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华山地处江西省共青城东南,系此地的一个小山丘。胡耀邦同志的墓一反中国古墓建在山腰,头顶高峰,脚蹬小山,两边流水,成二龙戏珠状的习俗,而是建在富华山顶,独具特色。
富华山仅高出地面几十米,但在南京建筑师们的匠心独运中,铸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从下往上看,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的圣洁感觉,颇具中山陵的神韵。
陵园视野开阔,绿草如茵,百花盛开,蜂飞碟舞,似乎周围漂浮着幽幽的灵魂。通往墓碑的73级台阶,宛若展示耀邦同志73岁人生的丰富经历。山顶上矗立着一块73吨重的三角形巨石墓碑,犹如泰山般稳固。墓碑石上角刻着耀邦同志的头像浮雕,神奇的是他的一双眼睛,始终和蔼地注视着从北到南走过的每一个人。浮雕的左上部,又雕着少先队、共青团徽和党徽,显示了耀邦同志生前工作的历程。
墓碑后约10米处,98棵高大葱郁的柏树和许多小松树组成了一道绿色的墓墙,把那银灰的墓碑映衬得异常高雅醒目,但凡拜谒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7月的富华山,蓝天白云,骄阳似火。我在墓地周围徘徊,思绪悠然。我们祖孙三代来此拜谒,完全出于一种崇敬。站在山顶遥望田野,怦然心动。每天迎接朝阳,湖水星光灿烂;送走晚霞,欣赏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秀丽风光。
胡耀邦出身农民,对底层人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1953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上海市的98名知青积极响应,来到鄱阳湖畔的荒山野岭安家落户,向丘陵沼泽地进军。胡耀邦同志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于是他号召全国共青团员和青年,学习和发扬这种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从而促进了全国青年精神面貌的革命化。与此同时,耀邦同志还对湖畔的知青倾注了无限关怀。他曾两次来到富华山下,看望和鼓励创业者,还为他们三次题写名称:“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共青城”以示鼓励。使昔日的穷乡僻壤,一步一重天地走出困境,成为全国青年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共青城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管区也扩大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万,生产出了国优名品“鸭鸭牌”羽绒服,还走出了国门。人们感激地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耀邦同志支持和鼓励了我们,在我们富起来的时候,他却离开了我们,我们怎能不怀念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共青城的人们多次要求把胡耀邦同志的骨灰接来这里安葬。当得知上面拨的经费不足时,人人慷慨解囊,力促建成了占地2平方公里的陵园区,那在墓碑后栽种的树,就表示第一批拓荒者和他们的后代及共青城的人们,将永远和耀邦同志在一起。
人的自身素质与生活环境以及性格都能对其命运产生重大影响。是革命风暴把他卷入了革命的大潮,又是历史的使命,把他推上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
在最高领导中,胡耀邦是下基层考察最多的人。在安徽和县的乌江边上,胡耀邦建议当地政府发动人民重建霸王祠,以纪念这位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大功的失败英雄。他的远见得到了人们的称赞,祠园成了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
我的心头突然产生一种异动,他建议为项羽修祠与人们为他修墓,这是一种历史巧合、心灵感应,还是先天的预示?
我以为善良的中华民族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英雄情结。
谁为人民谋幸福,谁便会流芳百世。近年拜谒耀邦墓的人络绎不绝,有时竟日达千人以上,感情深厚,足可以告慰英灵了。他爱人李昭在墓碑侧后的一块大石头上刻了8个大字“实事求是 光明磊落”。我想这是对耀邦同志的信念和人格魅力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它将与鄱阳湖、富华山一样辉映光华。
2001年