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和尚,想成佛,于是,他修身养性,参禅悟玄。悟了很久,所获了了。和尚明白自己:一辈子只是当和尚的料了。
和尚就哭了。和尚哭得很伤心,泪也就流得很凶,像现在的自来水,哗哗的。大约流了两水缸吧,也许还多,和尚的泪流干了,和尚心里好受了很多,也明白了好多。那时和尚不想成佛了,和尚很开心。
后来,和尚成了佛。
500年后,有个叫闵凡利的同志看三维立体画。别人两眼一斗,画就立体了。他们看得兴致盎然,热火朝天。闵凡利这个同志也想看,无论他怎么斗眼,三维画他只看到了一维。闵凡利就开始怀疑自己了:莫非患有眼疾?到医院检查,大夫曰:两眼视力均是150度,何患之有?闵凡利不相信,问大夫:眼若无病,三维为何只见一维?大夫回答不上来。
闵凡利就亏。亏着亏着泪就流了。开始少,后来就凶了。闵凡利同志就开始恨三维画,就想扔掉那本三维画。可奇迹出现了:闵凡利看到了一个崭新世界,是立体的。闵凡利这家伙高兴极了。他又重新斗眼,可立体世界却无声无迹了。
闵凡利就明白了,从此不再看三维画。
可后来闵凡利这家伙一闭眼就能看到立体画,真是怪事。
又过了500年。也许还久,闵凡利的曾曾孙当了一个地方不大不小的官。这孩子一心想当个好官,想对得起500年前的曾曾祖父那个叫闵凡利的人物。这孩子一心一意地当官,可官却当得很狼狈。当地的老百姓都骂他,骂了他祖宗八代,没有骂到闵凡利。闵凡利很庆幸。
有一天,佛光临了闵凡利曾曾孙的住处。佛说,孩子,你的烦恼我知道。那孩子一听,就忙给佛叩头。佛说,你不是当官的料。但你既选择了,这就是缘。于是佛给那孩子说了了却烦恼的妙法。那孩子听后眉头皱紧了,不作声。很久,才说,他考虑考虑。
三日后,那孩子找到了佛。佛问,你考虑好了?那孩子点了点头。佛笑了。佛伸手从那孩子怀中掏出一样东西。是心。
佛说:烦恼皆由心生。从此,你可了无烦恼了。
果然,那孩子没了烦恼。官也当了很大,很好。当地的老百姓皆称闵大清官。
柔软的深处竟是如此绚烂——刘黎莹小说集《无法被风吹走的故事》阅读印象记柔软是内心深处的隐秘,是一块无边无际的野地,生长着漫天的生机和无垠的花香。花香有浓有淡,芬芳着我的味觉和心灵,我就把目光投向铺天盖地的生灵。他们站在各自的地方,坚守着脚下的泥土,把自己忠贞出根,开出自己的鲜艳。花朵或大或小,或整或碎,但他们都努力的竞放着,生动着,成为了一方极致的绚烂——这是刘黎莹小说集《无法被风吹走的故事》给我的阅读印象。
这是2008年的冬日,窗外的太阳以她娇柔的笑容给我传达她的温情,让我的心境温暖如春。而此时我的阅读已进入了一种感动,那一个个饱满的生命是那样的令我揪心和嘘叹。他们都是一个个饱受生活艰辛与欢乐的尘人,是刘黎莹用心血和爱浇灌出的一株株鲜活的生命个体。看着他们,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心事重重的女子或男人在向我走来,向我叙说他们的爱和疼,亲和恨,憧憬与犹豫,欢乐和忧伤。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无法被风吹走的故事》,比如“徐立国的老伴怀中抱着一件厚厚的羽绒大衣,胳膊上还搭着一条用毛线织成的男式长围巾”在风口的等待,我清楚,这个老人的眺望是那么的让人感动。她用一生都在给爱人诠释着爱的鲜艳。
是的,生命就是鲜艳。《一朵花的开放》我看出了心灵的美丽和心地的宽广,作为医生的她给昔日抛弃她的男人医好了眼睛,而眼角膜却来自她的母亲。在她的身上,花儿绽放的芳香是那样的醉人。她让我看到了花朵开放的根源,那是来自心灵的高贵,她让美丽充满了魅力。是啊,生命中有很多的迷人,《山花为谁开放》?为朴素的情怀里包含的忍辱负重,这尊贵的疼爱,让开放变得更加厚重,充满着真情的馨香。她像小麦或者玉米,那是营养生命的粮食的香味。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个娘娘巷,母性的光芒竟是如此的耀眼,女镇长匆忙的身影及行为,让我明白了一个《女儿的孝心》竟是那样感人,她像蜀葵的开放那样热烈而明了。可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它开的是另一种颜色,那是心酸和哽咽。我仿佛看到一朵蓓蕾上的露珠,晶莹剔透,珍珠一样闪烁,那是人性美好的光芒。这光芒还来自那个叫《端米》的女人,那个把石头暖热的女人。她用坚持和忍耐给我们演绎了水滴石穿的经典,她用真爱的剪刀给我们修剪了旁逸斜出的生活。她让日子充满了曲折,她让岁月记住了爱着就是永恒。
这永恒有时也会痛苦,比如那个叫《小鹅》的女孩,她的眼虽然盲了,可她的荷花却开得纯洁无瑕,在她的人生的道路上遍布了未知。当然,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城市的喧嚣充满着变数,《酒楼里的阳光》却是那样的耀眼,她追照着一个男人的忏悔的软弱无力,她让女孩的逢场作戏成为了讽刺。人生需要解密,女孩随手丢掉的就是打开她人生的密码。但丢掉就丢掉了,谁也不会像《猫婆》那样把爱都留给那些无家可归的猫儿。“猫婆把她的生命,她的感情,她的寄托,她的一切,全部交给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然而,这个与世无争的老人最后收获的是冷漠和孤独,因为她的“那些猫被村子里的人装到麻袋里,悄悄扔到河里去了”。
这不是玩笑。它环绕在生活的周围,风干着我们的善良和美好。《雨瓦轻轻》的时候,罪恶的手砍伐着那棵女儿已认作父亲的古槐树。面对残酷,我们需要制止。女儿的挽救是那么的不动声色而又那样的惊心动魄,它把童话写进了现实,让死亡成为了血淋淋的结局,让善良变得那么的无奈和凄惨。穷孩子《盼房》的经历,同样为极端付出了代价。那是欲望对理想的扭曲,它让膨胀的欲念得到了报应。
这是悲剧,我的眼里流出的都是惋惜和责备。谁会为这些过失买单?用《砷米》赈灾的白四爷,他用一碗砷米熬的粥毒死了大少爷,保住了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名声;还有那个自称《神偷》的外国老人吉姆斯,直到躺在医院里他才悟出:“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在这个尘世上,我不是神仙,但《你是不是仙女》我不知道,可我告诉你,只要你有纯洁、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就会收获所有属于你的幸福。因为那是你在春天播下的善种。不要问《铁与树的关系》,悲剧的根源来自我们自己。因为“是我们树提供了斧柄”,不然,“光是这块铁怎能伤害了我们”。
这些道理都很浅显,就像野地里那高举在头上的花朵,只要开着,你就会发现。但还有一些花儿,它开的比较含蓄,比较隐蔽,他不是《冬日的黄纱巾》那么扎眼,在生命里成为一个伤疼。它也不是《为爱离婚》的《秘密》那么微小而简单。它是内心深处的疑惑与煎熬。不管是《车上的美女》,还是《不说话的女人》,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个有情有义的《报答》,所有的这些,都在给我们昭示着人世间阴差阳错的不可捉摸,都在给我们诠释着柔软深处的复杂与易伤。
也许《月光下的门》会告诉你,什么是《最宝贵的东西》。人和人不需要欺骗,需要真诚和理解。不要到了《爱的期限》才明白,错过的永远不会再来。这个时候,《去松山公园》吧,你会发现《美丽的向往》就在姑母临终前的安宁里……当我从书本上抬起头的时候,我的内心开满了花朵。我清楚,这是刘黎莹大姐用心血送给我她柔软深处的原野,那是一地的绚烂……而此时的窗外阳光明媚,我猛然想起海子的诗:面向大海,春暖花开……2008年12月16日柔软的疼痛与舞蹈——邓洪卫小说集《飞翔的草帽》印象记柔软是心灵的地方,她承载着微妙与隐秘。她是心灵的属地,生长着无边无际的欢乐和忧伤。它会告诉我们旋涡内的汹涌澎湃,告诉我们寂寞无声内的孕育与生长。它让我们冷凄的情绪找到舞蹈的快感,在于无声处中把泪水的流淌变换成想象的飞翔。
疼痛是一种感觉,是心理对自身受到伤害的一种反应。它告诉我们:你的躯体在被别的物体侵犯,从而使自己保持警觉,查找那侵犯的来源——那是柔软的地方,那是思考的眼泪的泛滥。它如泰利飓风一样一览无余地淹没了我,让我狼狈不堪。我的心只有在疼痛中舞蹈,那舞蹈是悲伤日子里的狂欢,它让我的心境丝毫找不到光辉的云彩,它让我的思考变得更加深沉而又绵长。
这是邓洪卫小说集《飞翔的草帽》给我的阅读印象。“三国系列”、“响水河系列”、“寂寞有声系列”的开拓与构筑,无不让柔软的地方更加敏感。敏感是疼痛的根源,它让舞蹈变的是那样的艰辛。曹操阴险中的情义、许攸聪明中的愚蠢、陆绩诚实中的压抑、诸葛恪机智中的杀机、陈三愚忠里的可叹、张飞屠杀中的轮回、祢衡废物的执意、孔融放肆者的可悲、崔琰公正中的无奈、谯周忠诚中的伤疼、杨仪小气中的哀怜、黄奎绳索中的幽默、还有卞夫人刀鞘里隐藏的爱恋、丁夫人玉佩上凝聚的坚贞、孙尚香****翅膀的飞翔,当然少不了刘备仁义里的狡诈、关羽大丈夫的刚阿、马超信义中的悲愤、陈登孝义里的厚道、张肃情义里的感动,——所有这些,它让邓洪卫的想象像翅膀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英雄和枭雄茁壮的土壤。邓洪卫让他的小说发现着一切,他站在时空的今天用充满爱意的双手去抚摩它们。他让那些昂扬的魂灵不屈着自己的斗志,他让无比坚韧的刚强柔软如水的缠绵。
好在那是过去,它成了我们舞蹈的一个最动情的部分,展示着,张扬着,述说着草帽的向往与芬芳。《一九八三,上南京》那不是因为我柔软的稚嫩受到了伤害,而是会议的延迟,它破灭了我的期望,那期望不是《父亲的泪》的晶莹与疼痛,那是欺骗,是父亲对大哥无奈的妥协。《压床》里眼睛,那无邪的童真阅历生活的秘密,使小小的嘴里答应给伙伴糖块的诺言成为了泡影,那泡影就是欺骗,他伤害着成长的心灵。于是,响水河的天空在小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变换,他让简单变为了复杂,他让成长经历了疼苦;《一九八六年的逃跑》,原因只是进入县一中的我不再优秀,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倦。成长就这么简单,他需要呵护,他拒绝《头疼》的尖锐和冷漠,冷漠不是来自《三叔》,三叔是一个踏实的人,他的心为成长经受着考验,那是一个颤抖的过程,他让《三叔》知道了自己的短浅。然而在响水河,成长中短浅者还有很多,《一九八七、初恋》,她让上高二的我知道了微妙,微妙来自于对一个叫胡小月的女孩的喜欢。喜欢需要技巧,需要阴谋,而我拒绝着这些,我的拒绝让我的那纯净的爱恋成为了回忆,成为了我一个疼痛的基因,他生长在了我的血液,消融在了响水河里那清澈的水中。
响水河是我经络,她贯穿着我的生命,她来自我的过去,流向我的未来,她见证着我的成长,她是我疼痛的一个根源,她使我柔软的部分开始了敏感,她使我的舞蹈变得更加的脆弱。脆弱不是来自心灵,此时的心灵已慢慢地坚硬。她来自爱情,来自婚姻,来自那两个人惨淡经营的港湾。港湾是温暖的,她是一切跋涉者的天堂,她是流浪脚步的家园。可如今,这一切都在改变着容颜,《庄保四寻妻》,他寻找的是妻子菊花的经历,那经历是那样的焦灼,他让寻找的心开始流血。这是没办法的事,好像这已成了一些像菊花之类外出打工女的命运,用失去的操守来换回一些她们认为是荣耀的钞票。庄保四的寻找是幸运的,他在寻找的过程中寻找出了真相。真相让他的心变得柔软。这柔软是因为《秋秋》的纯净。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女孩,她简单到了没有结婚就挺大了肚子。她躲在表姐家等待着小生命的降生。等待是焦躁的,那是无数个日子的累积。在这无数的日子里,秋秋发现了表姐和表姐夫的微妙,那微妙是冷酷的,他使一个家庭充满了荒凉和冷漠。冷漠是一种刀子,他让我们尊贵的心灵流出了鲜血。于是,《阳光下的雨伞》就变的那样得鲜艳,它时时像朵花一样开在我的生活中。它时时让我警醒,这警醒让我发现着我们无意的伤害竟是那样地刻骨铭心。
我知道我们的身上落满了世上的灰尘,这灰尘需要净洗。于是,于佳的《洗浴》就变得是那样的自然。这是生活在幸福婚姻中的一对夫妻,她们充满着活力和美好,美是那样的绝妙,她需要欣赏。可丈夫是一个忘我的写作者,他关注着自己的世界,他忽略了妻子的美妙。于是这就成了妻子于佳和别人燃烧的原因。原因就这么的简单,他在嘲笑着我们的婚姻的坚固。
婚姻需要温情,可作家卫永的温情是在离婚后才知道的,因为他自身的生理问题,他使自己和婚姻尴尬起来。《就这样抱着吧》,他在章小惠那儿得到的温情却被另一个女人说成了有病。这就使卫永的拥抱显得是那样的没有底气和充满了俗气。于是,渴望纯净就变得是那样的强烈,她使《谢东玉的生活》变得是那样可怜。谢东玉的可怜是那样的令人心疼,两次婚姻的失败使她对现实产生了厌恶,于是她就开始活在自己那虚拟的世界里,那是为了自己的心得到纯净。纯净似窗台上的那盆《稚菊》,清新着一个女人的心房。女人是个独身女人,几年前,为摆脱一桩失败的婚姻,逃到了陌生的城市默默舔砥自己的伤口。在等待花开的时候,女人耐住了自己的焦躁,可吴井却不理解这些,他不知道稚菊的含义,他需要的是自身欲望的展示,因为多年来在婚姻泥沼里挣扎,使他充满着渴望。可他的渴望女人并没读懂,就好似女人稚菊的绽放他没有发现一样,这是女人的悲哀?还是吴井泪雨纷飞的缘由?他们让柔软的部位在无奈中落满了梅雨时节的潮湿,那潮湿吹生着隐秘处种子的发芽,长出毛茸茸的叶片,他占据着心灵的空间,使爱充满了欲望和张狂,他的张狂让田小甜的愤骂的声音越来越弱。《翅膀的痕迹》里那是伤痕斑斑的疼痛,他撕碎了一个女孩的愿望和梦想,他让舞蹈变得步履蹒跚,行于痛疼的柔软中。
痛疼的终点是分离。乡下女人杨翠翠不想再疼痛了,她向法官提出了离婚,理由是丈夫太有钱了。杨翠翠是一个很清醒的《离婚女人》,她没要丈夫一分钱,她保持了婚姻的尊严和家庭的健壮,她救了他们的婚姻和家庭。杨翠翠让我想到了刚强和尊重。刚强是这个女人身上的血性,尊重是我们对她选择的赞许和敬服。她不像另一个女人,那是一个只会向我要烟的女人。《给我一支烟吧》,那是女人对欺骗和婚姻无奈状态的表示。女人想找一个平衡,可在寻找的过程中,女人又陷入了一个欺骗。女人是脆弱的,承受不了太多的欺骗,女人被激怒了,于是用一柄铁锤敲打了欺骗,当然也敲碎了她的婚姻,这就是代价。欺骗是要付出代价的,它不像《感冒》那样,那只是柔软地方的一次叹息,也不像《失眠》,那是婚姻里隐藏了秘密。当然,这些会让人变的《迷茫》,会成为人《不回家的理由》,理由是那样的充分和可笑,然而,它又一次次地成立和通过。在通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玩笑,是吴介和妻子两个人之间相互的欺骗。他们折磨着自己的婚姻,他们凌辱着自己的婚姻,他们让自己柔软的地方开始了伤疼——疼痛的终点是死亡,是爱的没落,是家庭的破碎,是婚姻的消亡。这是没办法的事,这是使柔软的部位不再疼痛的唯一办法。但这种办法是双刃剑,它伤害着婚姻的同时,也在伤害着一些与婚姻有关或无关的人。这种伤害成为了舞蹈,它跳跃成眼泪或一声叹息。这叹息里有想了一辈子《离婚》的吴同的放声大哭,有《做脚》里吉小结在无奈中的消失,有喜欢一丝不挂的韦小苇对《衣裳》的讨厌,有《甘小竹的竹竿》的尖锐,当然还有秦皮在一喝醉就说事的陶醉。秦皮陶醉在《初恋》的回味里。他的回味是残酷的,在撕裂着妻子的同时,也在撕裂着自己,直到60岁之后,他才真正进入了初恋。他们是幸运的,相对幸运的还有《小中医》小杨先生,因为小杨先生抵挡住了诱惑,他让自己笛子发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这声音萦绕在响水河的上空,他让《大鱼过河》充满了悲壮,他让《冬天的河》清冷而又萧索。我知道,这都是柔软的地方疼痛的原因,他限制了舞蹈的脚步,他限制着翅膀的飞翔。他让飞翔成为了一个梦想,活在我们想象的天空里。
邓洪卫在寂寞有声的这个系列小说里,用他显微镜一样的眼睛在不停地发现着婚姻这个细胞的病变的经过,他用手术刀一样的利笔在解剖着人心的抖动,他客观而平和的给我们描述这微妙中的走向和归宿,他冷静的态度让我的阅读变得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这种惊心动魄是因为他提供给我的思考。这思考让我的心滴血,让我的思考沉重如铅。我不知我们怎么了,我们怎么变得如此的敏感而孱弱,说起来我们的日子是比以前好了,腰包也比以前鼓了,难道这些就是牺牲道德牺牲婚姻的因由吗?
人心是个微妙的门,邓洪卫迈着从容不迫的脚步走了进去,他给我们述说着他的发现,他不放过一丝的缝隙,他从一滴水里发现了海洋。他让自己的想象的翅膀从平实中走向了天空,舞蹈出天空的宽广。《飞翔的草帽》、《玉佩》、《像剑一样飞翔》这三篇个性化的作品使我惊喜地发现了空灵和诗意,也惊喜地看到邓洪卫对自己叙述外延的扩展,从原来的专一到散淡,那如梦如幻的意境和叙述角度生活化地交融,使我的阅读变得是那样的兴奋。他让我惊喜地看到了一个钻出自己硬壳的蚕的舞蹈,那是新生,那是欢乐,那是飞翔的天堂。
走在路上的绽放与芬芳——任泽建散文集《把自己放在路上》阅读印象记一个在路上的独行者,眼中满含感激与思念,感激是路上的风景,那点点滴滴的涌动让经了沧桑的心开始了柔软。柔软是感动的苏复,她让结茧的心变得鲜嫩,她让生活变得馨香,她让回忆充满了激动,那激动是心灵的反刍,她提示着曾经的美好,美好又是那样的易碎,她让童年和故乡成为了永恒,永远像花开在了孤独的心田。那是慰藉,那是萦绕在心头的绿色,她遮住了江南6月的炽阳,她让自己行走的脚步开始了生根,她让思想的花蕾开始了芬芳——这是任泽建的散文集《把自己放在路上》给我的阅读印象。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清秀隽永,散发着柔软而倔强的味道。诗意的掺入从而使作品灵动飞扬,她使泽建君的那绵细的心怀开始了颤动,那是思念的味道,那是发现的惊喜,那是思想的绽放,她让行走变得诗意而温馨。
我是1989年和泽建相识的,那时他在北方一个名叫滕州的小城做教师。那个时候他的诗歌写的已经很有名望了。后来小城成立了报社,作为小城最优秀的诗人他第一批调进了报社,开始了艰难的创建。那个时候他编副刊,我的很多稚嫩的作品经他的手摆弄而走向了人们。后来,他为了寻找一份诗意又调到了浙南的平阳。泽建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从一个叫大康留的村庄走出直至今天,他的每一步走得步履艰辛而又充满了感动。那感动来自对农民的沉思,“一群农民用最普通的砖瓦块垒起了帝王的天下,垒起了苍茫岁月,垒起了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长卷”(《把自己放在路上》),这深思让他开始了歌唱,他歌唱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这里有昆阳这个《浙南小城》的雨中的踏游,有《西湾记忆》渔村的淳朴,有《青青一片竹》的留恋,有《南米听潮》的震撼,有《江南之秋》的闲适,有《江南小巷》的苍老,有《山上人家》的平淡,有《秋叶铺满小径》的舞蹈——所有的这一切,她让任泽建的歌唱充满了柔情,充满了欢愉,充满了嘹亮的沉郁。
这沉郁来自自己的清醒。行走者是孤独的,是敏感的,因为心灵的渴望使他的眼里发现着常人忽略的东西,那是痕迹。于是,在《桑树园的怀想》就让我们看到了他柔软的鲜嫩。他告诉我们:“痕迹是忧郁的,可现在已找不到这条街的痕迹了,连忧郁也没了根。”这是疼痛,因为他发现了《顶的风景》,那是在九凰上的巅峰,他看到了白茅草,“孤独地绿着,倔强的姿势让我汗颜”,“盛开的小黄花鲜艳极了,张扬着生命的能量,似要燃烧这一片草原了”。这是生命的坚韧,他让行走的脚步找到了知音。于是,我“走不出这片风景了”。
站在山上,他就成了《一棵孤独的树》,“孤独的生长,长成一片自己的风景”。这棵树会慢慢长成《一片森林》的,她活在柔软的深处,滋润着疲惫的脚步。“这片森林意味着宁静、清新、安详、平和、憧憬和希望”,“有了这片森林,我们的生命也就永远充满了激情,永远富有营养而不至于饥饿”。这就使他的行走和渴望是那样的让人心痛。然而,这一切,都已随着他的脚步永远的失去了方向。
于是,他就开始了对家园和童年的缅怀。家园不像脚步一样破碎,家园是完好的,他活在记忆的深处,也就是那柔软的部分。他想起了《老屋》,那是生命的伊始,那是脚步出发的地方。“在经历了工作生活中的一次磕磕绊绊后,老屋成了自己灵魂的栖息地,成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在夜深人静时不停的长啊长”。他想起《一条干涸的河》,那是村庄后的一条河,没有水,却有上好的沙子。而村前却是流水的薛河,就是这两条一静一动的河,以不同的状态印证着自己的少年。那是无忧的时光,他勾起了《回望母校》的眼光,勾起了《今年、明年》里《一树榴花》的绚烂,勾起了穿着《布鞋》《漫步田野》的兴奋与幸福,那是童年的欢乐,他活成了成长的营养,让弱小的心灵坚硬。就像宋埠海涂大片湿地的那《一滩青草》,她茁壮着,茂盛着,努力地把自己活成那个季节的主题。
对一个行走者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他怀念玉米的馨香,当在一个透明的《月夜》《又闻玉米香》的时候,他的心跟着那香味回到了鲁南的平原。于是他明白了:“有些东西经过风雨的洗刷,不褪色,深植于你的内心,像秋天田野上的小虫子,跳来跳去,躲也躲不掉,这就叫回忆。”
知道自己的回忆是幸福的。当在没有冬天的南方《等待一个飘雪的冬天》,那是令人心焦的。他让渴望变得热烈而脆弱,他勾起了绵绵的乡思与乡愁。《咖啡旧事》里触摸《城市的心跳》,他让浮躁成为了名正言顺,当在大连发现了情书墙,自以为这个城市变的人性了,变得温顺了,可其实不然,“防护林是防护风沙的,防洪堤是阻挡洪水的,那常德的千里诗墙呢?她们能挡住什么的”?是的,面对着滚滚而喧嚣的红尘,任何的抵御都是力不从心的,但回忆和童年,他会导领着我们找到自己那《飞翔的村庄》。在这个永远的村庄上,他看到了,“村庄像一张湿漉漉的刚打捞起的黑白照片,几乎成为我记忆的全部”。他终于明白了:“在我的人生之旅中,并非没有城市的痕迹,但我自认为始终是城市的过客。”因为,“城市是没有根的,像漂浮的尘埃,即使落地也时常会被拂去”。
这就是痛苦。是思念的痛苦,是清醒的痛苦,是渴望的痛苦。他让行走的心长满了绿苔,她让行走的脚步生出了发达的根系。回首遥望,童年和故土在很远很远的来处,而来处,一片苍茫。
于是他就开始了歌唱,这对一个独行者来说是最好的解脱。歌唱会让自己理智,会让自己的心不再柔软,会让行走过的脚步长出一片森林。因为,那是感动,那是芬芳!
那是深深的爱!
白花花的海州行
是夏天里最热的日子。那时,大暑刚开了个头,我非常可爱地冒了一次傻气,就是想趁这个时候去到连云港走一遭,见见我想念已久的文友们。
古人云: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我一直认为这是真理,就像“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一样让我牢记于心。我买了去连云港的车票,开始了我2004年三伏日的“白花花的海州行”。
海州是连云港的摇篮,是东陇海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海州古城,位于锦屏山北,蔷薇河畔,素有“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渊源流长,秦治朐县,东魏改治青冀二州为海州。先后称之为东海郡,海州直隶州,有秦东门之称。历代文人墨客皆留下不朽的篇章,如石曼卿,苏东坡,欧阳修等都妙笔赞颂过这里的山山水水,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汝珍的《镜花缘》,以及《水浒》、《儒林外史》等传世之作中,都有古海州的影子。
说起来,在没去之前我对连云港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只知道那是海边的一座城市,是个港口。我对连云港的认识还是从相郁亭兄长开始的。那是1999年的夏日,《小小说选刊》杂志社在郑州大学召开了“1997~1998年度的中国小小说优秀作品颁奖暨第三届当代小小说作家作品研讨会”,我的第一次被《小小说选刊》选载的作品《神匠》被评为优秀作品奖。在那个会上,我认识了相郁亭兄长。他那时就已在海州区的党校工作了。那时的相兄在小小说上还属于蒸蒸日上阶段。在会上,最幽默的是他,他和侯德云兄长一起,频频出妙语,很像羊群里跑出的麋鹿,与众不同。那时我就牢牢的记住了这两个家伙。后来,我又参加了《百花园》杂志社几次活动。老相哥也都参加了。好在他这个我党的官员平易近人,不像当今的有些人当了个蛋子一样的小官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老相哥是个很明白的人,他一直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他不光清醒,而且还聪明,这聪明是秃子头上无毛的那种“绝顶聪明”。在故事的创作上,他把自己写成了“著名”;在小小说上,几年工夫,他把小小说写大了,做大了。《短篇小说》、《小小说月刊》、《小小说读者》、《百花园》等刊物分别连载了他的《盐河旧事》、《盐河人家》等作品,而这些作品稍一整理就是长篇。为此,《小小说月刊》买断了他的《盐东和他的女人们》的影视改编权。他也从而成了当今小小说界的一个“腕儿”。
再说陈武兄长,我和他的认识还是从作品中熟悉的。那是1995年,我的小说处女作和陈武兄的作品同发在《鸭绿江》的第十期上。我记得当时他发的作品叫《麻雀》,是个短篇。我发的是两篇小小说。后来我又在《青年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杂志看到他的很多作品。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小说选刊》的五、六月份接连选载了他的《菜农宁大路》、《换一个地方》等作品,让我明白,此人我闵凡利同志非得要见一见了。因为闵凡利这人有一个最伟大的优点,就是喜欢和比他优秀的人交往。道理很简单,就如下棋,和“香棋篓子”下,你会越玩越进步;和“臭棋篓子”玩,你会越下越糟糕。我虽然不像老相哥那样聪明,但也不是个憨蛋。即使憨,我还知道玩棋要和“香棋篓子”下。要见陈武大哥的念头就像6月天见了连阴雨的草,在心里疯长了。
今年5月初,相大哥来我处,方知他和陈武兄都在连云港,且很要好。那个时候,我就为连云港这个地方感到骄傲,感到荣幸。因为,一个地方能出这么两个优秀的人物,真有累海边的这个小城了。但我也知道,连云港能有他们,这不光是连云港的福,更是我们这些读者的福啊!
从我这儿到连云港其实是很近的,也就是4个小时的路程。那天的温度是37度,当我按相大哥的指示来到海州中学时,那已是下午4点半左右。10分钟左右,我们的相大哥夹着一个公文包出场了。当然了,他腆着一个不是腐败的小肚子,满头是水的走了出来。然后握住了我的手。这是一个历史的镜头,海州人民应该记住:在2004年7月里最热的一天,闵凡利的手和相郁亭的手握在了一起。这表示着,闵凡利从此在海州留下了足迹!
接着我们就走过一段仿古建筑,来到了一个宾馆。把我安顿好,相郁亭同志已是汗流浃背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相大哥原形毕露,他温柔地对我说:“你选这么热的天来连云港,你这是在折磨我啊,闵凡利啊,我真想掐死你呀!”我就笑。我说谁让你腐败出小肚肚来呢?自觉得有个腐败的小肚子挺着,很威武,岂不知,是罪呢!
接着相兄告诉我邓洪卫也过来。我说好!洪卫是响水人,是近年来小小说界非常优秀的新人。他的“三国系列”小小说写得精致而浑实,是我最看好的。我曾在前年专为他写过《响水出了个新“曹公”》的文章,介绍洪卫的其人其文。我们两人又接来了洪卫,接着相大哥又安排人来陪我。我说,来一个陈武就行了。因为我行程匆匆,人一多我和陈武就谈的少了,况且,我此次是来向你们两个高手“取经”的,咱们这几个人就够了。
到了酒店,等了大约20分钟左右,陈武兄背着个包来了。来得急急匆匆。我们握手,寒暄,然后落座。接着,我们就聊到了小说。聊到了我们的过去。才方知,陈武兄原来在小小说的创作上也是“腕儿”级的人物。当然那是10多年前的事了。后来,陈武兄转入了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这些年来,可谓痴心不改、历尽艰辛,用一支灵巧的笔使自己挤身进了当今最具实力的青年之列。在喝酒中,又知道了陈武兄有一习惯,就是超过6人的酒场不参加。我们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酒当然喝得很尽兴。我这人是性情中人,喝尽兴了,喝死也喝。当然了,相大哥此时力挽狂澜,果断地结束了酒场。陈武兄还得去报社值班,送走他后。相大哥告诉我:我要不及时结束,你们两个人都得喝大。接着就讲了他和陈武兄的一次酒事:是在不久前,两人在一块喝酒,喝尽兴了,就像喝茶一样地喝,最后吓的酒店的老板不敢卖给他们酒了,那时的星星很疲倦了,都已经打起瞌睡来了。
送走陈大哥,我们3个又去逛了夜街。天还是暑气逼人,比起白天,稍微好了一些。我们走在了海州的路上,看了过去的老衙门。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啊。老衙门像个智者一样蹲在那儿冷眼看着人世的花开花落,一种苍凉的感叹油然而生。接着又去了朐阳门的广场,一边是卡拉,一边是几个老人的自娱自乐。那是两个天地,一边是动,一边是稳,现代和传统在这儿和平共处。在那儿我第一次听到了淮海戏。那是一个老人在唱,一个二胡伴奏,有一个瞎老人在听。唱的和听的都很投入。我为他们鼓了掌。我是用心鼓的,为了这3个老人,还有这动听的淮海戏——可如今,这戏,谁在听呢?老人听到了掌声,卖力扭动了她那不多优美的腰肢,我知道,在这儿,老人已经是很久没有听到掌声了。我不知,这是这个戏种的悲哀,还是这座城市的悲哀——我们回到宾馆,当然又拉起了我们亲爱的小小说。是小小说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是小小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那就是把小小说写好、做大,为自己争光,为小小说增辉。
我们3个如医生会诊,请各位对自己近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和缺点,以使自己的作品尽快完美起来。说到底,写作就是一个不断使自己的作品完善和完美的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我们就会找到了自己的丑处,明白下一步需要努力的地方。先是斗地主一样对老相哥展开了斗争和批评,接着是我,再接着是洪卫。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最后我也不知是怎么进入梦乡的——第二天,我们早早地起床,去逛了石棚山。山不在大,有仙则名。石棚山恰恰是因了苏东坡、石曼珠等同志而出名。山很精致,怪石嶙峋,姿态各异,树荫匝地,曲径通幽,是休闲养心的好去处。我们逛的大汗淋漓,抬头望天,太阳正在东边的山上望着我们笑呢!
相郁亭兄是写盐河而在小小说上“扬名立万”的,到连云港如不看盐河那等于没来。在临去汽车站的路上,相兄指着一条小河对我们说:这个就是他笔下描写的盐河。这条河貌不惊人,一点看相也没有。我很为这条河庆幸,就是因为有了相郁亭,这条河才充满了内涵,波澜壮阔起来。老相哥从我的眼神中看出了我的失望,他对我说:盐河是入海的,这里只是源头,它的下游非常的宽阔和美丽。并对我说,咱们去盐城的路上要经过盐河的下游的,到时我指给你看。我说好!可车子来到盐河上时,我因接一个电话,相郁亭兄没有打搅我,等我合上手机,相郁亭才告诉我,盐河已经过来了,我说你怎么不告诉我,他说,你正打着电话呢!
我说:老相哥,你可把我害苦了,这趟连云港我算是白来了!缠缠绵绵响水的天——邓洪卫小小说研讨会花絮2005年9月28日,这一天和它的昨天、前天一样,凉雨潇潇,纷纷洒洒,就像一个怀春女子的心绪那样,涌动着无穷无尽的缠绵。邓洪卫小小说研讨会在江苏响水县响水大酒店召开,这是响水县委宣传部专门为其召开的,以此表彰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绩,来自《小小说选刊》、《雨花》编辑部的主编老师们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当地的业余作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开得隆重而热烈,祥和而诚恳,主编、学者、作家、还有一些读者就邓洪卫的作品各抒己见,进行了客观论述和评论,一致认为邓洪卫的作品大气而又细密,厚重而又韵致,是当之无愧的第二届“金麻雀”奖的获得者。其作品集《飞翔的草帽》的出版,标志着他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今第三代小小说作家中的扛鼎人物。本文记述的是会上会下的一些趣事。
寇子:用数字说话
寇子大名寇云峰,是《小小说选刊》的执行主编,是邓洪卫的老责任编辑,对邓洪卫作品最有发言权的人。寇主编先从发现邓洪卫开始说起,讲述了邓洪卫从一个碌碌无名的业余作者到第三代小小说作家代表人物的成长经过,并讲述了《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对邓洪卫的培养和扶持。讲到这儿,寇主编说出了一串数字,数字虽然是死数,但是最有说服力的。寇主编说:我在来响水前专门把2001~2005年的《小小说选刊》查了一遍,在这四年多里,光《小小说选刊》就选发了邓洪卫作品30篇,其中有两篇是创作谈。这对一个业余作者,不能不说是“最惠国待遇”和最大的厚爱了!
相裕亭:执行第两套方案
这次邓洪卫开作品研讨会,可把我们的老相同志忙坏了。原因有二:一是邓洪卫曾经喊过老相同志为老师。老师是什么,老相同志很清楚,所以他这次的忙活是对得起这个称号。二是去响水要经过连云港。老相同志在连云港也算个人物,所有去洪卫那儿的文友都是老相去接站。接你接他的,把老相忙得像当了连云港的市长,日理万机了!一来到响水,老相就把他写的对邓洪卫作品的评介交给了秦俑。哪成想,在会上,还得要他发言。咱们的老相同志不愧是当过乡长校长的,只见他拿起笔在纸上刷刷写出了提纲。到他发言的时候,小嘴一张,一二三,说得一五一十的,还又像领导似的对邓洪卫的创作提出了几点期望。提得面不改色心不跳,俨然他是国家领导人似的。最后,老相告诉我,即兴讲话,这是他的第二套方案,这是领导们的必修课。通过这次,我可是彻底的佩服咱们的领导老相同志了,人家那是:十斤的鸭子八斤的嘴——身子硬郎嘴更硬啊!
雪弟:老夫子太严谨
雪弟我可是久闻大名,是江西一所大学的教授,在小小说评论界那可是想说谁好就说谁好,想说谁孬就说谁孬——牛气得很的人物。雪弟我是第一次见到,没想到这么年轻和帅气。雪弟的严谨绵密是著了名的,这次在研讨会上,雪弟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像老学究一样点点丝丝地分析洪卫的作品。就拿《谢冬玉的生活》这篇2000多字的小文来说:雪弟说出邓洪卫写了9个矛盾。接着他就一二三四的析剖这9个矛盾,说的头是头脚是脚,不由得人不啧啧称服。感慨评论家们都是火眼金睛,能看到我们这些所谓作家肚子里的蛔虫啊!我们总觉得自己把自己掩藏的够深了,老奸巨滑似的,其实不然了,在他们的嘴里,我们都是穿着“皇帝的新衣”的啊!
侯德云:远方的声音
在小小说界,侯德云也算得是个“大腕”了,文笔利索筋道那是人人称道的。我是1999年春天在郑州和老侯认识的,时至今日已有6个年头,他的东北话说的好啊,叽里哇啦的,就是听不懂。但看他的表情,我一般也能明白八九不离十。这一次,德云兄原打算来的,因为临来时公务缠身,就没有成行。但把他要说的话用信寄过来了。在会上,朗读老侯兄的信是响水一中的教师,普通话很好,声音洪亮,句句入耳,老侯兄的关爱就飘荡在会议室里。融融的暖人。我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听清老侯兄的声音,真诚而挚恳,热烈而有见地。我就想,老侯兄的文章为什么写的这么好,隔着千山万水的还有这么强的穿透力,感情里面是真真的爱啊!
邓洪卫:感谢一大片
在会上,邓洪卫是倒数第二个发言的,邓洪卫一开口,就是感谢!他先是感谢《小小说选刊》杂志社对他的厚爱和推崇,感谢《雨花》杂志社对他的关注;接着又感谢盐城市委宣传部,响水县委县政府,市、县建行里领导,还有今天来参加他作品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朋友;并对他的一些没有到场的责任编辑、读者进行了感谢。邓洪卫的感谢是真诚的,真诚的让我感动。一个人的成功是无数个好人们共同爱护的结果。邓洪卫的感谢发自内心,没有丝毫的作秀成分。
邓洪卫自以为他的感谢够全面的,就差自己没感谢了。俗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想到,他却恰恰忘了感谢一个人。谁啊,老相同志!
两点遗憾
这次的研讨会虽然都是在秋雨绵绵中度过的,但大家一点儿都没感到遗憾,相应的,还感觉很有诗情似的,兴奋得很。但有两点遗憾是有目共睹的。一是这次会议几乎都是男同志,女同志成了稀珍动物,把我们都干燥得可以;二是洪卫没在会上感谢他的小小说的启蒙老师老相。当晚上在酒桌上雪弟告诉给洪卫时,洪卫忙把老相拉到一边,一个劲地问:真的吗?真的吗?我当时在一旁,发现洪卫问这话的时候眼里往外飘着潮气。老相老成得很,他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只是撵洪卫快去照顾一些他本地的朋友。我有些怨恨老相这家伙不近人情。第二天,当我和老相坐在回连云港的车上,老相才给我揭开谜底:你没看到洪卫眼里的泪水吗?我怕它流出来啊!
一句话说的我的心颤颤的!总有一种感情让我们泪流满面——简评张崇文散文近作在2010年春天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有幸看到张崇文先生的一组散文近作,登时感觉到一股浓香醇郁之风扑面而至。那风携着绵密与深爱,在我脑海里演绎着一幅幅百福司地域风土与人文的影像。人物是那样的清晰,风景是那样的迷人,风俗是那样的淳朴,人们是那么的勤劳和善良,那仿佛是一幅笔墨平实细密的风俗画,展现出了百福司这个地域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生活韵致和人文景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的太深。”这是诗人艾青的诗句,一句很平实的语言,内里波澜着情感的汹涌澎湃,那种对家乡深切的浓郁之爱,赤子情怀,力透纸背,迎面打来。张崇文的散文,内里所传达出的强烈的赤子之爱,有如****的诗句,那种对阅读与平实之中的打击是那样的强烈,那种对家乡百福司的爱恋是他值得炫耀和珍藏的,因为他眼中的百福司是那样的吉祥、美好、和谐、淳朴……细读这一组散文不难发现,写人的(如《都官先生》《掰劲的百福司男人》《温柔的女人》),写事的(如《玩雪》《打糍粑》),写物的(如《百福司的床柜》《百福司的坛坛罐罐》《土家人的红灯笼》),写风俗的(如《冲喜》《高亲客》《红萝卜酸菜》),写风景的《桃花如霞》《村寨小区》《糖罐罐花》)都是那么细致、细密、细心。每写一篇东西,张崇文都好似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精细瓷器,一点儿一点儿给你展示它的纹理和质地,展示的是那样耐心,那样从容,那样不动声色。
细看这一组散文,看出张崇文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的人,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感激的人,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历练和生活的磨难,他内心的柔软不会如此的缤纷和绚烂。
如想细致的领会这组散文,那我们先看一下张崇文的经历:
“1959年9月16日出生在酉水河边的百福司镇。没有工作的母亲在社直单位做临时工,父亲是到处找工做的木匠师傅,小时候虽然条件很差,生活艰苦,但一到晚上父母有空时就听他们摆百福司的龙门阵,像一些神话、一些传说、一些幽默人物的故事,一些机智人物的故事,一些鬼故事”,“上学后通过老师传输的知识慢慢地知道百福司的神奇在于这些好听的龙门阵当中,在于这方山清水秀的土地,在于这些勤扒苦做的父老乡亲,就这样,使得我在百福司上小学、中学的9年时间,常常将百福司的风土人情写进了日记里,写进了作文里”。“高中毕业后,我本来要和同学作为来凤县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由于当时的卯洞企业承头,把我们要过来,作为新工人安排到了建筑队的备料组工作。1980年秋季,来凤县全民制单位招工,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和街上到企业工作过的年轻人开了介绍信后”,“不久就参加了考试。就这样我是以第四名的成绩被水电局录取了。后来我们并没有作为管养工到渠道上去工作,由于来凤县电力公司差人,要培养年轻的电力工人,我有幸成了电力公司的一员,也就让我先后到土堡变电站、新峡变电站、红山变电站、百福司变电站工作,见证了来凤县电力公司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我成了一个快乐的电力工人。”
这样一份经历,放在别人面前,也许可以成为自身炫耀的资本,但放在张崇文身上,他却成了一种人生经历,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成为了他始终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平实的叙述
这组散文的叙述风格是平实的,细密的,如一个老人在给你摆龙门阵,绘声绘色,娓娓而谈,谈百福司的人,谈百福司的事,谈百福司的一草一木,谈百福司的风土人情。
在谈到百福司的“高亲客”时,他这样写到“高亲客是由新姑娘的父母在新姑娘的哥哥嫂嫂、姐姐姐夫、满满(叔叔)满婶娘(叔母)、娘娘(姑姑)姑爷(姑父)、姨娘姨父中选择的,当高亲客的条件男的要英俊,女的要漂亮,见人就笑,能说会道,会处理一些应急的事情。当高亲客的人儿女双全,经济条件优越,人际关系和睦,既勤苦耐劳,又发家致富,在亲戚六眷中有号召力,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人才适合做新姑娘的高亲客。”“在新姑娘出嫁的路上,遇到有围观的人拦亲,要新姑娘装烟、发糖、递瓜子时,高亲客就会双双上前解围,从专门背背篓的送亲人的背篓中取出香烟、取出糖果、取出瓜子一一打发到拦亲人的手中,好让前面的道路打开,让新姑娘和迎亲和送亲的人继续踏上出嫁的路程,不能在路上耽误太多的时间”。
在谈到百福司的习俗“打糍粑”时,他又是那样的平和耐心:“打糍粑买的糯米一般是圆颗颗糯米、扁子子糯米、长颗颗糯米三种,还要买黄蜡(蜂蜡),还要打清油(菜油),买回来的糯米要一遍遍的搓洗,滗去浑浊的淘米水,直到把糯米洗净不见浑水,才装在大盆里用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把糯米用簝箕滤干,当铁锅里的水烧开揭开锅盖放入甑子,端来簝箕用瓢瓜和锅铲把泡好沥干的糯米轻轻地上到甑子里用大火蒸,等糯米蒸熟后取来大碗倒清油放黄蜡再放到甑子里蒸溶。打糍粑是在大门口和院坝里摆的场子,是邀的几家人或者十几家人一起来打糍粑,遇到落雨下雪时就把场子摆到堂屋或者偏屋里。打糍粑前得把蒸熟的糯米饭连同甑子和锅铲、簸簸一起运到场子里摆好,打糍粑时先取出蒸好的黄蜡油摆到案板上,再拿起锅铲和簸簸从甑子里舀出扎实一簸簸的糯米饭,一次有十来斤倒进粑粑巢的臼窝里。于是一起来打糍粑的男人会轮流拿起粑粑锤站在粑粑巢边,先用粑粑锤把糯米饭搓绒,再抡起粑粑锤打起糍粑来,可以两个人打,可以3个人打,可以4个人打,一臼窝的糯米饭要打几十锤才能打绒,男人们越打越热,边打边一件件地把衣服脱掉,那汗水会从头上流到脖子下,男人们是把粑粑锤用力扬起到头上,再用力使劲地打到臼窝里面的糯米饭团上,一颗颗散状的糯米饭终于凝成了一个整体。”
在谈到百福司的坛坛罐罐时,他这样写到:“百福司人的家里有许多坛坛罐罐,有的摆在明处,有的摆在暗处,有的摆案板上,有的摆在桌子下,有的摆在柜子里,有的摆在角角里,大的小的,高的婑的,长的方的,有盖子的无盖子的,有衔衔的无衔衔的,有颈颈的无颈颈的,多得数不胜数,多得五花八门,多得到处都是。装水的、装粮食的、装油的、装酒的、装盐的、装粑粑粉的、装豆子的,泡粑粑的、泡血豆腐的、泡酸萝卜的、泡大蔸(头)菜的、泡辣椒的、泡大蒜个个的、泡榨菜的,扑酸菜的、扑盐菜的、扑粉辣子的、扑葱头的、扑干萝卜的、扑笋子的、扑野葱的,腌糟辣子的、腌糟姜的、腌糟萝卜的、腌鲜肉的、腌腊肉的、腌糟鱼的、腌霉豆腐的,摆到堂屋里的,摆到灶屋里的,摆到寝室的,摆到院坝里的,摆到街檐上的,摆到杂货间的,摆到磨棚里的,只要一走进百福司人的家里,站着、坐着都能看见那一个个坛坛罐罐。”当然还有很多,所有的这些,张崇文都像一个经了沧桑的老人,没有一点儿浮躁与火气,低着语调,缓缓地,慢慢地,平心静气地给你说着东说着西,说的是那么仔细、投入、真诚、贴心,像春雨滋润禾苗,像秋风放牧白云。
平实说到底是一种生活的大觉悟,是一种历经疾风暴雨后的淡定和平和,是一种经历了千回百转的舒缓和从容,是高僧只说的家常话。在张崇文的这组散文里,平实是一种气质,是一种坚韧,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细密的描述
张崇文的散文犹如针脚稠密的布鞋底,充满着韧性和力道。这也是这组散文的一大艺术特色。围绕一个人或事或物或风俗,说明说白,说通说透。比如《红萝卜酸菜》:“红萝卜和红萝卜的缨子被霜风吹干了水分,挂得又蔫又枯后,表姐就会把它们从竹篙子上取下来,再背到水井边的流水沟进行仔仔细细地清洗,又把它们背回来。表姐会在大门口的院坝里支一张小方桌,放上砧板和菜刀,再搬来一个高凳子,坐在旁边开始切红萝卜了。表姐切的红萝卜不是切的丝丝,不是切的条条,不是切的颗颗,而是拿着红萝卜直刀切成了一样厚的圆片,红萝卜切完圆片后,装在端盆里放入合适的盐,用手轻轻地揉,慢慢地搓,等红萝卜圆片在揉、搓的过程中变软后,再用手使劲地压、挤,直到把红萝卜圆片里面的水分淹出来后,再到院坝里支上木架,摆几张簸箕,端来端盆,一捧捧把水滴滴的红萝卜圆片薄薄地铺在簸箕里,让太阳晒。表姐再来到小方桌边坐下,把红萝卜缨子一把把理整齐后,再到砧板上切成细细的颗颗,使得红萝卜的缨子不成坨,不成条,不成丝,也是一刀一刀地切碎切细,再装进端盆放入盐,用手揉、用手搓、用手挤、用手压,直到把红萝卜缨子里面的水分淹出来为止,又支上木架,铺一张晒席,端来端盆,把红萝卜的缨子切成的细颗颗薄薄地洒在上面。
表姐做红萝卜酸菜的坯子不是晒一个太阳后下午急于装坛倒扑,而是要晒几个太阳,每天早晨得把它们晒出来,每天下午得把它们收到端盆里装好盖紧,白天要防止麻雀和鸡来糟蹋,晚上要防止猫和老鼠来翻动。表姐把红萝卜酸菜的坯子晒了两三个太阳后,一眼看去没有变色,用手一捏挤不出水分,就收拢来,各装在一个端盆里,放入白酒、花椒粉、辣椒粉,从上到下一遍一遍地翻透,并用双手使劲的揉搓和挤压,再各用一个坛子装好压紧,在坛口处罩上清洗干净晒得焦干的棕叶子,上面再圈上篾条,拿来蒸钵装上水,摆到案板下,再把坛子倒扑在蒸钵上就行了。”
再比如:《土家人的红灯笼》:“扎灯笼要把材料一一准备出来,按照尺寸把楠竹用锯子裁断,先做好灯笼上下两头的座子,再把楠竹一一破开,用篾刀划出篾条,去掉里面的黄篾,把做灯笼的筋篾削成一条条薄片,再用刮刀一片一片的刮去篾灰,刮好后就用钻子在座子上和竹片上钻眼,拿来粗砂布先打磨一遍,最后用细砂布打磨扫尾。之后把竹片在清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沥干,烧一盆柴火,拿来竹片在火燎子上烤软掰成弧形,再放入清水中冷却定型,等竹片晾晒干后,才用细铁丝将座子与竹片拴成一个整体,扭转在座子上和竹片上的铁丝要用钳子一转一转的绞紧,用手一摇不会向左右两边摆动,一个灯笼的雏形就出现在面前。”“灯笼架子上的空格得用红色黄色的绒线与竹片来来回回的缠绞出一个一个网状般的细眼,凸现的表面刚好与竹片的弧度呈现成一个弧面,不让蒙在外面的红布起皱,才有一种光滑整洁的效果。”“土家人扎灯笼时要把红布按照尺寸裁剪,再用针穿上红线缝合,是用绞边的工艺缝出细针,针走过的地方,留在红布结头合缝的针线不宜过长,就像丢的一个个小小的圆点标成了一条长长的直线,用手轻轻摸去,没有挂手的感觉,一件灯笼的罩衣就缝完了。”“灯笼的罩衣套在灯笼的架子上后上下一捆,就是一个红红的灯笼。于是还得用红色黄色绒线与一条细长的红布条缝成吊须,再缝到灯笼底座下的红布上,缝成一个圆圆的灯帘,好让红色黄色的绒线垂吊在灯笼的下面,再到灯笼的上座系上粗一点的铁丝,使其成环,就可以挂在大门口了。如今土家人扎的灯笼里不再放的是油灯,不再点的是蜡烛,而是牵来电线,装上灯泡放进去的,有了电灯的映照,灯笼是不会熄灭的,也不会被熏黑的,就是飘来一点雨也不会受到好大的影响,从挂上灯笼的那天起的半个月时间里,灯笼会夜夜彤红,像霞光一样妩媚绚烂。”
再比如……这种细致条理的描述,来自作者对生活细致观察,如按作者描述的去做,你一定能做出像表姐做的那样的“红萝卜酸菜”,也一定能做出比土家人更红的红灯笼。对生活的如数家珍,对身边事物的了然在胸,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身边一草一物的爱恋和珍惜,氤氲着他浓烈的文思,滋生着他赤子情怀。
张崇文是百福司的孩子,百福司是他的根,他为是一个百福司人而骄傲。所以在百福司的面前,他不耍任何花招,踏实而老练地记述着百福司。他的描述亲切而温情,透过百福司的那饱满的呼吸,我们从他那细密的笔触里看到了百福司那鲜活的纹理和脉搏。
隐忍的挚情
张崇文的写作过程非常漫长,因是百福司人,他对百福司有太深的感情,这种感情化为了行动,那就是用自己细密扎实的笔触把百福司熟悉的风土人情写出来,也算作为儿女对母亲的敬意和报答。
在张崇文对百福司的描述中,他总把自己那浓烈的情感隐忍着,用清晰、绵密、扎实、细腻的语言给你描述着百福司的美好,他从各个方面讴歌他的家乡百福司,涉及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纯朴民风、美丽生活、无限亲情……从这些主题出发,他才有了下笔的方向,他有了生花的文笔,他有了灵动的文思。家乡是写不尽的,年年有新变化,有动人的故事,有崭新的画面,昨天的、过去的、遥远的、远古的都可以提炼,那山那水那人,那情那景那意,会感动他的一生。过去没有忘记,现在不会忘记,将来也不会忘记,百福司就像母亲一样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感到甜蜜,让我感到幸福,做一个百福司人是骄傲的,荣幸的,光荣的。
透过张崇文的这些散文,我们看到纸背的后面是如火一样的痴情和挚情,那是因为爱。在张崇文的散文里,这种情感他感染着我们,比如《温柔的女人》:“其实我的身边有很多温柔的女人,比如那些陪同老伴散步的大妈,比如那些带着老公购物的大嫂,比如那些抱着儿女游玩的小妹”,“其实我的身边还有一个温柔的女人,与我朝夕相处同锅舀食的爱人,尽管某个时候有点儿唠叨有点儿啰嗦,这种唠叨和啰嗦是让我要把家里的事情放在心上,要学会把一个月的工资俭俭省省地从月头用到月尾,不能大脚大手几天用了,到了下半个月到处去借钱。这种唠叨和啰嗦是让我要把身体保养好,有了病要治不能拖,要从小病治起,才不会有大病缠身,50岁的人了是比不了年轻的时候,有了病可以忍一忍,挨一挨就好了。”“在我的生活中,我的母亲是温柔的,我的嫂子是温柔的,我的姐姐是温柔的,我的妹妹是温柔的。还能在我的爱人的家里感觉到她的母亲是温柔的,她的嫂子是温柔的,她的妹妹是温柔的,有了这么多温柔的女人出现在我的生活之中,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幸福。即使某个时候因为一些琐事心里不那么痛快,但一想到身边这些温柔的女人,就不会从心里生出一股恼人的火焰。”
再比如《桃红如霞》:“桃花在三月点亮的一盏盏花灯,燃烧的花蕊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让一个个桃园的光亮五彩缤纷”。“桃花如绸,是把三月的乡村装扮成一个喜庆的场所,飘起来的幅度,舞起来的动感,唱起来的旋律,跳起来的节奏,足可以让人感到隆重的气氛。走进三月的乡村,就是来到了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于是加快了脚下的步伐,要让桃红映照在脸上,要让桃花的影子复制在身上,要把桃花的香味吸入到肺腑,可以在桃树的面前,清楚地看到桃花被桃枝向上举起的姿势,于是也就发现了生机勃勃的态势,也就探秘到蒸蒸日上的景况,”“桃花如霞,冉冉升起在乡村,徐徐弥漫在乡村,美美编织在乡村,有桃树的山峦红了,有桃树的田野红了,有桃树的寨子红了,一个红红的三月,一个红红的乡村,红成崭新的桃花园。”这样带有情感的句子在张崇文的散文里比比皆是。正是这种浓郁的情怀做了他平实的叙述细密的描述的支撑,从而使其很平实的作品显得充满了力度和劲道,使细密的描述不再是那么乏味,而有了厚度和耐品,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张崇文的这组散文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俗语说:长处即短处,优点即缺点。在写法上,恰恰是他平实的叙述,也看出了他从文的老实,笔法缺少变化和新意。还有就是,主题的挖掘和开拓的不够,从而使作品深意不够,流于平面,立体不起来,影响了作品的艺术力和打击力。
让我们的心灵一片葱茏
几年前,有位做生意的朋友问我:自己怎么找不到一位可以信任的人呢?我说那是因为你有钱了。朋友不解,问这跟有钱有什么关系?我说是钱让你对人产生了怀疑,而怀疑又产生了距离。距离就是一种污染源,他让你心中的绿洲失去水分,让你心中的生机走向秋天,走向枯黄,变成沙漠。
在物欲****横自流淌的今天,由于受名利的诱惑,活在尘世的每一个你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污染,这是因为你我大都在为名利呕心沥血,在为急功近利马不停蹄。这是没办法的事,活着的每一个人谁不想活得金碧辉煌呢?谁不想活出个人五人六人模狗样呢?这是欲望。而这种欲望就是一种硫酸,它蚀害着我们的心灵绿洲,让你所有的纯洁和善良都变味和扭曲。就好比你想盖一栋房子需要砍伐木材一样,只有把树砍了你才会有房子。而树砍了,土地就会硬化,沙漠就会乘虚而入。环境就会恶化,天上就开始下酸雨。这是一个链,一个规律,一个程序。由此及彼,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人的心灵也是一样,心灵本是一块净土。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人有恶,为什么人有丑,为什么人心不古?那就是人心污染了。人的心一污染,这世界就变得复杂了:就会有丑陋,就会有暴力,就会人与人不再信任,人与人只有利用与被利用,即使偶然遇到的笑容,那也是面具上的笑容,呆板而做作。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从开始创作以来我一直致力于心灵葱茏的构筑。我知道我是杯水车薪,不自量力。但我认为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我的努力就是创作更多的作品来净涤人们心灵的污渍,使人们在我作品的感动下让心灵变得清澈纯净善良美好。
我深深明白,要想给人们的心灵植上一片葱茏,关键是启动人们心中的善良,这几年来,我一直是寻找着怎样让心田充满生机的灵方,最后我终于明白了,那就是:让爱充溢在人们的心中。只有爱,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永远的愧疚里柳色青青——写给一个叫介子推的人这是一个活在久远时代的人物。那个时代叫春秋战国,当然,那是乱世,是英雄、枭雄、奸雄辈出的时代。但在晋国,却有这么一个臣子,他的忠诚与仁义,他的孝道与洁芳,他的淡泊与孤傲,让一个民族铭记于心,他成了这个民族的心头永远的疼,疼得是那样揪心和裂腑,于是,疼成了一种基因,活在了这个民族的血液里。
他叫介子推。是周晋(今山西介休)人,重耳(献公子)的微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间,受尽屈辱。原先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后见前途渺茫,大多陆陆续续离开重耳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贤士五人,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介子推也有这方面那方面的理由远离重耳而去,可介子推没有。他认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臣子,不能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他用耿耿的忠心追随着重耳,他的忠心是让重耳坚信自己,并要好好地活下去。他要让重耳知道:有他的忠心在和重耳的雄心在,晋国就会有希望。
介子推之所以追随重耳,是来自重耳对晋国百姓的关爱,那是一颗鲜红的慈祥的仁爱之心。对于权位,重耳看得很淡,但对晋国的百姓,他却时刻放在心上。在逃亡路上,有次在荒山中迷了路,几天几夜找不到吃的东西。重耳坐在地上叹着气说:“我死了是小事,晋国的百姓又有谁会关心他们呢?”重耳说得很真诚,不是政治做秀。在这么困苦的状况下,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晋国的人民。如不让这样的人做君主,普天之下谁还有资格呢?重耳已饿得头昏眼花了,那时正是深冬,一个荒山上不见一只活物。重耳已是饿昏了,闭着眼好像是痴人说梦:这个时候要是能喝上一碗肉汤,那该有多好啊!看着重耳消瘦的面孔,介子推的心一阵颤抖,主人就这么一个要求,就想喝一碗热腾腾的肉汤,难道就满足不了吗?这个时候他做出一个决定:不论想任何办法,一定要给重耳做碗肉汤,让重耳好好地活下去,活下去不是为了他,而是为了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于是,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端给了重耳。
肉汤是香的,它冒着火烤的热气,从2000多年前的战国一路飘来,它香透了一个民族的魂魄,滋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它让一个民族在这肉香的热气中感动的泪眼婆娑。当然,喝了肉汤的重耳重又充满了气力和斗志,看到了走动不便的介子推,他问怎么了,脸如何这般苍白?现在只剩下我们主仆几人了,你千万要保重自己啊!重耳的话很真诚,是真正的肺腑之言。这句话听得介子推热泪盈眶。当然,聪明的重耳还是发现了真相。重耳的泪如六月的梅雨淋湿了他的衣襟和脚下的土地。重耳问他,也像是问自己:你这样待我,我将来怎么报答你呢?介子推坦然一笑说:我不求报答,只希望你将来做个好国君,把全晋国的老百姓放在心上。
世上的人活着的目的可分这么几种:为别人活着,为自己活着,为天下活着。当然,能做到为天下活的人不是王侯就是人杰。重耳就是这种人。19年后,他在人民的欢呼中回到了晋国,理所当然地当上了王,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但他在这个时候却唯独忘了一个人,就是割肉奉君的介子推。也许当时介子推早就内退了或者下岗了,或者是自动辞职或者是长期歇病假,反正是不常在晋文公眼前晃悠了,不然晋文公不会想不起。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那香喷喷的肉汤,那可是他一生喝过的最难忘的汤啊!自己怎么会忘呢?太不该了。重耳是个念旧的人,自感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来领封赏。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经过了这么些年的沉浮和磨难,介子推对这些已是看开了,荣华对他来说,是一场梦或一场醉。淡泊的他对这些已没激情了,他不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毛头青年,不是头削得很尖的政客,他只是一个真诚的人,只想好好平静地活着。他不认为自己的割肉奉君是对大王有恩,他只想那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做完了就完了,就好比上午吃午饭,晚上吃晚饭一样,过去就过去了。可晋文公却记着呢,那可是自己一生中吃过的最香甜的肉汤,因为那汤里有一块忠诚的肉,那肉香透了他的灵魂,香透了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子推不来,晋文公没有怪罪他,反而觉着他愧欠得更多了。要是少,介子推会不来吗?将心比心,作为他是介子推,他也会这样的。晋文公只好御驾去请。御驾去请,他不认为是屈尊,而是一种尊重。他是做给全晋国看的,谁对我有恩,我就尊重谁!可当来到介子推家,却见“铁将军把门”。介子推不愿见他,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知道自己不光伤了介子推的心,而且是伤狠了,伤透了,不然,介子推就不会不见他了。这个时候,他就觉得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要见到介子推,并且告诉他,重耳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我记着你呢!还有那肉汤太香了,它会香着我重耳的一生,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介子推啊,我一定要找到你!我要让全晋国的看到,我怎样地封赏你!
晋文公便让动用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介子推真不想见晋文公,是铁了心的不想见。他太想平平静静地过完剩下的岁月了。晋文公没有找到他,越找不到越激起了要找到介子推的斗志!有臣子出了个主意,现在看来是有点儿馊,当然,这主意出得挺忠心,站在历史的高度看,他成全了介子推的洁芳,也成全了晋文公的愧疚,他让晋文公的愧疚成为了永远,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愧疚的经典和心头疼痛的源泉。臣子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想,看来只有如此了,我不信,大火燃起你介子推不出来?你躲了我,还能躲了火?我是有情的,可火是无情的啊!于是晋文公就把急于见到介子推的希望寄托在这把无情的火上。他一声令下,大火就熊熊燃起了。这是一场不寻常的火。撇开环保和故意纵火来说,这是一场淡泊与真诚较量的火。这火就是晋文公那颗诚心的见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还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纳闷了,亲自上山去灰烬里找。在半山腰处,介子推母子俩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被烧死了。晋文公看到介子推的尸体时扑通就跪下了。他的跪是愧疚的跪,是对自己无能的跪。烧山之前,他还认为,我是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想做的事,还有做不成的吗?面对这两具烧焦的尸体,他清醒了自己的无能。自己是个不喜欢欠账的人,所以成王之后就把自己该还的账都还了,唯有一个介子推,他最要还的一个人,可他遗忘了,没有还。他永远也还不了。不光没还,如今又欠上了。晋文公明白,自己要一生一世欠介子推的了,并且是永永远远。他对着介子推哭拜一番,然后安葬遗体,这时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用脊背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有一首诗,是血写就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看见血诗,晋文公泪涌如潮。他把血诗藏入袖中。然后洒泪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让群臣和天下人记住介子推的忠心,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以示纪念,当然,这些他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还有一些是做给他自己的,因为愧疚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他要做一个清明的君主,只有这样,他才会心安。为了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惩罚,他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求灵魂的安宁,并要让全晋国的人永远记住他的愧疚,这是心灵柔软地方的滴血。
临离开介子推的坟时,晋文公伐了一段介子推背倚着的焦柳木,回到宫中让匠作坊的木工做了双木屐,每天早起后就先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源于此。
第二年莺****长之际,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以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绿枝千条,随风舞蹈。好像在欢迎晋文公的到来,并对其奋发图强、清明治国的赞赏。望着复活的老柳树,晋文公好像看见了介子推。他走到树前,掐了一束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就是因为介子推而成为了一个祭扫的节日,他让一个民族的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开始了想念和感伤,开始了战栗和鲜红,那是怀念,那是心疼,那是面对现世人浮躁的无奈。介子推啊,偌大一个华夏,泱泱一个民族,上下2000多年,你的忠,你的孝,你的真诚和淡泊,你让一个民族在每年的这一天泪雨纷飞。说到底,你是在给这个民族的人民上课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一个人的做人根本,做到这一切其实是很容易,只要心中有颗忠心。忠心是什么?对父母那是孝,对朋友那是义,对国家那是仁。可如今,谁能做到呢?晋文公很明白,因为他心头流淌的血也是鲜红的,愧疚,是永远的,他想赎罪,想自责,他让所有活着的和即将要来到这个世界的晋国人知道,你欠的,他不光要还,一个晋国都要还!
只是,柳条已经青了,有谁的柳哨渺渺传来,风,暖暖的吹,消融的水,哗哗地流淌,像一个民族永远擦不干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