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下属在领导面前会将错误揽给自己,而不会把领导推向火坑。作为下属,不仅要懂得推功,还要善于揽过,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大多数领导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愿做“好人”,而不愿充当得罪别人的“坏人”;愿领赏,不愿受过。在评功论赏时,领导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后,一些领导却想缩在后面。此时领导最需要的就是那种敢于出面代领导受过或承担责任的下属。行走职场,懂得适当推功揽过是我们取得领导信赖的捷径之一。
“仗义下属”,关键时刻为领导护驾
田叔是西汉初年人,曾经在刘邦的女婿张敖手下为官。一次张敖涉嫌与一桩谋杀皇帝的案子有关,被逮捕进京。刘邦颁下诏书说:“有敢随张敖同行的,就要诛灭他的三族!”可田叔不计个人安危,剃光了头发,打扮成一副奴仆的模样,随张敖到长安服侍。后来案情查清,与张敖无关,田叔由此以忠爱其主而闻名。
汉武帝非常赏识田叔,便派他到鲁国去出任相国。鲁王是景帝的儿子,自恃皇子的特殊身份骄纵不法,掠取百姓财物。田叔一到任,来告鲁王的多达百余人,田叔不问青红皂白,将带头告状的20多人各打50大板,其余的各打20大板,并怒斥告状的百姓道:“鲁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子吗?你们怎么敢告自己的主子?”
鲁王听了很是惭愧,便将王府的钱财拿出来一些交付田叔,让他去偿还给被抢掠的老百姓。田叔却不接受,说道:“大王夺取的东西而让老臣去还,这岂不是使大王受恶名而我受美名吗?还是大王自己去偿还吧!”鲁王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连连夸赞田叔聪明能干、办事周到。
像田叔这样,将功劳归于领导,将过错留给自己,哪一位领导会不喜欢他呢?
大凡领导,管辖范围的事情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件事情他都愿意干,都愿意出面,都愿意插手,这就需要下属在关键时刻能够出面,代领导摆平,甚至出面护驾,替领导分忧解难,这样必能赢得领导的信任和赏识。
小张是某县委办公室的科员,经常会遇到上访者要求见领导解决问题的事情。领导精力有限,如果事事都去惊动领导,势必影响领导集中精力做好全局工作。每当有来访者吵闹着要见领导时,小张总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勇敢地站出来,分清情况,解决纠纷,进行协调,必要时还使用强制手段把问题处理好。他经常能够独自解决一些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的事件,不怕得罪人;对一些重大问题他也是先调查清楚,安抚好上访者之后,再向领导请示,从不让领导直接面对棘手的问题。无论大事小情他总能处理得有条不紊,让众人心服,同样也获得了领导的赞扬。
像小张这样的下属,哪个领导能不需要呢?这就是领导所赞美的实干家。他比整天跟在领导后面只知道看领导脸色行事,遇到点大事就往领导后面跑的人要好得多。
一家饭店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投诉,电视台记者在这家饭店采访时最先碰到了该饭店经理的助理小王。小王最怕这种阵势,怕被别人逼问,就对记者推卸道:“这件事我不清楚,我们经理正在办公室,你们有什么事直接去问他吧!”这下可好,记者闯进经理办公室,把经理逮个正着,经理想躲也躲不开了,又毫无心理准备,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采访。事后,经理得知小王不仅没有给自己挡驾,还把自己给推了出来,很是生气,把小王给炒了鱿鱼。
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些比较艰难而且出力不讨好的任务,一般情况下领导也难以启齿对下属交代,只有靠一些心腹揣测领导的意思然后硬着头皮去做。做好了,领导心里有数,但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表扬;做得不好,领导怪罪就承受着,到时候领导会认账的。可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不能挡驾反而出卖领导的人,领导就不会饶恕了。
拾遗补缺,主动出击揽过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也是如此。工作千头万绪,用人管人千难万难,疏忽和漏洞在所难免。这时候,作为下属就应该主动出击,帮助领导更改差错,往自己身上揽些责任!无论哪个领导都喜欢给自己补台的人,如果我们在关键时刻给上司来个“落井下石”,那么以后就要小心自己的前程问题了。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为领导“补台”是每一个下属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公司里新招了一批职员,领导抽时间与大家见个面。
“黄晔(huá)。”
全场一片寂静,没人应答。领导又念了一遍。
一个员工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我叫黄晔(yè),不叫黄晔(huá)。”
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领导的脸色有些不自然。
“报告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领导挥了挥手,继续念了下去。
这位打字员真是个“补台”能手。相信他以后一定仕途亨通,任谁也挡不住。果然,一周之后,他被升为公关部经理。
从个人感情上讲,每个领导都喜欢有一个为自己工作上“拾遗补缺”的下属。如果我们能够与领导结为知己,在适当的时候为领导填补一些工作上的漏洞,维护领导的威信,对自己的事业及前程当然大有好处。
某保健品厂研究所的办公室主任郭亮,就是因为不懂为领导“补台”而毁了前程的。
郭亮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分到一家保健品厂工作。由于郭亮学历高、办事利索,很快就从车间的技术员调到保健品厂研究所;没几年,又从一名普通研究员晋升为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已过而立之年的郭亮被一帆风顺冲昏了头,在关键时刻办了一件傻事。有一次,研究所经认真研究、认证,出台了一套改革方案,由于在设计工艺流程时出了差错,致使整套方案全部“泡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领导追究责任,郭主任说:“这套工艺流程是在所长主持下完成的,其他人只是具体办事。”郭主任说这番话时,他手下有个职员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
翌日,所长把郭主任叫到他的办公室,冷冷地说:“郭主任,你真会谈话啊,有了过错往领导身上推……”一席话说得郭主任目瞪口呆。没过多久,郭亮被莫名其妙地免去了办公室主任的头衔,调到公司关系协调办去了。
明了领导意愿,以退为进有妙招
出力为领导完成重要的计划,取得美满业绩,按理应获得称赞及奖励;才华有机会展现,自然感到兴奋。不过,身处职场,我们更应该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领导当然未必会因下属有功而加以迫害,但锋芒毕露、功高过主,不免容易将自己陷于危险的境地。有人会因为自己为公司辛苦卖力但成果被领导全部霸占而感到愤愤不平,其实这是徒费精力的。
退一步想想,我们在公司的位置主要是协助领导,因为他管辖我们,在公司最高层的眼中,我们所属部门做出的成绩自然也是部门主管领导下的成果。下属尽力完成领导指派的工作是分内之事,如果我们硬要出来争取功劳,只会让领导觉得我们不知自量,不懂大体而已;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令自己变成领导的心腹大患,他自然不想地位被威胁,届时便会处处给我们“小鞋”穿。
因为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个弱点,特别是那些有地位、有成就的领导,更难禁心底里的骄傲,不想被人教。作为下属,只有懂得韬光养晦、推功揽过,才是职场发展的长远之计。假如领导采纳了我们的意见而获得成功,我们便须将功劳归他,让领导感到主意是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我们教他的,我们将是第一个最清楚目睹他的智慧的人,那么我们获得领导青睐的机会便大大提高。
这种功成身退之道,其实是真正的以退为进。而要将“推功揽过”的技巧用得巧妙,发挥到极致,还得明了领导的意愿。一般地讲,领导有几愿几不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领导愿意做大事,不愿做小事。从理论上讲,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管”而不是“干”,是过问“大”事而不拘泥于小事。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小事由下属承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领导因为手中有较大的权力、较高的职位,面子感和权威感较强,做小事在他看来显然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有损领导的形象。比如接电话、组织市场调查等都是领导不愿意干或不愿介入太多的小事,这些事情只能由下属分担了。
2.领导愿做“好人”而不愿做“坏人”。工作中矛盾和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领导一般都喜欢由自己充当“好人”,而不想充当得罪别人或有失面子的“坏人”。一位作家在《如何与老板相处》一书中举了个例子:香港有位企业巨头,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那是因为任何人跟他谈任何事情,从来都不会得到否定答案。当然,他并非有求必应的“黄大仙”。碰上他真想合作的对象或他肯出手相帮的人,就会亲自出面,卖个人情;不然的话,一律由他的下属以各种不同的理由回绝对方,他是不会露面的。愿当好人,不愿演配角的心理是一种很普遍的领导心理。此时领导最需要下属挺身而出,充当马前卒,替自己演好这场“双簧”。作为领导,心里有数但不会公开表扬下属;如果下属因为粗心或不看领导的暗示而把他弄得很尴尬,领导肯定会在事后发火。
3.领导愿意领赏,不愿受过。闻过则喜的领导固然好,但那样高素质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领导是闻功则喜,闻奖则喜。在评功论赏时,领导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之后,许多领导都争着往后退。此时,领导亟待下属出来保驾,敢于代领导受过。代领导受过除了那些原则性或特别严重的错误外,实际上无可非议。从组织工作整体讲,下属把过失揽到自己身上有利于维护领导的权威和尊严,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受过的角度讲,代领导受过实际上培养了一个人的“义气”,并使自己在被“冤枉”的过程中提高预防错误的能力。结果,因为下属替领导分忧解难,赢得了他的信任和感激,以后领导一定会回报下属,给下属“吃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