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特点
1.身体发育特点
这个时期男宝宝头围约47.54厘米;女宝宝约46.52厘米,男宝宝胸围约49.08厘米;女宝宝约47.32厘米。男宝宝坐高约50.96厘米;女宝宝约50.79厘米。
这时期的宝宝此时大约长出12颗牙,已长出上下尖牙。
1岁半的宝宝肚子仍比较大,腹部向前突出,他这时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大便了,在白天也能控制小便,如果来不及尿湿了裤子他会主动示意。
2.动作发育状况
1岁半的宝宝已经能够独立行走了,他还会牵拉玩具行走、倒退走,会跑,但有时还会摔倒。有意思的是,他能扶着栏杆一级一级地上台阶,可却常常喜欢四肢并用往楼梯上爬。让他下台阶时,他就向后爬或用臀部着地坐着下。1岁半的宝宝会用力扔球,会用杯子喝水,洒得很少。他能够比较好地用匙自己吃饭。给他玩积木,他会把3~4块积木叠放在一起。
3.语言发育状况
1岁半的宝宝开始认真地学习语言,翻书,选看图画,能够叫出一些简单物品的名称,能够指出方向,能够说4~5个词汇连在一起的句子,会有目的的说“再见”,能够按照要求指出眼睛、鼻子、头发等。
4.心理发育状况
这个年龄宝宝的语言发展还处于“单词句”阶段,即用一个词表示一句话,如说“糖”表示“要吃糖”,因此大人要结合情景,理解宝宝的语言,并在单词句的基础上鼓励宝宝说出双词句。例如宝宝看到一个球就会说:“球”,一会儿又说:“宝宝”,这时大人要在一旁补充说:“宝宝球”,并和宝宝一起玩球,同时多次重复“宝宝球”,让宝宝主动说出:“宝宝球”。大人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情景让宝宝学说:“宝宝玩球”,“宝宝看球”等。这个时期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宝宝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发音正确。如果父母发音不正确,将来会影响宝宝说话时的发音。所以一旦发现宝宝发音不正确,不要认为挺有意思,而需要及时纠正。另外要注意语音规范,用词恰当。
(2)在教宝宝学话的时候,注意把有特点的人或东西联系起来。宝宝最初叫“妈妈”“爸爸”时,最好让他看着爸爸叫“爸爸”,看着妈妈叫“妈妈”;教他说“灯”时,要让他看着灯,这样能加深宝宝对词文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宝宝记忆。
(3)家长可常带宝宝去动物园或公园,宝宝看到动物会感到新奇,例如看到大象,家长要马上教他说:“大象”,宝宝会更有兴趣地学习。
(4)1岁半的宝宝,学说话的积极性比以前提高了,能说3~4个字的语句。此时父母对宝宝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句子完整,不要说半句话。另外注意不要跟宝宝学,比如宝宝说“饭饭”,但大人要坚持说“吃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
4.心理发育状况
这时的宝宝逐渐地变得“不听话”了。你让他吃饭,他偏不吃,你要让他这样,他偏要那样。出现这种抗拒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时的宝宝已开始逐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有时甚至不接受父母的劝阻,明明知道是父母不同意的事,却偏要坚持干下去。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是一个消除宝宝抗拒行为的好办法。如果宝宝要玩一个脏玩具,你可以给他一个新鲜的玩具取而代之,或开始一项有趣的活动,这样比简单地禁止他玩脏东西效果要好得多。
对待宝宝的抗拒行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宝宝任性的程度,宝宝的主动表现和自我主张是培养其独立性的起点。父母应该知道开放式的培养方式可以长期影响宝宝的自我形象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是他们的健康。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
在宝宝开始调皮时要警告或提醒他,这是培养宝宝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佳办法。
不要过多地提问或发布命令。父母的任务是观察和思考,说出你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去控制宝宝。
要以真诚、准确的言辞来表现和欣赏宝宝美好的行为,以此来塑造宝宝良好的习惯。
营养师的话
1.饮食营养
随着幼儿消化功能的不断完善,食物的种类和烹调方法将逐步过渡到与成人相同。1岁半的宝宝还应注意选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1岁半的宝宝已经断奶,每天吃主餐饭,再加1~2顿点心。若晚餐吃得早,睡前最好再给宝宝吃些东西,如牛奶等。
给宝宝做饭,饭要软些,菜要切碎煮烂,油煎的食品不易消化,宝宝不宜多吃,吃鱼时要去骨除刺,给宝宝吃的东西一定要新鲜,瓜果要洗干净。宝宝的碗、匙最好专用,用后洗净,每日消毒。宝宝吃饭前要洗手,大人给宝宝喂饭前也要洗手。
2.少吃零食
适量给幼儿吃一些零食,可及时补充幼儿的能量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也给幼儿带来快乐。但一定要适量,时间及食物选择也应恰当,否则会影响幼儿的正常饮食。
幼儿的胃容量小,而活动量却很大,消化快,所以往往还未到吃饭时间就饿了。这时可给幼儿一些点心和水果,但量不要多。
还需要提醒父母们的是,要掌握给宝宝吃零食的时间。可在每天中、晚饭之间,给宝宝一些点心或水果。但量不要过多,约占总供热量的10%~15%。餐前1小时内不宜让宝宝吃零食,否则影响正餐的摄入量。睡前不要吃零食,尤其是甜食,不然易患龋齿。
宝宝的饮食要以正餐为主,零食为辅。零食可选择各类水果、全麦饼干、面包等,但量要少,质要精,花样要经常变化。
太甜、太油的糕点、糖果、水果罐头和15克力不宜经常作为宝宝的零食。因为它们含糖量高,油脂多,不易被宝宝消化,且经常食用易引起肥胖。冷饮和汽水不宜作零食,更不能让宝宝多吃,以免消化功能紊乱。父母们一定要有计划、有节制,不能宝宝喜欢什么就给买什么,让宝宝养成无休止地吃零食的坏习惯。
3.注意进食时“含饭”
有的宝宝吃饭时爱把饭菜含在口中,不嚼也不吞咽,俗称“含饭”。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婴幼儿期,最大可达6岁,多数见于女孩,以家长喂饭者为多见。发生原因是家长没有让宝宝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按时添加辅食,宝宝没有机会训练咀嚼功能。这样的宝宝常因吃饭过慢过少,不到足够的营养素,全身营养状况差,甚至出现某种营养素缺乏的症状,生长发育迟缓。家长应耐心地教,慢慢训练,可让其与其他孩子同时进餐,模仿其他孩子的咀嚼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进行矫正。
4.科学补脑的关键因素
如果知道了有关补脑所需的各种食物,但是无法科学地把它们运用到饮食中,也会影响补脑的效果。在为宝宝科学补脑的同时,家长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①食物要均衡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均衡摄入体内。才对人体更加有益。比如在早餐中,如果只吃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就没有同时吃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人精神好。因为碳水化合物中所含的色氨酸会使人感到昏昏欲睡,如果吃入适量的蛋白质,就会减少色氨酸进入大脑,从而使脑细胞保持充沛的活力。
②食物要搭配合理。任何一种物质都不能单独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所以为了维持大脑的营养需要,必须把各种物质合理地搭配食用,做到粗粮与细粮搭配合理,主食和副食搭配合理,饭类与汤类搭配合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人体摄取到足量的营养物质。
5.宝宝每日食谱(供参考)
早晨6:00,牛奶100毫升,白糖适量
上午8:00,营养八宝粥:糯米1汤匙,红豆1汤匙,绿豆1汤匙,葡萄干10粒;小儿鱼肝油滴剂(用量遵医嘱)
上午10:00,苹果50克
中午12:00,营养蛋饼(鸡蛋半个);鱼肉20克,葱头10克;豆腐糊(豆腐10克)
下午3:30,草莓麦片粥(麦片20克,草莓50克)
下午6:30,烂饭40克;草鱼烧豆腐(鱼肉30克,豆腐30克)
晚间9:00,牛奶100毫升,白糖适量
6.宝宝营养食谱推荐
(1)菜肉水饺
材料:猪肉馅、白菜(或韭菜、芹菜等)各250克,面粉400克,食盐、姜末、葱末、香油、酱油、五香粉、味精各适量。
做法:①将酱油、五香粉、姜末加入肉馅内搅拌开,最后放葱末。②白菜剁碎,挤掉水分加入肉馅内,再倒入香油、盐、味精拌匀即成饺子馅。③用温水和面,稍饧后,再反复揉至面皮光润。每50克揪8~9个小剂子,擀成圆饼状,放入馅,用双手把面皮边合拢,挤紧,粘牢,做到肚大边小。④锅置火上,加水适量,用旺火煮开后,下饺入锅,边下边推动水,以防饺子互相粘连,煮至饺子漂起时点些凉水,一般点2次凉水,直至饺皮肚一按即起或饺皮边无白茬即熟(加盖煮馅,揭盖煮皮)。
(2)小豆米粥
材料:赤小豆50克,大米100克,糯米15克,白糖(或咸菜)少许。
做法:赤小豆洗净后入锅中,加适量冷水,煮至八成熟时加入大米、糯米,再添适量水,烧沸后,用文火煮至粥黏即可,但不要太稠。食用时可按儿童口味或食谱安排加糖或配咸菜。
(3)五彩疙瘩汤
材料:小虾仁4-5个,鸡蛋一个,西红柿一个,豆腐、火腿、青菜、面粉适量。
做法:①虾仁洗净,剁碎;西红柿稍烫,去皮,剁碎(1/2即可);豆腐、火腿、青菜切丁。②炒锅放适量油,烧热;加入虾仁、豆腐、火腿、西红柿略炒;要炒出红色(西红柿的汤);③锅内加水;面粉放碗内,加冷水,边加边用筷子搅拌成小颗粒;④水开后把面疙瘩一点点拨入锅中;⑤2分钟左右(如果面疙瘩不大一般开锅即可),打入鸡蛋,用筷子划散;如果吃整蛋就不要搅拌;⑥撒入青菜、加盐、滴几滴香油,起锅。
(4)牛肉粥
材料:牛里脊2勺(20克),土豆1/8个,牛肉汤1杯,米饭1/4碗,盐200毫克,淀汾少许。
做法:①将土豆去皮切小碎块;②将牛里脊切成肉末,用淀粉拌匀;③将土豆块,米饭,牛肉汤放入锅内煮粘稠;④将拌好的牛肉末下锅再煮5-8分钟;⑤最后加盐即可。
(5)小葱炒蛋
材料:鸡肝1-2片,土豆1/4个,米30克,水4杯,盐少许。
做法:①将鸡蛋打入碗内,加少许盐搅匀;小葱去根,择去外皮,洗净,切成1.5厘米长的小段待用。②将水放入锅内,开后倒入鸡蛋液不断搅炒,待鸡蛋成块,加入食盐、味精,投入小葱搅炒几下即可。
(6)肉末炒西红柿
材料:瘦猪肉25克,西红柿40克,粉皮60克,植物油20克,酱油、食盐各适量,葱、姜末各少许。
做法:①将猪肉洗净,剁成碎末;②西红柿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去皮去籽切成小块;③粉皮切成小片。④锅置火上,放入油烧热,下入葱姜末炝锅,再将肉末放入炒散,加入酱油、食盐略炒,投入西红柿炒几下,再投入粉皮,用旺火快炒几下即可。
护理师的话
1.咬嘴唇的不良影响
这个年龄的宝宝正处在乳牙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宝宝咬下嘴唇的习惯,将会对宝宝的乳牙、口腔及面部的发育和形态造成不可挽回的坏影响,甚至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及时地向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这为宝宝提供了实际的帮助。要想宝宝一生健康平安,父母首先就要在意识上先赢一步。
(1)给宝宝安全感
宝宝咬自己的嘴唇的行为,实质上是宝宝缺乏安全感所造成的,宝宝发出的这种身体信号说明他非常需要安全感。所以,父母首先需要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父母可以利用各种机会给宝宝安全感,充满爱意地抚摸宝宝,紧握宝宝的小手,用力亲亲宝宝的小脸,拥抱宝宝,告诉他:“宝贝,我爱你!”宝宝睡觉前,可以轻轻地抚摸他的额头,“宝贝,安心地睡吧,我就在你身边!”
(2)转移注意力
父母看见宝宝在咬嘴唇时,尽可能用积极的方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淡化处理。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注意力很容易随外界的事物转移,父母可以积极地利用宝宝的特点来帮助宝宝。如:“宝贝,我们来藏猫猫!”或者“宝贝,把手套递给我!”等。让宝宝的注意力从自己的嘴唇转移到外界的事物上。
(3)增加宝宝咬食物的机会
这一年龄段的宝宝一般至少有8颗牙了,父母可以给宝宝咬一些偏硬的食物,如:馒头、包子、水果、蔬菜、饼干等等,以满足宝宝用牙齿的愿望。同时,父母也要积极地给宝宝做正确的示范,让宝宝从小就懂得牙齿的作用和正确的使用方法,让宝宝明白牙齿不是用来咬嘴唇的。
2.警惕1岁多还不会走路
1岁半的宝宝还不会走路,属于发育落后。宝宝不会走路的原因有很多,家长应细心观察,寻找原因,对症施治。
首先,应考虑宝宝大脑的发育有没有问题,腿的关节、肌肉有没有病。
其次,家长有没有训练过宝宝走路,宝宝是否爬过,站得好不好,是否用屁股坐在地上蹭行过,是否过早地用了“学步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宝宝学会走路或推迟走路的时间。
再次,可以看看他的脚弓,是不是扁平足。扁平足是足部骨骼未形成弓形,足弓处的肌肉下垂所致,家长可以帮他按摩按摩,并帮他站站跳跳。有的宝宝脚部肌肉无力,无法支撑全身重量,大人要帮他增加肌肉力量。
3.及时纠正宝宝单侧咀嚼食物
有的幼儿习惯使用单侧牙齿咀嚼食物,这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时间久了,对幼儿的发育和健康不利。
幼儿如果长期用单侧牙齿咀嚼食物,会使这些牙齿受到过多的磨损,并可能导致关节功能紊乱,产生酸痛,影响对食物的咀嚼,增加胃的负担,造成胃病和消化不良。而另一侧牙齿因长期不用会发生萎缩,牙周组织变得不健康,造成牙龈炎、牙周炎及牙齿松动。另外,单侧咀嚼对面部发育也有不好的影响,咀嚼侧比另一侧的肌肉要发达而出现面部不对称。
因此,无论是习惯,还是某些原因造成幼儿单侧咀嚼食物,都应及时纠正。
4.让宝宝远离蚊虫叮咬
气候转暖的时候,特别是在夏季,宝宝总是会受到蚊虫的叮咬。如何使宝宝远离它们的骚扰,受到骚扰后又如何处理呢?
宝宝睡觉时,为了让他享受酣畅的睡眠,可以给他的小床配上一盏透气性较好的蚊帐;或插上电蚊香,注意蚊香不要离宝宝太近;还可以在宝宝身上涂抹适量的驱蚊剂,睡觉前沐浴时可以在宝宝的大盆里滴上适量的花露水,使宝宝洗澡后肌肤上留有花露水的味道,对驱散蚊虫也有一定的功效。
蚊虫叮咬后常会引起皮炎,此乃夏季宝宝皮肤科常见病症,以面部、耳垂、四肢等裸露部位的丘疹或淤点为多见,亦可出现丘疱疹或水疱;损害中央找到刺吮点,表现为像针头大小暗红色的淤点,宝宝常会感到奇痒、烧灼或痛感,因此会出现烦躁、哭闹:个别严重者可于眼睑、耳廓口唇等处明显红肿,甚至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偶发由于抓挠或过敏引起的局部大疱、出血性坏死等严重反应。
一般性的虫咬皮炎的处理主要是止痒,可外涂虫咬水、复方炉甘石洗剂,也可用市售的止痒清凉油等外涂药物。
对于症状较重或有继发感染的患儿,可内服抗生素消炎,同时及时清洗并消毒被叮咬的局部,适量涂抹红霉素软膏等。
父母要监督宝宝洗手,剪短指甲,谨防宝宝搔抓叮咬处,以防止继发感染。
蚊虫是传播乙型脑炎和多种热带病(如疟疾、丝虫病、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主要媒介,夏秋季如发现宝宝有高热、呕吐,甚至惊厥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在使用驱蚊用品,特别是直接接触皮肤的防蚊剂、膏油等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现象,有过敏史的宝宝更应注意。
5.培养穿脱习惯
1岁之后的宝宝,已经可以开始学习自己穿脱衣服了。父母给宝宝选择衣服时,上衣要稍长,以免宝宝活动时露出肚子着凉。
开始训练时,可先让宝宝脱帽子、袜子、鞋子,这些比较简单的动作训练几次就很容易学会。
父母培养宝宝的穿脱习惯应注意以下原则:
(1)培养宝宝穿戴整齐和爱整洁的好习惯。教宝宝穿戴衣物时,衣裤要扯平,外衣要扣好,系好鞋带,戴正帽子。脱下的衣裤鞋袜要按顺序整齐地放在固定的地方。
(2)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逐渐培养宝宝穿戴衣物的能力。
(3)要给宝宝仔细讲解每一个动作。如脱衣,要先把着宝宝的手放在背后,使宝宝一只手拉住另一只袖子往下拉,另一只手往上抽,解扣子,右手手指按住扣子,从扣眼里往下按,左手往下拉衣服。
(4)要循序渐进。12~14个月的宝宝能抓起帽子戴在头上,但过1~2个月才能戴正。宝宝在学穿鞋时开始分不清左右,穿袜时不会扯后跟。因此要仔细、耐心、循序渐进。同时应先做示范动作,然后让宝宝自己练习,并给宝宝讲解衣物的名称、颜色及各种穿衣的动作,以提高宝宝独立穿衣的兴趣,及早掌握与穿衣有关的语言和技能。
6.正确给宝宝洗肚脐
肚脐如果不经常清洗,人体分泌的皮脂液、汗液以及灰尘就会聚集在这里,与薄薄的皮肤粘结在一起,一旦因污垢刺激皮肤而发痒,幼儿就会不自觉地搔抓,即使是很轻微的损伤,也会给病菌感染敞开方便之门。因此,宝宝肚脐宜常清洗,保持其清洁卫生是十分重要的。
清洗宝宝肚脐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宜用温热水洗,以免肚子受凉;清洗时不能用肥皂、洗衣粉等刺激性的去污剂。注意千万不要边洗边用手指甲挖掏,肚脐里的污垢清除不掉时,可用消毒棉花棒蘸上芝麻油,浸于肚脐,稍候片刻再用消毒棉花棒轻轻擦拭。清洗干净后,用消过毒的纱布将整个腹部擦干,再撒上爽身粉。
7.光脚散步对宝宝有益
光脚散步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对弱智幼儿以及足部骨骼和肌肉发育不良而不能正常走路的幼儿,都有较大的好处。
足弓是人类特有的,是在人直立、正常行走过程中产生的。而弱智儿的足弓不明显,或没有足弓。没有足弓的宝宝走、跑都很慢,不能双脚同时跳起,或跳得很笨,运动反应不灵敏。光脚散步可使脚掌受到外界刺激,促进足部骨骼、肌肉的发育及足弓的形成,同时向大脑传递刺激,促进大脑的发育。
在散步时注意让宝宝脚跟着地走一段路以后,再用脚尖走一段路,这样既能锻炼两腿的力量,也可以锻炼宝宝的平衡机能和移动身体重心的能力。
早教专家的话
1.认知能力训练
(1)模仿游戏
继续和宝宝玩各种模仿游戏。如擦桌子时给他一块小布模仿。最好让其能和大人边干边玩,家长边玩边讲。并提供条件让宝宝做生活模仿游戏,如给布娃娃喂饭,替娃娃盖被子等,从而培养宝宝的社会适应能力。
(2)说出动物名称
搜集动物图片若干张,一张一张教都给宝宝认识,注意把动物外形的主要特征教给宝宝认识。开始训练先教给他认识一种,然后再教他认识第二种,第三种,看看他对哪一种最感兴趣,边认边模仿它的动作和叫声,使学习非常有趣。
2.语言能力训练
(1)语言事物联系
继续多教宝宝学说物名,不断增加其单词量,并引导宝宝将物名与动作地点联系起来,如和宝宝一起看画片后,告诉他把画片放到盒子里,然后再把盒子放到桌子上面。
(2)说自己的小名
家长经常对宝宝说:“你是小明(或张建明)”,“我是阿姨”。给宝宝吃东西或给他玩具时都要叫他的名字,使他知道自己的名字。
抱着宝宝照镜子或看宝宝的照片,指着他说:“这是小明”,再指指他自己,使宝宝把名字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家长问宝宝“你叫什么名字?”回答对了要称赞,不会回答时再教他,直至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可以是小名)。
3.行为能力训练
(1)熟练用勺
此时应继续培养宝宝自己拿勺吃饭的习惯,要让宝宝的座位和桌子靠近,使他尽量少洒或不洒地把饭送到嘴里,鼓励自己吃饭,千万不要养成边吃边玩的习惯。
(2)自己脱去鞋、袜和手套
让宝宝学会自己脱去鞋袜。要脱衣服时,能很好配合,大人脱去一只袖子,自己会把上衣脱下。
(3)与大人玩
训练宝宝能与大人合作运动。如让宝宝骑到大人的肩上,抓住宝宝的双手说:“请乘客坐好,飞往北京的飞机就要起飞了。”大人在地上走几步再转两圈说:“北京机场到了,请下飞机。”让宝宝下来。
4.听觉能力训练
你说出一个命令,让宝宝去执行,引导宝宝将语言与实物联系起来。如:“把奶奶的眼镜拿过来”,“把柜子上的糖盒拿来”,“把你的积木拿来,我们一起塔积木”等。
5.感知能力训练
可在纸上用色彩鲜艳的笔画出几种三角形图案,并告诉宝宝:“这是三角形。”平时还要结合室内外宝宝常见的有三角形状的实物,反复教宝宝认识三角形。经过反复指认,宝宝便能分辨出三角形。
6.数学能力训练
宝宝1岁半后可练习跳蹦蹦床数数,宝宝一面跳一面数,开始是大人帮助数数,渐渐自己也在数数。宝宝很喜欢玩这种有弹性的跳跃运动,每天数数可以知道今天跳得比昨天多,而且可以知道比昨天到底多了多少下,数数成为宝宝记录进步的方法,使宝宝更乐于边跳边数数。
1岁半大的宝宝可边搭积木边点数,放1块说1,放两块说2,放三块说3.慢慢练习,家长不要急于求成。
7.益智游戏
(1)开火车
目的:发展想象力和配合动作。
玩法:你做车头,宝宝做车厢,告诉宝宝:“火车马上就要开了,乘客同志请上车。呜……”,边摇动双臂边向前跑,让宝宝紧紧跟在你的身后,同时发出“咔嚓……咔嚓”声。跑一段路后,你说:“火车到站了,乘客同志请下车。”也可让宝宝当车头,你当车厢玩。
(2)晃动身体的歌
目的:锻炼宝宝的身体意识、大动作技能、听觉和社交技能。
玩法:家长可以给小宝宝唱《拍手歌》,并教宝宝根据歌词做动作,宝宝渴学习身体各部位的名称,所以要强调歌词中的手和脚,做大幅度的动作以强调词义。宝宝学会儿歌后,家长故意犯错,比如应该跺脚时拍手,就看宝宝如何反映了,宝宝很可能开怀大笑,因为幽默感与生俱来。
(3)枕头路
目的:训练宝宝的动作技能,训练他克服障碍的能力,增强掌握平衡的能力。
玩法:在室内用枕头和软垫铺一条路,让路围着房间弯弯曲曲。家长鼓励宝宝沿着小路爬完或走完路线。这条路弯曲又不平,家长一定要抓住他的手,并把宝宝的鞋子和袜子都脱了,一旦宝宝的步子稳了,放手让宝宝自己在枕头上走几步,但是要站在附近保护。也可以在路线中,有的放两个枕头增高,有的放在桌下,这样宝宝就得自己设法爬上或爬下了。枕头或软垫也可以用各种大小、颜色和质地的,可以使路变得丰富有趣。活动和探险,宝宝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在有趣的环境下带宝宝四处转转,一定会令他高兴。
(4)定格舞
目的:开发宝宝的平衡和听觉技能
玩法:当家长和小舞蹈家6旋转跳舞时,放上音乐,并请旁人控制开关。将宝宝抱在怀里,乐声响起时,和宝宝一起左右摇摆做大动作,也可倾斜一下;音乐停止时,保持原有动作不动,音乐再次响起时,继续跳。然后每次停止时都定格。大一点的宝宝自己能掌握好跳或跳,小宝宝在家长怀里定格,也会感到高兴的。当宝宝跳舞时,能体验到音乐的韵律,这是宝宝发展语言和音乐技能重要的第一步。
(5)传球
目的:提高大动作技能;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玩法:首先选择和宝宝脑袋大小差不多的球(太大太小都抓不住),然后选择或清理出一块室内或室外的空间,家长坐在离他一两步远的地方,轻轻将球滚到宝宝脚边,然后鼓励他把球滚回来。宝宝熟练后,慢慢扩大与他的距离。同样,家长也可以试着将球轻柔地弹给宝宝,再让他弹回来。
(6)吹泡泡
目的:刺激手眼协调能力
玩法:自己动手将一杯水,一勺甘油以及两勺餐洗剂混合在一起,即可制成泡液。泡泡棒可以用塑料管、空心塑料棒做。用一根大泡泡棒吹出大泡泡,当宝宝追赶击破时,为他欢呼。然后用小棒重复,吹出雨点般的小泡泡要用力,吹大泡泡则要轻柔。这个游戏可以把宝宝带到户外做,向他解释风可以吹得树叶沙沙响,可以吹动他的头发,也可以吹走泡泡。吹时,家长倒着走,以便让宝宝边追父母边抓泡泡。
(7)演奏中的乐队
目的:提高协调能力和对声音的理解力
玩法:给宝宝准备结实的木勺、大小不同的不锈钢碗、轻巧的平底锅、各种大小的金属盖和塑料杯。乐器越大,种类越多,家长和宝宝所制造的声音就越大越多。当小音乐家演奏时,鼓励他尝试不同的敲打方式,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热情地、轻柔地、缓慢地、快速地……一定要让宝宝指出其中的不同。让宝宝敲打乐器,按家长的指令停止或开始音乐。也可播放宝宝喜欢的音乐,最好是有明显节奏感的,鼓励宝宝跟着敲打“乐器”。这是宝宝学习因果关系的方式之一,宝宝敲东西时,他就能明白自己也能制造声音。
8.儿歌欣赏
五只小青蛙
五只小青蛙,正在岸上叫,
两只青蛙跳下水,岸上的青蛙剩多少,
岸上的青蛙剩三只。
9.情商培养:坐飞机
让宝宝骑在爸爸的肩头,双手握好宝宝的手,说:“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然后慢慢地站起,在地上转一两圈,再说:“飞机到站了,请注意。”并慢慢地放下宝宝。
让宝宝在游戏中体验到合作运动的快乐。注意,进行这个游戏时一定要选择上空没有障碍物的空间,最好是在室外,以免发生意外。
保健医生的话
1.口吃
(1)口吃的具体表现
口吃具体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说话不流畅,出现单字或单词重复停顿,每句话在说出第一个字后即停顿,或重复第一个字,或拖长一个字的发音。发音困难主要是在发辅音时。口吃患儿常常伴有情绪与行为问题,较正常宝宝更容易有抑郁、焦虑情绪。我国目前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经常反复出现言语、单词重复、延长的现象,而且频繁出现停顿,使言语不流畅,但言语表达的内容并没有障碍。
②症状至少已经3个月。
③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抽动障碍和精神病性言语零乱所致。
(2)口吃的影响
①口吃常发生在宝宝言语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如不正确引导并加以矫正,会严重影响宝宝的语言发育,甚至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②口吃患儿讲话时表现为紧张、肌肉抽搐、舌肌强直、顿足等等。这对患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个性的形成都会产生不良的结果,易引起自卑、孤僻、退缩、性格改变等,影响其正常成长、学习和生活。
(3)口吃产生的原因:
一般观点认为,口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是与心理状态有关。下面是幼儿口吃产生的原因:
①模仿行为:3岁前的幼儿已经学会并善于模。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动作和认知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来掌握别人的经验。幼儿常常不自觉地模仿亲近的成人和同伴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若他们常常与口吃患者接触,则会对口吃患者的言行表示好奇,进而去模仿学习,就可能导致口吃。
②大人教育不当:这个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迅速时期,由于他们还不能迅速地选择词汇,有时就会表现出重复延长某一个字或语言不连贯、不流畅现象,这是正常现象,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并不是真正的口吃。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但当幼儿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楚时,父母急于矫正,甚至在宝宝一句话还没说完时就打断进行矫正,就会造成宝宝心理上的压力,说话时出现紧张,失去说话信心,从而导致口吃。
③突然的精神刺激:惊吓、环境的突然改变、因受到严厉惩罚感到恐惧等,都会造成心理紧张,这种激动和紧张状态会使发音系统受到抑制,发音器官发生很细微的抽搐或痉挛,这时幼儿就会出现暂时性口吃。若多次的发音停滞和重复,就会使幼儿形成条件反射,从而导致口吃。
④人格素质倾向:有些专家认为,性格内向的幼儿易口吃。内向幼儿中的一部分人过于注重自己的言行,言谈举止过于拘谨,惟恐自己的言谈引起不良反应,由此形成紧张心理,导致口吃。另外,性情急躁的幼儿,办事急于求成,说话不加考虑,也易口吃。
⑤疾病:患百日咳、流感、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或脑部受到创伤后,大脑皮质功能减弱,也容易发生口吃。
⑥遗传:口吃患儿中25.5%与遗传因素有关。
(4)口吃如何治疗
首先,应消除宝宝的心理紧张因素。无忧无虑、快乐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和消除宝宝说话时的紧张。即使是宝宝说错了,也不要训斥,引导宝宝讲话时放慢速度,耐心诱导是治疗口吃的“良药”。
其次,要加强言语训练。学龄前期宝宝不必进行特殊的言语训练,幼儿发音功能不完全,词汇有限,吐字常有重复,对于这种生理现象主要是指导和劝告父母及养育者,让宝宝得到一个自然松弛的说话环境,那么,口吃自然就会消失。
学龄前宝宝要进行言语矫正训练,口吃宝宝大都对单词的第一个字发音感到困难,发音过急过重,常卡在此处。所以要诱导宝宝发好第一个字音。可以教宝宝先轻轻地发出字的声母,然后与韵母拼合,拼出字音,再慢慢地向第二个音滑动,这是矫正口吃比较有效的诀窍。矫正口吃的系统训练方案包括肌肉放松、协调呼吸和说话、控制言语速度、延长元音的发音等措施,掌握正确的语速、语调和节律。具体的方法是,练习呼吸均匀、平稳、缓慢,练习发辅音,四声。平时通过念唱儿歌、诵读古诗、讲述故事等语言形式多进行自我训练。再逐渐通过家庭对话、课堂提问等形式帮助口吃宝宝面对他人。然后在公共场所训练讲话,多肯定、鼓励和帮助他们。配合行为强化的方法,有进步就奖励,使口吃宝宝增强自信。
多种精神药物可以引发口吃,一些能够引发口吃的药物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又可以用来治疗口吃。如:三氟拉嗪、甲硫哒嗪、氟哌啶醇、氯丙咪嗪、帕罗西汀等,适用于难治性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急慢性鼻炎
急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急性炎症,本病具有传染性,俗称“伤风”或“感冒”。急性鼻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例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等等,有1~3天的潜伏期,病程7~10天。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伴有轻度的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
治疗本病以及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为主,往往在发病初期采取饮食疗法十分有效,按摩针灸亦简便易行。若有发热则应用药物治疗,滴鼻药有利于减轻症状。
急性鼻炎只能以增强体质和注意卫生来预防。增强体质主要是锻炼身体,并辅以药物、食物的补养。注意卫生习惯,要从食具、毛巾、脸盆等方面做起。挖鼻的习惯应戒除。尽可能减少病毒接触口、鼻、眼黏膜的机会。室内常用食醋蒸气熏一下,有利于减少空气中的病毒。
慢性鼻炎是指持续数月以上的鼻腔一般炎症。临床上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本病主要是由于急性鼻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慢性:也有一些是鼻周围器官炎症,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影响的结果:鼻腔内长期吸入粉尘或有害的化学气体,也可能发生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妨碍鼻腔通气和鼻引流,也会继发慢性鼻炎:也有一些患者是全身性的慢性病造成的。此外,本病还与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烟酒等嗜好有一定关系。慢性鼻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鼻塞、多涕,鼻腔检查有鼻甲肥大。
本病的病程较长,一般以中药治疗为首选方法。鼻塞较严重者则可采用冷冻、激光、封闭、硬化剂等方法。治疗过程中宜配合体育疗法。
慢性鼻炎应注意:积极治疗急性鼻炎;保持环境卫生;积极防治全身有关疾病。
3.疥疮
疥疮是由疥虫引起。疥虫是一种很细小的节肢腿动物,可经由接触传染,小朋友拉手或一起游戏时的身体接触,都可以传染疥疮,而家人互相传染的机会更大。
患疥疮的宝宝的手掌、脚掌会出现细小的水泡或红疹,容易被误认为皮炎。
由于疥疮经由接触传染,故患者的家人很多亦同时受到感染而感到浑身瘙痒,需要一并接受治疗。
治疗疥疮,必须先杜绝疥虫。方法主要是外涂药物(遵医嘱)。患者必须依照以下程序用药,方可有效。
第一晚,患者热水浴后将乳剂涂于头部以下之全身皮肤上。由于瘙痒是身体的反应,不代表痒的地方才有疥疮,故必须注意全身涂满乳剂,除头部及颈部外不遗漏任何部位,待乳剂干后,穿回当日之衣服。24小时后才可洗澡。过后可用止痒药膏涂擦身体上瘙痒的部分而并非全身涂擦。
患者的家人不论是否感到皮肤瘙痒,均须同时接受治疗。患者的衣物可以沸水洗过或以熨斗熨过。这种疗法一般可杀死全部疥虫,皮肤瘙痒或会持续两三星期,这不代表疥虫未被铲除;反而若用疥虫的药太多,可能引起皮肤敏感而感瘙痒。
运动教练的话
1.运动能力训练
(1)扶栏上下楼梯
大人牵着宝宝扶着栏杆上、下楼梯。让宝宝自己扶好楼梯扶手,一步登上,两足站稳再向上迈步。熟练后放手,要先从上楼梯开始,这样比较稳。宝宝自己会上楼梯后,家长再牵着宝宝慢慢学习往下迈,两足在台阶站稳之后,再伸足下迈。一面迈步,一面鼓励“宝宝真勇敢”。
(2)会跑步
家长拉着他一只手教他慢慢跑步,家长可与宝宝一同跑,让他模仿你跑,或站在宝宝前面拍手叫他跑过来。这时如果大人不帮助,他不会自己停止。
(3)双足跳下一级台阶
大人用双手牵着宝宝从最后一级台阶跳下,这是学习下台阶时应同时学会的本领。宝宝渐渐学会了单手牵着跳下台阶,更喜欢在散步时由父母牵着手双足往前跳跃。
(4)用手指将小球投入杯内
大人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稳小球,拿到杯口时说“放开”,让小球落入杯内。宝宝拿球时,大人也告诉他拿到杯口时“放开”。当宝宝放入第一个球,家长点头表示赞同,以后宝宝应继续将桌上4~5个球准确地放入杯内。
(5)搭积木5~6层
家长与宝宝一起在小桌子上搭积木。家长把积木一块一块地垒高至6块,鼓励宝宝模仿着一块一块地搭积木,要求能搭积木到5~6层高。当宝宝放对一块,家长就应该夸奖他,必要时可以作口头或动作提示,如用手指着积木:“放在这儿!”
家长与宝宝一起用积木搭火车,要求能够有6节相连,并能在第一节上再垒高一层,搭出“火车头”来。
2.使用筷子有利于宝宝智力提升
一位日本学者在研究人使用筷子的力学结构时发现:用筷子夹食物,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而且这些部位的运动和脑神经有关。他认为,训练幼儿使用筷子进食,具有健脑益智作用。因为使用筷子不但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还有训练大脑的作用。倘若一次进餐需要半小时,三餐便是一个半小时,这对脑子是一种很有益的刺激,特别是由于和胳膊有关的大脑皮层面积较大,所以胳膊的运转,可以使人脑子灵活、身体健康。
3.宝宝智力落后于别人怎么办
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有时会造成宝宝的智力发展速度不一的现象,甚至有的宝宝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同年龄宝宝。如有的父母发现自己3岁的宝宝除了会叫妈妈外,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人与他讲话,他常常似懂非懂,还经常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便可能是智力落后。那么,如果发现自己的宝宝智力落后于别人该怎么办?对此,作为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早诊断,积极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宝宝智力落后的程度。有些宝宝智力落后的原因是由于先天某些器官发育不良造成的,有些是由某些疾病导致大脑受损,如心脏病、脑炎、难产等引起,还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缺乏正常的环境刺激等因素造成。当发现宝宝智力发展缓慢,父母应及早地带宝宝去医院做详细检查,找出智力落后的真正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治疗。如对患脑疾、癫痫儿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能使宝宝的智力逐步恢复;对一些感知觉、动作发展失衡的宝宝,可由专门的训练机构进行特殊的教育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宝宝的智力水平。
(2)树立信心,加强训练,尽可能促进宝宝朝着正常的智力水平发展。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宝宝的智力落后,父母都要给予宝宝更多的爱心、耐心、信心。智力落后的宝宝接受教育的能力弱,往往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心,常常认为自己“很笨”、“不行”、“是别人不喜欢的人”。所以,对这样的宝宝,父母不能丧失对其教育的信心,不能听之任之,只养不教。
父母对他们各方面的学习不可操之过急,应多帮助、安慰,还应降低学习要求,让宝宝从小做起、从简做起。同时要一,要尽可能地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循序渐进地采用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教育方法,让宝宝进行认知活动。
(3)挖掘长处,因势利导,使宝宝成为某一方面的“奇才”。据国内外的一些报道,有些智力落后的宝宝并非所有的智力因子、功能都低下,他们在某些方面还可能远远高于正常智力的宝宝。如有的表现出惊人的计算能力,有的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这就告诉我们,智力落后的宝宝也有其智力发展的潜力,只要不放弃,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创造奇迹。
5.别让小利毒害宝宝心灵
有些父母在别人向自己的宝宝索取手中的食物时,会鼓励正在犹豫的宝宝:“给叔叔阿姨吃吧,我们家里还有呢”,或是“等一会儿爸妈再给你买”。这种家庭教育出来的宝宝往往对别人的要求表现得很大方,虽然他自己也很想吃手中的食物,但他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来满足他人。
但有些父母却处处教育宝宝为自己争利益,不要吃亏。例如搭乘公共汽车,叫宝宝赶快上去占座位,见到哪儿有免费分发小赠品的,便领着宝宝争先恐后地挤上前去领取等。由这种父母培养出来的宝宝常常会变得自私自利,眼光短浅,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甚至会做出损人利己、或损人也不利己的事来,到头来也会害了自己。做父母的,别以这些小利来毒害宝宝的心灵。
不该犯的错误
1.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错误行为
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不可出现如下的错误行为:
(1)不可对宝宝恶言。“傻瓜”、“没用的家伙”之类的话不要说。
(2)不能侮蔑宝宝。“你真是没用的废物”之类的话不要说。
(3)不宜过分责备孩子。面对孩子的错误,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责骂,这种责备过分,孩子毕竟还小,犯错误是正常的。
(4)不宜压抑宝宝的意见和要求。宝宝有可能提出一些异想天开或不合理的要求,大人不要说“闭嘴”,“你怎么这样不听话”等,这样容易使他们自尊心受创。
(5)不能强迫宝宝干什么或不干什么。
(6)不可以威胁宝宝。有些父母动不动就拿“再说,再说我打你噢!”之类的话威胁宝宝,这是人为地在宝宝与父母之间造起一条鸿沟。
(7)不要抱怨宝宝。比如宝宝问父母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父母也回答不了,就埋怨宝宝干吗拿这么蠢的问题来问,这种做法不好。
(8)不要讽刺宝宝。有的时候,宝宝可能有一些天真的想法,大人看不过眼,就拿话刺激宝宝。对于宝宝的想法,父母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理解,与宝宝背道而驰的做法只会使亲子关系紧张。
新妈妈经验谈
1.宝宝外出时喝水问题
口渴了却喝不上水,对于宝宝来说实在是很难以忍受的事。日本妈妈们对此很理解,所以,带孩子出门前,她们都会准备好一壶水。水壶是带吸管的,即使孩子不小心把水壶弄倒了,水也不会轻易溅出来弄湿周围人的衣服。
有时,宝宝嚷嚷口渴其实并非是真的想喝水。细心的日本妈妈会仔细观察宝宝,发现宝宝只是烦了或累了时,她们不会一味地要求宝宝忍耐,因为这只会让宝宝变得更加烦躁。她们会拿出准备好的宝宝爱吃的零食和爱玩的玩具,这些东西能够在单调的旅途中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如果宝宝还是烦躁不安难以安抚,就索性中途下车,让宝宝放松放松,再继续上路,因此,妈妈们总是把每次外出的时间安排得十分充裕。
(枝子,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