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总结说:“能成大事业的人,都散于舒散心情,他们多半有着豁达的胸怀和开朗的性格,能够在繁忙激动之后,放松自己,享受宁静,静观外界的发展,筹算未来的进度,并恢复元气和冲力。”
就如上一节所讲的生气时,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多人能轻易做到,可还有些人懂得道理,但却做不到。所以,控制怒气,让自己永远快乐相伴,快意一生,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人类情感丰富,生气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也属于人之常情。可虽然所有的人都会生气,但生气后的表现却不同。有的人大发雷霆,捶胸顿足;有的人默默不语,独自掉泪;有的人义愤填膺,以暴制暴;还有一些人,处变不惊,以静制动,表现得很有“内涵”。那么,最后举例的一类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修养”。
建国初期,为了充实中国科学院,中央有关部门要调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到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当时误传顾先生要求每月薪金500 万元(指旧币,折合新币 500 元),不然就不去北京。这件事被周恩来知道了,他非但不生气,反而说:“中国有几个顾颉刚?他要 500 万就给 500 万。”顾颉刚先生听说后深为感动,向有关领导解释误会,并要求一定要请他到北京来。他感慨地说: “我从周总理的身上看到了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真正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由此可见,面对一些不合常规的事情,如何处理尤为重要。周总理就是用他宽广的胸怀把人才留在中国,体现了周总理良好的修养,这足以让他成为世人所爱戴的好总理。
可见,修养是对心灵的耕耘,性情的陶冶。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文化。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人身上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修养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吸取外部营养的修身养性。有着良好修养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你与有修养的人零距离接触,如品香茗,如浴阳光,如沐春风。
那么相反的,无修养的人又是怎样的呢?动不动就生气的人修养不会很好;幸灾乐祸显出你的修养较差;趋炎附势,张口就说假话的人没修养……修养差的人,人际关系不好,同时他自己也很难受,得不到周围人的喜欢,他自己也会感到懊恼。同时,一个人的觉悟、修养很低,他的思想境界自然就低,好比井底之蛙,内在储存的知识有限,不愿意努力的跳出狭隘的圈子,得不到发展。不求上进。
《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佛学有云:相由心生。你的内心是怎样的,你就会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外面的人和物;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外面的世界,得出的结果不符合实际。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由此,修养之重要,岂妾言乎?人若无基本的修养,岂非自讨苦吃?一生凄凉,岂非自作自受!
的确如此,生活中有太多不值得我们去计较的事情。如果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火气,只会让自己也沉陷在不良的情绪当中,对身心健康没有一点好处。有人说:“怒气会让人愚蠢,闲气会让人失神,怨气会让人灰心,坏脾气会害死一个人。”要想不生气,就要时刻注意心性的修炼,事事都要加强自我修养。理性的思考,平和的心态,积极的自励,处世的心机,都是平息怒火、变生气为争气的法宝。
只要我们能遇事不气,遇事不乱,以一种和平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些事,那么我们就会享受到生活本应有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的人生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一种让人羡慕的人生!
那么,我们可以把修养理解成修剪、养育,它是可以经后天培养并有所提高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1、提高认识。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别人不能要求太高,要学会谅解、谦让。在非原则问题上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免于动气。感情表露是人的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事物要有客观的认识,心胸开阔,不为一点小事而动怒。有修养的人遇到问题,不会大发雷霆,而是沉着冷静、心平气和,即使自己有理也能让三分,因为他们心中有全局、有他人。而那些修养差的人,往往会为妨碍满足个人利益的事而动气,所以提高修养,提高认识水平,是克服爱生气毛病的根本所在。
2、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的养分。
南怀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遗憾的是,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心浮躁,绝大部分人已经忘却了宝贵的传统文化。即使有人记得这些传统文化,也更多的是附庸风雅做摆饰,或者是作为一种技术知识,赶潮流学点儿。传统的文化虽也有一些糟粕,然而更多的是精华,尤其是在人生内修方面。
古代的传统文化,是思想的载体,教我们如何道法自然,融入自然,合于天道;通过传统文化修养,可凝神静心,达到内定,对于人生也往往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整个传统思想文化来说,它教会我们的是如何为人处世;它是一门如何开启人生大智慧的学问!
一位企业家朋友,在他的书房,堆满了各类书籍,这也让他饱览群书,涉猎各个领域。读政治书,以养大气;读业务书,以养才气;读文学书,以陶冶性情;读史学,以使己明智;读诸子百家,以思圆行方。他曾笑言自己是“半部《孙子兵法》打天下,一个人要懂得战略、政略、谋略,才能谋定而动,才能拥有智、仁、勇三大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学会安静。
“静”是一种修身的方法,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佛家有禅静,道家有虚静,概莫如此。作为普通人,能恬静地读书,沉静地写作,安地的思考,宁静地生活,就是你最大的福分。人,心若安静了,便听不到任何外界喧嚣的嘈杂,不会纠缠于一些琐碎。如一潭清幽的水,包容一切,悦纳一切。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静下来,做一个有城府的人,做一个有涵养的人。
安静,流露的是一种内心的高洁。谁会不用仰视的目光注视着这样的人呢?谁有力量,抵挡安静的语言?谁有能力,压倒安静的眼神?
静则生慧,静则生智。一个人能不能“智慧”就要看他们是否“静”的下来了。“静”是稳,是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静”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一个人的成熟与否,遇事越冷静、沉着,离成功也就越近。冷静地正视失败,冷静地分析形势,冷静地权衡利弊,冷静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危机后的成长就有了必备前提。
涉世深的人,往往不是从表面来看事物本质。大战前的寂静,往往是最难琢磨的,有驾驭能力的人,能够从中看到销烟炮火和对方的行动,从而御敌于未然。然而在真正炮火纷飞的时刻,却可以稳坐钓鱼台,一切都显得如此平静,尽在掌握之中。
……
在这里只举三个方法来提高自身修养,当然还有很多方式。多读书、多接触艺术作品等,提高自身的修养便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被气愤情绪所左右,恬淡的生活,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