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宝宝会不会接受这个奶瓶。目前市场上的奶嘴大多用硅胶制成,硅胶奶嘴更接近妈妈的乳头,软硬适中,且可促进宝宝唾液分泌,帮助上下颚、脸部肌肉的发育,宝宝比较容易接受。
每种奶嘴的开口不一定都一样,有十字孔、有圆孔,还有的产品根据妈妈乳汁流量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孔、两个孔、三个孔的奶嘴。所以,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来选择奶嘴。
①圆孔的奶嘴适合刚出生的宝宝,奶水能够自动流出,且流量较少。
②十字孔奶嘴适合3个月以上的宝宝,能够根据宝宝吸吮力量调节奶量,流量较大。
③Y字孔适合3个月以上的宝宝,奶流量比较稳定,且Y字孔不像十字孔那么容易断裂。
月龄小的宝宝应该选择小一点的孔,如果奶孔过大,可能会造成宝宝呛奶,月龄大的宝宝吸吮的能力有所增强,则可以选择孔大一些的奶瓶。如果想要知道奶孔的大小是否适中,可以在奶瓶里加水,然后把奶瓶倒过来,观察水的流量。一船情况下,大小适中的奶孔,每秒钟约滴2滴左右,如果成水流状,表明孔过大。
3.混合喂养
母乳分泌不足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完全母乳喂养时,可选择混合喂养的方式,即喂母乳的同时,每日加两次或两次以上其他乳类及代乳品。
(1)按母乳喂养的时间先哺母乳,再添加牛奶以补其不足,可保持母乳分泌。
(2)用小匙、小杯或滴管喂给宝宝,不要用橡皮奶头。
(3)每天哺母乳不得少于3次。一旦奶量恢复,应立即转为母乳喂养。
4.早产儿喂养
如果新生儿是早产儿,各个器官系统发育都不成熟,吸吮能力也差,如果妈妈把乳头送入宝宝口中,宝宝不会吸,可将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出,装在消毒过的杯子里,用小勺慢慢喂他。
如是特别不成熟的宝宝,要住儿科的ICU病房,即高危儿集中管理病房,进行特护。对吸吮能力很弱的宝宝,将通过留置鼻饲管将乳汁用空针注入胃里喂养,或采用静脉输注营养液。可以经常用乳头刺激宝宝的觅食反射,让宝宝主动吸吮乳头,锻炼宝宝的吸吮能力。随着宝宝渐渐成熟,他就会像正常宝宝那样吸吮了。
5.双胞胎喂养
双胞胎新生儿的特点是早产儿居多,据统计,大约有80%双胞胎是早产儿;双胞胎新生儿各器官尤其是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生长速度快,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素。
母乳仍是双胞胎儿最理想的营养品。双胞胎儿胃容量小,胃肠的消化能力差,宜采取少量多餐的哺喂方法。一般来说,只要有足够的营养和充分休息,母亲的乳汁是能够满足双胞胎儿需要的。如果乳汁不足,在保证两个宝宝都得到母乳的前提下,应先喂体质较弱的宝宝,每人再加喂牛奶或奶粉。
由于双胞胎儿大多体重较轻,体内贮备的营养素少,生长发育又特别快,奶量需要量大,因此辅食的添加应早于单胎足月儿,宜从出生后两周起逐渐加鱼肝油、菜汁、鲜橘汁等,第8周可加蛋黄、肝泥、鱼泥等。可预防双胞胎儿患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
总之,人不可一顿无食,新生儿更是要注意哺喂的重要性,所以母亲或其养护者一定要注意好新生儿的哺喂工作,帮助宝宝健康的成长。
护理师的话
1.眼睛护理
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眼睛易被细菌污染,所以出生后要注意眼部护理,注意用专用的脸盆和毛巾给宝宝洗脸,每天可用干净的棉球蘸水洗洁眼部。如发现眼屎多或眼睛发红,待清洁后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治。每天3~4次,每次一滴。如有分泌物可用干净小毛巾或棉签蘸温开水,从眼角由内向外轻轻擦拭。
对出生即有脓性分泌物者,应将分泌物涂净,同时检测淋球菌,如阳性,应按淋病结膜炎治疗。
2.口腔护理
有些妈妈特别注意新生儿的清洁卫生,就像成人每天刷牙一样,天天给宝宝清洗口腔,其实没有必要。新生儿刚出生时,口腔里常常有一定的分泌物,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无需擦去。在给宝宝喂完奶后,妈妈可以定时给宝宝喂些温开水,将口腔里残存的奶液冲洗掉就可以了。个别的确实需要清洗时,可让宝宝侧卧位,用小毛巾或围嘴围在宝宝的颌下,防止沾湿衣服。家长用肥皂洗净双手,用棉签蘸上淡盐水或温开水,先擦口腔内的两颊部、齿龈外面,再擦齿龈内面及舌部。但动作一定要轻巧,因为宝宝的口腔粘膜极柔嫩,唾液少,易损伤而致感染,产生发炎溃烂等现象,故在清洁口腔时一定要注意。如果发现口腔黏膜有白色豆腐渣样物附着,则可能患了鹅口疮,可以用棉签往口腔黏膜涂紫药水或制霉菌素液,每日涂3~4次,看不到白色豆腐渣样后,再继续涂4~5天,才能根治。不过,宝宝的口腔护理很重要,如果发现异常,自己拿不准,请及时请教育儿专家,不要自己盲目地给宝宝“治疗”,否则引发不良后果,后悔莫及!
3.脐带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2~7天,脐带残端可自行脱落。在脐带脱落之前,一定要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注意不要水湿和污染。每次洗澡后,最好用75%的酒精擦拭脐带根部,也可涂一点紫药水。
脐带脱落后,表面会形成一层痂皮,父母不要用手去触摸它,要等它自行脱落。痂皮脱落后局部会有些潮湿或有少许米汤样分泌物,可用75%酒精或紫药水涂于脐部。
如果发现有渗血情况不必处理,渗血多者应及时求助于医生,可重新结扎,有化脓者,可在医生建议下用双氧水洗,再用龙胆紫涂抹等。
4.臀部护理
新生儿的臀部非常娇嫩,肌肤更容易受到尿渍、粪渍的侵害。要勤洗勤换尿布。更换尿布时,先用温水洗净宝宝的臀部,或用护肤柔湿巾清洁臀部残留的尿渍、粪渍,然后涂上婴儿护臀霜。
5.囟门护理
囟门是反映宝宝健康状况的窗口之一。有经验的人知道,宝宝在生某些病时,囟门会发生变化,如吐泻严重、脱水的宝宝会出现囟门凹陷的现象;如脑膜炎时,脑压增高,囟门可凸起。
宝宝颅内的脑脊液和身体的血液、组织液不断交换,保持平衡。当身体丢失较多水分时,脑室的脑脊液也会减少,压力降低,囟门便会明显凹陷。如宝宝因呕吐、腹泻后出现这种症状,说明身体已中等程度的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否则,因宝宝自然调节能力差,耐受力不足,可能发生循环衰竭,有生命危险。由于喂养不当造成重度营养不良的极度消瘦宝宝也会出现囟门凹陷,此时需加强营养,合理喂养。
宝宝的前囟门原本是平的,如果突然之间鼓了起来,尤其在宝宝哭闹时更为明显,并且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甚至出现抽风,则说明宝宝的颅内压力增高。通常,颅内压力增高是由于颅内感染所引起的,宝宝可能是患了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如果宝宝的前囟门变得逐渐饱满,可能是颅内患有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长时间地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或因某种原因使用肾上腺素而又突然停药,也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然而,在停用维生素A及四环素后,前囟门还会变得逐渐平坦。
检测宝宝囟门切勿用指尖按压,以免意外,应以指腹放在头顶,从顶部轻按滑向额部,触出囟门边缘,测量囟门大小。
6.新生儿的“油垢”
有些新生儿,尤其是较胖的,出生后头部的头皮上,堆积着薄厚不匀的灰黄色的油腻状痂和鳞屑,有时可累及前额、眉间、耳后,很不容易洗掉,俗称胎垢,可持续数月,医学上称为脂溢性皮炎。一般不痒,对宝宝的健康没有影响,但很难看。可用植物油(食用油)外敷于头皮上,约2~3小时后痂皮浸软,用湿毛巾轻轻擦去痂皮,再涂维生素B软膏。不要用肥皂洗,因为肥皂洗,因为肥皂不仅洗不掉胎垢还会刺激皮肤,也不要用手剥头上的胎垢,以免损伤头皮。胎垢不处理也没有什么坏处,一般在3~4个月后会逐渐消退。
7.排泄护理
(1)观察宝宝排泄的数量和次数
排泄护理在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新生儿无法自理自己的排泄问题,而父母对此护理的好坏,则对宝宝的生理、心理影响很大,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新生儿的排泄护理工作。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转成黄色。吃牛奶的宝宝每天1~2次大便,吃母奶的宝宝大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若宝宝出生后24小时尚未见排胎便,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存在肛门等器官畸形。平常在宝宝大便后应洗阴部,并拭干。
初生儿第一天的尿量很少,10~30毫升。在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宝宝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
(2)尿布的挑选
尿布是宝宝必备的日常用品,所以尿布的选择、使用、清洗等等各个细节都不可忽视。
挑选尿布时,要选择柔软、吸水性强、耐洗的棉织品,旧布更好,如旧棉布、床单、及服都是很好的备选材料。也可用新棉布制作,经充分揉搓后再用。颜色以白、浅粉等浅色为宜,不要用深色的。尿布不宜太厚或过长,以免长时间夹在腿间造成下肢变形,也容易引起污染。如果用纸尿裤,一定要用透气性好的,否则宝宝尿后尿液存在纸尿裤中,分解后产生氨,极易造成红屁股。
(3)尿布的使用
①普通尿布的使用
每次喂奶前后都应检查尿布湿了没有,妈妈用手指从宝宝大腿根部伸入摸摸就知道了。给宝宝换尿布前,先要在宝宝身下铺一块大的尿布垫,防止在换尿布期间宝宝突然撒尿或拉屎,把床单弄脏,然后从两腿之间打开尿布的前侧,一手轻轻托起宝宝的屁股,一手撤出尿湿的尿布。
换尿布时,一只手伸入小屁屁下方,托住宝宝的臀部和腰部抬起宝宝,在臀部下方铺平尿布,然后把宝宝的屁股放在尿布中间,折回时注意不要盖住肚脐。宝宝的腿总是两脚伸开自然形成M字形的姿势。如果强拉伸直并固定的话,会引起股关节脱臼,所以必须在不损害腿的自然姿势的前提下垫尿布。垫尿布时,要尽可能垫松一些,松紧以妈妈的两个手指能放进去为宜。
不论尿布是新旧,在使用前,一定要经过清洗。要用中性洗涤剂清洗,不要用柔软剂或漂白剂。要冲洗干净,不要残留洗涤剂,否则会降低尿布的吸水性,还会使宝宝生尿布疹。冲洗尿布需晾晒干透。
②纸尿裤的使用
穿纸尿裤:铺开尿裤,把尿裤放到宝宝小屁屁下面,将尿裤提到两腿间,合上两侧,把尿裤两侧的胶带粘上。注意不要系得太紧。尿裤必须紧贴背部,不能盖住肚脐。
脱下纸尿裤:解开两侧,用尿裤擦大便,卷起尿裤,抽出来。将尿裤从下向上卷起,再把两侧的胶带粘在一起,然后丢弃到马桶中。
宝宝每次大小便后,应先用温水将宝宝臀部洗干净,并擦干,尤其是皮肤皱褶部位,立即换上新的纸尿裤。
8.睡眠护理
刚出生的宝宝,除了吃奶时间外,无论白天黑夜几乎都处于睡眠状态,总的睡眠时间每日平均可达22小时,睡眠的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一时期他的发育良好与否。因此,做好宝宝睡眠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1)创设好睡眠环境
室内温度最好维持在16℃~23℃,在寒冷的冬季要注意居室保暖,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8℃~22℃,如果室温过低容易引起宝宝的硬肿症。湿度在50%~60%为佳,加湿方法,如有空气加湿器更好,冬季时也可在暖气片上放些干净的湿毛巾,夏季时地面上洒些清水。过于干燥的空气会使宝宝呼吸道黏膜变干,抵抗力低下,也可发生呼吸道感染,故需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卧室要安静、清洁、通风,但不能有穿堂风。夏季要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新鲜。
宝宝床铺的用品,要以棉质品为佳,并注意清洁,及时更换尿湿或沾有便秽的床上用品,以保证小宝宝的居住环境清洁、舒适!
(2)新生儿睡姿
刚出生的新生儿自己无能力控制和调整睡眠的姿势,他们的睡眠姿势是由别人来决定的。新生儿初生时保持着胎内的姿势,四肢仍屈曲,为使在产道咽进的羊水和黏液流出,生后24小时内,可采取头低右侧卧位,在颈下垫块小手巾,并定时改换另一侧卧位,否则由于新生儿的头颅骨骨缝没有完全闭合,长期睡向一边,头颅可能变形。一般每4小时左右,给新生儿调换一次卧姿。不要用趴着睡的姿势,以免床铺捂堵或漾奶而导致新生儿窒息。
(3)新生儿睡眠不稳的处理
宝宝睡眠不稳,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妈妈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适宜的方法:
宝宝如果白天睡得很好,到了晚上就哭闹不睡了,对于这样的宝宝可以让他白天少睡一些,使他疲劳,晚上自然就能睡得好一些了。
宝宝睡不着可能因为太热,这时妈妈要看一下是室内温度过高或给宝宝包裹的太多,(这时宝宝鼻尖上可能有汗珠,摸摸身上也会潮湿,需要降低室温,减少或松开包被,宝宝感到舒适了自然就能入睡),还是因为室温太低(摸一下宝宝的小脚发凉,则表示宝宝是由于保暖不好而睡不安,可加盖棉被或用温水袋在包被外保温)而导致睡眠不踏实。
也可能是因为饿了睡不着,妈妈不要让宝宝睡眠时处于饥饿状态,临睡前要让宝宝吃饱了。
还可能由于宝宝大、小便使尿布湿了,没吃饱,睡眠环境太吵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宝宝睡眠不稳,要针对形成的原因去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上述情况不存在,而妈妈在孕期有维生素D和钙剂摄入量不足时,新生儿可能有低钙血症,在病早期表现睡觉不踏实,可补充维生素D和葡萄糖酸钙纠正。
但有一种情况需警惕:如果除睡眠不安还伴有发热,不吃奶等其他症状时,应去医院请大夫检查诊治。
9.如何抱宝宝
出生不久的宝宝骨骼较软,特别是脊柱,还没有像成人一样形成固定的弯曲,需要在以后的生长中逐渐完善,所以,此时抱宝宝的方式颇有讲究。
抱新生儿的方法大都采用手托和腕抱两种。手托指用左手托住宝宝的背、脖子和头,用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腕抱是指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左腕和左手护着背和腰部,右小臂护着宝宝的腿部,右手护着宝宝的屁股和腰部。不要夹着宝宝的腋窝抱起来!这个姿势宝宝会觉得很不舒服。而且新生儿的头颈还很软,无法支撑起自己的头部,采用这种姿势有可能会让宝宝的颈部受伤。
稍微大的宝宝可进行这几种抱法:单手抱,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肘部护着宝宝的头,这种抱法可以让你单用左手抱宝宝,腾出右手来做别的事。不过,单用左手抱宝宝时一定要注意,左手要握住宝宝的大腿,以防失手将宝宝滑出。横抱,一边抱一边轻轻地摇晃,这是很能让宝宝觉得舒服的姿势。充满爱心的拥抱和抚慰对于宝宝的生长,心理发育等都是很有好处的。
10.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的看护
出生难免出现缺憾,所以看护者要加强对特殊新生儿的看护,如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等。
父母要观察新生儿有无嗜睡、烦躁、尖叫声、吸吮无力、拒奶、黄疽等表现;观察有无抽搐,特别应注意观察新生儿抽搐的特殊表现;观察新生儿有无眼球震颤,两眼凝视、斜视、发呆或不停地眨眼的表现;观察新生儿有无反复的吸吮动作或咀嚼或面部肌肉抽动,手指反复抓空或握拳的表现;观察新生儿有无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律或阵发性青紫表现等等。
早教专家的话
1.视觉刺激的方法
准备几幅黑白挂图:人脸黑白挂图、同心圆图案、条纹图、曲线图,可以挂在墙上抱着让宝宝观看,或躺着给宝宝看,距离为19~20厘米。每3~4天轮换一次。3个月后增加彩图。
脸对着宝宝,同时用轻柔的话语呼唤宝宝,当宝宝注意观察你时,可以移动你的头,宝宝会追着看。给宝宝看红球、彩球、花铃棒,当宝宝注视时,左右、上下旋转移动,距离同前述。
保健医生的话
附:新生儿健康10项标准
(1)新生儿降生后先啼哭数声,随后开始用肺呼吸。头两周呼吸频率略快,每分钟呼吸40-50次。
(2)新生儿的脉搏以每分钟120-140次为正常。
(3)新生儿的正常体重为2500-4000克,低于2500克属于低出生体重儿。
(4)新生儿头两天大便呈黑绿色粘稠状,无气味,喂奶后逐渐转为金黄或浅黄色。
(5)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
(6)新生儿体温在37-37.5℃之间为正常。
(7)多数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皮肤轻微发黄,出生后2-3周黄疸不退或加深则为病态。
(8)新生儿出生后有觅食、吸吮、伸舌、吞咽及拥抱等反射。
(9)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睛反射。自第2个月开始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10)新生儿出生后3-7天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2.预防接种:
(1)卡介苗
卡介苗是宝宝出生后接种的第一剂疫苗。由于母体中抗结核病的特异性抗体无法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这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后即容易感染上结核病,加上宝宝的免疫功能发育未臻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一旦感染上结核菌便容易患较严重的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且极易留有后遗症。
卡介苗是一种已经减了毒的活菌苗,用于预防结核病。卡介苗接种到人体后能使机体对结核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能力,可阻止结核菌在人体内的繁殖和播散,因此它能有效地预防宝宝患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性结核病。
由于母体中抗结核病的特异性抗体无法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这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后即容易感染上结核病,加上宝宝的免疫功能发育未臻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一旦感染上结核菌便容易患较严重的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且极易留有后遗症。我国又是一个结核病感染机会较多的国家,因此新生儿出生后首种的疫苗就是卡介苗。
在我国的计划免疫程序中规定: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应进行初次的免疫接种,最迟不应超过1周岁,越早接种越有利于保护宝宝免受结核菌的感染。
如果宝宝是早产儿是否也可按时接种卡介苗呢?早产儿在各方面的发育状况均会滞后于足月儿,在免疫系统方面更是如此。早产儿如果出生体重是正常的(体重≥2500克),其卡介苗的接种起始时间、程序和注意事项与足月儿是相同的;若早产儿的出生体重<2500克,则不宜即时接种卡介苗,而应待宝宝的体重增长达到或超过2500克时再立即补种。
并非所有的宝宝出生后都需要立即接种卡介苗,有些新生宝宝具有以下情况时应暂缓接种卡介苗:
①体温在37.5℃以上;
②早产且出生体重<2500克或难产;
③有顽固性的呕吐或严重消化不良者;
④有脓疱疹、湿疹等严重的皮肤性疾病者;
⑤各种疾病的急性期。
对于有上述情况的宝宝,应等他们的疾病痊愈或症状缓解后才可补种卡介苗。
(2)乙肝疫苗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感染率高达45%~60%,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发生率为10%以上。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有一部分人最终可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其波及范围之广、危害性之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当孕妇携带有乙肝病毒时,约有40%的人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使初生宝宝患有乙肝。而为出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则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为经济而有效的措施之一。据最新研究证实:正常孕妇所生新生儿在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仅为0.72%,而且多为一过性的。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制剂,它能刺激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当机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袭时具有中和乙肝病毒的作用,从而达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目的。目前我们所应用的是重组酵母的基因疫苗,新生宝宝应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接种上第一剂乙肝疫苗,接种剂量为10微克。
3.新生儿筛检
新生儿筛检可以筛查出一些隐性的疾病,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预防疾病发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属于Ⅱ级预防。
(1)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的筛查:
新生儿哺乳48~72小时后,足跟针刺收集滴血于滤纸,形成血斑,送检。选择促甲状腺素(TSH)和血苯丙氨酸(phen)作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的筛查指标。当TSH≥20μU/m1时为可疑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阳性,复查TSH持续高,T4低者可确诊;血苯丙氨酸≥4毫克/升时可疑苯丙酮尿症(PKU)阳性,复查血苯丙氨酸≥20毫克/升者可确诊。
(2)听力的筛查: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听力筛查可疑者,要进行诊断性测定,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异常者要进行医学干预,使其语言发育不受损害。
4.胎记
胎记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的时机,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胎记的病理类型、生长的部位等因素来决定。一旦发现宝宝有胎记,应请专业的有经验的医师做精确诊断,判断胎记是否对身体有影响以及及早去除的可能性。
(1)不需治疗的胎记
有不少胎记只是生长在躯干部、臀部等身体非裸露的部位,不影响美观,不需要特别治疗。有的胎记如海绵状血管瘤有自愈倾向,可以不必急于治疗,除非有增长的趋势。
(2)需要治疗的胎记
胎记若长在脸上、手脚上等暴露部位,特别是长在脸部的胎记,日后容易使宝宝在心理上受到打击,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自卑或自闭的倾向,影响心理发育,应尽可能提早治疗。
有些胎记可能提示宝宝合并身体器官的异常,如牛奶咖啡斑常常是神经纤维瘤病的皮肤表现,因此要及时找专科医生检查,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
有些海绵样的血管瘤增生过快,会造成肢体残缺,功能障碍。血管瘤扩张速度太快时,还会形成组织坏死,过度消耗血小板而使凝血机能低下,出血不止,这种情况应尽快治疗。
有些胎记有恶性变化的可能,如长了毛的兽皮样黑痣,日后会发生恶性黑色素瘤的癌变,应尽早手术。
5.重视宝宝的大小便
(1)腹泻
新生儿腹泻表现为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样或绿色稀便。严重者为水样便,粪质很少。同时排便次数增多,每日5~6次甚至多达10余次。
新生儿体液占体重比例高,当腹泻严重时,容易发生脱水、酸中毒,所以,必须要注意补充热能、水和电解质,迅速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同时要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妈妈一定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2)血便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大便不应混有血。宝宝排干硬便时,常常在排便中混有几滴或少许鲜血,这可能是因肛门裂伤引起的;有直肠息肉时,往往大便中也混有鲜血。上述两种情况,应及时就医。
(3)便秘
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减少了,有可能是因为母乳量不足,宝宝处于饥饿状态,因此排不出便来。妈妈只需量一下宝宝的体重就很容易弄清。如果体重增加的速度较之前缓慢了,就可以断定是母乳不足了。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好在洗完澡后先喂点白糖水;也可将2~3克的麦芽精溶在20毫升的开水中喂新生儿。如果还不行,可将果汁加水一倍喂20毫升。但不要给宝宝用泄药。
出生一个月左右的便秘一般到三四个月能吃蔬菜和水果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好转。
6.鼻塞、打喷嚏
新生儿鼻粘膜发达,毛细血管扩张且鼻道狭窄。有分泌物时,新生儿就会出现鼻塞。妈妈要学会清理鼻道。新生儿洗澡或换尿布时,受凉就会打喷嚏。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不一定就是感冒。
7.打嗝
宝宝吃得急或吃得哪里不对时,就会持续地打嗝。这时妈妈可以用中指弹击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随之停止了。
8.钙片和维生素D的补充
婴幼儿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尤其是骨骼增长很快,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2个月前是不需补钙的,母乳所含的钙完全可以满足4个月内的宝宝的需要。所以妈妈要在孕期和哺乳期多吃些含钙多的食物,如海带、虾皮、豆制品、芝麻酱、配方奶等。而人工喂养的宝宝,应在出生后2周就开始补钙。
母乳中含维生素D量极少,所以出生2周要开始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服维生素D,每日400IU。健康宝宝在夏秋季可以停服维生素D,但要保证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接受日光照射,保证摄入足量的维生素D。
9.尿布疹
由于新生儿的尿布湿了没及时换,刺激皮肤而引起发红,发展下去会出现小水疱、糜烂等症状,在医学上称之为尿布疹。
预防宝宝患尿布疹的方法很简单,只需按本书护理中提到的方法挑选与使用尿布即可。并且每次宝宝大便后,要用温水先净屁股,再擦一层植物油保护皮肤,已发生红臀的宝宝,切勿用肥皂水洗屁股。若皮肤局部有渗出时作湿敷,干后可涂含有0.5%新霉素的炉甘石搽剂或0.5%新霉素氧化锌糊剂。
10.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体温超过正常体为发热。常见原因有:
(1)夏天气温炎热时,宝宝的体温会伴随环境温度而升高。
(2)体液摄入量太少,会产生脱水热。
(3)感染或服用某些药物后也可引起发热。
对于新生儿发热,不可以随便使用退热药。若宝宝体温未超过38℃,则无需服药,但要注意观察,找出宝宝发热的原因,如果因室内太热,衣着过厚散热不良造成发热,应使室内通风换气;若属脱水热,可以多喂温开水。
当宝宝体温超过39℃,可以做物理降温,将冰袋、冷水袋置于宝宝的前额、枕部,也可以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辅助治疗。如果宝宝发热持续不退,或有嗜睡、烦躁、惊厥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11.脐炎、脐茸
宝宝脐带脱落后,根部往往潮乎乎的,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脐部有脓性分泌物、臭味或脐带表面发红,甚至发热时,则说明可能已发生脐炎,应及时就医。如果脐带脱落后,脐部总是不干燥,并且有绿豆大小呈粉红色犹如葡萄串的新生物,且表面常有渗液,甚至是脓液,这就是脐茸。
在脐带未脱落以前,父母每天应注意观察宝宝脐部有无渗血、液液。每天可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擦拭脐带根部,并轻轻擦去分泌物。不用包纱布,更不要用厚塑料布盖上,这样会加重病情,一旦出现脐炎或脐茸病症,应尽快请医生诊治。
12.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发生黄疸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病理性黄疸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即使存活下来也会留有后遗症,如智力低下、手足抽搐、头抬不起来、流口水等。病理性黄疸有以下表现:
(1)病理性黄疸出现得比较早,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黄疸的程度重,发展快。不仅面黄、白眼球黄,可能手心足心都出现黄染;
(3)宝宝精神差、嗜睡、不吃奶,甚至有高热、惊厥、尖叫等症状;
(4)总是退而复现或迅速加重,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
所以,父母要对宝宝多加观察,如发现宝宝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应及早就医,防止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13.脓疱疮
脓疱疮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多见于生后第一个星期,且多发于夏季7、8月份。
脓疱疮的感染传播多来自接触宝宝的人员手不干净,其次是宝宝的衣服、尿布、包被等被污染,新生儿表皮柔嫩,易于感染而生细小脓疱,大都发现于皮肤皱褶处、包尿布区域及头面颈部。尤其宝宝出汗多时更易发生,脓疱约有小米粒大小,周围基底红。
宝宝得了脓疱疮,妈妈要注意清洁宝宝皮肤,勤换衣服。症状较轻时,可用消毒后的针挑破脓疱,吸出脓液,然后在局部涂碘酒消毒。症状较重时,除了按上述方法处理外,还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宝宝脓疱疮主要是加强护理,接触宝宝的护理人员的手要用肥皂及水洗净,注意宝宝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更换衣服及尿布,大便后应清洗外阴,对皮肤已有感染的宝宝要积极治疗。少带宝宝出门,减少与人接触。
14.新生儿结膜炎
新生儿结膜炎一般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3天出现症状,两侧眼睑红钟,有脓性分泌物。如不予以及时治疗,经过1~2周后易迁延成慢性,还可引致脉络膜视网膜炎及视神经萎缩。
若宝宝有以上症状,可采用0.25%氯霉素或0.5%卡那霉素点眼,1日4次,每次点眼前清除两眼分泌物,直到痊愈为止,一般治疗1周左右即可。
15.新生儿低血糖
宝宝出生后如不提早进食,可在出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出现低血糖。开始时,手足震颤、嗜睡,对外界反应差、吮奶差、哭声弱,继而面色苍白,心动过速、昏迷,若经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会迅速消失。
对低血糖的患儿,轻症可给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口服,重者可给予葡萄糖点滴注射。
16.诞生牙
我们都知道婴儿通常是在6个月左右才会长牙,可是有的新生儿刚出生时,口腔中就已经有牙萌出,这种过早萌出的乳牙称为诞生牙。早萌的乳牙多发生在下颌乳中切牙的部位,也就是下颌牙床的前部,较少发生在其他部位。
早萌的牙齿可以是正常的乳牙,也可能是正常牙以外的多生牙。如果是多生牙,其下方有正常的乳牙胚,还可以正常萌出。与正常萌出的牙不同,早萌牙多数牙根尚未发育,仅仅是附着在牙床上,并不牢固。遇到松动明显的早萌牙,无论是多生牙还是正常牙,都应该尽早拔除,因为松动的牙受到一个很轻的外力就有可能脱落,如果被宝宝吸入气管,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牙齿无明显松动,可考虑保留牙齿,因为拔除多生牙后影响不大,但若拔除正常乳牙,日后可导致相邻牙的移位或使牙弓缩小。但有的时候由于牙尖比较锐利,宝宝吸吮乳头时反复摩擦舌下的系带,如果宝宝的舌系带稍微短一些会引起系带的创伤性溃疡。此时,可以通过改变喂养方式如用匙喂养来减少对舌系带的摩擦,同时检查是否存在舌系带短的情况,如果舌系带短,则应该做舌系带延长术。还可以调磨尖锐的牙齿使其变钝,以避免在哺乳时咬伤母亲的乳头。
17.先天性食管闭锁
食管是连接口腔和胃的通道,因胚胎早期在发育过程中,食管的贯通发生障碍,就会发生食管闭锁这种严重的先天性畸形。
如果发现刚刚出生的宝宝口腔唾液增多,频吐白沫似蟹状,第一次喂1~2口奶水即有呛咳和奶水从口鼻中外溢,同时出现口周和面部发绀,甚至有阵阵窒息,宝宝异常痛苦;以后每次喂奶水,均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时;应该立刻想到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可能性。
绝大多数的先天性食管闭锁均合并有食管气管瘘,消化液可以通过瘘管进入呼吸道内,同时唾液和奶水常呛入气管内,所以大多数病例合并有肺炎或肺不张。另外,还可能伴发先天性心脏病、直肠肛门闭锁等其他畸形。
当宝宝出现上述呛奶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外科看急诊,千万不要还试着喂奶,以免加重肺炎和增加宝宝的痛苦。当然单凭有呛奶症状尚不能下诊断,医生还要做辅助检查方能明确诊断。
18.肠闭锁
闭锁就是管通闭死的意思。由于肠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空化不全、缺血)以及遗传因素,导致某段肠管缺如或者肠管内腔有隔膜形成,发生完全性肠梗阻称“肠闭锁”。
宝宝出生后持续反复呕吐奶块和绿水、腹胀逐渐加重、无胎便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大多数经X线检查即可诊断。
住院后应尽快手术,术后恢复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这与闭锁肠管接通后肠管功能一时难以适应有关,宝宝在一段时间内还吃不了奶;有些宝宝还可能在肚皮上做了“肠造瘘”手术,这些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来维持营养,以使宝宝顺利地渡过手术关,争取获救。
19.肛门闭锁
肛门闭锁就是肠道没有出口,简称“无肛”,属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男孩较多见。肛门闭锁主要是直肠和肛门没有发育好,很多情况是快到肛门口的直肠形成盲端,直肠盲端位置距正常肛窝处越高病情越重。如果宝宝完全没有肛门或者生后始终没有胎便,家长很容易会想到无肛畸形,但有时候情况略复杂一些,特别是尿布上有胎便,会误以为正常,所以宝宝出生后,必须要仔细观察肛门外观和排胎便情况。
正常肛门开口于外阴和尾骨尖连线与两侧臀尖连线交叉处,此部位皮肤呈圆周状凹陷,医学上称肛窝,正常肛门开口于肛窝,除有肛门口外,肛门口周有数个纵形小皱纹,刺激肛门口周围时,肛门口有收缩反应。99%宝宝胎便于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如果发现有下述情况,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1)新生儿正常肛窝处无肛门,会阴部发育较窄;
(2)有些病例在会阴肛门区有一浅窝,但无肛门,刺激该处有收缩皱纹,宝宝哭闹时该处有冲动感,有时该处膨起;
(3)个别在正常肛窝处仅有一薄膜覆盖,隐见蓝黑色胎便;
(4)有些病例会阴肛门区为完整的皮肤遮盖,无肛窝。
以上均属于肛门闭锁。与之相近还有肛门狭窄,这种宝宝肛门口狭小,缺少应有的肛门皱纹,并合并排便困难。另外,必须重视有75%的肛门闭锁合并先天性瘘管,且因性别有所区别:男孩瘘管可开口于会阴、尿道、膀胱;女孩瘘管则开口于会阴、外阴前庭、阴道处。少数女孩正是由于瘘的存在,吃奶阶段能对付着排便,以至到1岁以后才被发现问题。
20.“仓眼”(先天性耳前瘘管)
有一些宝宝的单耳或双耳的耳前可以看到一个小眼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仓眼”,医学上叫做先天性耳前瘘管。一般有遗传倾向。有的人终身不感染。但是有的人会耳前反复红肿甚至形成脓肿,这就需要手术治疗。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在胚胎发育期的轻微畸形造成的。耳前瘘管多数情况下是单独发生而不伴有其他外耳畸形,仅有少数患儿同时伴有腭裂、副耳廓、耳廓发育不全、遗传性耳聋等先天畸形。大多数耳前瘘管口位于耳前,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轻的仅在耳前有一凹痕,重者瘘管可以有广泛的分支,形成多个盲管,管壁被覆复层鳞状上皮,偶有和中耳或颞下颌关节相通;少数病人瘘管可以开口于耳廓内、外耳道或耳后皮肤上。
先天性耳前瘘管常分泌一种白色乳酪样分泌物,可以有臭味。一般平时没有自觉症状,如有继发感染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甚至形成脓肿,反复感染破溃,可使瘘口周围的皮肤形成明显的瘢痕。有的耳前瘘管位置很低,可穿过耳廓软骨与面神经走行相交错,严重的有时可合并眼斜嘴歪等面瘫表现。
对于没有感染的耳前瘘管不必处理,而对于继发感染的耳前瘘管,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局部外敷鱼石脂软膏,如有脓肿形成,须切开引流放出脓液,在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瘘管。手术应一次切除干净,必要时切除少许软骨,否则极易引起复发。
21克汀病
克汀病是由于宝宝体内缺少甲状腺素而引起的一种病。甲状腺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分泌激素。宝宝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宝宝脑细胞和骨骼的发育。若在出生后到1岁以内不能早期发现与治疗,则会造成宝宝终身智能低下和身体矮小。
克汀病主要病因有两种:一种是某些地区缺乏微量元素碘,缺碘的妇女怀孕后,供给胎儿的碘就不足,导致胎儿期缺乏甲状腺素;另一种是宝宝先天甲状腺功能发育不良。
怎样早期发现克汀病呢?妈妈应注意,在新生儿期,如果宝宝黄疸持续不退,吃奶不好,反应迟钝,爱睡觉,很少哭闹,经常便秘,哭声与正常宝宝不一样,声音嘶哑,便应请医生检查。如果延误诊断,到2~3个月时会发现更多的症状,例如舌大且常伸出口外,鼻梁塌平,脖子短,头发干而黄,且稀疏,皮肤干燥粗糙,肚子相对较大,这时便不可再耽误,这时便不可再耽误,一定要尽早请医生诊治。
此病世界各地均有散发,新生儿中4000~6000人中有一例。目前世界各国均刚出生的宝宝足跟采一滴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素,以期及早发现克汀病。
克汀病在出生后3个月内及时治疗,恢复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宝宝的智力有可能恢复正常。这样可避免出现五迟,即,发育延迟、站立迟、走路迟、出齿迟及说话迟。
治疗克汀病,必须争分夺秒,早一天给宝宝用上甲状腺素治疗,宝宝的智力发育要好一些。
宝宝满月后若仍不会笑,而且呆头呆脑,肚子胀却又不大便,厚嘴唇,皮肤粗且又湿凉,额头还出现“电车路”,至两个月后仍不会抬头。新妈妈若发现您的宝宝有这些症状中的其中两种,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了,因为您的宝宝有可能已经患上了克汀病。
22.皮脂硬化症
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较差。按体表计算,每公斤体重面积要比成年人多达2.7倍。因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层较薄,特别是早产儿体内棕色脂肪含量少,产热贮备力不足,加上新生儿的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成人低,容易发生凝固。
如若护理不当,受到长时间的寒冷刺激,体内热量就会大量散失。当体温降到35℃以下时,皮下脂肪组织就会发生凝固,皮肤变硬。这时患儿全身冰冷、体温不升、表情淡漠、嗜睡,小腿和大腿外侧、臀部、下腹部、胸背部、面颊部及上肢的皮肤发硬、光滑、冰冷,呈暗黄色或青紫色。用手触摸患儿皮肤,有年糕团样或硬橡皮样感觉。如果用手指按压皮肤,有凹陷者,说明有水肿,则为“新生儿硬肿症”;不出现凹陷者为“新生儿皮脂硬化症”。这种病对新生儿威胁极大,多数患儿可因并发肺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肺出血等病而死亡。本病死亡率达35~50%。
在新生儿皮脂硬化症的治疗上,首要一条是复温。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28℃;用棉被包裹身体,外面放热水袋,水温由40℃逐渐增加到60℃。重症患儿应放入暖箱中复温,或用微波复温。只要在12~24小时内体温能上升至正常,大多数是可救活的。此外,应及时给患儿静脉输入葡萄糖和能量合剂,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E等;还应注意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抗感染及止血等。
预防的关键是防寒保暖。室内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5℃以上,早产儿则不应低于30℃。此外,衣着要包裹好,还要注意喂养,补充热量及水分,增强宝宝的抗寒能力。
运动教练的话
1.新生儿的按摩体操
第一套:宝宝仰卧,双臂放于体侧。妈妈用双手指面从肩到手按摩宝宝胳膊4~6次。
第二套:宝宝、妈妈姿势同上。妈妈用双手掌面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宝宝腹部6~8次,然后再用双手掌面从宝宝腹部中心向两肋腰间方向抚摸6~8次。
这两套操可以从宝宝出生5天以后开始做。注意在宝宝不饿不饱、精神愉快的时候进行。妈妈动作一定要轻柔,可以隔着一两层棉布按摩,以防擦伤宝宝娇嫩的皮肤。另外,应让宝宝穿上小衣小裤,任宝宝手脚自由活动,促进其全身运动,从而促进脑的发育。
这两节操可以疏通宝宝上肢和腹部血脉,同时又可以使宝宝在妈妈的轻轻抚摸下产生舒适、愉快的情绪反应。
不应该犯的错误
1.哺乳时禁忌
(1)生气时不要喂奶: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的实验显示,人在生气时体内可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此种毒素可使水变成紫色,且有沉淀。由此提示,妈妈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喂奶,以免宝宝产生不良反应。
(2)运动后不要马上喂奶:人在运动中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潴留于血液中使乳汁变味,宝宝不爱吃。据测试,一般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即可产生这种情况,故肩负喂奶重任的妈妈,只宜从事一些温和运动,运动结束后先休息一会再喂奶。
(3)喂奶时不要逗笑:宝宝吃奶时若因逗引而发笑,可使喉部的声门打开,吸入的奶汁可能误入气管,轻者呛奶,重者可诱发吸入性肺炎。
(4)不要着浓妆喂奶:妈妈身体的气味对宝宝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并可激发出愉悦的“进餐”情绪,即使刚出娘胎,也能将头转向妈妈气味的方向寻找奶头。换言之,妈妈体味有助于宝宝吸奶,如果浓妆艳抹,陌生的化妆品气味掩盖了熟悉的母体气味,可使宝宝难以适应而致情绪低落,食量下降而妨碍发育。
(5)不要常穿化纤内衣:化纤内衣的最大危害,在于其纤维可脱落而堵塞乳腺管,造成无奶的恶果。
(6)酒后不要喂奶:如果新妈妈有饮酒的习惯,或者在哺乳期有工作应酬不得不饮酒时,就一定要暂停母乳喂养。因为酒精会随乳母的身体代谢而进入血液,然后进入母乳被宝宝吸食。但是此时的宝宝还很小,肾脏和肝脏还不具有代谢酒精的能力,即使随母乳吸入到宝宝体内的酒精量很少,但是也会对宝宝带来一定的伤害,加大宝宝肾脏和肝脏的压力。甚至会出现宝宝不愿意吃奶的现象,所以妈妈在哺乳期应该禁止饮酒。
一旦新妈妈饮用了一定量的酒后,就不应该再给宝宝喂奶,应该在饮酒后半天甚至是一天后再恢复哺乳,此期间可以给宝宝喂奶粉等替代母乳,等酒精完全代谢掉,排除体外后再进行哺乳。
(7)喂奶后妈妈不要倒头就睡
新妈妈经过分娩、产后护理宝宝的劳累,身心疲惫不堪。喂完奶后,很多新妈妈倒头就睡,其实这对宝宝来说比较危险。新生儿胃入口贲门肌发育还不完善,很松弛,而胃的出口幽门很容易发生痉挛,加上食道短,喝下的奶,很容易反流出来,出现溢乳。当新生儿仰卧时,反流物呛入气管,极易造成窒息,甚至猝死。
2.不要挤压宝宝的鼻疖
宝宝的鼻疖为鼻尖或鼻前庭部行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如处理不当可发生海绵窦栓塞及其他颅内感染。因面部静脉内无静脉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这与四肢静脉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有所不同。故此,如挤压鼻疖,细菌感染可经面部静脉,经过内眦静脉、眼上静脉而到达颅内海绵窦内引起颅内感染,故宝宝鼻疖切勿挤压。
3.不要用微波炉给宝宝热奶
很多新妈妈会用微波炉给宝宝热奶,其实它可能带来一些健康隐患。
在微波炉里热奶,奶甁可能摸起来是凉的,但是其中的液体可能已经非常烫,会烫伤宝宝的口腔和喉咙。而且,在密闭容器的液体膨胀可能会造成爆炸。
对于挤出的母乳来说,一些保护因子可能被破坏。对于配方奶来说,在微波炉当中加热可能会造成配方奶成分的轻微改变。
4.不要用力摇晃宝宝
有些父母在宝宝哭闹或哄宝宝睡觉时,总爱抱着宝宝不停地摇晃,或把宝宝放在摇篮中,一边摇动,一边哼儿歌。据科学家们研究,轻轻地摇晃宝宝,可以使他们的内耳前庭受到刺激,产生平衡感觉,有利于其动作发育。但剧烈地摇晃,对宝宝却是十分危险的。
人的脑组织像豆腐一样脆弱,其各部分之间是靠一些非常纤细的神经束和血管联系起来的,当剧烈震荡时,脑组织撞击颅骨内壁,很容易引起大脑损伤。当成人用手反复摇晃宝宝时,由于婴儿头部相对较大,难以控制,在摇晃中就会急速晃动,使大脑不断撞击颅骨内壁,引起大脑皮层膨胀,使脑组织受震荡并缺血,从而出现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产生发作性癫痫。
为此,哄宝宝时一定不要过分用力地摇晃,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为宝宝拍照时不要使用闪光灯
宝宝出生或满月后,父母大都要为宝宝拍些照片留念。于是照相机的闪光灯便在宝宝眼前闪个不停。强烈的闪光对宝宝的眼睛是十分不利的,强烈的电子光束对宝宝的视觉细胞会产生冲击性损伤。这种损伤与闪光拍照时的距离有关,照相机距眼睛越近,损伤越大,即使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也会影响宝宝的视力。所以,对6个月以内的宝宝,要尽可能用自然光拍照,避免使用闪光灯。
新妈妈经验谈
1.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1)有信心、下决心。大量研究证明,只要妈妈在妊娠期体重增加12公斤左右就完全具备哺乳的条件和能力。母乳是你赐给宝宝的一笔财富,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宝宝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最关键的是你的信心和决心。而成功的哺乳无论对宝宝还是妈妈都是一种美满幸福的经历。
(2)早吸吮。对于正常分娩的新生儿,在断脐30分钟之内宝宝应与妈妈皮肤接触。新生儿与妈妈同室同床,以便以不定时,不定量的哺乳原则按需喂养,使宝宝得到最珍贵的初乳。早吸吮可刺激乳汁的产生,促进子宫收缩,协助胎盘娩出,减少产后出血量。同时,还可促进新生儿肠蠕动,早排胎粪。
(3)勤吸吮。让新生儿勤吸吮,增加对乳头的刺激,可产生更多的乳汁。
(4)宝宝生后1~2周,妈妈尚未真正下奶前,千万不能误认为自己“没有奶”而放弃母乳喂养。在这关键时刻,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5)不要喂水,不要让宝宝吸橡皮奶头。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和水分已能满足出生至4~6个月宝宝生长发育的全部需要,不必再加糖水、菜水和其他代乳品。宝宝出生头几天,虽然初乳分泌量较少,也不必加任何食物和饮料。吸橡皮乳头,会出现“乳头错觉”,使宝宝拒奶、烦躁而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6)充分而合理的营养。母乳喂养期间,必须将宝宝的营养和妈妈的营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妈妈营养充分而合理,才能保证宝宝营养质优量多。既要多吃蛋、鱼、肉、鸡和豆制品,也要摄入大量的蔬菜、水果。粗细粮要搭配,可吃一些玉米窝头,红糖小米粥等。尤其要多喝汤水,如鲜鲫鱼汤、猪蹄汤、排骨汤、鸡汤、青菜鸡蛋汤等,还应喝些豆浆和含有维生素AD的牛奶。禁止吸烟、饮酒和辛辣食品,慎用药物。
(7)注意睡眠和休息,保持身心愉快、情绪稳定。精神紧张、情绪低沉、焦虑、悲伤、过分疲劳、睡眠不足等,可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乳汁的分泌。有的妈妈由于担心母乳不够,心理负担过重,反而抑制了乳汁分泌,导致乳量暂时“下降”。此时,不用着急,只要坚持母乳喂养,通常1周左右乳汁自然又会恢复或增加。因此妈妈要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要调整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一般喂奶后要立刻躺下休息,尽量避免家务劳累。
(周圆圆,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