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的技术团队里有几个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有的干脆学的是跟计算机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比如中文。在记者看来,这样的人员结构对一种以技术力量决定发展的高科技公司来说,似乎是一种不太稳妥的做法。对此,汪波却有自己的见解。“学什么专业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兴趣和信心,二者合一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完善自我,这正是实现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汪波没有看错,博看科技的这几位员工无一例外地对计算机技术怀有深度热情,也无一例外地成为公司技术和创新的中坚力量。
这种想法并不偶然,汪波的求学道路也正是按照这样一种理念去设计的。1988年,汪波考入北京大学,他所学习的专业是科技情报,现在被称为信息工程,比他大一级的学长中,有一位就是百度的现任CEO李彦宏。这个专业带给汪波最早接触互联网的机会。1992年,汪波本科毕业,爱读书的他选择了继续读研。1995年,汪波应用国际标准为北大图书馆做了一个检索系统,使北大图书馆跟外部世界连接起来。正是通过这个项目,汪波对IT业真正产生了兴趣。
1996年,汪波毕业,任职于《计算机世界报》,在这段时间里,汪波开始思索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觉得,自己很喜欢历史,喜欢哲学,喜欢宏大叙事。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为一个工科生,文科素养可以充实自己缺失的一面:而出国则会开阔眼界,进一步完善自我。执行力很强的汪波将思考迅速化为行动,1997年,他申请到密歇根大学学习,并挑选了一个介于文理之间的专业:信息经济学。
求学期间,让汪波最难忘的是当时的系主任Gar Olsen讲的一句话:“你们要学会创造知识。”直至现在,汪波还清楚记得这句话带给自己的震撼。这颠覆了他对学习的看法。从前,他仰慕知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在,他仍然仰慕知识,但也学会了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我完成了心理上的飞跃。”
这句话同样深刻地影响了汪波归国后的打算。“在出去之前,我就知道自己是要回来的。成功不成功,都要做自己想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